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象征文化的思维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思维方式论文,象征论文,饮食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饮食象征文化是人们运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来反映主体内在心理取向的一种文化现象,人的思维活动在饮食象征符号向饮食象征意蕴转化的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人们对某些饮食活动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并不是凭空任意地加以想象,而是依循着特定的方式方法来进行具体操作的,这种特定的方式方法就是象征思维及其类比规则。象征思维也称为隐喻思维,它是主体根据象征符号和意指对象之间具有的某种相似性而将两者加以类比推理的一种思维方式。主体往往通过象征符号在外部形态上的可视性,内在属性上的可知性,特定名称上的可读性以及历史渊源上的传承性等因素,将其与意指对象在某些方面具有的特定内涵形象化地联想起来,从而产生一定的文化意义。
一
任何饮食活动都是以一定物质的食物、饮食器具和行为化的饮食方式表现出来的,而又是可以被人们自己所观察和感知得到的东西。如食物在形状、颜色、数量等外部形态方面都具有可视性,这种可视特征与人们内在的某些观念意识和心理状态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而这种饮食象征符号所反映的事物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相似特征,通常成为人们运用象征思维来赋予意指对象以特定内涵的重要依据之一。
饮食象征符号在外部形态上最显著的特征是食物具有的形状。不同种类的食物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如苹果、柿子、汤圆等食物呈圆形,甘蔗、面条、粉丝等食物呈长条形。以食物形状来类比某些特定事物和观念分别有原生型和人工型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以食物原生的形状来进行的类比推理,即不需要人们对食物进行加工制作,如茄子的形状与男性生殖器的形状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因而在民间通常被人们视为男性生殖器的象征。江苏一带年夜饭毕放在门口的两根甘蔗,称为封门甘蔗,因甘蔗的形状节节向上升高,故人们用来祈求来年日子像甘蔗一样节节高。土家族禁忌女孩吃鱼卵,因为鱼卵形似葡萄,人们将其与生葡萄怪胎相类比,对此怀有一种恐惧感。利用加工制作后食品呈现出来的形状来进行的类比方式具有更大的普遍性。而在这一类型中又可以根据食品制作的程度将其分为规范化与非规范化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吃的食品,其形状一般都形成了某些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固定式样,如面条和粉丝都是呈长条形,饺子总是呈月牙形,饼子一般都呈圆形。这些食品的形状为人们所长期沿用,成了约定俗成的东西,只要看到这些食品的形状人们就可以直观地判断出是什么品种的食品。而这种在制作的形状上具有规范化的食品被人们赋予象征意蕴的种类往往比那些原生形状的食物要多得多。在中国饮食象征文化中,这一类象征食品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象征团圆的月饼、汤圆、肉圆和豆腐圆,象征长寿的面条和粉丝,象征元宝的饺子和馄饨等等。非规范化的食品形状主要是指某些食品在特定时间和场合中根据人们的需要而有针对性的制作成各种特定对象所形成的式样。这类食品通常出现在节日庆典和婚丧嫁娶等仪式活动中,人们往往先将某些食物加工成粉状,然后制作出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式样的食品,以此来代表多种不同的事物和观念。最典型的如中原地区盛行的礼馍,人们可以根据各种需要,分别将礼馍制作成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人物、工具、用品等形状以及某些抽象性的图案,以此表达人们内在的各种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饮食象征符号在外部形态上的另一种可视特征是食物的颜色。任何一种食物都给人一定的色彩视觉,如大米、麦面、乳汁呈白色,玉米、桔子呈黄色,血液呈红色,青菜、青椒呈绿色,酒、水呈透明状态等等。