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础科学研究项目的管理,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研究论文,水平论文,基础论文,项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7695(2002)03-0005-03
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科学基金组织成立以来的十余年,是我国历史上科学技术研究最受重视的时期,也是管理科学在科学技术领域得到最好运用与发展的时期。目前,高等学校均把能否获得最高层次的科学基金资助,看作衡量自身科研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科学基金制度坚持“依靠专家、发挥民主、公正合理、择优支持”的资助原则,在这种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大环境中,地方院校如何争取“适者生存”,是其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必须面对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山东师范大学从1989年开始组织申报国家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学校基础科学研究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从争取的国家基金项目看,1997年获批准8项,1998年4项,1999年9项,2000年6项,2001年7项,连续三年经费超过100万元,获批准率年年高于全国的平均资助率。从争取的省基金项目看,1997年8项,1998年10项,1999年11项,2000年8项,每年获批准的经费都是跳跃式增长,2000年达到68.5万元。实践证明,科学基金项目的获批准率与申请质量的高低成正比。由于基础研究投入经费的增加,产出高水平论文的数量也大幅度增长,特别是SCI收录论文的数量提高更大,1997年是8篇,1998年16篇,1999年32篇,2000年53篇。下面结合近几年的实践,就抓好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谈几点体会。
1 积极组织发动,提高科研人员申报项目积极性
1.1 领导重视、层层落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是在国家层次上由国家资助科学研究项目的主渠道,因此,学校要求把科研立项作为科研管理工作的永恒主题,切实抓好,学校和各有关院系对此都给予足够重视。每年在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立项任务后,我们立即召开全校项目申报的动员会,由主管校长亲自部署,广泛动员。各有关院、系(所)根据国家、学校的要求进行动员并层层落实。同时还通过学校有关媒体如广播、校报、电视、宣传栏等进行宣传,使每个教师和科研人员都能充分了解申报国家项目的精神,引导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踊跃申报。在广泛动员的基础上,学校科研处根据课题指南要求和学校的优势,将建议指标下达给各院、系(所),同时动员有实力、又有较好前期研究基础的教师重点申报。
1.2 树立申报信心。很多教师认为国家项目高不可攀,缺乏申报信心。事实上资助率也确实很低,如国家基金的仅有17.2%。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鼓励管理人员和院、系(所)领导一定要充满信心,大胆申报,同时要求科研人员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步申报工作,认真填写项目申报书,请校内外同行专家学者对它反复论证,提出修改意见,以提高命中率。我们还重点宣传获得国家项目的负责人,并给予重金奖励,以帮助更多的教师树立敢于争取国家项目的信心。
1.3 提高竞争意识。我国科研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要打破自我封闭的体系,引入竞争机制。应用开发研究已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竞争非常激烈,基础性研究的立项无论是国家基金、省基金还是行业基金也引入了竞争机制。地方院校既遇到了与综合性大学和大院大所竞争的困难,也获得了发展机遇和显示自己科研实力的机会。地方院校必须提高教师和科研人员竞争意识,积极参加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2 加强对申报质量的控制,提高“命中率”
精心组织申报国家级课题,努力提高课题申报质量,是学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志。申报国家课题的整个工作,是一个需要精心组织的系统工程。
2.1 选好申报课题是提高命中率的关键。在选题上,要求申报者必须以指南为依据,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基础,力求选题新颖。在课题设计中,突出创新点,突出特色;在队伍组织上,要求按照课题设计组织精兵强将,对基础理论研究课题要集中最优势力量,讲求学术水平,同时要求课题组主要成员对所选课题有较好的前期研究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学校科研处的管理人员首先吃透文件的精神,分析指南,找出本校优势,对申请者提供跟踪服务,严格把关;进行登记,包括姓名、拟申请的学科和选题等,以便追踪服务,组织讲述申报要求;聘请有关单位的领导进行指导,请以往获准项目较多的教师介绍选题和填表经验;与申报者共同讨论选题,帮助组织协调队伍,查阅历年立项项目目录,防止重复选题,随时提供咨询服务,协调解决申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等。
2.2 掌握一定的申报技巧是提高命中率的基础。在确定选题时,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申报技巧,它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研究内容要明确。除阐述清楚所要研究的问题,国内外目前研究的现状及立项现实意义外,一定要提出所要解决的难点以及解决的思路、办法,拟采用的技术路线、研究手段等;第二,有相关的(前期)的研究成果。即在本领域内有一定的积累,课题的申请人和参加者应对所申报课题有一定的准备基础,已进行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并且快要结束的课题是不会得到立项的,所以要掌握分寸;第三,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一个优秀的课题组织必须是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人员合理组合的研究梯队,“拉郎配”式生硬凑到一起的几个人是不能完成课题任务的,也是不符合立项要求的;第四,课题的申请者必须是课题真正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研究者,担负实质性的研究任务。他们不可只挂虚名,不从事实质工作,否则课题申请很难通过审查;第五,经费预算要合理,不可漫天要价。研究工作的开支必须有根据,不能有虚报之嫌;第六,完成时间安排要合理。不能拖延太长,每年的研究进度要切实可行等。掌握这些技巧,做好填表工作,是课题得以立项的基础。
