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学习情景的创设技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景论文,中学化学论文,技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促成主动、开放、有效的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逐渐成为教学改革关注的核心问题。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引导他们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一、利用认知矛盾,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欲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都是可以用于教学情景设置的好素材。
例如,原电池化学实验。为了弄清楚原电池的原理,请你完成下列实验并思考:
把铜片和锌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观察铜片表面有没有气泡产生;如果没有,试试把铜片与锌片接触。
思考、实验1.推测铜片表面生成的是什么气体?设计实验验证;
思考、实验2.什么情况下铜片表面才会有氢气生成?设计实验验证;
思考、实验3.为什么溶液中的氢离子会在铜片表面变成氢气?设计实验验证;
思考、实验4.哪个是正极?哪个是负极?设计实验验证。
铜不能与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气,这是学生所熟知的,可现在铜片上却有氢气产生,这不是矛盾吗?这一下就把学生们的认知兴趣激发起来了。通过一系列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实验探究,在经历跟科学家类似的研究过程之后,最终认识、理解原电池原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通过技术设置思维“陷阱”,这是培养学生全面把握和解决化学问题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又如,用38.4mg的Cu跟适量的浓反应,Cu全部作用后,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是22.4ml,求反应消耗的
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有的学生根据Cu与浓硝酸的反应方程式和38.4mg的Cu完全反应来计算的物质的量,有的则根据Cu与浓硝酸的反应方程式和产生22.4ml
的体积来求解。两种计算结果截然不同,在学习中产生了矛盾,学生思维空前活跃:难道22.4ml的气体不完全是
?或许是反应过程中浓
逐渐变成了稀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肯定学生的上述两种创造性思维的正确性,进而讲解正确的求解方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兴趣盎然。
二、创设激疑情景,启迪学生主动联想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家认为: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引起的。激起学生怀疑可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活动,从而发现新的事物,提出新的见解,解决新的问题。
例如,对于“摩尔”的定义——摩尔是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①1mol 含有多少个
分子?
②1mol 含有多少个氢原子?多少个氧原子?
③1mol 含有多少个氢离子?
④1mol 含有多少个电子?多少个质子?多少个中子?
通过提问—怀疑—计算—联想—思维,学生终于明白了每摩尔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这种特定的粒子只能是
分子,其余的氢原子、氧原子、氢离子、电子、质子、中子等微粒都不是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所以,定义中的“物质”与“微粒”必须一一对应,这种微粒实际上就是该种物质的本身。
又如,在学习“电解”时,列举电解食盐水的反应,
此例一举,学生疑团顿生:①为什么阴极不是放电?阴极附近为何显碱性?②现成的阴极反应和阳极反应相加无论如何也得不到总反应,那么总反应是怎样得来的呢?质疑引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能够联想到水的电离,而且
的放电能力大于
。经过思考和解释困惑学生的难题释然了。怀疑—思考—联想—创新,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和学习取得成功的一条途径。
三、形成探索氛围,引导学生摆脱“模式”束缚
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精细的探索力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告诉学生明确的观察目的,同时要激励学生开拓进取,摆脱模式框框,培养学生的探索和思维能力。
(A)1(B)2(C)3(D)4
此题若不跳出定势思维的框框,而按传统的“模式”——根据平衡的范式求解,确实难度很大。如能联想推理,则解法简洁明快,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给出的数据,得知A的转化率与容器增大的压强相等,推知当A的转化率为100%时,容器内的压强也将增大100%,这意味着什么?学生进入探索情境,情绪高涨,得出结论是:2体积A完全转化成同温同压下的B、C混合气体必须是4体积,显然x的值是3,(C)为正确答案。
四、创造交流环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通过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不仅可以发展学生个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探讨,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在合作学习中大家相互启发,使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得到发展。
1.运用一题多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如对烷、烯烃混合气体体积比的求解,可以通过燃烧产物的质量分析法来解题,也可以用化学方程式来计算,还能用平均值法来解答。学生们见解不同,争论激烈,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大家发现了最佳的思路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了发展。
2.运用一题多变,拓宽学生思路。化学计算的“量多”和“面全”并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而只会陷入题海之中,难以自拔。如果能把一道题变成两道、三道,甚至更多的试题,在解决“多变”的过程中,就能启迪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能力。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教师教学的一项基本功,组织学生集体合作,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同学间互相弥补,互相借鉴,共同启发,形成立体的交互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学生之间互相比较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绘图、实验评价等,在这些方面均可取长补短。在实践中找出规律,提炼方法,然后相互交换,将会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
五、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大众媒体中,常常会有新闻报道涉及化学方面知识情景。选取其中相关的内容引入到化学教学中,创新教学情景,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某市有一下水道发生了爆炸,所炸之处,下水道盖全部被炸开,并一直炸到一学校的校园内,并炸伤几名小学生及路人。据事后调查,这是一起严重事故:有一名从事灌装液化气的人将罐内残留物倒入了下水道,后又遇到有人丢烟头掉进了下水道而发生了这起爆炸事故。
学生阅读该报道后,深感生活中化学知识无处不有,加深了点燃“一切可燃性气体或粉尘都应验纯”的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同时,也对我国很多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这里,可以进行知识拓展,设计一个“点燃不纯氢气”的爆炸实验,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验证获得为什么会“爆炸”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探究的内容是“怎样预防矿井的爆炸事故发生?”学生会感受到搞好矿井的安全是多么重要,也使学生对社会对人民增添了一份责任感。
生活中的化学情景,无处不有,扣人心弦,我们要善于去开发,去利用,使我们的化学教学焕发勃勃生机。
总之,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