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温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沈敬昆[1]2013年在《温针配合推拿治疗急性期肩周炎临床》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课题采用电脑随机分配软件,将病人随机分配成温针组、推拿组、温针与推拿合用组。通过观察温针,推拿,温针结合推拿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结局及对其结果的的分析,来探讨温针和(或)推拿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优化温针、推拿及两者同时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提高肩周炎患者生活质量,为温针、推拿在肩周炎的治疗方面提供实践依据。如能证明该法能够有效治疗肩周炎,则既节省了时间,又减轻了病人的负担,具有一定的卫生经济学效益及应用价值。研究方法:1.病例来源本研究共收集患者80例,采集时间为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所有病例均为台湾大同中医诊所门诊肩周炎患者。2.诊断标准本研究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肩周炎”的诊断标准,同时制定严格的纳入、排除、剔除、脱落标准。3.分期标准参考范振华主编《骨科康复医学》对肩周炎的分期标准.4.分组方法随机分组法:根据上述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确定合格受试者后,采用电脑随机分配软件,将病人就诊的顺序1-80号随机分配到温针组,推拿组,温针配合推拿治疗组。5.治疗方法5.1温针治疗:根据肩部压痛部位,采取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的方法。取患侧肩髑、肩髂、肩前、肩贞、阿是穴、条口、阳陵泉;随证配穴:上臂痛加臂孺、曲池,肩胛痛加曲垣、天宗。患者取健侧卧位,医师用2寸毫针待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对准穴位直刺,针刺得气后施以泻法,留针,取肩部3-4穴位,将艾条(长度以1~1.5cm为宜)套在针柄上,艾条下端距皮肤4cm左右。从其上端点燃,待其烧尽自灭除去灰烬后将针取出。为防止表皮意外烫伤,可用中间有圆孔的硬纸板穿过针柄放在皮肤上。每日针灸1次,留针30min。治疗10次为1个疗程,中间间隔2-3d后开始第2疗程。5.2推拿治疗顺次行以下手法:①揉捏法:患者端坐,双手下垂,自然放松,宽衣露出患肩。术者站在患者患侧,用掌心或指腹贴于患者肩部的皮肤上,轻轻揉动3-5min。再用拇指点按肩髂、肩髑、天宗、肩井等穴各lmin。随后用拇、食、中叁指对握叁角肌束和肩部痛筋进行捏法,以解除肩部的胀麻和疼痛。②展筋旋转法:术者一手掌按压患肩,另一手握患肢作缓慢的反复外展牵拉、后伸、内旋、内收等上举动作。然后术者站于患者前面,一手按压患肩,一手托住患肢肘部,将患肢作耸肩动作5次。接着抬患臂至与肩齐平,作肩关节旋转活动。③抖动法:术者站于患者患侧,两手掌紧握患者鱼际,使其患肢处于外展姿势,然后轻轻抖动患肢1min左右。1次/d,10d为1疗程,中间间隔2-3d后,开始第2疗程。5.3温针结合推拿治疗温针配合推拿治疗组在温针治疗后按推拿方法进行推拿治疗。6.治疗疗程温针、推拿及两者结合治疗,完成2个疗程后随访,随访时间为治疗后1周。7.疗效评价指标两组分别在筛选期治疗前、每次治疗后及随访期对各项疗效指标进行观察,疗效评价包括局部症状病情程度评定、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时间及性质和Constant Murley肩关节评分。研究结果:最终全部完成研究者70例,其中温针治疗组22例,推拿组27例,温针结合推拿组21例。患者年龄为43-62岁,平均发病期1.3个月。叁组患者的资料在性别、年龄、病程、局部症状病情程度评定、疼痛时间和性质经统计学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基线具有可比性。叁组于治疗前后局部症状病情程度评定,VAS评分,疼痛时间、性质评分结果,Constant Murley肩关节评分比较,国家标准疗效评定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温针、推拿及两者结合治疗均对急性期肩周炎患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叁组之间治疗效果比较,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结果提示随治疗次数增加,温针结合推拿治疗组的止痛效果优于单纯的温针或者推拿。随访期叁组之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疼痛时间、性质评分在随访期结果显示温针结合推拿的治疗效果优于两者单独治疗组。但Constant Murley肩关节评分随访期结果显示温针结合推拿及温针的效果(P>0.05)优于单纯的推拿治疗(P<0.05)。国家标准疗效评定在随访期的结果认为叁者在这方面的疗效相当。结论:(1)温针、推拿及温针结合推拿治疗肩周炎,均能改善肩周炎的局部症状,减轻疼痛,改善活动能力、增加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而且容易实施,安全可靠。(2)温针结合推拿比温针、推拿单独应用在疗程结束后能更有效减少肩关节疼痛,提高治愈率。建议临床上治疗肩周炎时,医者可于治疗后期应用温针配合推拿治疗,用以提高治愈率和减低患者的疼痛。

