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期吸烟对健康成人血脂和血糖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田倩倩[2](2021)在《体育院校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因素分析及诊断模型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且发病率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为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加强心血管疾病管理工作刻不容缓,防控关口前移需从危险因素筛查和管理开始。大学生时期作为青少年到青年转型的关键时期,是健康行为和身体形态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大学生的心血管健康对其未来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研究目的基于国内首个大学生运动健康队列—上海体育学院校友健康队列,本研究旨在:(1)评估体育生和非体育生不同专业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流行特征;(2)从健康行为、饮食习惯、体力活动、身体成分、身体素质等多方面分析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影响因素;(3)探究体脂率、身体素质与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相关性和关联关系;(4)寻找诊断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体脂率和身体素质切点,构建不同专业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诊断模型。研究方法实验一:选取上海体育学院校友健康队列研究中数据完整的受试者共计805人(男=421,女=384),对其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压、血糖、血脂等心血管代谢风险指标测试;利用双能X线吸收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量受试者全身以及区域部位的肌肉量和脂肪量。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定义为两个及以上的心血管代谢风险指标异常:血压升高、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和血糖升高。评价体育生和非体育生各组的心血管代谢风险流行特征。实验二:除实验一的测试指标外,使用问卷调查评价受试者健康行为和饮食习惯;通过佩戴7天加速度传感器客观测量体力活动包括:静坐行为、轻强度体力活动、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和高强度体力活动;利用身体素质测试系统评价受试者握力、最大肺活量、全身反应时、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最大摄氧量、仰卧起坐和立定跳远等身体素质。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评价各单项指标以及各个指标相互作用与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关系。实验三:通过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分析体脂率、身体素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相关性。以体脂率和身体素质为自变量,心血管代谢风险分数为因变量作线性回归,分析体脂率和身体素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剂量-效应关系。计算受试者心血管代谢风险分数(同性别心血管代谢风险指标Z分的总和)=平均动脉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空腹血糖;身体素质分数(同性别身体素质Z分的总和)=握力指数+最大摄氧量。将身体素质分数从高到低排序,前1/4的大学生为身体素质较高组,后1/4的大学生为身体素质较低组。参考诊断中国人心血管代谢风险的体脂率切点,将受试者分为低体脂率和高体脂率。将体脂率和身体素质联合分为:低体脂率且身体素质较高组、低体脂率且身体素质较低组、高体脂率且身体素质较高组和高体脂率且身体素质较低组,通过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四组间心血管代谢风险分数的差异。采用SPSS插件PROCESS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体脂率和身体素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中是否存在相互中介调节作用。实验四:以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为金标准,使用Medcalc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体脂率和身体素质在诊断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中的价值。同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寻找体脂率和身体素质诊断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切点。采用逻辑回归分析计算体脂率、握力指数和最大摄氧量的联合预测因子,使用Z检验对体脂率、身体素质以及体脂率与身体素质联合指标的AUC进行比较。以P<0.05具有显着性水平。研究结果1.体育院校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的总体检出率为14.9%,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的检出率未见性别差异。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的检出率随BMI升高而升高,分别为:体重较轻(0.0%)、体重正常(11.1%)、超重(25.8%)和肥胖(47.2%);与BMI正常的同龄人相比,BMI正常但体脂率较高的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的检出率较高,代谢紊乱状态趋于肥胖人群。非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的检出率(19.1%)显着高于体育生(11.6%);心血管代谢风险存在运动项目差异,对抗性运动如篮球、足球等项目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检出率较高(23.3%),球拍类运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检出率较低(6.3%)。2.在健康行为和饮食习惯、静坐行为和体力活动水平、身体成分以及身体素质等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影响因素方面,体脂率和身体素质是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单因素逻辑回归结果发现,身体成分和身体素质是影响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主要因素。其中,较高BMI(男生:OR=1.277,95%CI=1.152-1.416;女生:OR=1.239,95%CI=1.128-1.361)、体脂率(男生:OR=1.107,95%CI=1.063-1.153;女生:OR=1.095,95%CI=1.044-1.147)和Android脂肪率(男生:OR=1.083,95%CI=1.050-1.117;女生:OR=1.094,95%CI=1.052-1.139)是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的危险因素。较高的握力指数(男生:OR=0.524,95%CI=0.356-0.769;女生:OR=0.587,95%CI=0.391-0.880)和最大摄氧量(男生:OR=0.910,95%CI=0.866-0.957;女生:OR=0.867,95%CI=0.810-0.928)等身体素质水平是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的保护因素。多因素逻辑回归发现,体脂率和身体素质是相互影响心血管代谢风险的。3.体脂率与心血管代谢风险指标呈显着正相关,身体素质则与心血管代谢风险指标呈显着负相关。体脂率升高则会引起心血管代谢风险指标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空腹血糖水平的升高,而最大摄氧量升高则会引起心血管代谢风险指标的下降。体脂率和身体素质对心血管代谢风险既有独立又有联合的关联关系,心血管代谢风险分数由高到低分别为高体脂率且身体素质较低组(mean=1.70)、高体脂率且身体素质较高组(mean=0.03)、低体脂率且身体素质较低组(mean=-0.06)以及低体脂率且身体素质较高组(mean=-0.54)。另外,在身体素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关系中,体脂率具有中介效应,在男生中体脂率的贡献率为85.7%,在女生中为56.7%。在体脂率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关系中,身体素质的中介效应不显着。4.体脂率和身体素质均可用于诊断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BMI诊断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指标分别为:23.2 kg/m2(体育生男生)、22.0 kg/m2(体育生女生)、25.7 kg/m2(非体育生男生)以及23.3 kg/m2(非体育生女生);通过DXA法测量身体成分,诊断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体脂率切点分别为16.3%(体育生男生)、22.7%(非体育生男生)以及35.2%(非体育生女生);Android脂肪率诊断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切点分别为18.7%(体育生男生)、33.8%(体育生女生)、30.2%(非体育生男生)和42.1%(非体育生女生)。身体素质包括握力指数和最大摄氧量可显着诊断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握力指数和最大摄氧量诊断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可能存在专业和性别差异。握力指数诊断非体育生男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切点为0.53,最大摄氧量诊断体育生男生和非体育生女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切点为分别为41.2 m L/kg/min和28.3 m L/kg/min。关于体脂率、握力指数、最大摄氧量以及体脂率与身体素质联合指标诊断心血管代谢风险中,存在专业差异。