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加入WTO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理念的更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教育理念论文,会计论文,我国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竞争日益加剧,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而WTO影响力的扩大,使得经济全球化像潮水一样席卷世界。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经济一体化,资本流动将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我国2001年12月正式加入WTO以后,意味着更深入的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也意味着必须面对和处理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所共同面对和处理的问题,这将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也将引起会计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一、我国会计环境的新变化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会计环境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商品、劳务及信息超越国界自由流动,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WTO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会计则是资本跨国界流动中的“润滑剂”。因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会计作为通用的“商业语言”(Business Language),已经不满足于在一国之内“通用”,而要在全球范围内“通用”。然而摆在日益频繁的国际贸易面前的一个难题是各国会计准则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无疑会增加贸易的成本,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这就使得协调各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成为必然。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会计国际化的根本动力,我国加入WTO以后正在融入会计国际化进程当中。
(二)知识经济对会计环境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土地与资本成为首要的生产要素,知识创新成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以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彻底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知识经济以“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知识化”为基本特征,知识是创造价值和财富的源泉,信息作为知识传递的载体取代了传统的机器设备成为企业第一要素,以知识和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几何级数爆发性的扩张,科技成果转为生产力的周期逐渐变短,知识更新的周期加快,人类需要传播和接受的信息量成倍增加,会计知识同样也不例外。作为一门方法科学,会计总是要不断适应并且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会计在思想、目标、管理体制、技术方法和政策法规等方面,都要从原有的工业经济环境中蜕变出来,重新构建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模式。另外,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内部环境也呈现出“生产个性化、交易电子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功能虚拟化、权力机构扁平化、管理信息化”等诸多新特点,直接导致“会计核算电算化”、“财务报告网络化”的日益普及,从而将会计人员从繁琐的记账、算账、报账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时间扮演参与决策的角色。
(三)中西方文化的交叉与碰撞对会计环境的影响
加入WTO对我国的冲击和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仅体现在表面上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对某些行业、某些产品的影响,还有更深层次的思想观念的交叉与碰撞。儒家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支配了中国意识形态两千多年,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经济生活也不例外。我国传统儒家文化有其积极的因素,也遗留很多阻碍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消极观念,比如:漠视“公平竞争”,“重人治、轻法治”,不重视规则的研究与制定;重义气,讲人情,法律意识淡薄等。尊崇“师道尊严”,学生过分迷信老师,相信权威,以至于不敢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大门完全敞开了,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观念与我国传统文化交融碰撞。传统的“二元思维”开始向“多元思维”转变,产权多元化、经济结构多元化正是这一思维方式下的产物;“公平竞争”观念逐渐形成,法律渐入人心,企业开始借助于法律和规则谋取生存和发展空间;“自有平等”意识加强,私有财产得到合法的保护。这些思想观念的变化与更新,对会计环境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是无形的,但也许更为深远。
“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加入WTO引起会计环境的巨大变化,使我国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方式以及教育产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加入WTO有利于我国会计教育市场扩大对外开放,吸收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吸引国外资金和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我国会计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适应WTO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首先要从更新高等会计教育理念入手,在此基础上确定一个长期稳定的培养模式。
二、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
我国传统高等会计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培养能够胜任会计实务、财务管理、会计教学和会计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简而言之,就是立足于培养“社会精英”。不可否认,这种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社会提供了许多合格的“会计主管”、“财务总监”、“国家干部”、“高校教师”等高级人才。然而时至今日,“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不再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缺乏可操作性,不应成为单一的、主要的培养目标。
首先,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但大多数人属于中等水平,高智商和低智商的人数比例则很小。众所周知,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该立足于为大多数人服务,而“社会精英”任何时候只能是一个少数群体。所以对于本科教育阶段,将培养目标定位在“有知识的劳动者”要比“社会精英”更为现实和客观。
其次,知识经济时代,固然需要高精尖的创新人才,但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主要取决于整体国民素质的高低,取决于更多数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知识总量几何级增长的客观现实,也使得成为“社会精英”的难度比之从前大大增加,本科学历的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会计主管”、“财务总监”等高级管理人才并非本科会计教育的产物,而有赖于个人资质、继续深造以及实际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等因素。
从目前一些高校会计专业面临的教学资源紧张、教学秩序混乱、学生素质下降以及就业率逐年下滑等问题来看,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绝不仅仅是扩大招生规模、建几幢高楼那么简单。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高等教育目标相对滞后,很多高校的会计教育仍然将培养目标定位在“精英教育”上,使学生从踏入校门的第一天起,就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然而毕业后走向社会,面临人才竞争的巨大压力时,才发现现实和理想之间的距离。不能从事自己理想的职业,又不愿意降低身份,使很多会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陷入彷徨。究其原因,是因为高校普遍单一化的“精英教育”培养目标和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矛盾导致学生“学非所用”造成的。
大众化教育首先要求高等会计教育目标发生转变,学校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层次、多类别的需求状况,以及学生平均素质水平制定培养目标。与“精英教育”旨在培养高级专业人才不同,“大众教育”将目标定位在培养实用性、可塑性强,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的“知识型劳动者”。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结合学生综合素质和个人选择,划分教学研究型、企业管理型以及职业技术型等不同培养方向,在推行“大众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多样化教育,增强学生的发展弹性,拓宽未来就业范围。
