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德育的构成与走向_道德观论文

论现代德育的构成与走向_道德观论文

论现代德育内容的构成及其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趋势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德育内容指用以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政治思想道德观点、原则和规范体系,是用什么样的世界观、道德价值观、道德原则和具体道德规范来培养年轻一代。德育内容服务于德育目标,受制于德育目的、德育任务、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现代德育内容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融合性的完整体系。

一、德育内容的构成:层次性与结构化

(一)德育内容的层次性

1.德育内容层次性的依据。(1)社会思想道德多层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各阶层、集团、家庭和个人利益并存,必然产生多种思想观念和伦理学说,致使我国思想道德领域呈现多层次和多趋向的复杂状况。对不同层次的人提出不同思想道德内容和行为规范要求,德育才富有针对性。

(2)个体品德结构层次性。一个尚不具有基础层思想道德素质的人,不可能达到较高层次思想道德水准。德育只能从受教育者能够接受的内容开始,才真正有实际效果。比如,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具有次序性,只能逐步深化;同是中学生,其思想道德品质明显地存在着良、中、下不同层次,要求德育进行分类设计、分层指导和教育。

2.德育内容层次性的构成。(1)基础文明与基础品质层。 基础文明教育内容包括社会公德和法律知识教育,主要培养受教育者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是维持社会秩序起码的公共准则。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总和,是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通过社会公德和法律教育,培养人的文明行为习惯,使人成为有教养的人。中小学“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是中小学生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它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文明行为及其道德品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人的行为不仅仅是外部现象,更反映一个人内部心灵或性格特征。因此,文明行为教育要同对个体精神培育结合起来,教育方事半功倍。基础品质教育实质是教人做人。美国学者阿迪斯·瓦特曼说,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美国教育家厄内斯特·波伊尔认为,道德教育要教会学生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韧、奉献等七项美德。基础文明与品质是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第一个台阶,踏上这个台阶,就能为成为一个合格公民打下良好基础。

(2)职业文明与公民品质层。这一层次德育内容主要是进行现代人格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现代人格素质教育内容有:进取性人格素质教育,着重培养人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独立意识、风险意识、成就意识等;创造性人格素质教育,主要培养人的求新创新心理、科学观念、信息观念、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和技巧等;协调性人格素质教育,着力培养人的民主观念、法纪观念、道德品质、自律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最终使个体人格适应社会需要。职业道德教育是教育人自觉遵守职业生活道德规范,忠于职守,服从领导,遵守秩序,团结协作,钻研技术,尽职尽责,出色完成职业任务。通过职业文明与公民品质教育,促使人思想道德水平踏上第二个台阶,从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职业公民。

(3)主流文明与政治品质层。这一层次德育内容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为主旋律,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优秀公民。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与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涌现的新道德典范结合起来,并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提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以熏陶受教育者;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旨在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教育,主要是引导人们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会运用正确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现实,得出正确结论。通过这个层次教育,使人思想道德水平踏上第三个台阶,成为社会主义优秀公民。

3.德育内容层次性的体现。(1)大纲层次规划。德育内容层次性主要体现在各类各级学校德育大纲对内容所作的循序渐进的安排和规划,且各类学校都有相对独立的内容系统,以适应各学段学生不同特点。同时,许多内容在各学段又重复出现,反复进行,反映了德育内容本身层次性及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长期性特点。例如,高校德育内容层次性表现为:其一,理想信念教育——德育核心内容。具体包括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大学生,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教育;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信心教育。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其二,成才教育——德育根本任务。具体包括注重科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积极投入科研和社会实践、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2)评价依层而论。德育内容层次性还表现在对人道德行为评价褒、容、贬共存。 以往我们对道德行为评价实行“非褒即贬”、“非贬即褒”的绝对化做法,德育脱离学生需要,违背生活实际。现行道德行为评价,融进“容许”层次,使学生中大量“利己不损人”的行为有其存在合理性。“利己不损人”虽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道德行为,但容许其存在,能满足处于这个道德层次上学生的需要,以此为基点,才能逐步提高道德水平。

德育内容层次性对德育实践的要求是:德育内容要“适度”,这是增强德育接受性的前提条件:德育内容要把握“基本”,这是追求德育效益的根本要求;德育要因材施教,这是德育成效的关键。

(二)德育内容的结构化

1.德育内容结构要素。在不同社会条件和经济形式下,德育具体内容不同。但德育内容并非杂乱无章,其内容有相对稳定要素,构成德育“内容结构”。这一结构基本要素是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历史观。三者关系为:(1)道德观、政治观和历史观相互渗透和融合。道德观内含政治观,政治观包含历史观;反之亦然。(2)道德观、政治观和历史观相互区别和独立。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其形成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覆盖人群最广;政治反映人对政府、政党、国家等政治实体的态度,其形成时间晚之,对人影响程度依阶级斗争激烈与否为转移,覆盖范围主要是政治实体和阶级中的中坚骨干;社会历史观是时代精神的最高体现,一般是居于较高知识水平和一定领导岗位的人才关注它。