在体育生男生中,体脂率与身体素质联合指标诊断心血管代谢风险的作用大于单独的身体素质(最大摄氧量);而在非体育生男生和女生中,体脂率、身体素质(男生:握力指数,女生:最大摄氧量)以及体脂率与身体素质的联合指标均可作为诊断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有效指标,且诊断价值无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有14.9%的体育院校大学生存在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情况,且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的检出率随BMI升高而升高;非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升高的检出率显着高于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存在运动项目差异,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球拍类运动可能是降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适宜运动项目。2.体脂率和身体素质包括握力和最大摄氧量是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高体脂率且身体素质较低的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最高。提示在大学生群体中,应该重视体脂率升高和身体素质下降带来的心血管代谢风险。3.确定了诊断体育生和非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体脂率和身体素质切点。分别为BMI(体育生男生:23.2 kg/m2,体育生女生:22.0 kg/m2,非体育生男生:25.7 kg/m2,非体育生女生:23.3 kg/m2);体脂率(体育生男生:16.3%,非体育生男生:22.7%,非体育生女生:35.2%);Android脂肪率(体育生男生:18.7%,体育生女生:33.8%,非体育生男生:30.2%,非体育生女生:42.1%);握力指数(非体育生男生:0.53)以及最大摄氧量(体育生男生:41.2 m L/kg/min,非体育生女生:28.3 m L/kg/min)。为体脂率和身体素质应用于临床心血管代谢风险评估提供了指导。
刘一君[3](2021)在《内蒙古自治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了解高危人群检出特征,通过干预前后的调查和随访,了解高危因素变化情况,了解高风险人群变化情况,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2016-2018年采用分层整群抽取内蒙古自治区年龄在35-75岁的58861名常住居民进行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初筛调查,对筛查出的高危对象进行高危调查、综合干预和随访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线调查(人口学特征、疾病史与治疗史),体格检查(血压、心率、身高、体重、腰围测量),实验室检查(血糖和血脂检测),心血管健康状况(吸烟、饮酒、体力活动、膳食情况等)等。具体干预办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利用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预测模型(China-PAR)进行心血管病高危人群10年发病风险评估,利用干预前后高风险人群变化情况来评价干预效果。利用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干预效果影响因素。结果(1)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和肥胖、吸烟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调查人群中,各危险因素检出率分别为51.0%、31.5%、19.1%、67.3%、25.5%。(2)我区居民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患病率男性均高于女性;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升高;蒙古族人群超重肥胖率高于汉族;城市居民、高收入人群血脂异常和糖尿病患病率、超重和肥胖率较高;农村居民、低文化程度、低收入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较高。(3)高危人群检出率28.1%。男性高于女性,随年龄增加检出率增长,城市高于农村,随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上升检出率下降。(4)心血管有关疾病干预取得良好效果。高血压比例从干预前的83.9%下降到干预后的50.1%;血脂异常比例从干预前的45.8%下降到干预后的40.3%;糖尿病比例从干预前的26.3%下降到干预后的17.2%;超重和肥胖比例从干预前的77.1%下降到干预后的67.9%。(5)生活方式干预取得良好效果。不吸烟比例从干预前的77.3%上升到干预后的83.3%;饮酒过量比例从干预前的6.2%下降到干预后的3.3%;身体活动不足比例从干预前的76.2%下降到干预后的65.4%。(6)膳食干预取得良好效果。杂粮、新鲜蔬菜、新鲜水果、豆制品摄入不足比例,畜肉类及制品、腌制蔬菜摄入过量比例干预后较干预前均有所下降。(7)全体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高风险比例从干预前的56.0%下降为干预后的32.2%,下降了42.5%。高风险人群相对下降比例男性高于女性,蒙古族高于汉族,城市高于农村,随年龄增长变低,随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上升变高,不同职业人群工人最高,行政事业次之,农民最低。(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BMI值、收缩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的增加,干预效果更佳的可能性减小;男性干预效果好于女性;城市干预效果好于农村;杂粮、水果摄入充足的干预效果好于摄入不足。结论我区心血管病发病风险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内蒙古自治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实施地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干预取得了良好的干预效果。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4](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5](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提出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李会芳[6](2021)在《云南纳西族糖尿病患病和自我管理的变化趋势及RANTES及其受体CCR5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本项目研究云南独有少数民族纳西族糖尿病的患病和自我管理的流行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生活行为因素对糖尿病患病的影响以及RANTES及其受体CCR5与糖尿病的相关性,探讨生活行为因素、目的基因多态性及表达水平在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发生中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方法]采用重复横断面研究设计,分别于2013年和2018年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云南省玉龙县35岁及以上的纳西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以下三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 云南纳西族糖尿病患病和自我管理的变化趋势研究通过现场问卷结合体格检查的方法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资料及自我血糖管理信息,测量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血压,通过指尖毛细血管血测量研究对象的血糖(空腹或餐后2小时或随机血糖)。采用χ2检验分析纳西族调查人群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的患病情况、糖尿病的知晓、治疗、控制及自我管理的流行现状;采用χ2检验比较分析纳西族调查人群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患病、知晓、治疗、控制及自我管理的变化趋势;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纳西族调查人群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 云南纳西族生活行为方式的变化趋势及与糖尿病患病的关系研究通过现场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糖尿病相关生活行为方式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纳西族调查人群糖尿病相关生活行为方式的流行现状以及糖尿病患病相关危险因素的聚集情况,比较分析纳西族调查人群糖尿病相关生活行为方式及相关危险因素聚集情况的变化趋势;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纳西族调查人群生活行为因素对糖尿病患病的影响。第三部分RANTES及其受体CCR5与云南纳西族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通过指尖毛细血管全血测量调查者的空腹或餐后2小时或随机血糖,采集诊断为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外周静脉血,并按1:2比例收集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其中血糖正常组133人,糖尿病前期组60人,糖尿病组61人,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生化指标,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和淋巴细胞表面的CCR5水平以及血浆RANTES水平,采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RANTES基因rs2280788位点及CCR5基因rs1799987位点的基因型。采用χ2检验比较糖尿病组、糖尿病前期组和血糖正常组三组间的RANTES rs2280788位点及CCR5 rs1799987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是否存在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间的临床及生化指标、血浆RANTES水平及淋巴和单核细胞表面CCR5的表达情况,比较CCR5 rs1799987位点不同基因型组间的生化指标和CCR5表达情况,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比较RANTES rs2280788 CC、CG+GG基因型组间的生化指标和RANTES表达水平、比较是否使用降糖药物的糖尿病患者间血浆RANTES水平及白细胞表面CCR5的表达情况;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云南省纳西族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的影响因素;通过MDR3.0.2软件采用多因子降维法分析RANTES、CCR5基因多态性及其表达水平与生活行为因素在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发生中是否存在交互作用。