2.3 进行科学的论证是提高命中率的核心。在科研人员确定选题后,论证是必不可少的,不论是院、系(所)或是学校主管部门务必请同行进行论证。就选题是否恰当、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否正确、相关文献资料是否充分、预期的成果及形式是否符合要求、课题组人员的结构是否合理、申请经费的预算是否适当等进行充分讨论。对选题新颖、有创新性、研究力量强、基础好、论证较充分的课题予以肯定,提出完善意见,确定上报;对选题相近的课题合并力量或调整角度后申报,真正做到强强联合、资源共享;对力量不足、论证较薄弱的设计,撤销申报,同时鼓励申请人修改后申报其它类别、级别的项目。有了这些充分的论证工作,才能保证申报国家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才使学校在争取国家项目中取得较理想的成绩。
2.4 严格审查是提高命中率的重要环节。管理部门对申请书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全面审核,对不适宜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对经审查后通过的申请书,统一办理录入、签章等报送手续,力求使其规范、美观,保证形式审查通过率达100%。
3 加强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提高“完成率”
科研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课题成果的水平,高质量的课题同高水平管理密切相关。为了产出高水平的成果,克服“重申报、轻管理”的倾向,必须实施规范化管理。按照有关部门的管理办法,变被动的、静态的封闭式行政管理为主动的、动态的开放式跟踪管理。
3.1 抓好前期管理。课题获准立项后,及时将立项通知和有关管理办法转发给课题组。重点抓好课题组研究人员、研究计划、研究经费的组织落实,增强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感,从而保证课题研究计划的及时开展。对于应用开发项目,应当立即合理协调各合作单位的分工,明确各自负责的研究内容和经费支出办法,必要时促进合作各方签订分工合作的协议,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对于初次承担国家项目的,及时组织课题负责人召开实施前的座谈会,学习国家项目的管理办法和经费使用办法,解答课题负责人的疑问,使之掌握研究程序及注意事项。
3.2 抓好中期检查,及时督促进行。认真贯彻和执行国家项目的管理办法,严格执行课题经费管理,监督按进度要求使用经费。中期管理要重实效,去繁琐,加强宏观协调和检查、督促,重点关注中期成果。检查的方式:对一般项目发放中期检查表;对重点项目采取发书面通知,直接听取项目负责人的汇报。检查内容包括:科研计划执行情况,经费开支使用情况,阶段性成果情况,科研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等。检查一般每年进行一次至二次,对于一些严格执行科研计划,效果好,阶段成果显著的科研项目,请项目负责人总结和交流经验,予以表彰,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3.3 做好结题工作。研究成果既是科学研究工作的最终体现,也是衡量科研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项目结题工作是课题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后期继续加强管理,组织好成果的鉴定评审,及时督促课题负责人按期结项。目前不能如期结题的原因主要有:项目负责人的中途退出,投入课题研究的时间、精力不足或因其它事务而被挤占等。因此,及时采取对策,如更换课题负责人,重组课题组;在未完成科研项目前,不能再申请新课题;不再计算工作量等措施,防止出现不能按时结题的现象发生,以提高课题的完成率。
4 强化质量意识,增加科研项目中高水平成果的“产出率”
获准立项的项目不仅要在规定的时间里按时结项,更重要的是成果的质量保证,多出高水平的成果,发挥应有的学术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才是科学研究的真正目的。否则承担项目的研究目的就没有完全达到,项目研究也就无法与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成果的产出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科研成果的产出过程
4.1 基础性研究水平的标志。表征基础性研究学术论文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有三个,一是研究成果在国际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如国际上的《Science》、《Nature》等,国内的《中国科学》、《数学学报》、《物理学报》等。二是成果被国内外同行学者应用,被广泛引用,说明成果的意义越大。三是论文被SCI、EI等检索工具的收录情况。这三个方面已逐渐成为衡量基础性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日益引起重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利用SCI收录论文数作为评价标准,有其相对性和片面性。我国在使用SCI评价科研成果时,要认识到这一点。”SCI的创始人Garfeid先生说过:“……对这些数据不要不加区分地使用……(SCI数据的使用)尽管很方便,但很危险”。因此,应该把视线转移到学术论著的引用和评价上。“真正可信的是正式发表的科学著作中的引用或评价,这才是科学的、负责的,并留有永久记录的评价。”
4.2 提高基础科学研究“产出率”的政策措施。(1)奖励承担国家项目的课题负责人。(2)奖励高水平的论文作者。(3)设立学校出版基金。重点资助学术水平高,出版社层次较高,有望在国家和省部获高奖的专著。
5 力争高层次奖励,提高科研项目的“显示度”
科技成果的奖励是调动科技人员多出成果、出高质量成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学校学术水平的标志。目前国家设置了自然科学奖、科技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三大类,以及各省、各部委的科技进步奖,这些奖是政府部门颁发的,具有很强的权威性,高校获得这些奖的多少,从一个方面反映其研究成果得到社会承认的程度以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因此,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首先加强宣传,强化科研人员科技奖励意识,树立其报奖的信念。其次,寻找多种渠道,适时申报,争取多获奖、获大奖。过早申报成果奖,就缺少经济效益证明或引用转载情况佐证;时间推迟过多,成果就易丧失先进性、新颖性。通过加强成果申报工作,山东师范大学已连续三年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中基础研究的2项,应用研究1项。2001年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