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农业建设的认识与政策建议_农业论文

对现代农业建设的认识与政策建议_农业论文

关于现代农业建设的认识和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农业论文,建议论文,和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指明了今年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需要进一步明确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抓住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完善和加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政策体系。

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建设现代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从世界农业发展历史看,由于农业的产业弱质性,各国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资金和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工业和城市,出现了农业劳动投入不足、土地产出率不高等问题,落后的农业不但与高速增长的工业形成显明反差,也严重制约了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保持工农业的协调发展,发达国家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先后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问题,用现代工业反哺农业。而工业的发展,也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现代化工业成果装备农业,广泛使用化工产品和大型农业设施,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发展农业,用现代经济、管理科学经营和管理农业。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还相继提出了“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可持续农业”等新概念,不断丰富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内涵。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建设历程,区别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一是现代农业是产业体系更为完整的农业。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也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二是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农业依赖不断发展的高新技术投入,由单纯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三是现代农业是市场导向型的农业。与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的取向和相对封闭的环境相比,现代农业中,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四是现代农业是产业化经营的农业。传统农业是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一种小生产。在现代农业中,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实行产业化经营。五是现代农业是多功能性的农业。现代农业在保存了提供食物、工业原料,以及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农民收入等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向生态、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扩延,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成为与产品生产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产业。

综上所述,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大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简言之,现代农业是以相对完善的生产条件和物质装备为基础,有效地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手段、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等要素来组织生产和经营,并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历史阶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具有更为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它是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是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协调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重大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和产业支撑,是促进农业平稳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确保我国农产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准确地把握世界农业发展的规律,不失时机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二、发展现代农业,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在新中国成立50多年的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中央文件中多次使用过“现代农业”或“农业现代化”的概念。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口号。毛泽东同志在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也正式提出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并把它列为“四个现代化”中的一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农业现代化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1990年3月,在总结我国农业发展的经验时,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大大加快了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进程。1998年,江泽民同志到江苏、上海和浙江视察时指出:“沿海发达地区要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发展农业生产力,建设发达农业,争取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当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了“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明确了21世纪头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4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这是对实现农业现代化普遍规律的科学总结。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指出,发展农村生产力,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2006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主义新农村建设。得益于党和政府对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区域化布局、优质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水平大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科技水平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发展。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农业多种功能开始凸现。90年代后期以来,以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结束为主要标志,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虽然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8.1%下降到2005年的12.6%,但总量则从1018亿元提高到2.3万亿元。粮棉油糖肉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已由单一生产转变为多种经营,农业的功能得到不断拓展,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不仅承担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和就业增收的功能,而且彰显出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的功能。

二是农村劳动力就业分化,农民收入来源呈现多样化。农村劳动力由原来集中于农业产中,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和非农产业多领域就业迈进。农村分工不断细化深化,既有单一务农的纯农户,又有亦工亦农的兼业者;既有务工经商的打工者,又有自主创业的企业家。1978年~2005年,在就业人口从4亿上升到约7.58亿的情况下,我国农业劳动者比重由70%下降为44.8%。农民收入来源也呈现多样化,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中,来自纯农业的收入(农林牧渔业)为1470元,比重已下降到45%;工资性收入达到1175元,首次突破千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已达到36%。

三是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显著变化,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近年来,农产品流通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传统的“小而全”生产、产加销分割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农产品贸易、外向型农业快速发展,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已显著提高。

四是现代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正在全面改造传统农业,正在把农业建设成为技术密集型的现代产业。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在突破资源和环境约束、促进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日显重要。

五是农民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农民总体素质有所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愿望日益强烈,农民观念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多样性日益提高,市场竞争意识、发展致富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普遍增强。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农民要求平等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的意愿日趋强烈,多元化的农村组织架构开始形成。

这些都说明,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已大大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变。目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已成熟,必须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三、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

历史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一个国家究竟采取什么方式走向农业现代化,是由其客观的资源条件和历史背景决定的,对别国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只能借鉴,不能照搬或模仿。各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现代农业建设的侧重点也不同。一般来说,工业化较早,土地资源丰富,而劳动力又相对缺乏的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起步往往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革上入手,走资本集约或技术集约道路。如美国,主要以劳动力节约型为主,充分利用农业机械、良种技术,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以色列则由于其自然环境恶劣,重点进行节水型农业科技革命,形成其技术集约型农业特色。人多地少的国家则以劳动力集约作为农业现代化的起步方式,侧重于采用生物技术,发展精耕细作农业以提高单产。如荷兰注重发展设施农业和“温室革命”,土地高产出型的家庭农场与完善的社会服务网络相辅相成。日本则主要采用了全盘合作化的土地节约型模式。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是农户经营规模小而分散。我国农户平均耕地规模仅为7.3亩,只有美国的1/350,加拿大的1/600。土地不仅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而且还是重要的生活保障。二是农业科技水平和劳动力素质总体水平还比较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8%,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0%~80%的水平,农村劳动力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43%。三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依靠农民自身积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特别是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还十分有限。四是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任务十分繁重,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等,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单一的农业机械化主导和单一的生物技术主导都很难适应我国的国情。必须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现实,既要考虑农业资源供给不足与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又要考虑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过程中有可能造成劳动力区域性、结构性供给不足带来的矛盾,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当前,学术界对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目标有不同的表述,比较公认的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10字方针。具体目标可概括为实现“三个确保”:一是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优质安全,特别是要保证粮食安全,进而强化现代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多功能性;二是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不断缩小城乡、工农差距;三是确保农业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安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的选择上,应选择类似于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国家的模式,既要鼓励发展生物技术,集约利用土地、水等农业资源,又要鼓励发展农业机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集约利用劳动力资源,促进现代农业要素的生成和发展。

应该看到,我国地区间的资源环境条件和农业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建设现代农业应注意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性,坚持分类指导,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地区现代农业阶段性发展目标和重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要充分利用技术、人才和市场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外向型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高效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注重发挥经济实力强、外向度高等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提升农产品质量,满足大城市农产品需要和旅游观光的需要。中部农产品主产区,要发挥粮食生产的传统优势,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良种良法示范为突破口,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粮食生产的区域化、优质化程度,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同时,大力发展粮棉油深加工,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西部地区要发挥气候地质类型独特、特色农业资源丰富和草场面积广阔的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农业和草食畜牧业,大力支持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农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是要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加快建立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继续实行对农民的各种直接补贴,加大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完善国内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稳定农民种粮收益预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完善农资综合直补制度,改革化肥调控机制,努力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管理方式,整合政府支农投资,切实解决资金使用分散、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拓宽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资、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是要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建设的物质基础。下大力气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实施好中部4省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加快提高耕地质量,合理引导农村节约集约用地,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发展新型农用工业,积极发展新型肥料、低毒高效农药等新型农业投入品。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

三是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加大对农业基础科研的投资,有重点地完善一批农业基础科研设施建设,保证农业有充足的技术储备。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

四是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的产业结构。继续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此基础上,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和品种结构,围绕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把传统生产方式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建设,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加快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工程。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等办法,加快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引导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利用荒山、荒地等资源,发展生物质原料作物种植。

五是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现代农民的素质。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加快培育有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进一步改善农民外出务工环境,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六是要健全农村市场体系,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产品竞争力。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改善龙头企业从事农业生产的条件和设施水平。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市场服务。扶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加快发展,着力支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

七是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为现代农业建设增添新活力。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加快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和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探索建立财政直接补贴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农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国有林场改革和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提高补偿标准,探索确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的有效办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标签:;  ;  ;  ;  ;  ;  ;  ;  

对现代农业建设的认识与政策建议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