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卡方检验两两比较时以P<0.017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第一部分 云南纳西族糖尿病患病和自我管理的变化趋势研究2013年共调查1402例,其中男性644例,女性758例;2018年共调查1426例,其中男性657例,女性769例。1.2018年云南纳西族糖尿病相关调查研究结果1.1纳西族调查人群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19.5%和8.6%,男性、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65岁年龄组和人均年收入>8000元的人群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于女性、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65岁以下年龄组和人均年收入≤8000元的人群(P均<0.05),且≥65岁年龄组糖尿病的患病率最高。糖尿病的知晓、治疗、控制率分别为52.8%、89.2%和29.2%,在各年龄组中,≥65岁年龄组糖尿病治疗率最高,为95.5%(P<0.01),在不同性别、年龄、人均年收入、住房类型及不同医疗服务可及性组间糖尿病的知晓率和控制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1.2云南省纳西族调查人群糖尿病的自我管理包括遵医嘱服药、自我血糖监测和最近2周采取降糖措施的比率分别为87.7%、49.2%和100.0%,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比率高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最近2周采取降糖措施包括控制体重或减肥、控制饮食、增加锻炼和戒烟的比率分别为69.2%、92.3%、84.6%和12.3%,55-64岁、人均年收入>8000元、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采取控制体重或减肥措施降糖的占比较高,男性戒烟的占比较高。2.纳西族调查居民糖尿病患病及自我管理的变化趋势2.1从2013年到2018年纳西族调查人群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无明显变化,而糖尿病的标化患病率从4.1%上升至8.6%。糖尿病的标化知晓率由66.4%降至53.1%,(P<0.05),使用自来水、家中有厕所、人均年收入>8000元和医疗服务可及性好的人群知晓率下降明显(P<0.05),但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率和控制率无明显变化(P均>0.05)。2.2从2013年到2018年纳西族糖尿病患者遵医嘱服药率和最近2周采取降糖措施的比率明显升高(P<0.05),男性、人均年收入>8000元、家中有厕所和医疗服务可及性差的糖尿病患者遵嘱服药率明显升高(P<0.05);而自我血糖监测比率无明显变化(P>0.05);调查前2周采取降糖措施包括控制体重或减肥、控制饮食、增加锻炼的标化比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分别为28.1%和71.2%、72.7%和92.7%、28.1%和84.9%(P均<0.05),而通过戒烟降糖的比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是采取降糖措施的保护因素。第二部分 云南纳西族生活行为方式的变化趋势及与糖尿病患病的关系研究1.2018年纳西族生活行为方式的相关调查研究结果1.1 纳西族调查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吸烟、现在吸烟、饮酒、缺乏体力活动、有糖尿病家族史、进食含油或脂肪多食物(一周≥3天)、进食腌制品(一周≥3天)的比率分别为38.1%、34.2%、15.5%、60.4%、36.9%、29.3%、15.7%、25.5%、5.3%、31.8%和 41.4%。1.2女性中心性肥胖和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比率高于男性(P<0.01和P<0.05),男性吸烟、饮酒、进食含油或脂肪多食物(一周≥3天)的比率高于女性(P<0.01),男性比女性更缺乏体力活动(P<0.05)。1.3不同年龄段中,≥65岁年龄组高血压患病率、缺乏体力活动和中心性肥胖比率最高,35-44岁年龄组每周进食含油或脂肪多食物和腌制品≥3天的比率最高,45-54岁年龄组超重和现在吸烟的比率最高。1.4年龄越大的纳西族调查人群其3个及以上糖尿病危险因素聚集率越高。2.纳西族调查居民生活行为方式的变化趋势2.1 2018年纳西族调查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比率较2013年明显升高(P<0.01),吸烟率较2013年升高(P<0.05),但饮酒率、缺乏体力活动、进食含油及脂肪多食物(一周≥3天)、进食腌制品(一周≥3天)的比率较2013年降低(P<0.01),呈下降趋势。2.2 2018年糖尿病患病危险因素聚集3个及以上的比率较2013年明显升高(P<0.05)。3.纳西族生活行为因素与糖尿病患病的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高血压、有糖尿病家族史和缺乏体力活动是纳西族调查人群糖尿病患病的危险因素。第三部分RANTES及其受体CCR5与云南纳西族糖尿病患病的相关性研究1.糖尿病组的腰围、TG、FPG、HbA1c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糖尿病组的TC、TG、FPG、HbA1c高于糖尿病前期组(P<0.05),糖尿病前期组的HbA1c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其余指标在糖尿病前期和血糖正常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糖尿病组、糖尿病前期组和血糖正常组间RANTES rs2280788 CC、CG+GG基因型频率和RANTES rs2280788 C/G等位基因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糖尿病前期组RANTES rs2280788 CG+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高于血糖正常组(P<0.017),男性其余组间及女性各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统计学差异。3.糖尿病前期组CCR5 rs1799987 AA基因型频率和A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血糖正常组(P<0.017),糖尿病组CCR5 rs1799987AA基因型频率和A等位基因频率均低于糖尿病前期组(P<0.017),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统计学差异,与在女性人群中的结论一致。男性人群中三组间CCR5 rs1799987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4.糖尿病组、糖尿病前期组和血糖正常组三组间血浆RANTES水平及单核和淋巴细胞表面CCR5的表达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是否使用降糖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组间血浆RANTES水平、单核和淋巴细胞表面CCR5表达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RANTES rs2280788位点不同基因型组间、CCR5 rs1799987位点不同基因型组间自身的表达水平及血浆LDL、HDL、TC、TG、FPG、HbA1c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6.MDR分析显示:CCR5基因型、年龄、BMI为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发生的最佳预测模型,该模型训练组平衡精度为0.651,测试组平衡精度为0.492,交叉验证一致性为7/10(P<0.0001),其中CCR5 rs1799987基因型和BMI具有强协同作用,CCR5 rs1799987 AA基因型携带者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的发生风险随着BMI的增加而增加。[结论]1.云南省纳西族调查人群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的患病率低于全国水平;糖尿病的治疗率处于较高水平,知晓率略高于一半,而控制率不足三分之一。2.纳西族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包括遵医嘱服药、通过控制体重或减肥、控制饮食、增加锻炼来控制血糖处于较好水平,而自我血糖监测处于中等水平,而且文化程度较高的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较好。3.纳西族调查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糖尿病的知晓率有所下降而治疗率和控制率无明显变化。糖尿病患者遵医嘱服药、采取控制体重或减肥、控制饮食和增加锻炼控制血糖的比率也明显升高,而自我血糖监测比率无明显变化。4.纳西族调查人群中,男性抽烟、饮酒、进食含油及脂肪多食物的比率更高,且比女性更缺乏体力活动,而女性中心性肥胖的比率更高;年龄越轻的进食含油及脂肪多食物、进食腌制品、抽烟和超重比率越高,年龄越大的高血压患病率、缺乏体力活动和中心性肥胖的比率越高。5.云南纳西族调查人群虽然饮酒、缺乏体力活动、进食含油或脂肪多食物、进食腌制制品情况呈好转趋势,但高血压、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的比率仍呈现上升趋势,加强纳西族居民生活方式的管理任重而道远。6.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和缺乏体力活动是云南省纳西族患糖尿病的危险因素。7.血浆RANTES水平和单核、淋巴细胞表面CCR5水平可能与云南省纳西族居民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无明显相关性。糖尿病患者血浆RANTES水平和单核及淋巴细胞表面的CCR5水平与是否使用降糖药物无关。8.RANTES rs2280788位点及CCR5 rs1799987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对自身表达水平及血浆LDL、HDL、TC、TG水平无明显影响。9.CCR5 rs1799987基因型、年龄、BMI在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发生中存在交互作用,而且这三个变量的组合是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发生的最佳预测模型,其中,CCR5 rs1799987基因型和BMI具有强的协同作用,CCR5 rs1799987 AA基因型携带者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的发生风险随BMI的增加而增加。