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工作要有新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有论文,物价论文,新思路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以来,我国的市场物价出现了长时间、大范围的下跌。从降价时间来看,商品零售价格从去年10月份开始,至今已连续9 个月低于上年同月水平,居民消费价格自今年4 月份也开始逐月低于上年同月水平。与上年同期相比,今年1~6月平均,全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下降2.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3%。从降价范围来看,上半年在社会零售商品14大类价格中,除服装鞋帽、中西药品和化妆品3类外, 其他11大类商品价格的平均水平均低于去年同期。在8 类居民消费价格中,除医疗保健、居住和服务3类价格水平高于去年同期之外,其他5类也均低于去年。农业生产资料和工业生产资料的平均价格水平也大幅度低于去年同期,分别下降5.5%和4.3%。目前,这种长时间、大范围的价格下降仍看不到停止的迹象,不少商品价格降幅仍在扩大。正确分析和看待当前这种物价走势,是确定今年一个时期物价工作思路的重要前提。
一、对当前物价形势的几点看法
一般而言,价格总水平的平稳运行或轻微下降,有利于对企业形成竞争压力,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两个根本性转变,更有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稳定。但价格总水平的持续走低则会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首先,价格水平持续走低使得许多企业的赢利水平下降,经济效益下滑,亏损加剧,使目前已经很困难的企业雪上加霜。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又直接影响到职工收入下降和消费信心降低,进而可能促使整个消费品市场萎缩;其次,农产品价格过低,必然导致农民收入减少,从而导致农业的再投入和农民的消费明显不足,继而影响农业生产的扩大和农村工业品市场的开拓;再次,商品价格的不断下跌,使生产性投资风险加大,回报率降低,先期投资会因产品销价下跌而贬值,即期投入的贷款也会因货币升值而加大还贷成本。总之,价格持续走低将严重影响投资意愿,进而导致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必然会影响到经济发展速度和就业水平。
当前我国这种长时间、大范围的降价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次长时间、大范围的物价上涨形成鲜明对比。如何看待这次降价,对于正确地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们认为,当前价格总水平下降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前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同于西方国家历史上出现经济危机时期的通货紧缩和我国60~70年代出现的物价持续下跌。一般认为,通货紧缩是“与货币和信贷供应紧缩同时发生的一段物价水平的下降。”这种“物价的下跌通常伴之以产量的不断下降”,“是同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联系在一起的。”例如,1929年到1933年美国大萧条和通货紧缩时期,1930年到1933年的价格总水平每年分别下降2%、7%、17%和12%,与此同时,国民收入每年分别下降11%、9%、18%和3%。我国在“文革”的第二年即1967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7%, 当年国民收入比上年下降7.2%。这种物价与经济同方向的下降, 反映了的整体经济衰退,是典型的通货紧缩。而我国当前的价格水平下降是在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情况下出现的。今年上半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为7%,预计下半年增速还要加快,全年将能够实现8%的增长目标。 我国的整体国力仍在日益加强,外汇储备丰富,国内市场仍有巨大潜力。因此,当前存在的价格下降是前进中的问题,不是经济危机的反映。
(二)还应该看到,当前的价格水平下降,是在我国近几年抑制通货膨胀,实行双紧政策取得明显效果之后的一种自然反映,在一定程度上是前几年价格过度上涨后的回落,是价格对商品实际价值的正常回归。尽管到1998年6月份,商品零售价格已经连续9个月出现同比负增长,但是价格总水平累计下降的幅度并不大,今年上半年累计降幅为2.1 %,而1993~1997年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累计已上涨68.8%。因此,目前我国的零售价格总水平仍比1992年高65%。从具体商品价格来看,当前许多商品和服务的绝对价格仍然大大高于1993年前的水平。例如,今年上半年的粮食价格仍比1992年高148%,衣着价格比1992 年高56%。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市场价格总水平和具体商品价格的回落是在前几年价格上涨后,各种商品生产能力扩张、市场供应充足的必然反映,基本上属于对前几年一些商品价格不正常上涨的“矫正”。
(三)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普遍出现供过于求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直接影响到国内市场价格的变动。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东南亚、韩国和日本等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相继发生金融危机,导致其货币纷纷大幅贬值(今年7月,日本、韩国、菲律宾、 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货币分别比去年同期贬值17%、35%、36%、38%、39%和35%),造成人民币相对升值,从而使我国出口商品价格相应抬高,大大削弱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同时,由于这些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减少,也抑制了我国对其出口(今年上半年我国对东盟、韩国和日本出口分别下降12.9%、30.3%和4.3%), 导致我国外贸出口增速大幅放慢(今年上半年外贸出口仅比去年同期增长7.6%, 比去年同期增幅回落18.6%个百分点)。商品出口受阻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并导致价格进一步下降。近两年,国际市场上一些重要商品的价格不断呈现大幅度下跌的趋势(今年上半年,国际市场上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油和原糖价格分别比去年底下跌16%、10%、10%、15%和40%,原油价格下跌30%,铜、锌、铝、镍等有色金属价格分别下6%、8%、15%和24%)。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越来越密切的情况下,国际市场价格大幅下跌,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相关产品市场价格的下滑。