陈泉彰[2]2015年在《传承堂推拿结合针灸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肩关节周围炎(冻结肩)简称肩周炎,俗称冻结肩。指肩部四周的肌肉、滑囊、肌腱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性炎症。关节粘连,活动疼痛,功能障碍是其主要临床特点。中老年人好发,约50岁多发,女性多于男性,左侧多于右侧,也因废用性萎缩发病后,对侧的运动补偿,过载引起两侧应变,也能导致早期或晚期发病。由于疼痛症状明显,往往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部分日常动作不能正常完成,如梳理头发、穿脱衣服、举臂抬物、向后背系扣、后腰系带等,使患者身心倍受伤害。如何有效缓解肩周炎所带来的疼痛以及肢体活动功能障碍便是临床急需解决的关键。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在远古时代对治疗痛证、痹证便有详细文章记载,其对痛证、痹证的认识分析详尽,更用九针、砭石、艾灸等治疗方法对痛证、痹证进行干预,方法简单可行,取效甚快。因痛证、痹证好发于四肢关节处,发病时疼痛导致患者害怕活动关节,日久则形成废用性萎缩,发展成痹证,其结果多为痛证与痹证并存的局面,肩周炎是其中的一种。虽然肩周炎是自限性疾病,具有自愈能力,然病程迁延不愈,长可多达数年,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观察传承堂推拿手法,配合条口透刺承山穴,在肩周炎患者疼痛与关节功能障碍情况下进行干预,比较单独使用条口透刺承山穴的临床治疗效果、肩关节疼痛程度及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前屈、后伸、外展、外旋、内收),综合评价传承堂推拿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以期对此试验做出相对客观的科学评价,并为多种疗法搭配使用治疗肩周炎提供新思路与临床证据。方法:本次试验研究在台湾传承堂及广济中医诊所中实施,病例来源于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之间,选取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共收集到病例60例纳入研究,按实际人数比例平均分配到两组中,其中30例为治疗组(传承堂推拿+针刺组),30例为对照组(针刺组)。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推拿治疗(1)针刺: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穴位取患侧下肢部位,以75%酒精棉球做常规消毒后,从条口穴进针做透刺法,针尖往承山穴方向,进针,得气,手法技术以重手法为主,提插、捻转,使患者感到强烈的刺痛感和扩张感,感觉向肩部传导,要求患者同时进行患部肩关节活动,其活动方式为前屈、后伸、外展、外旋、内收各循环叁次,活动幅度以患者能耐受之程度为主,活动完毕后随即出针不留针。(2)推拿:①用掌根揉、扌衮肩关节周围,双手拿揉肩膀部及上肢约lmin。②肩部伤科点穴位运动手法:施术者用拇指点按远端对侧取穴髀关、伏兔、阳陵泉、叁阴交,利用离心泻法点按穴位30s~1min。③摇法:患者患肩缓慢的连续做内旋外旋动作5-8次。④扳法:患肢肩胛部被医生一手握住,肩部被另一只手扶住,医生将患肢屈肘,然后由前方向斜上方逐渐用力提拉,力度与幅度以患者能忍受为适宜。以上各活动手法之间用肩部轻揉整复手法以放松肌肉,并加整复手法缓解疼痛。⑤最后用搓法、揉法再次放松肌肉结束。对照组:运用单纯针刺治疗。针刺体位、取穴、具体操作均与治疗组相同。以上两组均有运动关节松动术配合康复。以上治疗每天1次,五次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2疗程结束后对两组临床疗效、肩关节疼痛程度变化、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变化进行评定。结果:1.针刺结合传承堂推拿组的疗效优于针刺组(P<0.05)。2.治疗前,肩部疼痛程度两组秩和检验比较(P>0.05),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肩部疼痛程度两组之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治疗前,肩关节活动功能(前屈、后伸、外旋、外展、内收)两组秩和检验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肩关节后伸、外展两组之间秩和检验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肩关节前屈、外旋、内收两组秩和检验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肩周炎是临床上痛证常见病种,骨科、针灸科乃至内科均可对其进行干预,然而口服药物见效慢,副作用大;手术治疗,造成二次损伤,病情易于反复。而针灸配合推拿疗法对此病治疗,疗效一直不错。因肩周炎引起的疼痛以及对肩关节活动功能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本次试验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此次试验数据初步显示,传承堂推拿手法结合条口透刺承山穴是远近搭配的有效治疗方法。其治疗效果无论在镇痛方面还是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方面均较单一针刺方法更为显着。此法先通过上病下取,针刺条口透刺承山穴以激发经气传导,进而使用推拿手法松解局部,使局部气血运行顺畅,经脉得通,在增强血液循环的前提下,有效松解局部粘连组织,促进血氧供给,加快新陈代谢,便于炎症吸收。在此可见针刺与推拿两种疗法双管齐下,双得益彰,既能有效镇痛也能滑利关节,患者的疼痛症状以及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得到大大的改善,生活质量也因此得到大大提高。