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7](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指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李哲[8](2020)在《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心血管疾病一直是我国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患病、死亡水平总体仍呈上升趋势,并呈现低龄化、农村超过城市及危险因素聚集现象。近30年来我国经历的快速城市化对居民生活环境及心理、行为、生活方式的转变具有推动作用,上述转变可能导致心血管病风险的变化。目前我国的城市化主要通过“移地城市化”和“就地城市化”两种形式实现,关于城市化与心血管健康的研究多关注前者或城乡差异,对后者的研究比较匮乏,尤其缺乏纵向研究和机制研究。就地城市化过程中,居民经历了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就业、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其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值得关注。研究目的: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以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理论为基础,以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为切入点,分析就地城市化居民特点及其心血管健康特征,探索就地城市化对居民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完善心血管病防控策略,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研究包括以下子研究:就地城市化居民特征及其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变化趋势研究、城市化不同时期就地城市化居民与城市、农村、迁移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比较研究、就地城市化对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变化的影响研究,以及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健康影响因素研究和影响机制研究。资料来源于下列三项调查的35-64岁人群数据,分别为“心血管病监测、预防预警和诊治技术应用研究”中北京市朝阳区监测点数据(包括就地城市化人群2010年基线、2017年及2019年随访数据)、2011年朝阳区成人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数据、2017年京津冀地区生活社区自然人群慢性病队列北京市朝阳区调查数据。主要方法为:1.从环境、行为、心理、社会、健康结局几个维度梳理反映就地城市化居民特点的主要指标并描述该人群主要特征。2.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纵向分析城市化初始、7年后、9年后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生理生化指标与患病率的变化程度和变化趋势。3.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log-binomial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在城市化初期、7年后比较就地城市化居民与城市、农村、迁移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及患病率水平、危险因素聚集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差异。4.应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和倍差法,针对2010年至2017年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相关指标的变化程度,将就地城市化居民分别与农村、迁移居民进行比较,分析是否经历城市化、城市化不同实现方式对人群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影响的净效应。5.从主观心理、居住环境、工作环境、社会资本四个维度分析就地城市化特征因素与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相关指标改变的直接或间接关联。6.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多种社会决定因素对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健康的作用路径、作用强度以及不同性别群组间的作用差异。结果:1.就地城市化后,居民住房条件、经济状况、主观心理状态均有明显改善,该人群比较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未就业及退休比例较高,目前就业岗位多为服务业(保洁、绿化、物业、出租车司机)、商业(售货员),社会交往对象多从事农业劳动或上述服务型行业。2.就地城市化后居民的血压、血糖、血脂和超重肥胖指标有明显的波动变化,空腹血糖与体质指数表现为先降后升,舒张压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表现为先升后降。2010至2017年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现在吸烟率呈下降趋势。2017年至2019年总胆固醇、身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指数、血脂异常率、超重肥胖率和饮酒率呈上升趋势。2010至2019年中心动脉压、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缺乏身体活动率持续下降。3.城市化初期就地城市化居民的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其他人群高,血脂异常率较其他人群低;7年后其舒张压、甘油三酯、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较其他人群高;饮酒率和缺乏身体活动率在两个时点均低于其他人群。就地城市化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性强,35-44岁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趋势明显。4.就地城市化和移地城市化对居民心血管健康均存在正负两方面作用,作用方向和作用指标存在明显差别,就地城市化对健康指标的影响更广泛且使多数指标向有益方向变化。7年就地城市化的正向作用为:空腹血糖降低0.357mmol/L,总胆固醇降低0.273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0.124mmol/L,体质指数降低0.553kg/m2,现在吸烟风险降低56.3%,缺乏身体活动风险降低61.3%;负向作用为:舒张压升高3.750mm H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0.143mmol/L。7年移地城市化的正向作用为:收缩压降低2.131mm Hg;负向作用为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分别上升0.349mmol/L、0.201mmol/L和0.168mmol/L,饮酒风险升高 1.646 倍。5.就地城市化居民的居住满意度、自评生活满意度、住宅卫生设施、住宅与主干道距离、工作单位性质、管理情况、工作自主程度以及社会网络的职业种类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存在直接关联;房产数、住宅周边健康促进设施的数量、私家车的使用、社会支持和社会信任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存在间接关联。6.社会经济地位对心血管健康既存在直接影响,又可通过健康相关行为、居住环境、幸福感对心血管健康产生间接影响,对心血管健康的总效应最大;健康相关行为总效应仅次于社会经济地位且对心血管健康同时产生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居住环境通过健康相关行为和幸福感对心血管健康产生间接影响;社会资本通过幸福感对心血管健康产生间接影响;幸福感作为中介在路径中出现的频率最高,主要对心血管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在社会经济地位通过健康相关行为对心血管健康产应影响的路径中,不同性别路径系数存在显着差异。结论:就地城市化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经济状况,提升了其生活满意度,居民部分不健康行为有所减少,血压、血糖、血脂、超重肥胖的上升趋势依旧严峻,相对其他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水平普遍较高,危险因素的聚集性和总体风险较强。就地城市化对居民血糖、血脂、超重肥胖、行为危险因素上升有抑制作用,对血压上升有促进作用。就地城市化从多种途径多个维度影响心血管健康,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最大且最具广泛性,主观心理状态、行为、居住环境、社会资本对心血管健康存在直接或间接影响,健康相关行为和幸福感是其他因素对心血管健康产生影响的重要中介。为降低该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政府需要制定跨部门的政策,从支持性环境建设、提升人群健康素养入手,创新综合干预模式与就业安置模式。
王琦琦[9](2020)在《基于多源数据的糖尿病风险综合评价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糖尿病是当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最重要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流行与防控形势严峻。全面反映糖尿病患病情况和流行趋势,发现并动态监测糖尿病危险因素,科学制定和评价糖尿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对糖尿病的个体危险因素进行评价,并达成了广泛的共识,从地区层面开展糖尿病流行的影响因素识别和风险量化评价,对健康相关决策,尤其是健康相关其他领域的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近年来,针对糖尿病的医疗、健康服务内容日渐丰富,及时识别高危患者和潜在风险,对开展糖尿病的二级预防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糖尿病患者管理专业化程度较低,社区卫生人员对糖尿病治疗效果了解不全面,不能对患者及时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管理。整合来自卫生健康领域人群监测、临床诊疗、健康体检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跨部门业务数据,在已有指南和研究共识的基础上,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综合评价模型,转化为可在基层应用的适宜技术和评价工具,有助于提高卫生健康部门,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糖尿病诊疗和管理服务的针对性和及时性,也有助于加强对已有临床诊疗和防控实践数据的利用。