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慧芳 广州市番禺区沙头街汀根幼儿园 广东省 广州市 511400
摘 要:学前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进行智力开发、身心培养的重要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的首个阶段,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现代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当前的幼儿园中,总有一到两个甚至更多的孤僻症儿童,这类儿童往往性格较为孤僻、内向、任性等,如果未能及时的对这些儿童进行关爱和心理疏导,必将严重影响到幼儿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患有孤僻症的儿童是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障碍,同时也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难点,幼儿教师应针对这类儿童,制定与之适宜的教育方案,给予足够的关心、爱心和耐心,利用科学的幼儿教育方式,加强家园配合,为孤僻症儿童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加强沟通交往能力的培养,帮助这类儿童走向阳光,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学前教育 孤僻症 观察 分析
儿童时期是人生心智发展的最初和基础阶段,同时也是儿童心智发展的最快和关键时期,正确、科学、适宜的学前教育工作方式对儿童智力和今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学前儿童中总有一些性格孤僻、独来独往、不合群、害怕与人沟通交往,内心多疑、敏感、懦弱、任性。对于这类儿童,学前教育应秉承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原则,对这些儿童付诸更多的爱心,帮助孤僻症儿童克服心理障碍,改善孤僻性格,恢复儿童本真性格。
本文结合笔者的学前教育工作经验,通过在日常工作中对孤僻症儿童的认真观察,对其表现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帮助孤僻症儿童逐渐改善了孤僻性格,使这些儿童走上了健康快乐的成长道路。
一、儿童孤僻症的定义及其表现
1.定义
孤僻症指的是孤僻、独来独往、不合群的一种人格表现缺陷,不善于与人交往和相处,对他人厌烦、鄙视或戒备,对周围的事漠不关心,自我禁锢。孤僻症属于一种大脑失调的症状,只是失调,不是疾病。这类儿童过于坚持自己的想法,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活动,并且有行为问题和一定程度的语言障碍,对声音、感知等异常的刺激可能有异常的反应。
2.表现
(1)缺乏社会交往能力,行为异常
对家人朋友毫无亲近感,对与人沟通交流毫无兴趣,在社会交往中没有太明显的反应,不爱说话、不爱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常常独来独往,不与其他人有过多的接触。
(2)语言能力异常
这种儿童基本上在2岁以后就不喜欢说话,越来越不爱与其他人有任何亲近或交往行为,别人呼喊时也没有任何反应,不与人打招呼,杜绝和外界过多的接触,将自己孤立在自己的世界中。
(3)对别人漠不关心
研究表明,儿童个性发展,需要人与人的相互作用而成。而孤僻症儿童往往不愿意与其他人有过多的关系,而脱离了人际交往的正常关系,对培养良好的性格极为不利,甚至加重孤僻症症状。
二、儿童孤僻症形成原因
1.恐惧与人交往的心理
对别人的恐惧心理,会让儿童始终躲避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保持孤立状态,远离他人,逃避社会。这种心理的形成,是由于儿童在与其他儿童交往、玩耍、接触过程中,因为某些事,而造成了心理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消极影响。例如,与其他孩子在一起挨了打,一起玩耍时被别人抢走了玩具,玩游戏不积极、不热情,而受到其他孩子的冷落等,这些原因都可能对儿童心理产生一定程度的刺激,由此变得多疑、敏感,极力排斥与他人交往。在儿童的心中往往会认为,与其他人一起玩还不如一个人舒适,在委屈、欺负之后使有些孩子心理愈加敏感,对他人极为不信任,这样的状态又使得孩子不愿意与他人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恶性循环,儿童愈加孤僻。
2.社会交往能力不强
有些孩子没有经过正确的社会交往方式的教育,缺乏必备的社会交往常识,不具备基本的交往技能,与别人交往过于被动。例如,有些儿童见人不知道打招呼,基本的感谢、请求、致歉的礼貌用语不会说;不知道分享、轮流、秩序等交往的基本规则;不会适当地给予和接受,没有正确的社会交往方式,会使儿童觉得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无法融入社会之中,就只好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与他人交往,进而只会让儿童变得愈加孤独。
3.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
很多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对孩子要求过高,盲目地要求孩子学习,不允许与成绩差的孩子在一起玩,甚至要求孩子一直在家中,与外界接触过少,使得孩子没有与他人交往的机会,缺乏必要的交往实践,加之,不让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有过多的交往,孩子没有合适的玩伴,与同龄小朋友接触就更少。缺乏玩乐的孩子失去了孩子应有的纯真和快乐,长此以往,这类儿童便愈加孤僻。
