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市政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措施,结合理论实践,在简要参数软土地基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制约软土地基处理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具体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措施。分析结果表明:软土地基是市政道路工程中常见的地质条件,需要进行合理的处理才能满足道路工程对承载力、强度的要求,从而保证施工质量和使用寿命。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软土地基;车流量;压实处理技术
引言:
软土地基具有抗压性低、强度低、压缩性高等特性,通常难以满足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的要求,需要进行一系列加固处理,才能提升稳定性和承载力,保证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道路工程施工技术的不发展,软土地基处理技术逐步呈现了多样化,不同处理技术的原理、适用范围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软土地基处理中选择合理处理技术措施,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本文结合理论实践,对市政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措施做了如下分析。
1、软土地基的特点
软土地基指的是基础部分为松软土质层,如:砂质土壤、有机质土壤、淤泥质土壤等都属于典型的软土地基,其具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抗压性比较低。通常情况下,软土地基的抗压能力非常低,基本上无法满足承受较大土壤表层压力的需求。
第二,强度比较低。市政道路工程在施工中,受到外界因素和机械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塌陷、崩裂等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尤其是淤泥质粘土软土地基的,具有很高渗水率,使得软土地基积存的水分难以及时排出,从而影响了市政道路工程地基的稳定性【1】。
第三,高压缩性。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上方施加的压力越大,则软土地基沉降速度就越快,大大增加了施工的难度。
2、影响软土地基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
软土地基处理长期以来一直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的重难点,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需要经过漫长的实验研究。市政道路工程建设普遍居于很强的变动性。要先从根本上解决软土地基对施工的影响,就必须先克服在软土地基处理不当而引起的道路沉降、路面开裂、道路碎石化等问题,就要先明确影响软土地基处理效果提升的主要因素,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就目前我国市政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中应用影响处理效果提升的主要因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软土地基自身因素
我国幅员辽阔,很多区域都存在比较丰富的水资源,地下水的储备量比较高。区域地下水丰富,不仅仅和天然因素有关,和人为因素也有很大的联系。比如:有的区域土质结构比较松软,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如果地下水突然增加,则很容易形成软土地基。如果人类活动过于频繁,生产、生活排水量比较大,排水管道存在渗漏问题,则渗漏的水资源就会吸水强的土壤吸收,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稳固的土质结构也会演变为软土地基的,不利于市政道路工程建设。
2.2 车流量过大
经过处理加固的软土地基,修成道路后,投入使用不久也会发生软土地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问题,导致此问题发展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市政道路工程外部就的承载力超过允许范围值,并且道路工程下方的地下位发生了变化,导致水土失衡,从而发生了较大的偏差。市政道路工程车流量比较多,对使用寿命、安全等级、平顺性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对地基的承载力、稳定性的要求非常高,在地基施工中普遍具有一定的承压限度,但很多市政道路施工完成后,并没有充分重视这一点,也没有设置限过车辆,导致刚刚修建完成的市政道路工程,投入使用不久就发生了沉降和损毁。另一方面,地下水位波动过于频繁,影响了软土地基的稳定性,也是引发市政道路工程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因素【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地基处理技术应用不当引发了沉降
软土地基处理的主要目标是解决路基不均匀沉降,如果软土地基处理效果欠佳,则会造成非常深远的影响,比如:在施工前,如果目前根据软土地基的特性,与之相适的处理技术,就会导致路基发生不均匀沉降,进一步提升施工难度,延长施工周期,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无故浪费。此外,一旦发生软土地基不均匀沉降,也会造成人员伤亡,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市政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措施
3.1根据软土地基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压实处理技术
为提升软土地基处理效果,就必须立足软土地基的特征,降低水资源含量,增加软土地基的强度,可采用强夯法对市政道路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此种处理方法具有操作步骤少、流程简单、处理效果好等优势。此外,对处理人员的专业性比较低,通过简单的讲解即可掌握操作技巧【3】。
高强度压实技术可把软土地基中的水分快速挤出地基,进而减少软土地基的缝隙,提升稳定性和承载力。在具体处理过程中,施工人员可根据市政道路工程的等级和实际建设情况,选择与之相适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并结合既定的施工规律进行合理处理,比如:可以采用冲击碾压设备进一步加固软土地基,在碾压时为保证压实效果,碾压重叠度要控制在40%左右,针对部分冲击碾压设备无法达到的位置和区域,要采用人工压实法,避免发生遗漏问题。
除高强度压实技术之外,在软土地基处理中还可以采用人工夯实法,通过振动机械设备对软土地基中表层疏松的部分进行全面系统的夯实处理,采用分层夯实处理,每层夯实厚度控制在30cm左右。如果软土地基的含水量比较大,可采用石灰石对土层结构进行加固处理,然后再借助相应的机械设备进行方式操作,降低机械成本的投入量【4】。
3.2 做好道路限流工作,保护道路的稳定性
软土地基上建设市政道路工程,很难从而根本上解决承载力不足、稳定性不够等问题。只能通过夯实、换填等方法,满足道路工程施工建设使用的修复区。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城市道路车流量逐年增加,对软土地基市政道路工程带来全新的挑战,通过道路限流,既能降低路基发生沉陷的速率,而且还能大幅度提升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规定超过一定的吨位的卡车严禁通过,以保护道路工程的稳定性。
3.3选择合理处理技术,提升软土地基处理效果
换填置换技术是目前软土地基处理应用的主要技术,选择强度高、渗水性高的硬土、砂砾、砂石等对软土地基中质地松软的土质进行换填置换,以提升市政道路工程路基的稳定性和强度【5】。在采用此项技术时,需要软土地基的土层和结构进行全面系统的勘察和测量,掌握软土土层面积、厚度等,为确定换填置换的工程量提供数据支持,以保证经济投入的成本,然后结合施工现场现有的施工材料,从内向外依次置换,主城分步回填,以保证回填的稳定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理论实践,分析了市政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措施,分析结果表明,软土地基是道路工程施工中常见的地质条件,需要进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处理,才能保证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通过选择合理的压实处理技术、做好道路限流工作、选择合理处理技术是提升软土地基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施工安全性、使用寿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杨夺.市政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措施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3):149.
[2]刘振汉.浅谈市政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标准措施[J].中国标准化,2017(20):146-147.
[3]胡钟万,李家斌.市政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措施分析[J].科技风,2017(17):106.
[4]李敏.市政道路工程中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7(32):266-267.
[5]王桂良,马春佳,张国宇.市政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措施分析[J].建筑知识,2016,36(11):76.
论文作者:吴定勇
论文发表刊物:《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10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4
标签:土地论文; 市政道路论文; 工程论文; 技术论文; 道路论文; 稳定性论文; 措施论文; 《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10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