研究目的:本研究以糖尿病发生、发展风险为评价对象,整合卫生健康领域已有监测、诊疗数据和其他健康相关领域数据资源,完成地区糖尿病流行风险因素分析和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评价,为糖尿病风险识别和相关决策提供可测量、可推广的模型和工具,并以某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基础,完成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评价工具的现场应用。资料与方法:资料主要来源于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环境背景值图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1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2011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某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2015年—2017年2型糖尿病患者诊疗、体检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患者管理记录。研究内容包括三个部分:1.糖尿病流行状况的地区影响因素分析整合已有疾病监测和健康相关领域数据资源,从地区层面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与35~74岁人群糖尿病流行病状况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标进行降维处理。以个体为水平1、县(区)为水平2,利用logistic回归的两水平随机截距模型分析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壤微量元素与35~74岁人群糖尿病流行状况的关联性。2.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综合评价工具的开发将糖尿病管理效果分解为健康状况(无风险、低风险、高风险)和健康相关行为(无风险、有风险)两个方面的风险二维结构。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健康状况和健康相关行为评价指标进行降维处理,综合考虑特征值和贡献率提取主成分,以主成分得分系数为指标的权重,以最大方差旋转后矩阵的贡献率为主成分的权重,构建综合评价指数。采用ROC曲线法,确定综合评价指数的临界值。健康状况以中国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包括的健康状况指标为基础。健康相关行为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糖尿病患者随访记录为基础。3.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综合评价工具的应用研究利用某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2015年—2017年间有诊疗记录且接受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随访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样本,完成2型糖尿病管理效果综合评价工具的现场应用。以单次评价为水平1、患者个体为水平2,利用重复测量资料的两水平随机截距模型对患者的管理效果风险分级和糖尿病并发症的关联性进行分析。以初评无并发症的全样本队列和倾向得分匹配队列,利用Kapialn-Meier法和Cox比例分析回归模型对不同管理效果初评风险分级的患者在3年随访期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进行分析。利用传统机器学习分类器和神经网络模型,尝试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进行预测。结果:1.糖尿病流行状况的地区影响因素分析9个微量元素中,不同土壤背景铁含量和背景硒含量地区的糖尿病患病风险有差别。控制混杂因素后,土壤背景铁含量较高地区(431.407mg/kg-486.251mg/kg)的风险高于低含量地区(270.181mg/kg-384.713mg/kg),校正AOR值为1.261(95%a,1.065~1.493),土壤背景硒含量高地区(0.247mg/kg-0.338mg/kg)的风险高于较低含量地区(0.185mg/kg-0.216 mg/kg),校正OR值为 1.306(95%CI,1.217~1.402)。15个经济学社会发展指标降维得到主成分5个,依次代表社会发展、工业发展、污染物排放、城市建设和人口老龄化。控制混杂因素后,社会发展和污染物排放水平高地区(上三分位数组)的风险高于水平低地区(下三分位数组),校正OR值分别为1.256(95%CI,1.082~1.457)和 1.174(95%CI,1.018~1.355)。2.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综合评价工具的开发10个健康状况评价指标通过降维得到F1-F4共4个主成分,以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得到健康状况风险指数f。f取值范围为-0.90~1.08,符合中位数为-0.02、四分位间距为-0.27-0.25的偏态分布。评价标准如下:f(Ⅰ)无风险,f<-0.09;f(Ⅱ)低风险,0.09≤f<0.21;f(Ⅲ)高风险,f≥0.21。女性、60-69岁和注射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健康状况风险,相对于参照组,出现低风险的 OR值依次为 1.258(95%CI:1.074~1.475)、1.230(95%CI:1.014~1.491)和 1.260(95%CI:1.024~1.551);出现高风险的AOR值依次为 1.454(95%CI:1.246~1.697)、1.204(95%CI:0.999~1.450)和 1.238(95%CI:1.011~1.517)。6个健康相关行为评价指标通过降维得到S1-S3共3个主成分,以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得到健康相关行为风险指数s。s取值范围为-0.33~2.45,符合中位数为-0.33、四分位间距为-0.15~0.21的偏态分布。评价标准如下:s(Ⅰ)无风险,s<0.12;s(Ⅱ)有风险,s≥0.12。年龄升高是健康相关行为出现风险的保护因素,相对于35~59岁组患者,60~69岁和70岁及以上组患者健康相关行为出现风险的OR值分别为0.187(95%CI:0.036~0.975)和0.105(95%CI:0.020~0.542)。以健康状况风险指数f和健康相关行为风险指数s的风险分级的二维结构,最终构建糖尿病管理效果风险分级为:0=f(Ⅰ)+s(Ⅰ),1=f(Ⅰ)+s(Ⅱ)或f(Ⅱ)+s(Ⅰ),2=f(Ⅱ)+s(Ⅱ)或f(Ⅲ)。3.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综合评价工具的应用研究来自住院记录、门诊记录、体检记录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四类数据可支持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综合评价工具的现场应用。2015年—2017年在某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有诊疗记录且接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随访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2,613人。经过数据的筛选、清理、拼接、去重,最终整合得到评价记录21,857条。21,857人次的评价中,患者管理效果为无风险、低风险和高风险占比分别为59.8%、33.6%和6.5%,风险降低者占12.6%,风险增加者占12.1%。35~59岁组患者风险增加的比例(7.8%)低于60~69岁(12.2%)和70岁及以上组(14.8%)。2,613名患者中共有680人伴有并发症(占26.0%)、483人伴有多个并发症(占18.5%)。21,857人次的评价中共有2,763人次伴有并发症(占12.6%)、1,791人次伴有多个并发症的(占8.2%)。患者管理效果风险高的患者伴有并发症的可能性高于无风险者,控制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后的校正OR值为1.462(95%CI:1.001~2.134)。2,375名在观察起点无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530人在随访期间被诊断出现并发症(占22.3%),398人被诊断出现多个并发症(占16.3%)。经倾向得分匹配后,相对于初评无风险的患者,初评高风险的患者在随访期间被诊断发生多个并发症和伴有神经的并发症的可能性更高,HR值分别为2.054(95%CI:1.097~3.846)和2.246(95%CI:1.080~4.671)。相对于初评低风险的患者,初评高风险的患者在随访期间被诊断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更高,HR值为1.679(95%CI:1.003~2.811),在伴有神经、周围循环并发症和伴有多个并发症的诊断中也观察到同样的风险,HR值为分别为2.336(95%CI:1.125~4.849)、3.251(95%CI:1.212~8.721)和 1.891(95%CI:1.025~3.488)。传统机器学习分类器中,K近邻方案的预测准确率最高,对伴有并发症的预测准确率为85.9%,对伴有肾、眼、神经、周围循环并发症和伴有多个并发症的预测准确率依次为94.0%、91.0%、91.0%、92.2%和88.6%。针对六种并发症的前馈神经网络最优隐藏层层数分别为4、4、2、2、4和4层,单层最优神经元数分别为120、140、120、120、120和120。最优结构前馈的神经网络性能优于传统机器学习方案,对伴有并发症的预测准确率为88.7%,对伴有肾、眼、神经、周围循环并发症和伴有多个并发症的预测准确率依次为93.2%、92.4%、93.4%、94.1%和 90.7%。结论:1.从地区层面来看,土壤背景铁含量较高地区的糖尿病患病风险高于低含量地区,土壤背景硒含量高地区的风险高于较低含量地区,社会发展和污染物排放水平高地区的风险高于水平低地区。虽然风险的绝对值较小,但考虑到我国糖尿病的高流行病率和地区风险因素暴露的普及性,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对除卫生、健康领域之外,食品流通、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领域可能影响健康的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具有参考意义,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2.从个体层面来讲,本研究建立的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综合评价模型,包括健康状况风险指数f和健康相关行为风险指数s的二维结构,最终可将风险分级为:0=f(Ⅰ)+s(Ⅰ),1=f(Ⅰ)+s(Ⅱ)或f(Ⅱ)+s(Ⅰ),2=f(Ⅱ)+s(Ⅱ)或(Ⅲ)。模型是基于现有临床诊疗和健康管理实践的业务数据为基础开发的简易评估工具,可以转化为在基层应用的适宜技术,帮助提高糖尿病诊疗和管理服务的针对性和及时性。3.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应用场景下,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综合评价模型能够实现基于真实临床诊疗、体检和公共卫生管理实践数据的动态评价。通过选择适宜的分析模型,已在3年的随访期间内观察到管理效果风险高的患者伴发并发症的可能性增加,可用于帮助卫生健康部门,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快速识别高危患者和潜在风险。
