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拟就如何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其对策分析作了必要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学习能力
一、应纠正对信息技术认识上的误区
首先应该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教育目标,其要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重点在于信息的收集、处理,要求学生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使他们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不能把它与传统的学科相提并论。
其次,教师应该重新认识信息化教学环境中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内涵,它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同时它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必要工具,应该把它作为提高学生学习素养的重要内容,指导学生迅速提高。
第三,应把学生的学习能力纳入学生的评价机制中。
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该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我们教学工作的最终目标,即如古人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看作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是随机整合不是随意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同时要明确学科教学的要求,努力谋求信息技术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最大可能。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把信息技术当作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应该是整合教学的基本形式。
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
4.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三、学生学习能力内涵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看作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教学中,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主动建构意义。因此,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理解,除去传统的认识外,我们认为还需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扩展: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教师的指导目标和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学习探索,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和加工的能力。能够将获取到的丰富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取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并将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3.信息创新和利用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4.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眼,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实施的探索
1.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工具与课程教学进行整合。
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工具与课程教学进行整合。
总之,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不仅能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全面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更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应该在广大中小学教学工作中大力推广,以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工作发展的形势。
参考文献
[1]《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2011年,6月,8日。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3]钱建昌 谢建斌 《现代教育技术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章剑卫 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浙江教学研究,2000,(2)。
[5]《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钟志国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20年2月总第3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8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能力论文; 信息论文; 学生学习论文; 学生论文; 课程教学论文; 教师论文; 《素质教育》2020年2月总第3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