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年来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1)05-0002-0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迄今为止20多年,既是我国社会结构整体性变革的20多年,同时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创新的20多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根本特性,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创新。这种创新,使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一改过去远离人的生活实践的陈旧面孔,从而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与进展。我们可以把这种突破、进展和成就主要概括为:成就了一批活跃在哲学界的有较大影响的中青年学者;涌现出一系列哲学发展的新生长点;发表了一系列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的代表性观点;推进了哲学理论的创新;显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的图景和时代风貌。江泽民同志近年一再强调进行理论创新。我们所理解的创新,在深度上,是由浅入深的过程,它要冲破险滩暗礁的阻挠;在广度上,是由部分到整体的过程,它要在“人迹罕至的荒野”开辟新的领域和道路;在高度上,是弃旧扬新的过程,它要摒弃已经“定性”的但不合时代发展的东西,要超越已经取得的成果,要在人们“熟知而非真知”的常态中获取新的突破性成果。
这20多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突破性进展,首要就是涌现出一系列哲学创新的生长点。改革开放以前的哲学研究,大多讨论一些学术理论问题(当然,有些问题的讨论是比较深入和有意义的),且许多争论同当时的政治斗争密切相关,教科书的板块结构和呈现出的思维方式对学术研究的影响较大,学术研究中的教条化倾向和教化倾向(认为哲学万能,可以指导一切)也比较明显。历史地看,上述状况有它存在的历史根据。改革开放以来,哲学赖以存在的时代基础、实践基础和人格基础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要理解今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首先必须理解今日的时代、社会实践和人格所发生的变化。改革开放这20多年,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20多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20多年,是呼唤和确立人的主体性的20多年,是倡导创新的20多年,也是关注人的生活实践和生活世界的20多年,这种时代、社会实践生活所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不可避免地、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其最大的影响和取得最大的成果,就是唤醒和增强了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涌现出一系列哲学创新和发展的新生长点。归纳起来,有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相关的发展哲学;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相关的经济哲学;与社会变革所要求的文化变革相关的文化哲学;与确立人的主体性直接相关的实践唯物主义和价值哲学;与人的生活实践和生活世界变化相关的人学、生存哲学和交往哲学;与反映时代和社会实践的深刻变化相关的社会哲学及社会认识论;与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庸俗化倾向相关的“实践释义学”以及“重新解释马克思”的研究;此外,还有从世界观、历史观角度看待当代所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的历史哲学等等。这些哲学创新和发展的生长点,从一定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上,反映了20多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进展、突破以及大致图景。
20多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也提出了一系列有较大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的代表性观点。比如:在对发展问题的哲学研究中,有些学者提出,要通过对中国现代化及其发展问题的研究,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哲学,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文化问题的哲学研究中,有的学者指出,要建构一种以总体的人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哲学,其具体表现形态为以现代化进程为背景的日常生活批判;在对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中,有些学者强调从实践唯物主义角度重新解释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来面目;在对价值问题的哲学研究中,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忽视对价值问题的研究,时代和实践要求人们重视和加强对价值问题的哲学研究,要把价值哲学看作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对价值问题的关注实质上是对人的主体性以及客观世界属人意义的关注,因而,应建构一种主体性人学价值观或价值哲学,来填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空白;在人学研究中,有的学者提出,人学是时代的声音和呼声,当代哲学应着力关注人的生活世界,注重对人的理解、尊重和塑造,人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因而,应重新挖掘、分析和整理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建构一种反映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在对交往问题的哲学研究中,有的学者提出,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将可能成为21世纪哲学的主导范式,哲学的主题将进入主体际双重关系问题,因而,哲学应关注“主——主”交往方式;在对人的生存问题的哲学研究中,有的学者认为,哲学在当代应特别关注个人的生存处境和生存命运,以研究个人的生存境况为核心内容的生存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个生长点;有学者认为,应立足于当代人的生活旨趣,或从当代生活世界的视野出发,来揭示历史的马克思的当代意义,重新解释或理解马克思的思想资源,从而把马克思理解为我们的同时代人;在对经济问题的哲学研究中,一些学者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传统,就是在对经济问题的解剖中发现哲学问题,创立哲学理论,就是运用哲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我们应在哲学和经济的彼此理解和关照中建立一种经济哲学,以此来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有学者认为,现今中国正处于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所推动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的整体性变动或结构性变迁,对于这一过程的哲学理论把握,便是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或领域的社会哲学的首要基本任务,并且作为对于现实社会之总体把握的社会哲学,是直接沟通哲学与现实生活的有效途径,可以相信,社会哲学的兴起,将使我国哲学研究的面貌发生重要的变化;有的学者指出,哲学是一种历史性学问,哲学对人和社会的理解都是历史的,因而,哲学应从历史的角度,运用历史主义的方法,来审视当今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所发生的深刻的历史变化,进而建立一种历史哲学;也有学者认为,社会认识论是作为哲学理论研究深化和深入当代人类实践的一个重要结合点而提出的。