冯祥[10](2020)在《扬中市中老年居民主要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为依托,调查分析扬中市中老年居民常见慢性病和慢性上消化道疾病的患病现状,同时探索主要确诊慢性病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引导扬中市中老年居民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促进医疗服务供给侧转变服务模式以及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卫生政策和改善慢性病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扬中市八桥镇、油坊镇和三茅街道6个自然村(社区)中具有扬中市户籍的≥40岁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面对面式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内镜及病理诊断和实验室检测,了解扬中市中老年居民一般人口学特征、常见慢性病及慢性上消化道疾病的患病现状和健康相关行为等信息。实际发放问卷2 644份,获得有效问卷2 591份,有效率为98.0%。调查数据经现场平板调查上传至优数数据库后导出EXCEL表格,利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探索主要确诊慢性病的影响因素。结果:(1)常见慢性病患病情况本次调查共发现慢性病患者2 501人,慢性病患病率达96.53%,其中女性慢性病患病率为97.31%,男性为95.52%。慢性病按病种分,前12位分别为:慢性胃炎(72.52%)、高血压(62.52%)、血脂异常(34.89%)、子宫肌瘤(女)(12.50%)、糖尿病(10.61%)、上消化道癌前病变(7.53%)、胆囊炎/胆管炎(6.02%)、胆结石(5.44%)、十二指肠溃疡(4.09%)、胃息肉(3.98%)、类风湿性关节炎(3.01%)和萎缩性胃炎(3.01%)。在本次确诊的8种慢性病(慢性胃炎、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上消化道癌前病变、十二指肠溃疡、胃息肉和萎缩性胃炎)中,慢性病共病率为66.69%,其中男性慢病共病率高于女性(67.43%vs 66.11%)。(2)主要确诊慢性病患病情况扬中市中老年居民慢性胃炎的患病率为72.52%,不同文化程度、每日蔬菜摄入量、每日蛋类摄入量的中老年居民慢性胃炎患病率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扬中市中老年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率为62.52%,女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BMI、吸烟、被动吸烟、每日畜禽类及其制品摄入量、每日蛋类摄入量、心率、慢性病家族史的中老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扬中市中老年居民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为34.89%,不同BMI、饮酒、饮茶、体育锻炼、每日畜禽类及其制品摄入量、每日水产类摄入量和慢性病家族史的中老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扬中市中老年居民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0.61%,女性糖尿病患病率低于男性。不同年龄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BMI、吸烟、饮茶、体育锻炼、职业性体力劳动、心率和慢性病家族史的中老年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扬中市中老年居民上消化道癌前病变的患病率为7.53%。男性上消化道癌前病变患病率高于女性,不同年龄组、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吸烟、饮酒和每日蔬菜摄入量的中老年居民上消化道癌前病变患病率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健康相关因素扬中市中老年居民超重率为40.64%,肥胖率为11.89%;吸烟率为22.27%,戒烟率为4.01%,不吸烟率为73.72%;经常饮酒率为18.87%,偶尔饮酒率为1.97%,不饮酒率为79.16%;被动吸烟率为44.42%;经常饮茶率为18.91%,偶尔饮茶率为0.35%,不饮茶率为80.74%;经常锻炼率17.75%;每日蔬菜摄入不足率(<300g)为29.80%;每日水果摄入不足率(<200g)为97.34%;每日畜禽类及其制品摄入过量率(>75g)为24.93%;每日水产类摄入过量率(>75g)为20.54%;每日蛋类摄入不足率(<40g)为52.45%;每日豆制品摄入不足率(<25g)为61.75%;每日奶及奶制品摄入不足率(<300g)为99.77%;中度工作强度率为49.21%,重度工作强度率为1.97%;心率过快者占4.55%;有慢性病家族史者占55.15%。(4)常见慢性病影响因素年龄(50~:OR=1.980,95%CI:1.232~3.183;60~:OR=4.305,95%CI:2.333~7.942)、BMI(超重:OR=1.807,95%CI:1.133~2.880;肥胖:OR=3.735,95%CI:1.459~9.559)、吸烟(吸烟:OR=0.588,95%CI:0.363~0.952;戒烟:OR=0.221,95%CI:0.099~0.495)、被动吸烟(OR=0.585,95%CI:0.379~0.903)和慢性病家族史(OR=1.755,95%CI:1.138~2.707)是慢性病的独立影响因素。(5)主要确诊慢性病影响因素每日蛋类摄入不足(OR=1.205,95%CI:1.014~1.433)与慢性胃炎的发生独立相关。年龄(50~:OR=1.976,95%CI:1.602~2.436;60~:OR=3.207,95%CI:2.478~4.150)、文化程度(初中~:OR=0.716,95%CI:0.575~0.891;高中:OR=0.669,95%CI:0.496~0.903)、BMI(超重:OR=1.804,95%CI:1.506~2.160;肥胖:OR=3.249,95%CI:2.403~4.394)、吸烟(吸烟:OR=0.569,95%CI:0.436~0.743)、被动吸烟(OR=0.766,95%CI:0.646~0.908)、每日蛋类摄入不足(OR=1.223,95%CI:1.031~1.451)、心率过快(OR=2.317,95%CI:1.469~3.653)和慢性病家族史(OR=1.634,95%CI:1.378~1.938)是高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BMI(超重:OR=2.129,95%CI:1.778~2.550;肥胖:OR=3.137,95%CI:2.411~4.081)、饮酒(经常:OR=0.610,95%CI:0.481~0.775)、饮茶(经常:OR=1.492,95%CI:1.191~1.869)、体育锻炼(经常:OR=1.271,95%CI:1.024~1.579)和慢性病家族史(OR=1.258,95%CI:1.062~1.490)是血脂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女性(OR=0.586,95%CI:0.414~0.829)、年龄(50~:OR=1.759,95%CI:1.208~2.560;60~:OR=1.726,95%CI:1.130~2.636)、文化程度(初中:OR=0.599,95%CI:0.429~0.835)、BMI(超重:OR=2.036,95%CI:1.526~2.717;肥胖:OR=2.286,95%CI:1.544~3.382)、体育锻炼(经常:OR=1.902,95%CI:1.390~2.601)、职业性体力劳动(中度:OR=0.740,95%CI:0.559~0.981)、心率过快(OR=2.292,95%CI:1.370~3.833)和慢性病家族史(OR=1.392,95%CI:1.067~1.816)是糖尿病的独立影响因素。女性(OR=0.599,95%CI:0.443~0.809)、年龄(50~:OR=3.498,95%CI:1.775~6.895;60~:OR=8.927,95%CI:4.582~17.394)和家庭年收入(3万~:OR=0.566,95%CI:0.348~0.919;7万~:OR=0.522,95%CI:0.311~0.875;11万~:OR=0.567,95%CI:0.348~0.923)是上消化道癌前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扬中市中老年居民慢性病患病水平较高,其中以慢性胃炎为代表的慢性上消化道疾病和高血压、血脂异常为代表的常见慢性病为主要患病类型。同时糖尿病和上消化道癌前病变患病率尚可。在确诊慢性病中,扬中市中老年居民慢性病共病现象较为普遍。扬中市中老年居民超重率、肥胖率、经常饮酒率、被动吸烟率处于较高水平,经常体育锻炼率、吸烟率、经常饮茶率处于较低水平。膳食摄入方面,每日蔬菜摄入、每日蛋类摄入,每日水果和奶及奶制品摄入不足现象较为严重,而每日水产类摄入和畜禽类及其制品摄入过量率尚可。在中老年群体中,年龄、BMI、吸烟、被动吸烟和慢性病家族史是患慢性病的影响因素;每日蛋类摄入不足是患慢性胃炎的影响因素;年龄、文化程度、BMI、吸烟、被动吸烟、每日蛋类摄入不足、心率过快和慢性病家族史是患高血压的影响因素;BMI、饮酒、饮茶、体育锻炼和慢性病家族史是患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BMI、体育锻炼、职业性体力劳动、心率过快和慢性病家族史是患糖尿病的影响因素;性别、年龄和家庭年收入是患上消化道癌前病变的影响因素。
二、长期吸烟对健康成人血脂和血糖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期吸烟对健康成人血脂和血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体育院校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因素分析及诊断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问题的提出 |
3.研究目的 |
文献综述 |
1.心血管疾病的流行情况 |
2.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
2.1 心血管疾病的不可控因素 |
2.1.1 年龄与心血管疾病 |
2.1.2 性别与心血管疾病 |
2.1.3 种族与心血管疾病 |
2.1.4 家族史、基因与心血管疾病 |
2.2 心血管疾病的可控因素 |
2.2.1 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 |
2.2.2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 |
2.2.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 |
2.2.4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疾病 |
2.2.5 饮食与心血管疾病 |
2.2.6 吸烟、饮酒与心血管疾病 |
2.2.7 体力活动与心血管疾病 |
2.2.8 身体素质与心血管疾病 |
3.心血管代谢风险 |
3.1 心血管代谢风险的评估 |
3.1.1 心血管代谢风险评估标准 |
3.2 体脂率、身体素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系 |
