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深化改革振兴供销合作事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销论文,深化改革论文,事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随着商品市场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供销社面临着建国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农村基层供销社,由独家经营变为国营、集体、个人多渠道经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相当部门的供销社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出现了企业效益滑坡,亏损严重的被动局面。尽快扭转效益滑坡,经营额减少的局面,已是摆在全省十几万干部职工面前的头等重要任务。下面笔者就供销社如何尽快摆脱困境谈几点看法。
一、继续深化改革,把供销社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
在供销社改革中,难度最大的当数基层供销社。目前,全省大多数基层供销社仍保持着历史形成的按行政区建社的格局。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基层社的规模小、设施差、实力弱的旧体制弊端更显得不适应。为此,首先要改革供销社的组织机构。按经济区域和集镇调整和设置基层供销社的作法必须普遍推行。我们应采取改小换大、收缩独立核算形式、经营网点不撤的办法,这样可以集中使用资金,增强基层社的经营辐射能力。
基层供销社要按照合作社的原则,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这是基层社深化改革的宗旨。具体讲改革的内容,仍然离不开我们历年来强调的:扩大社员股金,最大限度地吸收农民股金和职工入股,采取多种形式集资,可以集乡镇企业的,也可以集机关、事业单位的,以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资金不足问题;大力发展种养加项目,安置农村剩余劳力,转化农民手中的农副产品。使供销社的经济活动同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为一体;要严格按社章力事,坚持社员民主管理,要让农民真正当家作主,对有关盈余分配、领导班子调整等重大决策,必须尊重社员的民主权利,经社员代表大会通过;要明确服务的主体对象是农民,是农业生产。作为供销社的基层流通环节,要把支援生产、服务生产、服务农民的物质文化作为已任,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除此之处,我们还可设想以全国或以省、地、市供销社为范围,建立基层社发展资金,供销社企业按经营额的适当比例提取,采取这种经济手段,为基层社输血造血,用供销社的整体实力来帮助基层社摆脱困境,以夯实供销社的基础。
县以上供销社要坚持上级社为下级社服务的原则,发挥各自的组织、协调、指导作用。要加速向企业化进程发展,尽快变成经济实体。已领取营业执照的供销社,要尽快开展业务,未领取营业执照的要积极争取办理,真正转化为经济实体。县联社要注重处理好与基层社的关系,真正发挥好工业品联购分销,农副产品分购联销的龙头作用,在利益分配上多给基层社让利,真正办成让基层社放心的联合社。
加快供销社的改革步伐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今天,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更需要把供销社真正办成群众性的综合经济服务组织。我们要从农村经济的发展全局来认识供销社完善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完善商品生产服务体系,把家庭经营和大市场联结起来,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供销社的发展壮大。根据93年我们了解的数字,全省已建立以供销社为依托的县、乡、村三级服务机构9290个,但认真检查一下,许多网点是流于形式,徒有虚名,而无实质。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基层社实行租赁经营,综合服务部只剩下一块牌子;二是分销店实行“集有民营”,只想赚钱,根本不考虑服务;三是一些单位经营亏损,无力或顾不上抓服务。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供销社在农民群众中丧失了信誉,失去了当地政府领导和农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为尽快扭转这种状况,省供销社在安排1994年工作任务时,明确提出:“今年各级供销社要下决心解决好这个问题。基层社就是要走综合性农业服务组织的路子,没有综合服务部的,今年必须组建。已经组建起来的要完善设备,增多功能”。为了切实搞好综合服务组织,我们应把综合服务作为一项产业来抓,随着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各级供销社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新的服务形式,使服务有设想有规划,服务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二、转换经营机制,开拓流通领域
当地市场形势总的看是繁荣的,但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即多数商品供需总量基本平衡,少数商品供不应求。随着商品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建立,各级供销社必须转换旧的经营结构,尽快使旧的商品流通体系转变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
1、发挥主渠道作用,搞好棉花等重要商品的专营工作。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重要商品继续实行专营,充分表明我们国家在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也没有放松。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农资流通体制改革会和全国棉花工作会上,国务院领导重申棉花和大化肥仍然由供销社经营。各级供销社要抓住中央宏观调控的有利时机,切实搞好对棉花、化肥、食盐等重要商品的专营,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保证搞好市场供应,不负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信任。