4.家庭氛围的影响
在有些家庭之中,常会出现父母吵架,甚至离婚现象,这种现象使心智极不成熟的孩子,产生很多不良的心理,缺乏父母之爱,使得孩子感到孤独、无助;有的家长脾气暴躁,对孩子训斥、埋怨、打骂,甚至对孩子故意疏远、不理睬,天长日久积聚下来,会使孩子形成自卑、懦弱的心理,在孤独和无助中,使幼小的心灵逐步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心理无助、心情沮丧,逐渐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三、案例分析
1.孤僻症儿童表现
在日常的学前儿童教育中,老师都会留心观察本班孩子的一举一动。因为幼儿园老师都深知,对于心智极不成熟,情感表达不流畅的学前儿童来说,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及时掌握儿童的所思所想,从儿童情感世界入手,走入儿童内心,才能达到最好的幼儿教育效果。对于孤僻症儿童尤其应该这样,在认真的观察和分析中,通过特殊的表现和异常的行为,究其原因,把握引起其孤僻的根本所在,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爱心的关怀。
在笔者所在的班级中,就有这样一个患有孤僻症的儿童。第一次见到这个孩子时,紧紧依偎在妈妈身旁,不肯离开,一旦有别的小朋友向他靠近,他总是主动退让,不与其他小朋友有任何接触。在幼儿园中的具体表现为:
(1)刚入园的时候情绪焦虑,一直在哭,不与其他小朋友沟通交流,这对于刚入园的小朋友也可属正常现象。但是时间长了之后,其他小朋友都能正常玩耍、学习、交流,然而这个小朋友过于内向的性格,还是没能和其他小朋友有过多的接触。
(2)不爱表现自己,在别的小朋友都争相回答问题的时候,他没有任何特别的反应,只是看着其他小朋友活跃的表现,自己无动于衷,没有任何行动。
(3)不爱说话、不善表达、不与其他小朋友及老师交流。平常只要有老师或其他小朋友跟他说话的时候,他总是显得格外紧张,不敢看老师的眼睛。进行区域活动时,有的小朋友在娃娃家玩,有的在建筑区玩,或者共同搭建积木,只有这个小朋友独自在座位上,没有参与到游戏活动之中。
2.原因分析
在与该小朋友的妈妈进行沟通交流之后,我们了解到这个小朋友平常很少与外界接触,一直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很少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几乎都是自己一人在家玩玩具。
(1)这类小朋友不爱和其他小朋友有接触,所以在小朋友玩游戏时,他不愿意玩就不会极力勉强他。但是在不断的观察中,我们发现,他会玩游戏,大多数时候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肯定,有时候在进行户外活动时,他经常会看看正在游戏的小朋友,又会不时看看老师,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
(2)陌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班上陌生的小朋友,使得本来就极不自信的小朋友,变得更加自卑、沉默、不合群。导致该小朋友在班上没有要好的小朋友,无法融入到班级中的社交小团队中,感觉自己被孤立在外。有时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亲亲抱抱的时候,在他的眼中就会流露出羡慕,说明这个小朋友想融入到集体之中。
(3)内向的性格,与外界过少的接触,不知道与人交流交往的方式,逐渐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害怕心理。
3.培养目标
能乐于并善于与其他小朋友交流交往,敢于与老师沟通、亲近,积极参与到各项游戏之中,与其他小朋友形成良好的关系。并且能在众人面前大胆的展现自己。
4.培养措施
要想使儿童更好地成长发展,更好的适应社会,儿童是否合群、是否愿意主动与外界交往是儿童能否适应社会的关键所在,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中心,因此,可以从家庭和幼儿园两方面,对儿童的孤僻心理进行干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家庭方面
充分利用早晚父母接送孩子的时间,与孤僻症儿童的父母进行沟通,交流教育方法,将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及时反馈给父母,给家长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①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亲近孩子,多与孩子进行交流,鼓励孩子多说话,与孩子讨论幼儿园生活,引导孩子主动讲述自己遇到了有趣的、开心的、生气的抑或是伤心的事情。②多为孩子创造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玩耍,邀请小朋友到家中玩,在节假日或空余时间带孩子去游玩或去亲朋好友家,既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间的感情,又能为孩子提供更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另外,在家中为孩子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
(2)幼儿园方面
①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之中,创设情境环境,在游戏和活动中,多鼓励和支持孤僻症儿童参与其中,同时,引导其他小朋友在游戏中主动邀请不合群的小朋友。
