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肠息肉
在大肠黏膜上任何向着肠腔突起的赘生物,且不管大小、组织学类型、形状,在临床中均将其称之为息肉或多发性息肉。
肠息肉的发病较为隐匿,在发病早期时通常是没有症状的,但是若患者心细的话也能发现一些症状。当息肉与肛门离的比较近时,那么就会出现黏液便或大便血的现象,若息肉比较大时,还会引发疼痛,发展至中晚期时会出现便秘、大便带血等情况。
在人们的认知中,肠息肉并没有什么症状,也只不过是多出了一块肉而已,但是通过临床数据资料显示,大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大部分大肠癌均来自息肉的癌变,在50岁以上人中息肉的发生率大约50%,而癌变的几率大约10%。经肠镜筛查可尽早发现肠息肉,尽早进行干预可降低大肠癌的发生几率,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
大肠息肉的癌变
大肠息肉是大肠腔內黏膜长出的隆起物,也就是一个肉疙瘩,很多人并没有重视,但是大肠息肉与大肠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很大一部分大肠癌是来自肠息肉。根据数据资料显示,大肠息肉的发生率大约为10~30%,伴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也随之增加,>50岁人群发生息肉的几率大约50%。但也并不是所有大肠息肉都会演变成为大肠癌,大肠息肉的癌变几率大约为10%,尤其是成年人应格外注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大肠息肉是不是会出现癌变主要是根据病理性质决定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腺瘤性息肉:包含管状、绒毛状与管状绒毛状腺瘤,发生息肉癌变的几率极高,尤其是绒毛状腺瘤,通常是没有蒂的,临床也将其称为癌前期病变;
2)增生性息肉:临床也将其称为化生性息肉,是非肿瘤性息肉的范畴,发生癌变的几率较小,但是也不能任其发展,当息肉大小在0.5cm以上时,应及时实施肠镜下电切除,但是也有一部分增生性息肉会消失;
3)炎性息肉:临床也将其称为假息肉,主要是因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等验证刺激进而引发的炎性反应性增生。炎性息肉通常不会发生恶变,一旦炎症反复发作时,会长期受到刺激,再加上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可会发生癌变,因此在发生肠道疾病后应及时治疗;
4)家族性息肉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为癌前期病变,主要分布在整个大肠且为密集性,息肉的数量在100个以上,发生癌变的年龄通常在40岁以上,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在十几岁时期就会发生癌变。最终会发展成为大肠恶性肿瘤,以往会通过早期手术将全部结直肠切除,但是术后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比较大,甚至还有患者需要做人造肛门。目前可以采取定期检查的方式,一旦疑似息肉有恶变,可及时进行治疗。
大部分肠息肉的发病是比较隐匿的,没有什么症状,只有一部分患者有大便习惯性改变、稀便等,息肉是很难被发现的,只有在不适后经检查才能发现。一旦出现大便次数增多、腹痛等症状、有家族遗传史的人应定期进行检查,无论年纪大小,肠镜是检查大肠息肉最佳的方式,也是临床首选检查方式,具有效果好、操作简单等优势。
什么人易发大肠癌
1)有便血症状的患者,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一旦在有便血症状后不要自己根据症状判断为痔疮,也有患者甚至按照痔疮进行治疗,但是术后仍会有便血的情况,在进行肠镜检查后确诊为大肠癌,但是此时已经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2)家族中有肠癌病人的人,尤其是直系亲属,应定期做体检;
3)经常出现腹泻或便秘的人。
肠息肉并不是切了就能安枕无忧
肠息肉并不是在切了之后就能安枕无忧的,只要是肠道炎症没有消除,那么息肉就极易反复发作。大肠息肉术后的复发几率极高,在第一次将息肉切除之后,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若没有新息肉的发生,可适当的延长肠镜的检查时间,当通过病理证实息肉为腺瘤癌变时,同时经超声内镜确定侵犯的深度之后,应根据早期大肠癌或进展期大肠癌进行治疗处理
论文作者:方勇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0
标签:息肉论文; 大肠论文; 发生论文; 几率论文; 大肠癌论文; 性息论文; 腺瘤论文; 《航空军医》2019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