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燕厦中学 437635
摘 要: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轻过程、重结论的教学观,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是当前教师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新课程改革下如何针对学生的认知形成过程开展教学、引导其积极地参与教学全过程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过程教学 积极参与 过程调控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理清教学思路,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过程,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转变观念,针对学生的认知过程开展课堂教学
虽然新课改精神已经贯彻多年,可是我们有不少教师依然习惯于已有的教学“经验”,不是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而是喜欢将过程归纳整理为某种思路、模式或结论,然后直接“塞”给学生,使学生在大量反复操练的基础上达到掌握的目的。另外,在教学评价时,主要看其学习的结果,即分数的高低。而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因此,教师应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按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其自主探素,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创造性地研究数学。
二、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之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真正把学生当作数学学习的主人,发挥其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对此,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心理规律,在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教学环境,注重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参与动机,强化参与意识,提高参与兴趣,从而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做出评价调控,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彰显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三、巧设情境,启发质疑,做好释疑解难过程的调控
1.巧设悬念,以疑诱思。教师应善于分析学生的思维状态,设法将那些枯燥的、抽象的内容设计成若干个有趣、诱人且易于学生接受的问题,使学生在积极思维中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
2.以静制动,深思熟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组织教学时,有时问题提出后教师不宜马上喋喋不休地提示或“揭谜”,而是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的思维进入到兴奋状态,尽自己的所能去思考和探索。如讲鄂教版七年级下《可能性》时,当提出“抛出的球会下落”是确定事件还是不确定事件,大部分同学认为是确定事件中的必然事件。而这时我没有做任何表态,学生的回答有三种:(1)确定事件中的必然事件,因为地球有吸引力;(2)不确定事件,如氢气球会上升;(3)不确定事件,当速度大于每秒7.9km时,也可以不下落。太精彩了!相信,这些乐于探索的学生,成功会越来越多,认识会越来越深。
3.观察实验,自我释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动向,把握契机触发他们的行为,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主动地投身观察、设计或实施一些实验,为学生思考和讨论提供条件,为他们自行归纳结论打好基础。比如对“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的教学,学生对“摆火柴棒”的实验归纳起来还有点困难,笔者就将数据多罗列些,让他们观察、讨论。这样就容易得多,学生在观察中做到了自我释疑,也提高了自主探索能力。
4.因势利导,开拓视野。经过设疑、质疑、静思之后,有时在解完一个数学问题之后,在学生正处于思维的兴奋状态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积极地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展开想下去:证明的思路是什么?证明的关键是什么?是如何想出来的?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问题能否推广?……这样也就很好地调控了释疑解难的过程。
四、完善教学思路,做好教与学过程的统一
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完善教学思路,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把教与学的过程很好地统一起来。
首先,要注意课堂教学角色的转变,把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对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要认真做好师生互动,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参与度。在课堂教学形式上,我们大胆倡导分几个小组合作交流式学习,并给每位小组成员各一份特别的任务和职责。这样,小组队员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享彼此的思维和智慧,从而使优等生得到发展、让中等生得到锻炼、让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学生的合作、思维、创新能力都可以得到发展。
其次,要注重方法的指导。实践证明,如果教师能做到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科学得体,就可使学生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从而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自主学习、探索新知、发现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当然,教师要注意兼顾每一个学生,把责任确定到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潜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进而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兼 孙晓天 主编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2002。
[2]余文森 吴刚平 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论文作者:郭志坚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7
标签:学生论文; 过程论文; 教师论文; 数学论文; 思维论文; 事件论文; 全过程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