②对我班的孤僻症儿童,了解他的交往习惯,他是特别内向害羞的小朋友,不敢主动和其他小朋友进行交往,所以我为他创造了很多的表现机会,在一次次的成功表现之后,增强他的自信心。
③教师多鼓励支持、多身体接触。教师对幼儿的影响极其重要,通常一句鼓励的话或鼓励的眼神,都能让孩子快速获取成功。特别是对于孤僻症孩子尤为重要,鼓励和支持都会让他孤独的心中感到温暖。身体接触是表达爱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通过对孤僻症孩子的观察,我发现他很羡慕别的小朋友和我的亲近,虽然没有表达,但他心中都希望和老师、小朋友的亲近。在这种孩子不敢的情况下,我尝试着主动去抱抱他,在逐渐的亲近中,我发现这个小朋友渐渐地爱笑了、开朗了,愿意和其他小朋友接触了。
5.培养效果
在日常的观察与关注中,我班的孤僻症儿童有了很大的转变,从最初的内向害羞、沉默不语到倾听小朋友的交流直至到主动参与到小朋友的游戏活动之中,感受着父母、老师、小朋友给予的爱,体验着与小朋友交往的快乐,性格逐渐开朗起来,脸上的笑容也多了,不再象以前那样害羞,害怕与人交往。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主动参与游戏和活动,有时候会主动抱抱老师和同学,甚至还会和其他小伙伴一起淘气,孩子的天真本性表露无遗。看到孩子的变化,就是对我们教育工作的最大肯定,孩子们能健康成长也是对老师辛勤工作最大的回报。
四、在日常工作中正确对待孤僻症儿童的方式
一直以来,儿童孤僻症都是幼儿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幼儿如同幼苗一般,幼师作为幼苗的最初培育者,应该尽职尽责,利用爱心、责任心,赋予每一个孩子最多的关心和爱护。幼儿教育工作者面对的儿童性格各异、心智极不成熟,尤其是孤僻症幼儿,需要幼师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帮助这类孩子健康快乐正常地成长是当前幼师最重要的教育任务。
1.善于观察,发现幼儿孤僻原因
孤僻症不是病,孤僻的儿童也未必是不喜欢与人交流,只是由于他们过于封闭自己,内心世界以自我为中心,害怕自己受伤害,一味保护自己内心的思维和想法。在学前教育工作中,只有清晰了解对方心理,幼儿教师才能走进孤僻症儿童的内心,帮助这类儿童走出封闭的内心。幼儿教师要想顺利打开孤僻幼儿的内心封锁,首先应从观察开始,从开学开始细心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对于幼儿异常的行为举动,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及时采取积极的行动,在最好的时机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2.加强家园配合
幼儿园要达成最佳的幼儿教育效果最关键的就是联合家长的力量,得到最有利的支持与配合。研究发现,儿童孤僻症形成的原因大多来自家庭,因此,要帮助幼儿走出封闭的世界,学前教育工作者应与儿童家长多进行沟通交流,达成共识。首先,激发家长对孤僻症儿童的重视,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很多家长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关心照顾,认为只要将孩子托付给幼儿园,就可以不管不问。这种错误观念,致使很多孤僻症儿童由于缺乏父母足够的爱,而更加孤僻,面对这种情况,学前教育工作者应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家长充分认识家庭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尤其是对于孤僻症儿童来说这些更是至关重要的。其次,家长对孩子不能过分溺爱,将孩子庇佑在家庭的温室里,虽然温暖,但在孤独的环境里,孩子缺乏与人交往的实践,很容易导致儿童形成孤僻的性格。因而,家长应带着自己的孩子走出温室,到大自然中感受世界的美丽,体会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乐趣,不仅让孤僻症儿童得到身体上的锻炼,更可以为孤僻症儿童调节心理上的孤僻,疗养心灵的创伤。家长带领孩子走进社会,融入更多的人中,在与别人的沟通交流中感受到交往的乐趣。
3.教师应给予孤僻症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幼苗想要茁壮成长需要爱心浇灌,而孤僻症儿童作为幼苗中的特殊群体,则需要更多的爱心滋润,教师是除家长之外,接触孩子最多的人,对孤僻症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要让孤僻症儿童在幼儿园生活中感受到来自幼师的爱心滋养,让他们感受到如同妈妈一般的爱护,在幼儿园中感受如家一般的温暖,为孤僻症儿童营造适宜其健康成长的幼儿园环境。
教师对待性格孤僻、内向的孤僻症儿童,应以最多的爱心和爱护,把孤僻症儿童视作自己的孩子一般,以慈母般的爱感化孤僻症儿童坚硬的内心,温暖他们孤独的心灵。这种爱心和关爱应充分体现在日常的教育中,用实际行动给予孩子关心和关注。例如,帮助幼儿梳发、擦汗、修剪指甲,通过点滴细节,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给予的爱心。每天早上幼儿到达幼儿园之后,教师应将他们抱在怀里,或者拉拉孩子的手,爱抚孩子的头,让孩子感受到充足的温暖和安全感。在教育课堂或活动游戏中,可以刻意找孤僻症儿童回答问题,并给予肯定和表扬,既可以提高孤僻症儿童的自信心和口语表达能力,又可以逐渐改善孤僻症孩子内向害羞的性格。
