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为原型的当代建筑类设计研究论文_李芳1,,周光志2,,李刘辉3

传统民居为原型的当代建筑类设计研究论文_李芳1,,周光志2,,李刘辉3

1.贵州凯欣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556000

2.贵州凯欣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556000

3.厚石建筑设计(上海)有限公司 200000

摘要:传统民居类设计是指“传统民居中某些经过提炼的要素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再现”。类设计致力于探索将建筑的时代性与地域性相结合的设计理念,通过对传统民居建筑多层次、多角度的重新诠释获得现实与未来的双重意义。该文以传统民居为原型的当代建筑类设计案例为研究对象,从适应气候条件、结合地理环境和延续历史类设计是延续传统并兼顾创新的建筑设计方法,在设计中强调建筑地域性和时代感侣结合。从传统民居为原型的类设计镇式入手,以传统民居为原型的当代类设计建筑案例为研究对象,从“类”构筑形态的借缝与传承、“类”空间形态的形似与神韵以及“类”视觉形态的象征与变异三个方面归纳解析当代建筑类设计方法。

关键词:传统民居;类设计;设计范式;原型

一、类计理论的产生及形式征

2 0世纪80年代是中国传统民居研究发展的兴盛阶段。在探索过程中,当代建筑设计对传统民居设计理念的借鉴从一开始的模仿和传统元素符号的单纯堆砌,逐渐演变为注重传统民居建筑空间场所精神的营造,是由“形式”到“神似”过程探索。类设计的产生以时代进步与社会需求为前提,是当代建筑传统的延续和创新的设计方法,也是一种设计模式。对于种类繁多的传统民居形式而言,必须通过去粗取精,批判地再生,从而在建筑设计的创新中得以再现。类设计建筑的形式特征传承了传统建筑文化的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特质,二是建筑特征。前者是传统建筑文化的共性,具体反映了民族文化及时代性特征。后者是建筑的个性,不同的传统建筑有着迥异的特征表现。两者紧密联系,并共同依附在建筑这一载体上。

二、类计理论下的建筑实践研究

类设计理论在传统民居建筑研究的基础上承运而生。类设计建筑的设计模式及与之相关的国内外学术研究,如地域主义、建筑类型学、建筑符号学、场所精神等理论,为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可以从更深层次来解读类设计范式。国外建筑界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建筑类型学对于类设计有着指导意义,著名建筑理论学家罗西在《城市建筑学》中阐述了建筑类型学这一观点。类型学的设计方法是首先通过简化、抽象与还原现实建筑形态,得出建筑原型。其次通过对建筑原型的归纳分类,将其图式化以发现变体,进而寻找出原型与变体之间的共同要素。最后,根据这些要素的内在结构进行变化和演绎,延伸出多样而又统一的方案,并且与历史文脉、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方面建立内在联系。传统民居建筑作为类设计建筑的原型,继承了民居的特征以及经验。传统民居的特征主要来源于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民居的经验则来自于地方的自然环境与气候地理条件。就类设计理论而言,类设计模式正是出于对动态的传统文化更新与发展和富有地域特色以及场所精神的创造这些方面的思考,提供了如何联系时空性与地域性的一种实际可操作的方法,是一种有机延续的地域主义思想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当代优秀的建筑作品也充分体现出这种类设计模式。

2.1适应气候条件的类设计实践研究

福建泉州、龙岩等地,分布着大量外形独特的土楼民居,除土楼建筑所具有的防御功能外,其形式的独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由气候通过温度、湿度、光照和降水等方面对建筑进行影响而形成。《孟子·滕文公》亦载“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国古代所记载的这两种原始建筑形式反映出建筑最本质的存在目的乃源于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因此,福建土楼建筑的形式、工艺以及材料与当地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传统土楼民居以内院为核心,充满向心性与领域感,空间结构为通廊式双环楼的内院与天井相结合,采用木构架和夯土墙,檐部深远呈双坡屋面状,土楼民居共用内墙,外墙开窗。“资源型生态圆土楼”是蔡济世先生对通廊式多环圆楼的一种空间模式改造。其类设计造型特征提取于永定“承启楼”和漳州“锦江楼”。资源型生态圆土楼延续了以内院为核心的格局,在空间功能组织的处理上,通过重组整合为现代居住单元,在建构技艺的传承上,继承了传统土楼民居以夯土墙承重的做法。“资源型生态圆土楼”模式在空间组织与构筑上延续了土楼的地域性文化生态效果,是“类土楼”建筑设计模式的探索,尤其是对于实现民居生态化的许多途径值得借鉴与推广。但总体来说,这种“资源型生态圆土楼”模式在缺乏商业运作下很难实现大规模集体住宅的建造,应因地制宜有选择地采用。

