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昭君出塞的故事家喻户晓,不仅因为王昭君是我国传说中的四大美女之一,更因为昭君为求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出塞和亲的崇高精神为人们所敬仰。王志信的民族声乐作品《昭君出塞》就是根据这一史实所创作的,该作品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民族音调的基础上,采用了新颖的艺术歌曲写作手法,拓宽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昭君出塞》声乐演唱;情感;表现
一、歌曲故事背景及人物形象
21世纪,中国歌剧创作取得了突破性发展,除了一大批民族、地域题材的作品横空出世外,还在歌剧的形式、结构、民族咏叹调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体现出极强的民族文化特点。很多作品中的咏叹调也表现出很强的故事性、情节性特点。其中,王志信创作的《昭君出塞》就是一首具有很强中国民族歌剧特点的作品。
王昭君,西汉南郡人,本是汉宫中一名宫女,公元前54年,北方匈奴首呼韩邪单于对汉称臣,并提出了和亲的请求。昭君主动请求出塞和亲远嫁匈奴。昭君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交好,边塞烽烟熄灭了六十多年,人民安居乐业。昭君出塞和亲的壮举对胡汉两族人民睦邻友好与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歌曲《昭君出塞》正是通过这一史实的叙述,展现了昭君顾全大局、牺牲小我求得祖国安定的崇高奉献精神。
二、歌曲的音乐特点分析
(一)结构框架分析。《昭君出塞》这首歌曲从整体上划分应属于A—B—A的三段体结构,即带有扩充乐段的三部曲式,为了突出人物的戏剧变化,将第二部分扩展为并置的两个乐段,体现了歌曲创作的起承转合原则。调式较为统一,为F宫系统的雅乐d羽调式,全曲通过慢一快一慢的速度变化,充分地表现了不同场景的人物情感变化。
(二)歌词及旋律特点。从歌词及旋律上来讲,前奏把我们带入到故事中去,左手低音和弦运用了民族的附加四度音和弦,右手是一段沧桑的旋律,运用了我国古代的“雅乐音阶”。旋律部分形象地描绘了昭君出塞的情感变化,先是“琵琶马上弹”的悲叹之情,委婉舒缓地描述了昭君远嫁时依依不舍的心情,其中的休止符、顿音以及换气记号是作曲家精心设计的,表现了昭君似哀叹似抽泣的悲伤之情,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后转为对未来“长城无烽烟”的坚定信心和美好展望。紧接着的热烈奔放的快板部分,欢快的舞蹈节奏织体形象地描绘了昭君受到当地人民迎接的喜庆场面,活泼的旋律将昭君的怨情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阿妈捧奶茶,暖在我心间的”感动之情。然后的音乐场面通过一个衬词“啊”扩展了四个乐句,节奏拉宽,旋律起伏较大,从古转入今,音乐也渐入高潮,重现主题音调,全曲在熟悉的旋律中结束。
三、歌曲《昭君出塞》的演唱处理
(一)歌曲的情境设定。在歌唱当中创设相应的情境颇为重要,歌唱的情境,我们可以理解成在歌者脑海中构建的画面场景,在我看来,《昭君出塞》主要可以由这几个画面场景组成:
空旷的大漠边塞,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拥着马车上美丽的昭君驶向漠北。昭君弹着琵琶,在轱辘辘的车轮声中不舍地告别家园。
美丽辽阔的大草原上坐落着一个个毡房,牛羊成群,人们载歌载舞迎接昭君的到来。眼前的美景和热情的匈奴人们冲淡了昭君别离家园的伤感,到处一片喜庆的景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远嫁后的昭君对魂牵梦绕的故园再次想象性的描绘:再无战火烽烟,人民安居乐业。昭君不禁由此心生感概,流露出欣慰的情感。
(二)演唱《昭君出塞》的速度、力度把握。在歌曲《昭君出塞》中,把握歌曲的速度变化、进行恰当的力度处理非常关键。歌曲总体的速度布局是“如泣如诉的慢板—欢快活泼快板—充满遐想和沉思的中板—最后是热情赞颂的广板。”速度的不同,构成了AB段的对比和歌曲情感的变化。慢板的速度结合歌词,易给人一种忧伤惆怅的情感体验,突出昭君离别家园不舍的情感;歌曲的第二部分,达到了每分钟144拍,速度与之前的慢板形成极大反差,使歌曲得以展开,演唱者要把旋律表现得热情、活泼欢快;第二部分后两个乐段作曲家采用慢下来的中板,给了昭君遐想的空间;最后一段广板,是对昭君的颂扬。
(三)歌曲《昭君出塞》当中的润腔处理
歌曲《昭君出塞》当中使用了大量润腔写作手法,主要是通过倚音、颤音、波音、跳音及拖腔构成的,如何处理这些用来完善歌曲表现力的“润腔”是演唱歌曲至关重要的一环。如第一句“别家园,出雄关”,“园”和“关”字都运用了前倚音,表现了昭君对故园恋恋不舍,对茫茫大漠未知的复杂情感。倘若去掉此处倚音的运用,歌曲就会少些韵味,少了一份出塞的犹疑和对中原的眷恋不舍。演唱时尽量要把拖腔的韵味和情感融入进去,表现出人们对昭君的赞颂之情。
(四)歌曲风格把握和情感表达
歌唱中经常提倡演唱者要 “声情并茂”。对于不同歌曲,或是同一歌曲不同部分的风格把握和情感表达也是能否完美诠释一首歌曲至关重要的因素。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了解,我们可以肯定《昭君出塞》这首歌曲是建立在民族调式基础上并融入了传统戏曲的,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民族创作歌曲。演唱者可以根据笔者在前文设定的场景酝酿歌唱情感,把握作品风格再演唱歌曲,全曲基调不是昭君“怨”,而是人们对昭君极高的“颂扬”。演唱者在忠于作品原创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体会再进行二度创作,做到“声情并茂”。
总之,《昭君出塞》这首歌曲是一首特别的艺术歌曲,王自信老师运用了大量的戏曲手法融人于歌曲中,塑造出独特的民族歌曲。这首歌演唱的人特别的多但是要想把它给唱好却很不容易。通过对这首歌曲的分析,我觉得在把握歌曲风格和科学的唱法前提之下,还需要投人身心的演唱,要注重角色的扮演,这样在演唱的时候就能做到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路敏.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风格及演唱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苏晓燕.王志信传统民歌改编及创作思想探析[D].云南艺术学院,2010。
[3]张涛.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艺术特色及演唱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
[4]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5]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6]唐海燕.论王志信声乐作品的时代特点[J].黄河之声,2008,(06)。
论文作者:田振发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2
标签:昭君论文; 歌曲论文; 民族论文; 情感论文; 声乐论文; 作品论文; 旋律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