4.为孤僻症儿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在学前教育工作中,首先应注重的是让孤僻症儿童适应集体生活。幼儿教师应以温和的态度在幼儿园中营造出温馨融洽的生活学习环境。现代幼儿教育不提倡严格的教学模式,严格的幼儿教师也不能适应现今幼儿的需求,幼儿喜欢的是和蔼可亲、亲切爱笑的老师,这样的老师会给幼儿母亲般的感觉,给幼儿带去信任感和安全感,消除幼儿的戒备心理,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让幼儿融入到班级的集体之中。孤僻症儿童是最缺乏安全感和信赖感的群体,学前教育工作者若是能从自身做起,让他们感受到足够的安全和信赖,那么很容易让孤僻症儿童摆脱孤独心理,从集体中找寻存在感,与集体成员进行融洽的接触与交往。学前教育工作者应学会与孩子平等相待,既可以“蹲下来说话”,缩短与孩子的距离,亦可以运用“娃娃音”策略,融入孩子的世界。幼师也可以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多抱抱、亲亲幼儿,使幼儿在与幼师的亲密接触中感受老师真挚的情感。
5.运用游戏对孤僻症儿童进行治疗
游戏对孤僻症儿童来说,是常用且极其重要的治疗方式,具备超强的感染力和显著的治疗效果。游戏的强干预功能,帮助孤僻症儿童形成“象征性理解”,培养儿童对生活事物、生活技能、社会角色、情绪表达的理解。在游戏过程中,老师的参与,与成员的互动成为孤僻症儿童快速融入游戏成效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老师在此项治疗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决定这治疗的效果,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应积极组织有益于儿童发展的各项游戏,带领团队积极参与到各项游戏活动之中,制定游戏规划,控制游戏情景,提供学习机会,为游戏参与者搭建新型行为模式,帮助儿童在游戏活动过程中促成情感、思想的交流与表达。同时,老师应认识到同伴对孤僻症儿童有效融入游戏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若缺乏与同班的交往,儿童将无法学习更多的交往技能,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也不利于社会化的发展,因而,教师应在游戏中为孤僻症儿童创建与同伴互动的机会,在于他人的接触中,增加儿童沟通交流的机会,减少焦虑感和不安感。另外,作为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对儿童的发展,行为的形成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效的亲子互动有利于孤僻症儿童形成正确的认知、思维、情感、语言等能力,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孤僻症儿童的特殊性要求其很多时候都是与父母在一起,所以,老师应利用亲子互动的功效,引领家长参与到与儿童的游戏互动,从而更好地达成对孤僻症儿童的情感干预效果。
现如今的社会中存在着大批的孤僻症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作为儿童发展与成长的初步引领者,对其健康发展与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好的幼儿教师对每一个孩子应平等以待,一视同仁,还应针对不同的性格分类施教,特别是对待孤僻症儿童,更应倾注更多的心血,赋予其更多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以老师的真心诚意打开孤僻症儿童封闭的心门,带领更多的孤僻症儿童摆脱孤独,帮助他们恢复应有的本质与纯真,带领孤僻症儿童走向健康快乐的成长道路。
参考文献
[1]崔莉莉 如何让孤僻症幼儿融入游戏中[J].青春岁月,2013,(21)。
[2]性格孤僻的孩子有啥表现[J].农家致富顾问,2012,(3)。
[3]刘发欣 为性格孤僻儿童“对症下药”[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3,(3)。
[4]徐翠青 张建端 张静等 儿童孤独症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8)。
[5]石伊琳 浅谈幼师如何对待性格孤僻的幼儿[J].教师,2010,(9)。
[6]万喜 孤僻儿童与孤独症儿童的差异[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5,(7)。
[7]连翔 曾雅茹 3-4岁孤独症儿童言语障碍家庭教育支持需求的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13,(07)。
[8]冀永娟 贺莉娜 吴媛 傅平 匡桂芳 周长虹 孤独症儿童临床问题与父母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2)。
[9]宗尽炎 运用同伴参与性策略改善孤独症儿童幼儿园适应行为的个案报告[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2)。[10]孙彩虹 王佳 孙礼 夏薇 梁爽 武丽杰 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父母个性特征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10,(02)。
[11]张静 儿童孤独症分析及早期综合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0,(13)。
论文作者:雷慧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2月总第18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3
标签:孤僻论文; 儿童论文; 孩子论文; 小朋友论文; 幼儿论文; 老师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2月总第18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