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_李建学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_李建学

(重庆市城口县庙坝中心小学 重庆 405901)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09-080-02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主干,它有利于学生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教学对于学生增长知识、交流思想和提升道德素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抓住这一主题,围绕学生的发展作了以下探索。

一、激发兴趣,主动参与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学生要乐于学习,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用亲切柔和的态度,活泼风趣的语言,信任鼓励的眼神,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从解题入手,培养阅读兴趣。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口",它集中概括了课文的大意,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引导学生研究课题,进一步理解题意,能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题目与文章的关系,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2、精心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教师可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视、听等方面给学生感官以多重刺激,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获"。

3、故事诱读培养兴趣。学生听老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兴奋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听得津津有味。所以,当老师讲完故事,可以向学生推荐有关书籍或文章,这时候效果肯定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4、激励学生想像培养阅读兴趣。每一篇课文的内容都是有限的,而文章所反映的思想内涵却是无限的。只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才能从"有尽"的"言"中领悟到"无穷"的"意"。

5、生动有趣的课堂游戏激发阅读兴趣。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在教学童话一类性质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成文中的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也可以让学生排演课本剧等方式,在编一编,演一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能使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从而达到享受阅读的乐趣。在课堂上教师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处在被动地位,教师"喂一点儿",学生"吃一点",教师"念答案",学生"记答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做到课堂"无闲人",人人有事做。"勤读、勤思、勤问"主动参与。

二、课堂渗透,传授学法

恩格斯对方法与效率的关系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方法正确,就可免得走无穷无尽的弯路,反之,则可节省在错误方向下浪费掉无法计算的时间和劳动。"同样,学生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学得刻苦,教师教得辛苦,结果仍会事倍功半。只有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有效地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达到"练一当十,举一反三"甚至无师自通的境界。

教师给学生解析课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学生鉴赏作品以求"范",是"举一",重在教给学生方法和规律性的知识。应力争在课堂上以优教导优学,使优教与优学紧密结合。学生把所学的方法用来阅读理解生疏文章是"反三"。在讲读过程中,一般把阅读环节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辨明文体

学生准确地辨明文章体裁,才能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把握文章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文章所写的对象或内容。

2、整体感知

学生初步阅读文章后,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表面用意。比如《我的叔叔于勒》学生初读后,知道是从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夸赞于勒、巧遇于勒、躲避于勒"四个方面来写的,表现了人与人之间一种金钱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深入理解

达到深入理解,就要求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勤于提问、善于提问。如"本文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目的何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段分层逐步深入。同时,不同文体的文章也有不同的要求。记叙文,要求掌握"六要素"、人称、线索、顺序、详略等。说明文,要求掌握说明对象(事物,事理)、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作诠释、列数字、列图表、下定义)、说明语言(准确、周密)。议论文要求找出作者怎样提出论点,有哪些充分的论据,怎样论证(举例论证,引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比喻等)。怎样反驳谬论(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小说要求掌握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熟知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这个过程是学生整体认识后精心细致的研读(综合之后的分析阅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需要学生细细品味。

4、全局把握

学生有了对部分的分析,还应该从整体上探求作者的创作意图。阅读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因为任何事物的整体性功能并不是它的各个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文章的艺术价值并不是那些词语,句子,段落孤立的价值之和,应在孤立的部分价值上增加新的功能。因此,我们让学生对文章进行认真"观",精心"品"后,力争达到"悟"的境界。对文章的主旨,艺术特色有更深刻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天上的街市》,诗中描写了"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来往",表面上是写民间故事,但追根溯源,我们就能理解到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对光明前景强烈的追求。阅读教学活动就成了"综合-分析-综合"的完整认识系统。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三、迁移训练,举一反三

  阅读教学中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师教给学生再多的阅读方法,不让学生付诸实践,只会落得"教一篇,会一篇"的效果。教师每单元中讲解的课文,就是给学生示范,自我阅读课文就是给学生训练,是学生同类文体演练的最好机会。许多语文老师忽视了自读课文的作用,也不知如何上好自渎课文。事实上它既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次锻炼,又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检查,还能对学生"自主,合作,合作,探究,创新"精神的培养。我认为上好自读课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对学生精心分组。每组委任一名小组长,组内人员基础好,能力高的与基础差,能力弱的相结合,便于讨论,发表见解和主张。

第二、小组记录问题。学生根据所学方法,阅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并记录下本文中可提出哪些问题。最后每组选出代表发言。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第三、教师小结并补充问题。板书下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反复阅读,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小组讨论。然后各组发表见解,提出异议,辩论分析。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起学生深层次思考的火花。

第四、课堂总结。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准确及时的进行评价,指导思路。但不要打断学生的思路,阻止了他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有成功感,敢于展示才能,敢于锻炼自己,也使我们能够发现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当然,学生还应该广泛阅读,从课外读物上找一些段落,通过自行设问作答,挖掘其艺术特色,主题思想等。

四、开展活动,相互交流

知识在于积累,教师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配合知识点进行训练。广泛的阅读可以弥补学生积累的不足,让学生学会表达,熟悉历史,了解社会。通过摘抄,背诵名句名篇,写出读后反思,不断积累丰富,开阔视野,然后可组织开展多样性学习交流活动。我们可以开展朗读比赛、办读书剪贴报、手抄报,开展读书会,讲故事比赛、读歌朗诵会,展示优秀读书笔记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语文在各门学科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又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鉴赏作品的能力,提高了学习质量。因此,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教给学生快捷的学习方法,让他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论文作者:李建学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9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_李建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