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机电产品优势比较优势变化分析_机电产品论文

中国机电产品显性比较优势变动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显性论文,机电产品论文,中国论文,变动论文,比较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JEL Classification:F14 L61 L62 L64

随着中国产业发展已进入面向全球按国际分工结构实施战略调整的新时期,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也已经从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发展为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在这一转型时期,机电产品作为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特征于一体的工业制成品,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作为国际贸易及国际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主导产业,它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分工和对外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视角来看,机电行业的发展对中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比较优势与竞争力研究综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发展迅猛,平均每年以23%的速度增长。截至2006年,机电产品已经连续13年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商品。据统计显示,2006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超过日本,升至世界第三位,出口额为5494.2亿美元,增长28.7%,高于全国外贸出口增幅1.5个百分点,在全国外贸出口中的比重上升到56.7%,拉动全国外贸出口增长16.1个百分点。2007年略有下降,但进出口总值仍实现了22.8%的增长速度,达到1.2万亿美元,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机电产品出口规模的急剧扩张说明该行业快速获得了比较优势或者比较优势得到了较快的提升。实际上,以出口额为计算依据,用来衡量一国某行业竞争力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即已表现出该态势。李利(2005)、陆春平(2005)等通过该指数计算得出,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机电产品仍处于劣势地位,但其比较优势已有显著的提高。汪斌、邓艳梅(2003)也得出类似的结论。林浩等(2005)则分别对我国机电行业的整体、区域、分类、分类区域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除得出与上述相同的结论之外,还发现同一类别的机电产品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有时会表现出不同的优劣势,并进一步指出这是由于要素禀赋、各国对不同产业的重视程度以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各不相同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然而,显性比较优势的提高只能说明行业出口相对比例的升高,并不能全面证明国家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张幼文(2005)明确指,出在分析国家的贸易竞争力时,有必要把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相区别,把三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相区别。由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贸易方式与出口主体的多样化,一个国家的出口规模及其增长率并非这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直接标志。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亦表明,在比较优势提高的同时,中国机电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得幅度不大。王耀中、尹国君(2002)研究证明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技术含量并不高,不但难以与美、日、德相比,而且与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唐骁鹏、林琳(2006)则从贸易竞争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进出口价格、贸易模式等多个方面考察了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进一步佐证了上述观点。吴汉洪、张志奇(2007)将其出口大幅增长因素归结为三方面,即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进程、国际间的产业转移和国家的改革开放与鼓励机电产品出口的政策等。可见,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方式的确在中国机电出口中起到一定作用。

从FDI来看,就机电产品来说,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为4068.52亿美元,同比增长28.27%,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5638.35亿美元)的72.15%,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5494.35亿美元)的74.05%。①由此可见,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拉动全国机电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关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对日本出口之间的关系,冯正强、李丽萍(2008)研究得出二者具有显著的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潘飞霞(2006)专门就FDI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机电行业前一年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将带动机电产品出口总量的增长,而且统计数据亦显示,机电行业协议利用日本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的态势和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到日本占全国的比重的态势除个别年份外基本上是一致的。而从贸易方式来看,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方式机电产品出口额为3479.39亿美元,占外商投资企业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85.52%;外商投资企业一般贸易方式机电产品出口额为484.17亿美元,占外商投资企业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11.90%,②加工贸易仍然是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正是由于以上两种特殊情况的存在,机电产品的大量生产与出口并未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令人满意的效果。刘晓将、赖明勇(2004)肯定了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但同时也指出机电产品对中国经济促进作用有限,1990~2002年间其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度③为18.01%,年拉动度④为1.26%,大大低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

分析一个行业的出口增长,如果不考虑该行业在一国国内的发展现状,得出的结论无疑是不够准确的,而且一国行业的发展与该国产业政策和资源禀赋等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将研究设定在双边贸易,并细化到微观行业层次,从而实现与分行业经济统计数据的对接所得到的结果将更加可信。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制造业在东亚地区以产品构造和要素禀赋为基础形成的二元分工模式,既充分利用了东亚地区在要素禀赋上的差异,又发挥了日本企业在整体型构造的组装类产业中的独特优势,成为日本得以在后工业化时代继续保持制造业强国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部分地决定了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国内的机电生产和出口的结构与模式。