(四)当前价格水平下降是我国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总供给与总需求状况明显改善的必然反映。目前大多数商品价格已经放开,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市场供求规律的作用下,我国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总供给迅速增加,绝大多数商品整体步入供过于求的格局。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一直保持稳中有降,是近两年多物价涨幅持续回落的一个重要原因。1997年食品类价格比上年累计下降0.2%。今年1~6 月又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8%,分别拉动上半年居民消费和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下降约1.36和1.06个百分点。工业消费品市场上已经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据内贸部门对今年上半年主要商品供求情况的调查统计,在435 种工业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298种,占68.5%,供过于求的商品137种,占31.5%,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五)当前的价格水平下降是在消费者成为市场主体,消费心理已经对市场供求关系和市场物价变化发挥重要作用情况下出现的。一是居民收入预期下降。在城镇,企业亏损面扩大,机关、企事业单位下岗人员的增加,使一些居民预期收入下降。在农村,由于农产品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977元, 与去年同期相比没有增加)。二是国家对住房、医疗、教育、养老保险等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使居民对未来支出增加的预期心理加剧,储蓄倾向上升,这对居民即期消费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抑制作用。今年上半年尽管国家下调存款利率,但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仍比去年同期增长16.8%,大大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三是面对货源充裕,销价竞争日益激烈的消费品市场,消费者的价格预期也是不断走低,“买涨不买落”的消费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的消费,并进一步促使市场价格下滑。据调查,在今年上半年物价下降情况下,只有30.6%的居民增加了支出,而46.5%的居民并没有增加支出;有21.3%的居民对自己和家庭的前景预期暗淡,17.9%的居民为了应付医疗、住房、教育改革而延迟消费,11.2%的居民等待进一步降价。
综上所述,当前的物价下降是在上述各种影响总供求关系变化的因素交织作用下产生的。这种需求与供给转换所形成的较大差距,是我国改革、发展过程中从未遇到过的,但仍是前进中的问题,并不会改变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基本态势。只要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宏观调控决策,及时扩大内需、加快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物价自然会正常回升,不会出现经济衰退。但是也应该认识到,无论是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还是扩大需求的政策措施,要想见效,都要有一个很长的时滞过程。对于前几年的高通货膨胀,国家早在1993年下半年就开始出台相应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的作用都有一个较长的滞后期。如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经过近4年的时间才降到10.1%(1997年, 当年的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涨幅已经回缩到0.8%),货币供应量直到1998年6月份才降到最低点(当月M[,1]增长速度降到8.7%,而当月零售物价总水平已比去年同期下降3%)。扩大内需的政策见效也存在时滞问题。因此, 我们既要认识到当前价格走低是前进中的问题,是可以逐步解决的;也应充分估计到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并在努力改进宏观调控过程中,创造条件,尽量缩短政策效用的时滞。
二、今年后几个月和明年的物价走势
(一)从影响今后几个月和明年物价变动的各种因素看, 既有促进物价回升的因素,又有抑制物价回升的因素。
促进物价回升的因素主要来自国内:一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将逐渐反映到物价指标上来。今年以来,伴随我国通货膨胀现象的消失,为了抑制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已从解决经济过热转向解决经济偏冷,以确保全年8 %的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近几个月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政策,今年后几个月还要增发1250亿元国债和追加1250亿元贷款计划。这些措施对扩大国内需求,调整经济结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从市场反映上看,有些政策措施已经在价格方面开始有所反映。在房地产投资销售增势强劲及施工旺季到来的带动下,今年二季度全国房屋销售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升2.1%,主要建材价格也开始有所回升。 二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实行保护价敞开收购、顺价销售,已使粮食环比价格指数上升。另外,今年严重的洪涝灾害将可能影响秋粮、蔬菜和秋果的生产,进而可能阻止食品价格和价格总水平的进一步下降。