2.德育内容结构变化。德育内容结构中三要素并非等量齐观和静止不变,现实德育实践,教育往往从政治观,或道德观,或历史观一方面开始,这种动态变化具有规律性。(1)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德育内容各有侧重。在稳定社会形态中,社会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这时道德观位于内容结构重心;在不稳定社会形态中,社会阶级矛盾尖锐,这时政治观成为内容结构主导因素。所以,在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上,德育中心内容有所不同,抓住重点内容教育,才能有效发挥德育社会性功能。

(2)个体成长不同阶段德育内容各有侧重。人在少年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这是道德社会化时期,道德观教育居主导地位;进入青年期,人开始走向政治社会,这是政治社会化时期,德育在巩固其道德观基础上,重点应进行政治观教育;成年的人,思想开始向更高层次理性飞跃,这是世界观成熟时期,历史观教育应成为主导方面。人对历史观的掌握,须以相当知识积累为基础,以丰富社会实践为前提。

二、德育内容的趋势:丰富性与融合化

(一)德育内容的丰富性

1.从德育内涵看,德育是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中心内容的思想素质教育;以政治方向、立场、原则、路线为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基本线索的政治素质教育;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情感,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基本内容的道德素质教育;以自尊、自爱、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心理素质教育。

2.从品质结构看,德育是培育人内在知、情、信、意、行品质教育。“知”是对是非、善恶、美丑等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情”是人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信”是思想品德信念,品德形成的精神支柱;“意”是为实现某种道德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毅力;“行”是人按照一定道德规范采取的行为。从这层意义上说,德育内容包括理论知识、行为规范和心理品质教育。

3.从社会关系看,德育内容隐含在人际关系之中。道德本质上是规范人际关系的准则,其范围涉及到人类生活和交往的各个方面。人是社会中的人,总要进行各种不同形式的人际和社会交往。人具有相应的道德知识和规范,是顺利交往的前提。

4.从内容来源看,德育信息源多种多样。现代社会,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传媒中接受各种思想观点和信息,德育内容不仅来自课堂教学,还来自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来自同学和亲友交往,来自社会氛围和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影响。

5.从内容层次看,德育对象不同要求也不同。总体上说,德育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处于较低层次的社会公共准则,即社会公德,这是全体公民应共同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处于次高层次的社会主义道德,它反映了国家和公民的根本利益,为广大公民所接受和践行;处于最高层次的共产主义道德,是具有先进性、崇高性和理想性的德育内容,为少数先进人物,特别是共产党员身体力行。

6.从素质要求看,德育要培养人的知识、能力和觉悟。知识、能力和觉悟统一是思想认识活动规律。没有知识人类无法思维,也不可能产生思想观点;没有能力人难以获取借以进行思维的各种信息,知识和能力状况直接影响人的思想认识和觉悟;思想觉悟对于人选择、掌握各种知识和发展能力,具有重要制约作用。总之,掌握知识是增强能力的基础和条件,觉悟高低以一定能力为前提,且制约着知识掌握的快慢、深浅和能力增强、巩固程度。所以,人的思想观点形成和发展是知识、能力和觉悟三者相互作用及其整合的结果。

7.从时代要求看,德育内容正在拓宽。富有时代特色的德育内容有:(1)创新意识培养。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谁拥有高素质创新人才,谁就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2)生态意识培养。为确保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德育必须倡导生态伦理精神,建构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体系,培养学生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3)终身学习观培植。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学校最根本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和能力,提高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4)合作精神培植。现代社会发展对人际交流与合作要求大为提高,德育要加强对学生合作能力培养,使其树立合作精神。此外,科学价值观与道德观、信息道德观、经济伦理观、心理素质培养,都是现代德育重要内容。

8.从国家规定看,学段德育内容各成体系。小学德育内容有:热爱祖国教育,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热爱人民教育,热爱集体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启蒙教育,良好意志、品格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中学德育内容有: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遵纪守法教育,良好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二)德育内容的融合化

1.德育内容融合化的特点。(1)多元化与主导元。现代德育内容主要由价值观、世界观、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组成。从国际发展趋势看,这些内容出现了多义性、多变性和多元化特点。但各国均竭力强调其社会主导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并使三者相互渗透、共融一体。世界观渗入人的一切其他品质与特征,把他们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世界观是核心,所有的品质特征都围绕着这个核心组织。这使得世界各国在德育目的和目标制定上,都指向更具有普遍性、国际性和人类共同性的德育内容。

(2)国际性与民族性。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国际化和信息化,国际交往日益密切,各国价值观念、文化模式相互渗透与撞击,使得保持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引进别国先进科技、吸收他国思想有益文化成果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一方面各国把教育国际化摆在十分重要位置,有选择地吸收国际最新科学成就和文化有益内容;另一方面又加强“本土”意识,挖掘和发挥德育民族内容,并以此来抵制外来文化的消极影响。