二、数据来源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解方法

机电产品的国际产业经济覆盖率最高,按WTO规定,除单列的机械及运输机械设备外,3大类初级产品和6大类制成品的加工机械装备及机电仪辅助机械都属于其他机电产品出口范畴。由于各国商品归类的差异,本文利用联合国统计署建立的COMTRADE贸易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根据2002年《协调商品名称和编码制度》(HS2002)的分类统计第72~93章(第77章除外)⑤的全部内容,以计算中日机电产品贸易中我国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在对一国产品比较优势的衡量标准中,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是国内外学者运用最多的指标之一。它最早由巴拉萨于1965年提出,随后多位学者进行了理论推导和整理,使之得到了完善和推广。因其不直接分析比较优势或贸易结构形式的决定因素,而是从商品进出口贸易的结果来间接测定比较优势,经验分析中可以摆脱各种理论假设的制约,因而较适合于现实的国际贸易结构分析。但由于忽略了进口,在产业内贸易份额较多时结果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多数学者往往使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与其他衡量指标,如贸易竞争力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等相结合,以弥补各自的缺陷来进行综合评价。其实,该指数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即可以将其进行分解,分别量化影响比较优势的各个因素,从而能够更加容易地分析问题。此外,通过与各国要素禀赋、各行业特点相结合来判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该指数的缺陷。

简单来讲,一国某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就是指该国总出口额中该产品所占的份额与世界总出口额中该产品所占的份额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W———世界市场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

一般认为,当一国某产品的RCA值大于1,表示该国该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反之,当RCA值小于1,表示具有比较劣势。并且,RCA值愈高意味着比较优势愈显著,其国际竞争力愈强;RCA值愈低意味着比较劣势愈显著,国际竞争力愈弱。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被广泛应用于衡量一国某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力,并由此探究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鉴于本文仅对中日贸易中我国机电产品比较优势作分析,现将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计算方法修改如下:

W——中国对世界市场的出口总额。

修改后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评价原则与上述原指数相同。

根据修改后的模型公式,进行形式转换,我们还可以得到下面的公式:

其中,右上标0表示期初数值,右上标1表示报告期数值。其余字母含义与(2)式相同。式①代表中日贸易结构变动效应,式②代表世界贸易结构变动效应。具体含义见表1。

从竞争效应方面看,分解公式为:

其中,各字母含义与式(4)相同。式③代表中国相对于日本的j产品竞争力变动效应,式④代表中国相对于日本的国家竞争力变动效应。具体含义见表1。

三、中日机电产品显性比较优势变动实证分析

(一) 中日机电产品显性比较优势变动数据分析

通过对各类机电产品RCA值的现状及两种分解效应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各类机电产品RCA变动的具体因素,从而对中国机电产品比较优势变动来源进行量化。

1.中日机电产品显性比较优势变动总体分析(详见表2)

首先,从静态结果来看,截至2007年,RCA值大于1的章节有第75、78、80、81、88、90、91章,另外第76、92章也极其接近1,表明中国的这些产品已经具备了比较优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第80章的产品,即锡及其制品,它们已成为中国比较优势最强的一类机电产品。事实上中国金属制造业比较优势较高与中日资源禀赋差异有较大关系,即我国资源丰富而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从而决定了中国在出口金属及其制品上有一定比较优势。而机电产品及设备中,第84、88、90、91章RCA值表现也很好,接近于1,尤其是第88章的RCA值一直保持在1以上,并且增长较快,反映出最近中国航空事业发展得较快。

其次,从动态结果来看,在中日贸易中我国机电产品总体上的比较优势在提升。比较明显的有第74、78、81、82、83、84、86、91、92章等章节。其中第78、81章产品RCA值提高最快,分别达到0.657和0.7486。而第84、86、91、92章属于机械类产品。可见,除了金属制品等其他机电产品类别,主要机电产品类别的RCA亦升高不少。不过,也有个别章节的RCA值不稳定甚至出现下降的情况,如第72、75、87、93章。这一状况是与中国这些年来产业结构演进的特点及调整对贸易结构的制约和影响相关联的。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附加价值较高的第87章和第89章比较优势出现了下降。运输设备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在于加入WTO后,关税保护措施取消,中国汽车业直面国际市场时竞争力被削弱,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中国政府干预过度。而一些高附加值的章节没有出现明显的上升迹象,说明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及产品结构仍需进一步提高高附加值产品所占的比重。

总体而言,RCA指数的分布状况说明虽然目前中国机电产品没有对日本构成显著的竞争性,但不少章节显示出比较优势的较大提升。然而,我们还应注意RCA值表面现象掩盖下的使RCA值增高但实际企业竞争力并未真正得到提升的各种因素,这就需要对RCA变动值进行分解以度量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