从理论方面看,它意味着打破过去认识论研究与社会历史观研究相互隔离的状态,使之在新的层面上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使历史观的研究关注人的活动和人的自我意识,又使认识论的研究拓展到作为其对象和宏观背景的人类社会历史文化方面,从而向着“对社会的认识何以成为可能和如何达到科学”的层次上前进。从社会实践方面看,它意味着从科学地认识和合理地决策的角度重新审视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全球问题”与“个性问题”,沿着从认识和自我认识的非科学化所导致的决策的非科学化引出大量的不合理实践这条思路,去发掘和揭示当代活动所造成的大量反主体性效应的深层原因,寻根治本,减少代价。这样一种社会认识论,有其比较确定和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属于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分支学科,其建立和发展,必将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和历史观的研究。尽管这些观点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它们的学术创新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研究呈现出新的风貌和时代特征。概括地说,其一,具有强烈的前沿“问题意识”,即不强调理论体系的建构,而特别关注时代和当代社会实践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并着眼于新的时代发展和新的实践,着眼于对前沿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发展问题、文化问题、价值问题、人的问题、生存问题、交往问题、主体性问题等,都是时代和当代社会实践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前沿问题;其二,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创新。这一时期的哲学研究虽然也探讨纯学术的理论问题,但更注重以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带动和促进基础理论研究,以求哲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哲学、文化哲学、价值哲学、人学、生存哲学、经济哲学、社会哲学等,都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成果,具有明显的“结合”特征。当然,这一时期的哲学研究并不是一味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在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和基石上的创新;其三,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这一时期的哲学虽然也研究人以外的物质世界,但更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哲学回归人的生活世界的倾向比较突出。当代哲学把发展、文化、价值、人、人的主体性、生存、交往、社会转型等作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无疑表明哲学关注人的生活世界的倾向;其四,努力恢复和确立人的主体性维度。这一时期的哲学仍用科学的眼光研究物质、真理、规律等层面的问题,但更关注实践、价值、主体、人这一层面的问题。作为代表近20多年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重大进展的实践唯物主义、价值哲学、人学、生存哲学、交往哲学和文化哲学等,之所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就是由于当代哲学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所致;其五,个性化倾向比较突出。这一时期的哲学研究也关注共同的哲学问题,比如人的生活世界。然而,多数中青年学者大都从自己所理解的视域和方法出发来探究这同一问题,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哲学研究个性。今日许多中青年学者提出、研究和建立的发展哲学、文化哲学、价值哲学、人学、生存哲学、交往哲学、社会哲学、历史哲学、经济哲学和社会认识论等,就充分反映和体现了当代哲学研究的个性化特征;其六,哲学的平面化意识日益增强,即不大主张讲“神话”,也就是视哲学万能,可以指导一切,而倡导说“人话”,使哲学更多去关心人的生活世界,为平民大众提供一种思维方式、分析问题的方法与精神支柱、文化理念,力图营造一种精神家园;最后,分化倾向较为明显。分化有余而综合不足,哲学的分支学科大量涌现,而对这些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加以综合,还未提到哲学研究的议事日程。上述特征表明:传统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框架正在被补充、丰富和发展。
正因为20多年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上的现实状况和总体图景,所以,要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务之急的首要任务,就是清理与总结20多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创新成果,梳理与分析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线索,评价与检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得失,回顾与展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程,创新与建构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而为后人认识这20多年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总体状况和总体图景,提供一种历史性的参考和借鉴。这是当前学术界哲学工作者最为关注的一个首要问题,也是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对进一步坚持、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期待。
标签:哲学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哲学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理论创新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文化哲学论文; 认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