2.加强系统联合,不断开拓经营。回顾供销社的发展道路,最重要的一步优势就是联合,搞好联合才能发挥整体优势。县级供销社要切实起到龙头作用。“两联两分”我们讲了好多年,但在实际推广中并不理想。在今天,“两联两分”、“总经营、总代理”的意义更大。随着产销直接见面,经营部门从厂家进货的比例逐年增大,而厂家往往视进货量的大小而分别定价。单纯靠基层社进货,量小价高。发挥县联社的龙头作用,实行对某种商品的总经销、总代理,就会很好地发挥整体优势。省果品集团和土产日杂集团,要进一步改进组织体制、经营体制、经营方式,逐步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不断提高集团的经营能力和辐射范围。有条件的省级经营单位和地市级供销社,也应走组建企业集团的路子。各级供销社要立足商品流通领域,开拓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新领域,不断开拓新的业务。
3、大力发展商办工业和饮食服务业。我们要结合我省能源重化工基地和农副产品资源较丰富等优点,及时准确地捕捉市场信息,因地制宜地办一些短、平、快,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同时我们要抓住有力时机,大力发展饮食服务业。首先我们要注重网点建设。在网点建设中,要巩固农村市场,还要大力开拓城镇市场。我们要向山东、河北等兄弟省供销社学习,每个县级供销社都要有一个象样的初具规模的综合饮食服务网点。基层供销社适宜发展经营灵活、方便群众的小型网点。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饮食业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我们一定要舍得下本钱,该投资的一定要投。大力发展商办工业和饮食服务业,可以为农村安置一批剩余劳力,进一步密切供销社与农民群众的关系,是一项利国利民利社的事业。
4、抓住发展外向型经济机遇。建国以来我省供销社一直只能搞内贸,与外贸无缘。今年国家正式赋予山西省供销社进出口权,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只能为外贸部门提供出口货源而不能直接与外商打交道的状况。我们要抓住这一发展外向经济的机遇,不负国家对我们的期望,尽快把进出口业务开展起来。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及早制定出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中远期和近期的奋斗目标。省供销社要加强、充实、完善现有的外经机构,培养一批懂业务、善经营、会外语的业务技术骨干队伍,尽快掌握与外商直接打交道的本领,使之成为带领全系统开展进出口业务的排头兵。各级供销社要有目标地培养和建立外贸出口的产品基地,为外贸出口提供充裕的货源。
5.强化企业管理,注重培养人才。目前,全省有相当数量的县、基供销社亏损,包袱沉重,其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管理薄弱,无章可循、有章不循、帐外经营,跑冒滴漏等问题严重。要提高管理水平,就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资金管理为重点,提高资金的使用率。要把亏损企业的扭亏增盈当作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帮助他们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人才,增强他们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要把那些富有献身精神、有组织领导才能、有开拓经营能力、有带领企业渡难关的勇气的德才兼备的干部放到亏损单位去,让他们挑重担,带领职工,走出低谷。
我们还应认真研究和整顿一次前几年所推行的“联店自营”“社有民营”等租赁承包形式。明确对于“联店自营”“社有民营”等租赁经营方式,只限于在边远山区的亏损小店去搞。基层社的农业生产资料门市部和农副产品收购站,不能采取上述方法。对于在一个地市供销社范围内全面推广这种租赁承包形式的,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及早予以纠正。对采取租赁经营的门店,基层供销社也不能只收租金,其余放任自流,一概不管。要从政策上、宏观上予以指导,要监督其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方向不变,不得随意提级抬价,欺诈群众。
三、为供销社争取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当前制约着供销社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一些供销社与有关部门的关系不顺,有的经营单位至今得不到自主经营的合法权益;全省供销社各种经济包袱沉重,压得许多企业喘不过气来。去年12月国内贸易部和国家体改委“关于推进供销合作社经营机制改革几点意见的通知”再次重申“依法享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自主权的主体是各级供销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享有比国有企业更大的自主权”,“供销合作社在我国商品流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城乡商品流通的主渠道”。根据上述精神,为了给供销社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外界环境,提出以下建议:
1、各级政府应帮助供销社理顺同有关部门的关系,切实保障供销社独立自主经营的合法权益。只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任何部门不能干涉。任何部门不得平调、挪用和侵占供销社的资产,对于过去已挪用、侵占的资产,应该限期归还或补偿。
2、供销社由于承担国家和各级政府交给的重要任务受政府调整形成的历史包袱,属于国家政策形成的由国家财政解决,属于地方政策形成的由地方财政解决。在未解决期间应采取停息挂帐办法。
3、各级供销社受中央和省里委托储备的各种重要商品如化肥、农药、棉花、食盐等,财政部门应给予专项储备资金或予以贴息。
4、中央和省里下拨的各项资金,如网点建设、扶贫、农田不利基本建设等项资金,请求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供销社的特点,分项切块给供销社一部分,用于供销社网点建设,与农民联办或自办一些扶贫项目,进一步转化农村剩余劳力,帮助农民提高收入,进一步改进农资流通体制,增强农资供应的手段,为农民、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