抑制物价上升的因素:从国内情况看,一是目前粮食库存高达4000多亿斤,加上国际市场粮价持续下跌,在今后一段时期国内粮价不会有大幅度上升,因而也就不可能带动价格总水平回升。二是目前城乡居民货币收入增长逐渐减缓,居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不乐观(预期指数为0.9),新的消费热点短期内难以形成。在城市, 目前仍没有出现最终消费的热点,可能成为热点的居民购房在住房制度改革进入具体实施之前,会沉淀锁定大量消费资金。在农村,去年以来农产品收购价格的下滑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加之农村消费领域相对狭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挖掘农村消费潜力仍存在瓶颈约束。三是工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步伐不会很快,结构性供过于求的格局不会有大的改观。今年以来严重的洪涝灾害对工业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目前洪涝灾害仍未结束,预计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对下半年的工业生产产生影响。从国际环境来看,抑制我国今后几个月和明年物价回升的因素,一是亚洲金融危机至今仍未有好转的明显迹象。据国外对一些专家的问卷调查,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亚洲金融危机还将持续一年以上。日本是亚洲最大的贸易进出口国,对于亚洲经济的恢复与走向稳定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我国出口能否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如果日本经济迟迟不能走出低谷,很可能成为亚洲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的诱因。受此影响,预计今明两年我国的出口增长将达不到去年水平,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力度减弱,物价也就难有较大幅度回升。二是世界经济增长放慢,将影响我国出口商品价格以及国内价格总水平的回升。据预测,明年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将比今年下降2~3个百分点,总体需求的疲软使世界商品交易难以重新活跃,国际市场价格变化仍是疲软趋势。国际市场一些主要的基础产品如粮食、原油、有色金属等供大于求的格局在短期内难有大的改观。
(二)在总体转稳的前提下, 明年的物价走势可能呈现以下特点:
1.同比指数先降后升。今年上半年物价走势逐月下降,如果下半年能够渐趋稳定,那么预计对明年价格指数的翘尾影响将呈现上半年为负,下半年为正的特点。另外,明年是建国五十周年,又逢澳门回归祖国,居民和社会集团消费可能会出现一两个活跃期,对物价的影响将主要体现在10月和11月前后。因此,预计明年下半年价格同比水平将也有所回升。
2.分类指数此消彼涨。随着房改方案的出台以及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居民在这些方面的消费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并形成最终消费,预计房地产等价格水平还将继续上升。但由于这种消费数额对个人而言很大,将耗费居民大量积蓄,从而使他们进行其他消费时更加审慎,进而对居民消费的长期增长产生抑制作用。一些本身需求相对饱和的工业消费品价格难有大的回升,如某些家电产品价格不仅难以回升,而且还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
3.粮价止降转稳。预计明年粮食生产将是一个正常年份,加上当前粮食库存充足,明年粮价的变动将逐渐趋于稳定。
三、新形势下物价工作的基本思路
针对价格总水平波动峰谷落差将逐渐缩小、物价趋向低幅增长这一趋势,今后几个月和明年在物价工作的思路上,应该做一些积极的调整。总的指导思想是: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贯彻中央12号文件精神,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努力改善价格总水平调控,加大价格结构性调整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力度,加快价格法制建设,改善价格环境,为扩大有效需求,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做出新贡献。具体的工作思路是:
(一)转变价格总水平调控工作的方向。多年来,在抑制通货膨胀过程中价格总水平调控主要体现为控制价格总水平。当前,根据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市场运行机制和供求关系已经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价格总水平调控工作无论是在目标的确定还是在调控方式的选择上,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变化对价格总水平调控工作的新要求。在确保与人民群众特别是城镇低收入居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基本稳定,防止可能出现的突发性价格暴涨的前提下,今后几个月和明年的价格总水平调控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促进价格总水平合理回升方面。首先要彻底清理抑制通货膨胀期间采取的各种临时性价格干预措施,包括提价申报制度、调价备案制度、最高限价制度、差率控制制度等。其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各项政策,继续落实好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和粮食顺价销售政策,促使市场粮价合理回升。第三,要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对价格总水平调控的积极作用,不仅要运用价格调节基金平抑在价格总水平回升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性价格暴涨,而且还要针对可能出现的价格暴跌,对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一些特殊的生产企业给予必要的补贴,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上托价格、支持生产的作用。