(3)基础性与素质化。国际德育实践表明,现代德育内容既突出道德知识,又重视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既注重人道德认知能力提高,又强调人践行能力发展;体现出德育内容基础性与素质化融合特征。像英国就要求大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技能,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具备一定理解社会生活能力、认识能力、批判能力、社交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4)个体品质与群体要求。现代德育内容在突出对个体品质要求的同时,也特别关注对群体规范要求。西方德育历来注重个体品质发展,认为个性发展对于一个自由和有活力的社会是必不可少的。但社会生活不仅需要个体个性健康发展,也需要人具有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共同生活观念和与人合作相处能力。像环境、能源、和平、发展等问题,都需要人们树立群体意识,甚至全球意识,方能妥善解决。所以,培养有才干,有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成为世界各国德育工作的共同追求。

2.德育内容融合的表现。新德育是主体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德育,它不只解决人的德性认知问题,而且要体现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我国德育内容仍须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这一主旋律。但德育内容亟待拓宽,尤其要把科技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经济伦理教育、合作精神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等内容融入教育主旋律,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更具新意,富有时代气息。

(1)科技道德教育融入主旋律。科技道德原指科技工作者在科学研究活动和技术运用过程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具有的品德。现代科技道德教育是指培养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的科技道德素质,使其能协调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

现代科技发展越来越显示巨大作用,但科技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其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极大危害,造成像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核威胁等副作用,且这种副作用随着科技进步愈益增强。为此,现代社会试图通过对人的科学精神和科技价值观培养,以实现社会道德精神价值与科技发展之平衡。科学精神培养侧重于对人的怀疑、求实、进取、创新、严谨、公正、协作、献身等品质塑造,科学价值观培养主要是提高人对科学价值认识和运用科技的自觉性。科技道德素质培养是现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富有的新内容。现代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社会主义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应增强人才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科技道德素质是现代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2)生态道德教育融入主旋律。生态道德即环境道德,是调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总和。生态道德教育核心在于培养人的环境道德意识、情感和行为,使人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道德的提出,使道德价值观、道德原则、道德行为均不同程度地扩展到自然界、动植物和人类后代,人与自然关系、当代人与下代人关系得到新定位。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增强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促使人自觉维护自然界有序性,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这些都是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

(3)经济伦理教育融入主旋律。经济伦理是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体系,它协调着经济活动各种关系,保证经济活动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经济伦理教育主要培养人的勤俭、公正、平等、守信、诚实、惜时和高效等品质,它有助于国家经济良性运行,促进经济发展,是爱国主义、爱社会主义的重要体现。

(4)网络伦理教育融入主旋律。网络作为一种迅捷、便利的传播手段,对教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远程教育、虚拟课堂、校园网等都使教育资源得到了最充分有效的开发。网络对开阔学生视野,拓宽获取知识渠道、启迪智慧等具有积极意义。但网上一些不健康内容时刻诱惑和腐蚀着人们。网络伦理教育通过价值观、道德判断力与意志力、网络道德意识及责任感的培植,提高学生辨真伪、求真理、慎判断、善选择的能力,以抵御不良信息诱惑,消除网上不良行为。网络既是德育手段,又是德育内容,运用网络进行主旋律教育,是德育实效的一个新途径。

(5)合作精神教育融入主旋律。现代社会,个人创造活动始终离不开他人或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所谓合作精神,就是个人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互助协作,这实质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尤其是经济全球化需要各国互通有无,国际性难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加强国际间合作是现代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趋势。

3.德育内容融合的趋势。(1)传统内容融于现代性。优秀传统道德是指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并经实践严格筛选,对促进社会文明发展有用的被人们公认的社会精神财富。道德之所以孕育着强大生命力,主要在于它能够及时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变化,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不断满足社会发展新要求和人发展新需要。其中,一些对促进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的道德内容被世代相传,成为人类优秀传统道德。这些优秀传统德育内容,理应为新德育所继承和发扬。

我国传统道德建立在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基础上,它必然与现实社会基础发生矛盾,需要我们从道德自身发展规律和社会客观现实对道德要求出发作扬弃和转换,赋予传统道德以现代内容。如儒家传统德育比较重视行为规范养成,从衣食住行、言谈举止、接人待物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可操作性很强,这是其可取之处。但以此教育现代人,则会无视人主体性,德育不易见效。新德育以弘扬人主体性为基本特征,主体性是现代人道德素质之重要标志。弘扬人主体性,增强人主体性品质与能力,培养人主体意识,提高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开拓性、选择性、批判性和自律性品质,是现代社会对德育的根本要求。因此,德育不应让人无条件服从某些外在目的,接受现成道德规范,而要形成人的道德认知、鉴别、判断和选择能力,这些道德素质为传统德育内容所缺乏,让其与传统优秀德育因素共融,德育内容才显时代性。

(2)国际德育内容融于民族性。长期闭关锁国,使我国德育内容相对独立发展,由此造成了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智慧中的国家本位论和过分强调主体内省的狭隘、落后思想观念,阻碍了德育发展。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特殊性总离不开普遍性。在人类大家庭中,任何阶级偏见、孤立发展最终只有拉大自身与人类文明之差距。文化和道德文明交流,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繁荣昌盛和兴旺发达的光明之路。

标签:;  ;  ;  ;  ;  ;  ;  

论现代德育的构成与走向_道德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