FDI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机理分析与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理论文,我国经济论文,评价论文,FDI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经济安全是近年来社会各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议题。至于何谓国家经济安全,学术界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国家经济安全即国家安全的经济化,这一观点主要强调经济实力的相对领先地位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第二种观点认为,经济安全是本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稳定性,这一观点强调经济主权是一国经济安全的本质特征。第三种观点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竞争力,这一观点强调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和根本保证。由此可见,国家经济安全的内容是十分广泛和复杂的,要对它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严格的界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指的是一国既有的或潜在的经济权益主观上不存在受到侵害的恐惧感,客观上不存在受到侵害的状态或现实。它是与国家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一个概念。当前,FDI(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既有和潜在的经济权益侵害日趋加剧并呈现显性化的趋势。本文从国际收支、通货膨胀、产业与市场、技术开发和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等方面探讨FDI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作用机理,并据此对目前情况下FDI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作出评价。
一、FDI影响国际收支安全的机理分析与评价
FDI对国际收支安全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其资本流入可以带来资本项目顺差和弥补一部分经常项目逆差,即对我国国际收支具有正作用。二是大量的资本进入我国市场,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外币过多流入将导致人民币被迫升值,使得经常项目又有恶化的趋向。而且,我国大量的FDI实际上是以商品的形式进入的,进口的生产资料被统计为贸易项目下的进口。这样,FDI的高速增长,使得经常项目恶化的可能性就越大,除非外资出口能够同时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三是FDI引致的利润汇出会使外汇存量相应减少,从资本项目看不利于我国国际收支平衡。总体上看,FDI影响国际收支的安全状况取决于上述三个方面作用强度的综合效果。
90年代以来,大量的外资流入中国,除1992年外,我国资本项目基本上是顺差的,特别是1994-1996年,资本项目顺差分别为326.4亿美元、386.7亿美元和399.7亿美元。资本项目的顺差主要起因于外资(主要是FDI)的大量流入。我国外汇储备的逐年增加,也主要是FDI高速增长的结果。1994年我国外汇储备为516亿美元,到1997年已增加到1399亿美元。就此而言,FDI的大量流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国际收支的安全系数。但从1987-1996年我国外资企业进出口贸易差额及外汇调剂情况看,外资企业的贸易逆差是不断扩大的,1995年有所下降但数额仍然较大;外资企业外汇调入额除1987年略高于外汇调出额外,其他年份的外汇调出额均高于外汇调入额。详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1988-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有关资料计算整理。
从表1的数据分析来看,FDI对我国国际收支的正面作用日趋弱化。换句话说,在短期内,FDI对我国的国际收支会有些益处,尤其是给我国带来资本项目的顺差。但FDI对我国国际收支的不利影响将加大,特别是外资企业日益增多的利润汇出将对我国国际收支平衡产生不利影响。我国银行体系呆帐比率较高,存在着诱发不良预期等潜在因素的隐患。如果FDI不能得到有效管理,与国际资本流动有关的金融风险将会很容易影响到我国国际收支的安全状况。
二、FDI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机理分析及评价
通货膨胀是一国经济安全的重要指标。FDI影响通货膨胀主要是通过影响货币供给来实现的。一般地,FDI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增加货币供给:(1)与外资配套的固定资金、流动资金贷款;(2)与外资流入相应增加的银行储备。
从第一方面看,国内信贷配套资金是外资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对于以机器设备形式投入的外资,无论是直接以实物形式注入,还是以资金形式注入再进口,国内都需要有相应的人民币配套资金。FDI与国内信贷配套资金客观上存在一个比例。据测算,利用外资与配套的人民币比例平均约为1:5,若考虑到投资的乘数作用及人民币的汇率因素,这个比例还要扩大。三资企业中合资企业的这一比例最高,一般为1:7.8。根据199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表计算,每吸收1美元外资,国内必须配套人民币18.1元,其中需要从国内银行贷款8.5元(注:孙婉洁、臧旭恒,1995:《试析外资流入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经济研究》第9期。)。FDI的高速增长的结果,人民币配套资金被迫增加,直接扩大了对国家财政和银行信贷的需求,加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1993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13.2%,其间外资的大量流入引致的国内配套资金对信贷扩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从第二方面看,外资的大量流入使央行的外汇储备增加,促使央行以人民币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增加,导致国内货币供给总量增加,对国内总需求膨胀乃至通货膨胀形成压力。1994年,我国通货膨胀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1.7%,其重要原因就在于1994年外汇储备猛增304亿美元,央行买汇而放出的基础货币达2832亿元人民币。对此,央行于1995年和1996年对以人民币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增多进行中和操作,结果缓解了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的压力,但外汇占款过多却可能成为国内资金供应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导致央行面临通货膨胀和资金短缺的两难选择。因此,在FDI大量进入的情况下,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不仅会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且还可能造成限制性的货币政策失效,给我国的宏观经济安全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
三、FDI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机理分析与评价
FDI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主要途径是外资企业对我国产业和市场的控制。
(一)外资企业的产业控制主要采取在中外合资企业中控股和设立外商独资企业两种方式。
股权控制是外资企业进行产业控制最重要的方式,也是FDI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主要因素。在利用外资过程中,外商越来越更看重企业的控制权,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商的股权比例也越来越大,已开业项目普遍存在通过增资扩股来达到控股目的的倾向。表2反映出1995年我国在许多行业中合资企业被外方控股的现象比较严重。