(二)改抑制消费为主的价格政策为促进消费为主的价格政策。价格对消费的调节既有抑制作用也有促进作用。当前价格政策的制定应该以促进消费为主。一是要尽快规范住宅价格的构成,加紧建立和完善城市基准地价、标定地价和房屋重置价格确定公布制度,继续清理建设项目取费,切实降低商品房尤其是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和物业管理收费标准,以促进城镇居民购买住房,进而推动住房制度改革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二是对过去抑制消费的一些政策,如汽车消费税、电力增容费等适时适地考虑减免或取消,以刺激消费。三是降低电话初装费、移动通讯工具入网费等邮电通讯价格以及出租汽车起步价等,以促进居民在这些方面的消费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改抑制投资的价格政策为促进投资的价格政策。由于改革以来我国长期采取抑制通胀的政策,对投资进行了多方面的限制,不少城市公用事业价格过低,财政补贴严重,价格信号失真,不利于筹集社会资金。当前应该逐渐扭转这种局面,制定有利于鼓励政府和企业以及国内外其他投资者积极投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价格政策,适时适度地调整偏低的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一是要认真研究解决石油价格与国际接轨方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促使成品油价格尽快回升到位;二是在治理整顿电价秩序,不增加用户负担的情况下,疏导电价矛盾;三是加快水价改革步伐,促使水利行业产业化,使经营性水利工程、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真正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轨道。
(四)明确收费体制改革思路,加快收费体制改革,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投资、生产经营和消费的大环境。在巩固清理整顿乱收费成果,进一步减轻企业、农民和城镇居民负担的基础上,对属于税收性质的收费,要通过改革纳入税收管理;属于价格性质的收费,要依法严格管理,规范收费行为。当前一是要以交通、公路、汽车的费改税为突破口,逐步推进部分建设性收费的费改税工作;二是结合机构改革,逐步取消以费养人的收费,控制收费膨胀势头,压缩收费总量;三是抓紧修改《国家机关收费管理条例》,力争年内报国务院审议颁布,实现以法治费。
(五)通过依法治价,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改进价格管理方式。首先要依据《价格法》尽快修订并颁布政府定价目录,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定价权及企业定价自主权,扩大市场调节范围,促进价格形成机制的根本转变。价格改革必须与进一步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结合起来。当前要积极推进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和城市公用事业单位经营机制的改革,以促进垄断行业价格形成机制的根本转变。其次,要依法制止各种不正当价格行为,规范竞争秩序。要集中精力解决当前影响市场竞争的两个突出问题,一个是低价倾销的恶性竞争行为,另一个是独家垄断企业的价格形成问题,以促进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以及市场价格的合理形成,进而正确地引导生产与消费。
(六)以扩大农村市场需求,改善农村市场环境为目标,加强农村物价工作。首先,要认真落实粮食等农产品收购价格和保护价政策,确保农民收入。其次要切实加强对农业生产的价格服务,积极向农民提供成本收益、供求趋势和市场价格行情,及时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养结构,努力适应市场变化,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第三,应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价格政策,引导和支持适合地区特色的支柱产业和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最后,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通知》精神,坚决清理、取消对农村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加大对农村电价、计划生育收费和民政收费的监督检查力度,真正把农民的负担降下来,为启动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七)针对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行业和再生产环节,有重点地开展专项和常规性价格监督检查,积极营造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要把对商品房价格和物业管理收费的监督检查,作为价格监督检查工作的重点,坚决打击商品房销售中的各种价格欺诈行为,完善物业管理收费。要加强对电话费等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通讯收费的监督检查,以鼓励广大消费者在邮电通讯方面的消费,促进信息产业发展。要在加强对中介服务收费行为进行规范的基础上,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为企业生产经营和职工再就业创造外部环境,坚决取消各种不合理的中介服务收费。要通过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整顿教育收费秩序,尤其是社会力量办学,以鼓励知识结构更新和促进职工下岗再培训。要进一步开展药品价格专项检查,彻底整顿药品市场价格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