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的异议与共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异议论文,共识论文,变暖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球变暖仍存异议
近一时期,全球变暖问题再度引起舆论关注。
10月10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表题为“全球变暖千真万确”的文章说,“全球变暖的预言者正在重新赢得对此持怀疑态度的科学家的尊重。天气模式的细微变化与经改进的计算机模拟的结果相一致,这有力地说明,人为气候变化正在向我们迫近。”
10月16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美国气候学家罗伯特·巴林的文章说,全球变暖问题至今未有定论,一些有关报道有片面性。他提醒人们在这个问题上持冷静态度。巴林还指出,在70年代后期曾出现担心地球气候变冷的看法,现在又担心气候变暖,但实际上从70年代至今地球平均温度基本保持不变。
美联社华盛顿10月25日电讯称,来自30个国家的科学家的一份评估今后100年全球变暖可能带来影响的报告说, 全球变暖将使地球表面温度上升,饥荒、洪水和沙漠将越来越多。
合众国际社西雅图11月3日电讯称,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说,他们对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温度变化作了详细研究,认为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近来在一些报告中对全球气候变暖所作的评估是靠不住的,这种气候变化的原因大部分要归咎于自然原因。
全球变暖问题为什么如此引人关注,这恐怕与近年来的气候异常现象有关,如热带风暴席卷非洲,美国中西部大旱,孟加拉洪水泛滥,欧洲、日本出现暖冬,热浪袭击许多城市……,仅美国就在过去十年的各种天气灾害中损失了几十亿美元,世界保险业更是慨叹运气不佳,付出了沉重代价。人们不禁惊呼:“地球‘打摆子’了!”“地球‘发烧’了!”
那么,到底全球有没有变暖?这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实际上,全球变暖问题从开始提出至今,一直存在着争论,其主要分歧是:
——地球是否变暖?有人认为,地球表面平均气温上升,今后将继续上升;有人认为,气温没有变化;有人则认为非但没有“变暖”,相反而是“变冷”了。
——人为因素还是自然因素?一些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造成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所致;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气候变化应归因于自然变动,而与温室气体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也有科学家认为二者兼而有之,但对所占比例的看法不尽相同。
——对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可能造成什么结果?一种意见认为,变暖将导致南极冰层消融,从而使海平面升高;另一种意见则相反,认为变暖可能会增加南极冰的体积而不是减少,理由是气候变暖造成南极降水增多,从而使冰层加厚。也有人认为,海平面升高不是极冰和冰川融化造成,而是海洋变热时发生膨胀所致。
在气候变暖增幅、海平面升高幅度、二氧化碳排放量及作用估算等方面,都存在异议。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人类活动是不是造成变暖的主要原因上。认为人类活动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机理是:地球表面受到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增温后,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太空散射热量。其中一部分长波辐射热量会被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这就是温室效应。在自然情况下,这一过程达到平衡,气温呈现固有变化趋势。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使更多的热量留在大气层,从而使全球平均气温增加。
由此看上去,判断全球是否变暖似乎并不困难,其买不然。这不仅要考查过去100年的气候变化情况与规律, 甚至要研究古气候的变化情况,而且要预测今后50年,甚至100年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 这不仅需要气候学家、海洋学家、环境学家等多学科科学家的通力合作,而且要运用卫星观测系统和计算机模拟等一系列现代研究分析手段。这是研究全球变暖问题的难度大,至今仍存在异议的原因之一。不论持何种观点,科学家们大多持比较审慎的态度。就连主张全球变暖主要归因于自然因素的华盛顿大学科学家华莱士也告诫说,不能因此放松对人类破坏环境行为的注意。据分析,近一二个月来关于全球变暖问题的报道,很可能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最近初步完成的一份研究报告有关。这个委员会由30个国家的2500名科学家组成,他们多年研究的结果显然是最具权威性的。有消息透露,这份厚达30厘米的报告是由该委员会专门小组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公布的。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该委员会成员之一、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巴林认为,最近有关全球气候正在变暖的新闻报道基本上是根据该委员会的一份报告草稿而来,但是这份报告草稿标明了“仅供内部使用,不得引用或散发”,因为专家们需要对报告作进一步评估修改。巴林特别指出,这份草稿是由该委员会第二工作组起草的。这个工作组的任务是负责研究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影响及可能的对策,并不负责温室效应问题的最新科学研究进展,负责这方面研究的是第一工作组。该委员会的研究工作报告内容很多,几千名科学家意见并不一致,归纳出供决策者阅读的摘要需要特别慎重。
全球行动多有共识