2.中日机电产品显性比较优势变动的结构效应分析(详见表3)

从结构效应的两个方面来看,中国机电产品比较优势变动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即中日贸易结构效应变动带来的RCA变动值大部分为正,而世界贸易结构效应大部分为负。如果我们将2002~2007年的RCA变动值汇总加和的话,可以得到中日贸易结构效应总值为13.4924,而世界贸易结构变动效应总值为-9.7285,说明中国机电产品比较优势的提升大都是由中日贸易结构变动带来的,这尤其体现在主要机电产品类别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机电产品作为工业制成品中的一大类必将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主力军,尤其是1986年以来国家采取的一系列鼓励扶持机电产品出口的政策,使机电产品出口形成了快速发展的局面,中国向世界出口总额中机电产品所占的比重定会提高,这意味着式(2)中的分母在增加;而事实证明其中大多数出口机电产品是在华日资企业将产品返销其母国的结果,在华日资企业的行动必然使得中国向日本的出口额急剧提高。这意味着式(2)中的分子在大大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要比分母增加的部分大得多。因此式(2)的结果值就会变大,表现为我国机电产品比较优势得到提升。第86章即是该特征的典型代表,其中日贸易结构变动效应为0.4788,世界贸易结构变动效应为-0.05585,可见绝大部分RCA值的升高是由中国对日本的出口大大超过了对世界的出口值所致,但由于中国对日本的出口大多是由日本在华投资所致,因此大部分经济利益并未流入中国。

从实证分解的结果来看,在我们所考察的第72~93章(第77章除外)共21章产品中有第78、80、82、91、92、93章共6章不符合这种情况。其中第78、80、82、92章产品RCA值变动结构分解结果中两种效应均为正,也就是说中日贸易结构变动效应与世界贸易结构变动效应均提高了其RCA值。这意味着中日贸易结构中该部分产品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在增加,同时世界贸易结构中该比例却在减少,可以认为中国把出口到世界的产品部分转移到了日本,而其中多数是在华日资、日本国内生产或者需求方面的原因所致。而第91章结构分解结果中,中日贸易结构变动效应为负,世界贸易结构变动效应为正。这意味着中日贸易结构中该章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在减少,同时世界贸易结构中该比例也在减少,说明无论从中日双边贸易还是多边贸易来看,我国的比较优势都在下降。由于武器弹药等的特殊性,RCA的变动并不能说明该章产品的真实比较优势状况。

3.中日机电产品显性比较优势变动的竞争效应分析(详见表4)

从竞争效应来看,中国机电产品比较优势变动的特点亦十分明显。即其比较优势变动大部分是由国家竞争力变化引起的。国家竞争力变化导致RCA变动值总数为11.2269,而产品竞争力变化导致的数值加总为-7.4608,说明中国出口到日本的机电产品占出口到世界的份额在减少,中国相对日本的机电产品竞争力在减弱,而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日本所占的比重也在变小,中国相对日本的国家竞争力也在变弱。由于后者作为式(3)中的分母比作为前者的分子变化大,所以其结果表现为中国机电产品相对于日本的比较优势在提升。可以说,中国机电产品相对比较优势的提高是由相对国家竞争力减弱带来的,这也典型地体现在大部分机械电子类产品上,如第88章,其产品结构变动效应为-0.6633,表明中国该类产品的出口中出口到日本的部分减少了0.6633,而世界贸易结构变动效应为0.858,表明中国出口总额中出口到日本的部分下降了0.858,综合来看则表现为该产品RCA值上升,比较优势得到提高。但可以看出,这种提高并非我国出口到日本的产品比例上升所致,而是由我国总出口中出口到日本的贸易额下降所致。对中国来说,这意味着经济利益的流出而非流入。

从实证分解的结果来看,共7章不符合该特征,它们分别是第74、78、79、80、86、91、92章,这些章节的竞争分解结果中的两种效应均为正,说明在中国相对日本国家竞争力变弱的情况下中国出口到日本的该产品仍然增加了不少,在此意义上,它们才是中国相对国际竞争力真正得到提高的产品,但我们还应结合其各自行业特点作最后判断。

