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与失业_利率论文

利率与失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低通膨高失业的经济状况,造成失业的原因很多,本文只从利率的角度分析造成失业的原因。

1.从国民收入分配分析。我国在1990—1995年间,通货膨胀率最高21.7%,年平均利率10%左右,实际利率最低达-11.7%左右。也就是说,银行把资本资金贷给企业,企业的帐面利润就包括通货膨胀直接带来的这部分持有资产收益。在当时贷款名义利率也是10%左右的情况下,即使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果是不盈不亏,也完全可以归还银行贷款本利、扣除各种成本费用之后,在帐面上体现较高的利润。对职工来说,大约有40%的工资存入银行。银行把这部分存款贷出,赚取存贷差额,把通货膨胀带来的特有资产收益让渡给企业。这样,资金在银行、企业和职工之间流动起来:银行以负利率补贴给企业,企业能发出名义工资,职工又以负利率把盈余还给银行,形成一种虚幻的景气循环,把下岗和失业的现象掩盖起来。

但这种情况在1996、1997年通货膨胀率分别大幅下降到6.1%、0.8%后,出现了危机。尽管央行三次降低利率,直至年利率降到5.67%,实际利率仍高达4.87%。这样就打破了原来的这种虚幻循环:从企业看,实际利率一下子从-11.7%升到4.87%,变化达15%,这部分的转移支付逆向流动,很多企业无法承受,银行出现惜贷现象;对职工的工资也无法如数发出,出现下岗。从银行看,一方面企业惜贷,另一方面居民存款的利率从保值变为5%左右,银行的日子也不好过。 一方面从职工看,如果能维持原有的就业水平和工资水平,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大幅下降而大幅上升;另一方面,银行利率由保值转为5%, 职工储蓄收入至少增加2%,通货膨胀下降10%以上,再加上实际收入增加6%,三者相加达18%以上,这大大超过GNP的增长率(如式(1)),国家是无法承受的。职工下岗以减少职工的总收入势在必行。

下岗人员增长率=通货膨胀下降率+实际利率上升率×职工储蓄率

+城镇职工实际收入增长率-GNP增长率 (1)

从式(1)可以看出,由于实际利率的上升, 总量个人收入增长超过GNP增长,造成了国民收入向个人倾斜, 个人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例逐年上升,1978年,国家所得集体所得、个人所得的比例分别为31.6%、17.6%、50.5%,1994年变为10.9%、19.5%、69.6%。

1995年和1996年这个分配结构相对稳定下来,发生了定格。

国民收入分配存在向个人倾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是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内分配向个人倾斜,这也是造成国有企业利润下降的一个原因。自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沉淀的大量隐性失业人员,要求企业继续为无效益的工人发放工资,侵蚀利润。所以关键是完善企业内部初次分配:降低职工工资总额,增加企业利润。

工资总额必须降低,但是由于工资粘性,个人工资水平不能降低,所以只能减少就业人数。那么,企业为什么主动把工资维持在一个高于劳动力市场出清的水平上呢?这是因为:工资水平与职工在工作中的努力在一定的定义域是成正比的,当劳动供求在低工资水平出清时,职工在生产过程中并不作出他们的努力,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是不满意的。由此可见,企业把工资定在市场出清水平之上时,尽管劳动力市场是非均衡的,但企业和职工都是满意的,都不愿改变他们的行为,因此是帕累托最优的。下面用效率工资模型解释上述现象。

模型假设:在劳动力市场成交的劳动力与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发挥不是一回事,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总是尽可能少出力,因此劳动效率的发挥需要有人监督,而且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要使工人主动努力,须把工资定在较高的水平,起到激励作用,在一定的定义域内,工资越高,劳动效率越高。所以,效率工资的最基本假设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是实际工资的函数,并且在我们的定义域内其一阶导数大于零:

式中:e代表努力;W代表工资。

在上述假设之下,企业的生产函数就是(假定资本要素不变):

式中:

是产出水平;N是投入的劳动要素。 式中表示在资本要素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产出取决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要素数量和他们所作出的努力e(W)。企业的理性行为是追逐他们的利润最大,根据上述的生产函数,其利润函数可被写成:

π(W,N)=Fe(W)N-WN

企业可控制的变量为支付给工人的实际工资W和投入的劳动数量N,当企业达到利润最大时,应该满足下列一阶条件:

(2 )式表示:考虑了努力程度的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等于实际工资;(2')式可以重新写成:

F'[,[e(W)N]]e'[,W]=1

(2″)