当然,“大众教育”也要体现现代教育机会均等,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宜的受教育环境,使其潜力达到最大限度的挖掘。所以,既要发展满足大多数人需要的“大众教育”,又要发展满足少数人需要的“精英教育”。“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三、转变教师角色,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本”
传统高等会计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基本特点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主考,学生应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始终居高临下。这种教育模式把学生看作是一块块胶泥,教师通过下达指令,将学生雕琢成缺乏个性、千篇一律的“产品”。教师以自我为出发点来提高“产品质量”,而忽视学生自身的能动性。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主要有:一是教师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容易固守传统的知识体系,学生也会很自然的接受现成的知识,从而容易形成固定的、模式化的思维,缺少开创性思维;二是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教师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主观要求,学生桎梏于窠臼之中,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三是由于会计本身贴近实务的特点,学生在初学会计时往往不得要领,感到会计知识枯燥、乏味,而很多教师仍然停留在“黑板+粉笔”等自然媒体上,尽管效率较高,但是效果很差。学生往往不得要领,只能被动记忆,缺乏理解,即使理论听得明白,遇到具体实务也还是不知所措。
教育应该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而非教育者的独占。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双方是平等的,忽视或夸大任何一方的作用都会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是教师服务的“顾客”,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已经从传统的“以产品质量为中心”演变为今天的“以顾客为上帝”,教育同样需要从“以教师为中心”阶段过渡到“以学生为本”阶段,将学生需求作为提供教育服务的出发点。“以学生为本”符合“平等教育”和“个性教育”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富有想象力地吸收知识,有选择有侧重创造性地接受知识,从而形成发散思维,敢于向传统挑战。
要实现会计高等教育中教师角色的转变,首先要明确教育的任务并不是尽可能创造出没有争议的成果,而应该尊重学生价值观和特质的自我形成,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其次,教师要根据会计学科的特点,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渠道,比如通过积极引进多媒体、网络教学等先进手段,开展与实务联系紧密的会计案例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加强合作,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第三,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扮演不同角色,有时是知识的传授者,有时是学生学习状况的评论者,更多时候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助手,从而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平等、愉悦的人文情境和“开放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探索,积极、主动地在各自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四、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从“学校主导型”到“市场需求导向型”
传统高等会计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是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要手段,基本特点是“重理论、轻实务”;“重期末、轻平时”;“重记忆、轻理解”。这种方法是一种“学校主导型”的评价体系,主要特点是从学生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出发,以考试成绩的高低、校园活动的参与程度为主要评价依据。这样的评价结果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无法公正衡量学生的全面素质。
传统会计教育评价体系的主要弊端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评价尺度单一,与社会需要脱节。以学生成绩为主体的“学校导向型”评价体系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全面素质评价的需要。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位,而一些成绩平平但是平时注重综合能力培养的学生却成为就业市场的宠儿,这就是对现行评价体系批评的最好佐证。第二,“过分一律”,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传统会计教育实行与社会隔离的封闭式管理,长期以来以考试成绩、是否听话作为好学生的评判标准,追求单一、严谨、整齐而机械的教育模式,学生缺少个性,缺乏创新,不能适应纷繁复杂多变的世界,也无法在竞争激烈、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开拓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
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只有通过实际工作才能得到检验,因此对学生的评价方法,要从传统的“学校主导型”转变为“市场需求导向型”。不能用单一的考试成绩来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考试要根据课程的特点改变题型,使其更加接近实务,同时设置考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的考试形式,比如口试、论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使评价结果更真实、更全面;减轻学生期末考试负担,加重平时作业、课堂讨论等平时成绩的比重,使学生将功夫用在平时,而非“临阵磨枪”式的突击记忆,这样才能持久的吸收和掌握知识。
五、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从“传授知识”到“传授学习方法”
传统的高等会计教育以传授知识为组织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教师按照教学大纲,从应试出发,来确定知识传授的范围。学生只能被动的、不加选择的理解、记忆所学知识。然而,一方面教师讲的内容学生不一定感兴趣,以后工作也不见得能用到;另一方面,知识爆炸式的增长及更新,教师也无法将某一学科全部前沿知识向学生传授,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或者“学非所用”。
据统计,一个人所需知识的5%-10%来自于学校,另外90%-95%是通过工作和继续教育获得的。现代科技和信息的日益增长与会计人员接受信息的时间限度之间存在矛盾;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与会计人员受教育时间不断延长之间同样存在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树立终身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它顺应了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量呈现爆炸式增长趋势,知识更新的频率不断加快,“一次教育,终身受用”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终身教育成为必然的趋势,是会计专业人员生存与成功的必备条件。因此,我国加入WTO以后,优秀的会计人才必须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者(Lifetime Learner)。终身教育包括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继续教育两个方面。高等教育应是提供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独立、持续的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我国加入WTO以后,会计人员被定位为“知识工作者”(Knowedge Workers),这要求会计人员拓宽知识结构,突破传统的专业领域。具体来说,知识性的会计人才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四种能力:一是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力,能在综合各种信息和知识的基础上,选择合理公允的处理方法;二是具有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及时学习最新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三是具有搜集、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四是具有组织、协调、沟通的能力。可以看出,以上四种能力的培养,绝大多数是在学校学不到的,只能由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通过自学来完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渐养成自我学习与不断更新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学习,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发展的快速化、多样化和信息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