食物的这些不同颜色经过人们运用象征思维来进行类比联想,便产生出各种以食物颜色为依据的象征意蕴来。食物颜色也具有原生型和人工型两种不同的类型。原生型的颜色类比,即人们不用染上颜色,也无须进行烹饪使其变色,而是根据食物自然形成的色彩症状来类比某些特定的事物和对象。如在蒙古族、哈萨克族等游牧民族中,呈白色的乳汁通常象征着纯洁、吉祥和高尚。保安族婚礼中盛行撒红枣,因红枣的颜色是喜事的象征,故撒红枣表示喜事临门。在有的民族中,某些供消费的家禽身上的毛色也被人们用来类比特定的事物和观念,如哈尼族吃新谷节多数人家都喜欢杀阉鸡,希望这年的生活象阉鸡羽毛一样的美丽、丰满。在人们的观念意识中,食物呈现出来的色彩视觉经过人们吃这种食物会自然而然地转化到特定对象的身上,产生有利于人和事的显著效果。人工型的颜色类比则是以人们在特定食品上染制的色彩以及食物经烹饪后发生的色彩变化来象征某些事物和观念。山西有的地方孩子过完一周岁后,通常要喝用小米、黄米、豇豆、莲豆上碱熬制成的红稀饭,以纪念母亲生育时的“红”。广大民间婴儿降生后亲戚送的鸡蛋往往要染成红色,象征获得子嗣的喜庆气氛。在有的地方生不同性别的小孩分别赠送染上不同深浅颜色的鸡蛋,如山东郯城是生男孩鸡蛋染成朱红色,生女孩鸡蛋染成桃红色,用不同深浅的红色来代表不同性别的小孩。一般情况下,以食物颜色来类比某些事物和观念的现象往往没有用食物形状来进行的类比更具有广泛性。因为人们对某些食物染上不同的色彩必须考虑到这些色彩原料的可食性,真正可用来染食物后人们吃了不会产生副作用的色彩原料并不多。而食物的形状则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任意地制作出不同的式样,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不会带来任何危害。这是以食物的颜色和形状来类比特定对象所呈现出来的一个显著区别。
除了食物的形状和颜色以外,某些特定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数量组合关系,也是饮食象征符号在外部形态上呈现出的又一种可视特征。人们在特定时间和场合消费食物、馈赠食物和使用食物,其数量的多少以及呈何种组合关系,被人们用来类比特定事物和观念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任何一个特定社会和民族都形成了各自对食物数量组合关系所具有的偏好和倾向,在某些民族中被视为吉利的食物数量组合关系在另一些民族中则可能被认为不吉利而遭忌讳。在所有食物的数量组合关系中,以偶数和奇数呈现出的二元对立最具有代表性。在某些民族的食物数量观念中,用呈偶数搭配的食物送礼或款待来宾通常是吉祥的象征,被认为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好运,从而受到全社会的崇尚。如白族视六为吉祥数字,节日和喜庆用来送礼的食物数量必须是六,即糖6斤,酒6瓶、荷叶6包,盐6斤等等。京族男方向女方下的订礼食品均送双数,象征夫妻双双白头到老。浙江一带汉族吃的年夜饭要用十碗菜,称为“十大碗”,讨十全大福之彩。有的地方年夜饭中的十二样菜则表示“月月红”。与此相反,另外一些民族则是崇尚奇数,偶数受到人们的排斥。如有的哈萨克族做布施时所施舍的粮食必须是七碗或七斤等奇数。有的苗族女儿出嫁送男家的礼物中,鸭或鸡最少须送一只,一般是五、七只,最多的十几只,送单不送双。在汉族传统社会中,人们在婚丧嫁娶等仪式活动中所送的食物数量往往因时因事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以偶数和奇数组合的食物有可能分别象征不同的事物和观念。如黑龙江人待客吃饭时菜必双数,而在父母去世时招待送葬人的丧葬席上则要上奇数的菜。河南开封生子极喜时,生男孩要煮鸡蛋六个或八个,必为双数,而生女孩则煮鸡蛋五个或七个,必为单数。双数和单数组合成的食物分别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
二
饮食象征符号的外部形态大多是在人们的视觉范围内就可以观察得到的东西,而饮食象征符号的内在属性则要经过人们对食物进行咀嚼消化以及对食物本身有充分的认识之后才能感知得到,它们包括食物的味觉、特性和素质等内在的状态的性质。可以说,食物在味觉、特性和素质上呈现出来的状态,是饮食象征符号与其它象征符号之间存在的最显著的区别。