(二)对中国机电产品显性比较优势的进一步补充

理论上讲,一国某产品RCA值越高意味着该国该产品比较优势越高,国际竞争力越强。但我们还应注意到,RCA的计算仅仅用到一个变量,即出口额,它并没有考虑进口以及各个行业的特点等因素。这种仅以出口额大小为准来衡量一国比较优势与国际竞争力的方法难免有失偏颇。此外,在双边贸易中还可以结合两国的要素禀赋和产业政策进行分析。

1.代表着机电业比较优势特征的机电仪产品及设备

从以上可以看出,机电仪产品及设备的表现恰好反映了中国机电产品比较优势特征。从RCA总体值来看,这些产品的比较优势大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从两种分解效应来看,它们的这种提升均可看做是由日本对华投资带来的中日贸易结构变动效应和中国相对于日本的整体国家竞争力减弱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机电仪产品的比较优势与国际竞争力并非像RCA表现得那样实现了较大的升高。如果我们将第84~90章的两种分解效应值加总求和的话,可以得到中日贸易结构变动效应值为1.8913,世界贸易结构变动效应值为-1.6823,产品竞争力变动效应值为-3.196,国家竞争力变动效应值为3.4053。由此可见,机电仪产品及设备的该特征尤其明显。

形成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劳动力优势和日本技术资本优势所致。虽然过去二十年来日本机电制造业在中国维持的这种生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了技术转移,但存在着层次较低、转移方式不利于中国学习等问题。目前中国机电企业核心技术缺失非常严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RCA表现偏高的锡和铅及其制品

从RCA值静态结果来看,我国锡及其制品的比较优势应该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然而,实际上我国锡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并非如RCA表现得那么高。事实上,这种比较优势并不是由锡业的整体竞争力较强带来的,我国企业主要在锡加工的低端环节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在高端环节上却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甚远。由于锡矿供大于求,未在国内加工的部分则主要用于出口,导致锡出口额较高,由此造成RCA偏高。

而对铅业来说,从RCA值动态结果来看,其比较优势提升最快。事实上这主要是由铅业的特点及我国对此的漠视所导致的。由于铅本身所具有的毒性,特别是铅中毒对人身体的危害,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已经不再进行铅金属的生产和废铅的回收再生。而我国尚处发展中阶段,对此重视程度不够。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铅冶炼生产增长很快,铅精矿产量的年增长幅度远高于全球铅精矿产量的增加率。国内生产企业产能急剧扩张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出口的大幅攀升,结果使得用出口额计算得出的RCA提高飞快。

3.竞争力下降的钢铁业与比较优势真正提升的铜及其制品

就钢铁业来讲,与中国整体比较优势状况一致,中国在产品要素成本中占优势的是人力成本。但从中外钢铁产品要素成本结构比较中可以看出,人力成本只占完成成本的不到10%,随着钢铁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中国钢铁产品原有的人力成本优势越来越弱。无论是从资产规模还是经营成果来比较,国内的四大钢铁集团几乎都与四家国际大型钢铁集团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产量上,而且更深刻地体现为创造市场价值的差异。日本虽然资源匮乏,但却是一个钢材净出口国,尤其是出口高价格、高附加值板材,而中国正是日本钢材出口市场之一。随着日本制造业向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转移,日本国内钢材需求会逐渐下降,导致中国出口到日本的钢铁进一步下降。

而中国铜业情况却与之完全相反。由于国内铜资源紧缺,发展铜加工业,首先要确保铜金属的供给,决定了中国铜加工业必须走国际化道路,学习先进管理手段并加大研发力度,全面提高铜加工业的水平,积极开拓铜加工产品的国际市场。近年来,中国国内相关科研单位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加工装备和技术,加快了行业技术进步的步伐,提高了铜加工业的整体装备水平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能力。一些企业具备了与国外工业发达国家铜加工企业竞争的实力,所生产的产品中高精尖产品比例明显增加。由此可见,中国铜业实现了比较优势与国际竞争力的真正提升。

四、从机电产品比较优势变动分解中得到的启示与建议

可以看出,事实上中国机电产品生产与出口蓬勃发展的表象下掩盖着诸多问题,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出口商品并不是源于中国本身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提升,而是大型跨国公司专门化生产的结果。由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最佳配置,除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之外,更多地包括高技术产业,如电子通讯设备业等劳动密集型环节在内的海外转移都是势所必然。然而最重要的是,中国本土企业核心技术的缺失和国际竞争能力较低意味着经济利益正逐渐从中国流失。要改变这一状态,在继续坚持发挥劳动密集型行业比较优势的同时,外资政策的调整与核心技术的引进与开发亦十分重要。