4.展望 |
第一部分 体育院校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流行特征 |
1.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体格检查 |
1.2.1 身高、体重 |
1.2.2 BMI |
1.2.3 血压 |
1.3 血液收集与生化指标的测定 |
1.3.1 空腹静脉血采集 |
1.3.2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
1.4 心血管代谢风险定义 |
1.5 身体成分 |
1.6 统计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受试者基本情况 |
2.2 体育院校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异常检出率 |
2.3 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异常的性别差异 |
2.4 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异常的BMI差异 |
2.5 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异常的体脂率差异 |
2.6 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异常的专业差异 |
2.7 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运动项目差异 |
3.分析与讨论 |
3.1 成年初期大学生的基本特点 |
3.2 青年人群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流行率 |
3.3 性别对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影响 |
3.4 BMI对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影响 |
3.5 体脂率对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影响 |
3.6 运动项目对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影响 |
4.小结 |
第二部分 体育院校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因素 |
1.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体格检查 |
1.2.1 身高、体重 |
1.2.2 BMI |
1.2.3 血压 |
1.3 问卷调查 |
1.3.1 健康行为 |
1.3.2 饮食习惯 |
1.4 体力活动 |
1.5 身体成分 |
1.6 身体素质 |
1.6.1 握力 |
1.6.2 最大肺活量 |
1.6.3 全身反应时 |
1.6.4 坐位体前屈 |
1.6.5 闭眼单脚站立 |
1.6.6 最大摄氧量 |
1.6.7 仰卧起坐 |
1.6.8 立定跳远 |
1.7 血液收集与生化指标的测定 |
1.7.1 空腹静脉血采集 |
1.7.2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
1.8 心血管代谢风险定义 |
1.9 统计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受试者基本情况 |
2.2 总人群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2.2.1 总人群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因素基本情况 |
2.2.2 总人群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单因素逻辑回归 |
2.2.3 总人群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多因素逻辑回归 |
2.3 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2.3.1 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因素基本情况 |
2.3.2 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单因素逻辑回归 |
2.3.3 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多因素逻辑回归 |
2.4 非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2.4.1 非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因素基本情况 |
2.4.2 非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单因素逻辑回归 |
2.4.3 非体育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多因素逻辑回归 |
2.5 体育院校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因素小结 |
3.分析与讨论 |
3.1 健康行为和饮食习惯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关系 |
3.2 体力活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关系 |
3.3 身体脂肪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关系 |
3.4 身体素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关系 |
4.小结 |
第三部分:体脂率和身体素质与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关系 |
1.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体格检查 |
1.2.1 身高、体重 |
1.2.2 BMI |
1.2.3 血压 |
1.3 身体成分 |
1.4 身体素质 |
1.4.1 握力 |
1.4.2 最大摄氧量 |
1.4.3 身体素质分数计算 |
1.5 血液收集与生化指标的测定 |
1.5.1 空腹静脉血采集 |
1.5.2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
1.6 心血管代谢风险分数计算 |
1.7 统计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受试者基本情况 |
2.2 身体成分和身体素质与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
2.3 体脂率联合身体素质与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关系 |
2.4 体脂率在身体素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之间的中介效应 |
2.5 身体素质在体脂率与心血管代谢风险之间的中介效应 |
3.分析与讨论 |
3.1 体脂率和身体素质对健康的重要作用 |
3.2 体脂率和身体素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关系 |
3.3 体脂率在身体素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中介效应 |
4.小结 |
第四部分:体脂率和身体素质诊断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模型构建 |
1.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体格检查 |
1.2.1 身高、体重 |
1.2.2 BMI |
1.2.3 血压 |
1.3 身体成分 |
1.4 身体素质 |
1.4.1 握力 |
1.4.2 最大摄氧量 |
1.5 血液收集与生化指标的测定 |
1.5.1 空腹静脉血采集 |
1.5.2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
1.6 心血管代谢风险定义 |
1.7 统计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体育生男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诊断模型构建 |
2.1.1 体脂率和身体素质诊断体育生男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切点 |
2.1.2 体脂率、身体素质以及联合指标在诊断体育生男生心血管代谢风险中的作用比较 |
2.2 体育生女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诊断模型构建 |
2.2.1 体脂率和身体素质诊断体育生女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切点 |
2.3 非体育生男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诊断模型构建 |
2.3.1 体脂率和身体素质诊断非体育生男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切点 |
2.3.2 体脂率、身体素质以及联合指标在诊断非体育生男生心血管代谢风险中的作用比较 |
2.4 非体育生女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诊断模型构建 |
2.4.1 体脂率和身体素质诊断非体育生女生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最佳切点 |
2.4.2 体脂率、身体素质以及联合指标在诊断非体育生女生心血管代谢风险中的作用比较 |
3.分析与讨论 |
3.1 体脂率在诊断心血管代谢风险中的作用 |
3.2 身体素质在诊断心血管代谢风险中的作用 |
3.3 体脂率和身体素质在诊断心血管代谢风险中的作用比较 |
4.小结 |
全文总结 |
1 主要结论 |
2 研究创新点 |
3 局限性 |
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一、大学本科至研究生学习经历 |
二、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科研经历 |
三、伦理委员会审批表 |
四、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五、健康行为量表 |
(3)内蒙古自治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对象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我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防治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云南纳西族糖尿病患病和自我管理的变化趋势及RANTES及其受体CCR5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研究背景 |
2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3 研究目标 |