作为食物本身具有的内在属性之一,味觉自古以来就是烹饪的核心内容,人们消化食物不单是要吸收食物所含的营养素,同时也要以口和舌来感受食物所具有的各种美味,享受烹饪所带来的乐趣,食物的味觉是食物本身对人最具有吸引力的内在属性,人们通常把食物呈现出的各种味觉用来类比人生历程和生活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某些特定现象。在人生历程中,爱情和婚姻是最具有吸引力和最富戏剧性的内容之一,为了把追求性爱的欲望和理想变为现实,人们除了在实际生活上的努力以外,还利用许多不同的象征符号来类比自身和他人在爱情以及婚姻关系上的美满状态,以表达内心渴望爱情和理想婚姻的良好愿望。其中某些食物本身富含的甜蜜味觉就是人们运用得较多的一种象征表现手法。用食物的甜味来类比爱情和美满婚姻的方式在中国许多民族中都普遍存在着,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在台湾民间,当女方送嫁到男家后,出轿前男方要在盘中放两个蜜桔,拿到轿中让新娘摸一摸,表示夫妇二人将像蜜桔一样过着甜蜜的家庭生活。河南荥阳等地新婚三日之内,妇家每日馈饭,至第三日为女行饭之礼,饭食中加以油蜜,使其甜蜜而易食,亦寓婚后生活甜蜜之意。鄂伦春族男女结婚时吃的黄米粘粥“老考太”,内放荤油或白糖,香甜可口,象征爱情。毛南族出嫁女逢年过节带礼品回娘家,娘家常回赠一节红甘蔗,象征夫妻生活甜蜜。除了以某些食物的单一甜味来象征爱情和婚姻的美满以外,由几种食物组合起来的复合味还被某些民族用来类比人生道路上的不平坦。如浙江等地小孩吃奶前,有尝醋、盐、黄莲、生姜、糖等五味之俗,意为尝遍人生辛、酸、苦、辣,去享受最后的甜。同样,白族的三道茶所呈现出的一苦、三甜、三回味的不同味觉,也隐含着人生道路上先苦后甜的象征意蕴。
在饮食象征符号中,食物具有的特性一般是指食物在冷热、软硬、干湿等方面显现出来的状态,也是被人们运用得较多的一种象征表现手法。烹饪食物的过程本身就是食物在热能作用下发生性质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包括着食物由生到熟,由冷到热,由硬到软,由干变湿等方面显现出来的各种状态,也常用来类比某些与此相似的事物和观念。食物的冷热状态往往用来类比人间生活境况的好坏和人们的某些特殊情感。如广西壮族蒸糯米饭时,热气升向哪方,哪方就最有利。畲族蒸孝子饭时,木甑哪一边先冒热气站在哪一边的人就吉祥如意;如四边一齐冒热气,则象征大家都能得到祖先的保佑,获得吉祥的幸福。与此相反,汉族在寒食节则盛行禁火吃冷食,这与人们缅怀古人的心情有关。此外食物的软硬状态在类比方法中也为人们所经常使用,如瑶族用糯米饭那样粒粒相粘不离分来表示和友人的情谊。广西壮族在建房时用糍粑供祭,意思是使土墙桩得如糍粑一样牢固。至于食物呈现出来的干湿状态则多被用于类比农事方面的某些特定现象以及雨量的分布状态。侗族除夕全家吃稀粥,每人一小碗,称为“年更饭”,表示新一年犁田有水,泥巴不硬,粮食丰收。与此相反,苗族过年则最忌泡汤吃饭,传说泡了汤来年全家春播秋收雨多,要冲垮田坎。山西晋东南地区正月初十,人们用谷面制成盏形,12盏代表12个月,按顺序放置在蒸笼内,待蒸熟时察看第几盏内有水,就认为第几个月有雨,无则主旱,多则主涝。人们用这种特定的食物卜来预测一年中雨量的分布状态。
在饮食象征符号中还有某些食物具有的素质。食物的素质在这里特指那些可食的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和生存环境中养成的某些能力、个性、爱好和习惯等具体的属性。不同种类的动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体质特征和心理状态,如狮子、老虎、豹子凶猛顽强和善于捕捉其它动物的能力;鸟类具有善飞的能力;鱼类可以在水中自由遨游,而且其生育繁殖能力比较强;山羊习惯爬陡峭的山崖;鸭子在行走时总是摇头摆尾;癞哈蟆则善于蹦跳。这些动物特有的素质经过人们的想象常用来类比人自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形成的体质特征以及适应环境的各种能力、个性、爱好和习惯。如基诺族举行成年礼过程中,通过吃牛肉而期望获得野牛般的力气。壮族用鱼奉敬祖先,认为孩子长大才会游水和捕鱼。布依族鸡八块中的鸡翅意为腾飞,鸡腿表示脚踏实地。福建客家人上梁杀公鸡,人们认为公鸡有报晓和报喜之能,宰杀公鸡意味着前途像朝阳一样光芒万丈,福寿临门。相反某些动物具有的一些体质特征和习性与人们观念意识中的不吉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人们则认为吃了这些动物会给自身的身体素质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利用禁忌规范来限制吃这些特定的动物。如基诺族产妇禁吃鼠类、麂子等动物,认为吃了这些动物将来孩子长大后喜欢爬高下低,易出事。阿昌族给孩子开荤时最忌用猪肉,因为猪被认为是蠢笨的。汉族、壮族、土家族等忌小孩吃鸡爪,否则今后上学写字手会颤抖,像鸡爪似的。
在中国饮食象征文化中还有根据某些食物特定名称的语音与意指对象之间的相似性而进行类比推理的谐音关系法,以及根据特定食品与某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传承关系来赋予其象征意蕴的历史溯源法等表现形式,它们也属于象征思维的具体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