(一)从中日机电产品比较优势变动分解中得到的启示

1.产业层面大规模扩张与企业层面竞争力低下现象并存

加入WTO以后,中国企业被置身于日渐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之中,而在政府方面,倾向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的产业政策意图越来越明显,而且过去的一段时期确实也涌现出了一批大型企业与集团,成为国内各行业发展的领头羊。但是,主导企业的快速扩张并没有带来令人满意的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以上亦表明,虽然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大幅攀升,但令人失望的是,这种变化并非来自中国机电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大部分机电产品显性比较优势的提升是由日本对华投资导致的中日贸易结构变动效应和中国相对于日本的整体国家竞争力减弱带来的。正是外资企业的生产活动把我国机电行业融入其全球生产链条,并把中国定位在组装装配等劳动力密集型环节上,其结果就表现为中国机电产品制造业效率的提高,此外再加上企业的低价竞争策略,最终导致中国机电行业生产与出口规模的急剧扩张。

因此,有学者指出,“在中国现阶段的工业化进程中,可能发生这样的独特现象:中国产业竞争力在统计意义上的提高,可能并不同时意味着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同样程度的提高。”虽然最近有研究认为中国本土企业在过去一段时期保持了出口技术水平的绝对增长以及对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相对追赶,并且存在一定的出口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但毕竟本土企业的竞争能力提升不快并处于较低阶段,这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2.核心技术缺失导致经济利益逐渐从中国流失

机电产品生产过程中,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大都集中于发达国家,而在中国则主要进行一些密集使用劳动力的组装环节,该分工方式仍然基于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中国由此获得的利益被称为静态惠益,即基于现有生产能力可迅速实现的收益。但是,在静态惠益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动态惠益。动态惠益是指与更大的全球市场相连接,一个国家的产业和企业通过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其资源配置和竞争能力会得到显著提高,技术与制度创新的步伐会明显加快。虽然大多数研究肯定了FDI对中国的技术溢出,但目前中国的技术缺口越来越突出,核心技术的缺失已经成为家电、手机、汽车等诸多机电行业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并有可能演变为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如目前中国半导体分立器件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而国内半导体分立器件行业中只有少数厂家掌握产品核心技术,多数高端产品核心技术,特别是芯片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由于缺乏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部分国内厂家或采用为国外厂家进行来料加工⑩的生产方式,或采用购买芯片进行后道封装的生产方式,这些生产方式利润较低,阻碍了行业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量外资的存在导致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而核心技术的掌握出现了空白,中国所获得的动态惠益极其有限。正是因此,在机电产品生产过程中,中国不但并非经济利益的最大流入国,而且本该获得的经济惠益亦没有得到。这与中国利用外资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之初衷是相违背的。

(二)对中国未来发展机电行业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已经显现,劳动力比较优势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如何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转变,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政府和学术界的共识。另外,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日益国际化要求本土企业必须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在全球分工网络谋求更高层次的价格创造和分配,从而实现持续的增长。为进一步增强中国机电产品竞争力,从显性比较优势来源来看,我们应明确以下几点:

首先,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虽然我们要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以来,劳动密集型行业一直是中国外贸出口的根基所在,劳动力比较优势也一直是中国外贸出口的比较优势,这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从机电行业的出口我们也可以看出,劳动力比较优势不容否认。它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发挥支撑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要继续支持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但同时也要允许某些已经失去竞争力与发展前途的行业退出市场。

其次,外资政策的调整亦尤其重要。随着外资的大量涌进,至1994年中国的两缺口逐渐消失,自此中国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连年出现双顺差,至今中国已经积累了全世界最多的外汇储备,以解决资金短缺为目的的双缺口理论(11)已不再适用于我国现阶段的引资政策。由此,中国利用外资的战略目的应从弥补双缺口为主转向促进技术进步和优化资源配置上。2008年开始实行的“两税合一”政策正是这一调整的体现。但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运用更多种类的政策手段积极获取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动态惠益。

再其次,由于大部分机电产品比较优势提升是由日本对华投资或者中国相对国家竞争力减弱造成的,在继续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生产产品的同时,我们更应注重技术引进与技术开发。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政策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日本在战后能够顺利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换与其政府的正确引导密不可分。日本政府总是能够在恰当的时机选择恰当的产业作为自己的主导产业,并且伴随着恰当的政策实施,在旧的比较优势丧失的时候,注重培养新的比较优势,从而成功地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产业结构升级。日本新的比较优势的培育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在传统比较优势丧失以后再培育,而是交叉进行。在外贸发展的不同时期,在充分利用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根据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先期扶持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部门发展。