由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问题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那时瑞典化学家阿累尼乌兹(1903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对此就有所触及。然而这一问题真正步入国际论坛还只有十年之久。1985年10月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气象组织、国际科学联合会为主于澳大利亚费拉赫联合召开的国际会议,可以被看作是这一开始的标志。1988年联合国第43届大会上,马耳他政府提出了保护气候的提案,立即受到几乎所有国家的关注,并于1988年12月6日通过了保护气候的决议, 还责成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此问题专门研究,并为此成立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设立科学预测、影响评价、措施对策三个工作组,就科学、技术、法律、国际关系等十几个问题开展工作。仅在1989年,就先后召开了十余次有关全球变暖问题的国际会议。1989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被定为“警惕:全球变暖”。当时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托尔巴博士指出,气候变化的钟声已向我们敲响,时不待人,这种由于温室气体而引起的大气增温是全球性问题,因为我们都处在这个温室之中,没有人能够超脱。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暖同臭氧层损耗、酸雨沉降、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等均被联合国和国际社会公认为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而全球变暖则名列居首。1992年6月, 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目前,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20多个国家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 公约开头第一句话就是:“承认地球气候的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第二句话是:“感到忧虑的是,人类活动已大幅度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这种增加增强了自然温室效应,平均而言将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进一步增温,并可能对自然和人类产生不利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大多数国家对这一问题形成的基本共识。
全球变化已成为目前国际上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受到各国政府、科学团体以至大众传媒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各国科学家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开展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大多数国家都对气候变化可能对本国带来的影响及其对策进行了评估、预测和研究,很少有袖手旁观的。这是国际上在全球变暖问题上的最大的共识和行动。
对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没有哪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单独应付得了这一挑战或者能避免其深刻影响。而只有全球行动,国际间密切合作才有可能缓解这一重大环境问题,实现人类持续发展。对于许多国家,问题已不再仅仅是全球是否变暖的问题,而是他们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来承受、是否承受得了这种可能到来的灾难。按照科学家们的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海平面升高,某些国家和许多国家的滨海城市将饱受海水浸泡,哪敢掉以轻心呢。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一些主要国家的政府都作了一定承诺。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美国,先是以实施更为严格的清洁大气法和每年种植10亿棵树作为温室效应的主要对策。1993年,克林顿总统命令联邦各局拟定计划,在2000 年以前将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1990年水平。英国1990年9月发表了环境战略白皮书, 指出削减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必要性,并将提高能源效率作为英国的基本战略。德国政府在二氧化碳削减问题上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决心到2005年,将本国与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削减到比1987年少25%的水平。日本政府1990年出台了“地球温暖化防止行动计划”,成为世界上最先拥有综合计划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荷兰等其他一些国家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然而,“控制”行动的落实绝非易事,比人们想象的要困难得多。据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要求工业化国家到2000年为止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到1990年的水平,但在已提出实施计划的15个国家里,只有6个国家有希望达到这一目标。 随着公约规定期限的到来,一些国家将不得不忍痛采取措施,还有一些国家目前仍在变暖可能承受的危害与控制代价之间权衡。这家报纸的文章最后抱怨,“倘若各国仍只顾各自的利益而不能有效地共同行动的话,那只有让人类一起去面临未来的艰难时世了。”这未免有些悲观了。但是无论如何,对全球变暖还是“警钟长鸣”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