把(2)式中的F'[,[e(W)N]]=W/e(W)代入(2″)式,我们得到:

e'[,w]W/e(W)=1e'[,w]=e(W)/W

上述等式一般人们称它为索洛条件,它可以用图1表示。从图1可以看出,当实际工资处于W[*]时,OA的斜率e(W)/W[*]最大,等于努力函数在E时的斜率e'(W)。OA沿顺时针旋转可以与e(W)相交,但是OA的斜率将减小,意味着任何离开E 点的工资和劳动投入组合都会降低工人的努力程度,因此E点水平上的工资是企业满意的均衡工资。 在这一工资水平上,劳动力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失业情况,并且失业者愿意在较低工资水平上就业,但是企业不愿意通过降低工资来多雇佣职工。因为工资的降低使生产过程中的工人努力程度普遍下降,企业将处于更加不利的状态。这就从企业的角度解释了工资为什么不能随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动而变动。由于效率工资的这种刚性,并且由于众多企业的纷纷效法,劳动力市场上的失业就不可避免了。

图1 效率曲线

2.从利率→投资→就业三者关系分析。从理论上讲,货币市场利率的高低是由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两者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货币供给量(货币存量)一般包括通货和活期存款两个部分。通货是指一切铸币以及政府与银行发行的纸币,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货币需求是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保存财富的数量,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取决于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来保持自己的收入或财富的心理状态,即灵活偏好。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大小,就是由这种灵活偏好的强度来决定的。如果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大于货币的供给,利率会提高;反之,则利率下降。如果人们的灵活偏好强度不变,则货币供给量越大,利率越低;反之,利率越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率水平降低,人们的借款成本就减少,投资需求就扩大。利率与投资需求之间是反向变动的关系。

在总量劳动力市场,就业是由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劳动力的总需求取决于厂商必须支付的工资、厂商所生产的产品的价格,以及他必须支付的其他投入品包括原材料与设备的价格。当工资降低时,劳动力需求增加,原因有两个:工资相对于机器成本而言降低时,用工人代替机器;工资降低时,相对生产的产品而言,劳动力变得相对廉价,愿意雇佣更多的工人。劳动力的总供给我们假设有弹性,即当工资上升时,愿意工作的人数增加。这样,只要工资可充分变化,劳动力需求减少,劳动力供给等于劳动力需求,就业随之减少。尽管存在自愿失业,但劳动力市场是充分就业,即出清的。

可是,现实中并非所有的失业都是自愿的。如果愿意并有能力在现行工资水平工作的人不能找到工作,就存在非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工资具有向下的粘性:工资对劳动力市场向下调整缓慢。考虑实际工资数据,可以看到他很少随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动,即使存在着大量失业的萧条时期,工资也没有降低,至少没有降低多少。所以,在实际工资变化相对小的情况下,就业变动幅度却大得多:劳动力需求减少时,工资由于向下的粘性变动缓慢,甚至不动,相应的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出现非自愿失业人口。

这种劳动力需求减少(加上工资粘性)造成的非自愿失业的影响能够分布到全部人口中去,如果每个工人的工作时间都减少,造成的后果是有限的。这时的问题只是就业不足:每个人希望工作40小时/周,却只能工作36小时/周。然而在现代工业经济中,情况不是这样的:劳动力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时,大多数工人继续工作相同的时间或工作时数略有减少,但是少数不幸的人(失业人)在现行工资下根本无法找到全日制工作。这就是失业问题。只要现行工资下,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就有一些人将不能如愿地出卖他们所有的劳动,且不是平均分摊的。那么,当投资减少时,劳动力需求减少,导致失业。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高利率是阻碍企业进行投资和增加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率愈高,对投资愈缺乏引诱力,对就业愈不利。以我国近几年的情况可以看出利率和失业之间的关系:实际利率上升,失业率上升,两者是正相关的关系,如表2。

表2

年份1994

1995 1996

1997

总投资额 17042 20019 22974

投资增长率30.4% 17.5% 14.8%

实际利率 -11%

-4.8% 3.08% 4.87%

失业率 07.22% 6.24%

-

注:假设1994年实现充分就业。

以上从两个方面,就利率与失业的关系作了理论分析。那么,实际操作是如何通过利率等货币政策来降低失业的呢?

目前,我国央行利率体系的构成,主要是人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贷款利率。其中包括:金融机构缴存人民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人民银行对计入机构的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等。央行可以采取三种方法降低利率:降低贴现率;降低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利率;在公开市场上收购政府债券。三种方法都是通过提高货币供给刺激投资。一般常用的方法是公开市场业务,其他两种办法被认为是剧烈举措。1998年3月25日这次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同时下调了准备金存款利率和再贷款利率,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央行采取如此剧烈举措也是在所难免的:朱总理多次对外承诺人民币不贬值,所以不能通过大幅度增加货币发行量的方法增加货币供给。可是,银行“惜贷”现象严重,社会投资严重不足,企业资金周转不灵;同时,政府又必须采取一定举措来刺激投资。这次央行降低利率可以缓解银行当前资金周转的困难,同时增加了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贷款利率的下调,同样也可以减轻企业的压力,增加企业向银行贷款。从而,理顺银行、企业和职工三者的关系,使资金在三者之间重新流动起来。

标签:;  ;  ;  ;  

利率与失业_利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