另外,日本对华投资近年来也出现了量与质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日本制造业的对华直接投资者越来越感到中国这个大市场的重要性,其制造业的对华投资正在由成本导向型加速向市场导向型转变,同时也出现了由通用产品的加工组装逐步向高附加价值产品的生产乃至研发的方向升级的倾向。有关数据显示,在未来三年的中期规划中,通用产品的生产比率趋于缩小,而高附加价值的专用品的比率则明显上升,尤其是高附加价值产品的研发设计比率将由目前的7.9%提高至未来三年的21.1%。这对我国技术的顺利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应紧紧抓住这次机遇。

最后,针对不同行业特点,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如通过显性比较优势分解结果得出,铜及其制品等行业的比较优势与国际竞争力得到了真正的提升,对此类产品我们应重点关注并积极发挥其比较优势,加大生产,进一步提高其研发能力,力求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向世界顶端技术靠拢。而对锡及其制品来说,由于我国锡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的高附加值产品少,进一步优化锡产品结构,提高加工利用程度是中国锡产业的出路。对于铅及其制品,在中国炼铅先进技术尚未占主导地位时,并不宜大力发展和提高铅的生产能力和产量,而应积极研究无毒性技术,最大限度降低其毒性给我国国民带来的危害。另外,就钢铁产业来说,尽快实现产业转型,摆脱原材料的困扰,降低对低人力成本的依赖,生产高附加价值产品才是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的方向。

注释:

①数据来自于:外商投资企业机电产品进出口情况(附表),中国发展门户网:http://cn.chinagate,com.cn/reports/2008-04/07/content_14467097.htm。

②数据来自于:外商投资企业机电产品进出口情况(附表),中国发展门户网:http://cn.chinagate.com.cn/reports/2008-04/07/content_14467097.htm。

③机电产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当年机电产品出口-上年机电产品出口)÷(GDP当年-GDP上年)=机电产品出口增量÷GDP增量

④机电产品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机电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GDP增长速度

⑤第72章:钢铁。第73章:钢铁制品。第74章:铜及其制品。第75章:镍及其制品。第76章:铝及其制品。第78章:铅及其制品。第79章:锌及其制品。第80章:锡及其制品。第81章:其他贱金属、金属陶瓷及其制品。第82章:贱金属工具、器具、利口器、餐匙、餐叉及其零件。第83章:贱金属杂项制品。第84章: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器具及零件。第85章:电机、电器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第86章:铁道及电车道机车、车辆及其零件。第87章:车辆及其零件、附件,但铁道及电车道车辆除外。第88章:航空器、航天器及其零件。第89章:船舶及浮动结构体。第90章: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第91章:钟表及其零件。第92章:乐器及其零件、附件。第93章:武器、弹药及其零件、附件。

⑥我们把中日贸易中中国对日本出口某产品的出口额占中日贸易总额的比重称为“中日贸易结构”。

⑦我们把中国对世界出口某产品的出口额占中国对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称为“世界贸易结构”。

⑧我们把中国对世界出口某产品的出口额中日本所占的比重称为“中国相对于日本该产品的竞争力”。该数值越大表明中国对日本出口该产品相对越多,即中国相对于日本该产品竞争力越强。

⑨我们把中国向世界出口总额中日本所占的比重值称为“中国相对于日本的国家竞争力”。该数值越大,表明中国出口到日本的总产品相对越多,即中国相对于日本的国家整体竞争力越强。

⑩来料加工指外商提供一定的原材料等由我方加工企业根据外商的要求进行加工装配,成品交外商销售,由我方收取加工费的一种贸易方式。

(11)双缺口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H.B.钱纳里等提出的,用以分析发展中国家投资大于储蓄和进口大于出口的一种经济模型。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率,就必须处理好投资与储蓄、进口与出口的关系。如果储蓄小于投资,就会出现“储蓄缺口”;如果出口小于进口,就会出现“外汇缺口”。其解决办法是引进外资,以刺激出口,提高储蓄水平,达到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目的。

标签:;  ;  ;  ;  ;  ;  ;  ;  

我国机电产品优势比较优势变化分析_机电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