2.2结合地理环境的类设计实践研究

地理学家认为“文化产生于自然景观”。陈慧琳在《人文地理》中提到:“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是人类文化系统形成与发展的基底,社会文化环境推动文化系统演进发展,文化影响人们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作用,并使地理环境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里弄”是中国传统城市民居建筑形式,同上海近现代生活方式共同历经一百多年,是我国民居建筑中占地比例最高的历史建筑类型,构成了城市特色肌理及风貌。里弄建筑可划分为花园里弄、公寓里弄、旧式里弄以及新式里弄四大类型,其空间布局紧凑,注重通风、日照环境因素,符合上海具体地理条件。特别是连接里弄住宅与过街楼形成了“弄堂”半封闭的交往空间,促进了邻里间的交流互动,形成了上海独特的历史记忆,满足了上海居民对于“归属感”的心理需求。

朱文一先生的“绿野·里弄构想——人与自然的对话”在上海住宅设计国际竞赛中脱颖而出。方案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本”,充分考虑了上海地理环境及气候特征,在空间的功能组织上延续了传统民居中的“里弄”跃层式空间结构,采取“动静分区”布局。“绿野里弄”带来了最具“诗意的栖居”,体现其具有传统里弄“类设计”特色的跨世纪居住小区的里程碑形象。

2.3延续历史文脉的类设计实践研究

中国传统四合院的建筑文化内涵可以追溯到以墨子“弥异所”为代表的传统空间观。《墨子·经上》说:“守,弥异所也”,“宇东西家南北”,在空间中,墨子赋予“家”优越的地位。中国传统四合院与“弥异所”观念相呼应,“家”转变为实际理论社会中伦理意义上的“家”。从空间的组织构成上来看,四合院是一种以墙为边界、富有领域感的空间,封闭式的空间特征映射了传统居住文化中内向、平和的居住方式。吴良镛先生主持设计的北京菊儿胡同改造工程是国内较早探索传统民居空间的范例,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地方民居与当代住宅群组设计相结合的类设计作品。菊儿胡同住宅组群是建立在“有机更新”的城市发展理论下的研究分支。在城市空间肌理上,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通过对传统民居建筑显性的符号以及隐性的空间秩序的排列组合,达到“新”与“老”的互文对话。在空间布局上,菊儿胡同将北京传统民居“四合院”的居住形式与单元相结合,组成了新的居住基本单位。此外,在民居建筑形式上,融合了江南传统民居的黑白色调,给北方民居带来了水乡的婉约秀丽。“有机更新”理论的包容性,一方面推动着以传统民居为原型的当代建筑设计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另一方面也探寻出了类设计建筑中传统的文脉延续的类设计方法,实现了“京范儿”传承的绵延不绝。

小结:当代建筑中传统民居类设计建筑的发展与“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筑”的创作热情和现实需要紧密联系,这种建筑现象出现的根本动因来源于20世纪初“饮水思源”的建筑师自身的成长和觉醒,传统民居类设计理论所传达的历久弥新的“主旋律”精神广泛地蕴含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设计师中。类设计理论积极地引发我国建筑界对于传统民居建筑思想的再思考的鼓舞作用值得肯定,但“类”与创新的权衡也值得我们深度地反思。正因为当下的百年建筑五年化现象的泛滥,建筑师更应该着眼于理性建筑的创作。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尊重历史并产生新老对话,进行比对的重构,逐步使得当下社会建筑的发展更为平衡。

参考文献:

[1]关瑞明.住宅的类设计模式——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延续与创新[J].建筑学报,2000(11):40-41.

[2]关瑞明,陈力,朱怿.传统民居的类设计模式构建[J].华侨大学学报,2003(12):152-153.

[3]邵翔,关瑞明,洪石龙.福建土楼的类设计作品评析[A]//第十七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288.

论文作者:李芳1,,周光志2,,李刘辉3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6

标签:;  ;  ;  ;  ;  ;  ;  ;  

传统民居为原型的当代建筑类设计研究论文_李芳1,,周光志2,,李刘辉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