第一部分 云南纳西族糖尿病患病和自我管理的变化趋势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二部分 云南纳西族生活行为方式的变化趋势及与糖尿病患病的关系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三部分 RANTES及其受体CCR5与云南纳西族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的患病现状、变化趋势及RANTES及其受体GGR5与糖尿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云南省纳西族35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管理及控制调查表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8)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1.4 技术路线 |
2.资料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调查内容与方法 |
2.3 研究指标与定义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3.结果 |
3.1 就地城市化居民特征及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变化趋势 |
3.2 城市化不同时期就地城市化居民与城市、农村及迁移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差异分析 |
3.3 就地城市化对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变化的影响分析 |
3.4 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
3.5 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健康影响机制分析 |
4.讨论 |
4.1 就地城市化居民特征 |
4.2 就地城市化后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纵向变化特点 |
4.3 城市化不同时期就地城市化居民与城市、农村及迁移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差异 |
4.4 就地城市化和移地城市化对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影响 |
4.5 影响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 |
4.6 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健康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
5.全文总结 |
6.研究结论与建议 |
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的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
建议 |
7.创新性与局限性 |
创新性 |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城市化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影响的相关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基于多源数据的糖尿病风险综合评价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糖尿病流行状况的地区影响因素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指标定义 |
2.3 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个体影响因素与糖尿病的单因素分析 |
3.2 地区土壤微量元素与糖尿病的关联分析 |
3.3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糖尿病的关联分析 |
4. 讨论 |
4.1 地区土壤微量元素背景值与糖尿病的关联分析 |
4.2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糖尿病的关联分析 |
4.3 研究的局限性 |
4.4 研究的创新性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综合评价工具的开发 |
1. 研究背景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指标定义 |
2.3 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健康状况的风险评价 |
3.2 健康相关行为的风险评价 |
3.3 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综合评价工具 |
4. 讨论 |
4.1 综合评价工具的构建 |
4.2 综合评价工具的应用 |
4.3 研究的局限性 |
4.4 研究的创新性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综合评价工具的应用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指标定义 |
2.3 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综合评价工具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应用的可行性 |
3.2 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的评价结果 |
3.3 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与并发症的关联性分析 |
3.4 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预测分析 |
4. 讨论 |
4.1 综合评价工具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应用的可行性 |
4.2 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的评价结果 |
4.3 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与并发症的关联性分析 |
4.4 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预测分析 |
4.5 研究的局限性 |
4.6 研究的创新性 |
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2型糖尿病流行的地区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发表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扬中市中老年居民主要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资料来源与抽样方法 |
2.调查方法 |
3.调查内容 |
4.诊断标准 |
4.1 慢性病诊断标准 |
4.1.1 高血压 |
4.1.2 糖尿病 |
4.1.3 血脂异常 |
4.1.4 上消化道疾病 |
4.1.5 其他慢性病 |
4.2 健康相关因素诊断标准 |
4.2.1 吸烟行为 |
4.2.2 被动吸烟 |
4.2.3 饮酒行为 |
4.2.4 饮茶行为 |
4.2.5 体育锻炼 |
4.2.6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
4.2.7 膳食因素 |
4.2.8 职业性体力劳动 |
4.2.9 心率 |
5.质量控制 |
6.分析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2.体格检查结果 |
3.调查对象慢性病患病现状 |
3.1 常见慢性病患病率 |
3.2 主要确诊慢性病共病率 |
4.健康相关因素 |
4.1 体质指数 |
4.2 吸烟 |
4.3 被动吸烟 |
4.4 饮酒 |
4.5 饮茶 |
4.6 体育锻炼 |
4.7 膳食因素 |
4.8 职业性工作强度 |
4.9 心率 |
4.10 慢性病家族史 |
5.常见慢性病影响因素分析 |
6.主要确诊慢性病影响因素分析 |
6.1 慢性胃炎的影响因素 |
6.2 高血压的影响因素 |
6.3 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 |
6.4 糖尿病的影响因素 |
6.5 上消化道癌前病变的影响因素 |
第三章 讨论 |
1.常见慢性病患病率现状分析 |
2.主要确诊慢性病患病现状分析 |
3.健康相关因素现状分析 |
3.1 体质指数 |
3.2 吸烟 |
3.3 饮酒 |
3.4 被动吸烟 |
3.5 饮茶 |
3.6 体育锻炼 |
3.7 膳食因素 |
3.8 职业性工作强度 |
3.9 心率和慢性病家族史 |
4.慢性病患病影响因素分析 |
4.1 常见慢性病 |
4.2 慢性胃炎 |
4.3 高血压 |
4.4 血脂异常 |
4.5 糖尿病 |
4.6 上消化道癌前病变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研究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农村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就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四、长期吸烟对健康成人血脂和血糖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
- [2]体育院校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影响因素分析及诊断模型构建[D]. 田倩倩.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内蒙古自治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效果评价[D]. 刘一君.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02)
- [4]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04)
- [5]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4)
- [6]云南纳西族糖尿病患病和自我管理的变化趋势及RANTES及其受体CCR5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D]. 李会芳.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7]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8]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D]. 李哲.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2)
- [9]基于多源数据的糖尿病风险综合评价及应用研究[D]. 王琦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2)
- [10]扬中市中老年居民主要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冯祥.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