外国资本垄断或控制部分国内产业还通过设立外商独资企业的形式来实现。据国家工商局统计,截止1993年外商独资企业共57476家,占三资企业总数的24.5%。近年来,在建立新企业时外商独资经营的倾向越来越强烈,1994年新设立独资企业12436家,占29.2%;而1995年则上升到32.9%。
(二)外资企业控制国内市场主要通过扩大市场份额和品牌控制来实现。就我国的现实情形而言,外资企业在一些行业日益形成市场支配乃至垄断的局面,并呈加强的趋势。
在扩大市场份额方面:其一,外资企业纷纷向我国传统长项行业大量投资,挤占了国内市场。例如,我国机械工业原来有较好的基础,但由于外商大量投资,形成更大的生产能力,而出口又不占主要比重,因此挤占了国内市场。据对机械工业外资企业的抽样调查,1994年,70%的企业仍以内销为主,仅有30%的企业以外销为主。1995年纺织三资企业出口收入占其总销售收入的57.3%,仍然有42%左右的产品内销。其二,外资企业在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的国内市场份额不断提高,部分企业已占据了市场的绝对优势地位。如摩托罗拉公司在天津建立的移动通信企业,基本上垄断了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
在品牌控制方面:其一,一些国际知名大公司凭借其资本和技术优势,在投资时明确要求生产的产品使用它们的品牌,使中方企业在国内市场上享有一定声誉的品牌消失;其二,外资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排挤国产品牌。外资企业通过扩大国外品牌产品的生产,影响国内原有品牌的产量和市场份额。有些企业在合资之初保留中方原有品牌,但在经营过程中,外方采取减少广告宣传经费,降低产量等种种手段,使原有品牌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据统计,我国现有的20多万家三资企业中,竟有90%以上的企业使用外方品牌。
综上所述,外资企业形成并加强了对我国部分产业和市场的控制,已对我国经济安全构成一定威胁。
四、FDI影响我国技术发展的机理分析与评价
我国引进FDI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我国的产业、产品的技术水平。从实践上看,FDI确使我国引进了一大批先进技术和设备,有些项目还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但从整体上看,与我国的期望还相距较大。这是与外资企业的技术控制战略密切相关的。
综而观之,外资企业的技术控制战略主要通过以下两条途径来实现:
1.实施战略性的技术转让策略。外资企业一般不向我国转让处于创新阶段和发展阶段的技术,而对于处于成熟阶段的技术,一般都予以转让。外资企业通过这种延长技术生命周期的办法实现其技术控制的目的。从我国引进FDI的现实情况看,所带来的一般都是二流、三流技术,一流技术进来的很少。如在医药行业,引进的真正属于专利期内或国家药品行业保护的品种寥寥无几。据1995年对104家合资企业调查表明,引进国外品种40多个,但属于专利期内或受行政保护的品种只有4个。从各行业已转让的技术内容看,一般只是标准化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处于创新阶段和发展阶段的技术较少。
2.实施战略性的技术开发控制策略。许多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时选择具有一定实力和效益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这些企业原来都具有一定的技术开发能力。合资后,大多数企业都取消了原有的技术开发机构,而采取国外母公司研究开发机构提供的技术,因此削弱了企业自主开发技术的能力,使合资企业在技术开发上主要依赖于国外。如在机械行业中,合资企业的技术开发基本上被外方控制,技术来源越来越依赖于国外。
外资企业通过以上两方面影响和控制我方的产业技术开发,影响我国自身技术进步,对我国潜在的经济权益和国家经济安全也形成一定威胁。
五、FDI影响我国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的机理分析与评价
从外商投资的地区结构来看,我国各个地区吸收的外资很不均衡。外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吸收的外资非常有限。1978~1995年累计,我国实际利用外资为2296亿美元,其中近90%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广东、上海、江苏、福建、山东、浙江和海南7省市累计达1457亿美元,占全国利用外资的63.46%。从三资企业数、外商投资总额、注册资本额、外方认缴资本额这四个指标看,东部12省区所占的比重均在80%以上,而中西部18个省区所占的比重却不到20%。详见表3。
显然,FDI对我国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是起了加剧作用。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状态,引进FDI导致生产要素在各地区之间的重新配置,进一步加剧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目前,东部地区吸收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已近饱和,投资结构急待升级,中西部地区吸收FDI的速度有所加快,但仍不尽人意。政府对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但政策并非外资流向的决定性因素。所以,近期内FDI对于我国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会起反向作用。
六、结论及启示
综上所述,FDI对我国的经济安全已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作用,应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来对待。
(一)在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在积极引进利用FDI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FDI的利用对我国国际收支安全状况、对我国的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的运用、对我国部分产业和市场、对我国技术发展和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等方面形成一定的制约性影响,因此我们应考虑有个两全其美的对策,我国既要扩大利用FDI的规模,又要保证国家经济安全,使FDI的利用在引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安全。由于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政策未必有利于FDI,因此不能片面理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与FDI的关系,即不能为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而抑制FDI的积极引进与利用,以致影响我国进一步地扩大对外开放。
(二)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外资法规和宏观经济政策。应根据我国利用FDI的情况变化,适时地进一步完善我国有关利用FDI的法规。应设置有关法律,加强对FDI的有效管制,防止不利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外资流出入、兼并、收购等活动;制订科学的市场竞争法规,规范内外资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对外资企业逐步实施国民待遇。另一方面,应通过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加强对FDI的积极引导,使我国的市场发展、产业发展、技术发展以及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免受FDI潜在和现实的侵害,充分发挥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三)进一步加强对FDI的产业和区域投向管理。要对FDI的产业分布进行一定的引导和管理,使FDI的利用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市场发展和技术进步。在区域导向上,要加强研究FDI的梯度转移规律,在鼓励外商向中西部投资,并放宽中西部地区政府对外商投资项目的审批权限的同时,应在投资环境、审批条件、优惠或限制措施、监管方式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投资导向政策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