孔茜[3]2004年在《温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文献综述,一部分是临床研究。文献综述部分,又分古代文献综述与现代文献综述两部分。 本研究将临床60例肩周炎患者分为温针组和针刺组,通过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肩关节运动功能、疼痛评定、肩关节活动度以及临床疗效的观察,以对温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作出客观的评价。 研究表明,不论是温针还是单纯针刺治疗肩周炎,均能获得满意疗效。但在同样取穴和疗程情况下,则温针组的疗程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其总有效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且症状减轻所需时间亦明显较单纯针刺组短;在病例的治愈率方面亦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其治愈率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同时,在缓解肩周炎疼痛、改善肩周炎患者肩关节的运动功能以及肩关节的活动度方面,温针组也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

罗晓舟, 唐纯志, 杨雪捷, 黄健婷[4]2017年在《针灸治疗肩周炎有效性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客观评价针灸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性及优越性。方法:检索各文献数据库创库至今所有针灸治疗本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采用Jadad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分,运用Revman 5.3辅以STATA 13.0软件对其有效率效应结局指标进行分析。结果:5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累计5865例病例。温针、电针及普通针刺疗法治疗本病疗效分别优于对照组。针灸结合推拿治疗本病疗效分别优于封闭治疗、口服西药和单纯推拿,总有效率方面针灸治疗本病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温针、电针、普通针刺治疗肩周炎疗效优于对照组,针灸结合推拿治疗本病优于封闭疗法、口服西药及单纯推拿,可综合推论针灸治疗本病具有良好疗效,尚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加强本结论。

薛伟祥(SIT, Wai, Cheung)[5]2016年在《不同留针时间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按中医古典所言人到50岁左右,肝肾渐渐有较明显的亏损,气血运行也较为衰退,而肩周炎则为此类人群易发的疾病,此病又被称为五十肩。患此症者每以肩关节的举止受到限制,无论主动和被动活动都会受到影响。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统计指出,患者以女士多于男士,开始时常感钝痛,中期痛感逐渐加重,严重时痛感有如刀割般,病况变化易受气候、辛勤劳累及碰上外伤所影响,至后期时肌肉会收缩,行动受到很大限制而影响工作或日常起居生活,对病者的情绪做成很大的压力。肩周炎为病者带来两大主要难题,一是疼痛感,二是关节功能障碍。现代医学以手术、康复矫正、西药等医治此病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或不良的副作用。反之,针灸的功能在缓解或消取痛感上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同时也能改善肩关节活动的功能,操作上具有简单、安全、效佳及相对价廉的优点。针灸治疗上方法众多,取穴上亦无统一性,疗效高低也不一致。故为治疗上作出规范和优化是有其必要的,本研究以留针时间的长短为变量来衡量针刺对肩周炎的效益。目的:通过既定统一的针刺取穴下,观察不同留针时间对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评价不同留针时间在改善肩周炎症状的差异性,为临床上针刺治疗肩周炎的数学量化上提供优质的方案,以供日后的参考选择依据。方法:选取90名完整病案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配至治疗1组,留针15分钟;治疗2组,留针30分钟;治疗3组,留针60分钟,每组各30例。每组患者每天均进行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小休3天,继之再接受第2个10天的疗程,疗后随访跟踪2个月,观察反弹复发率。从中对比分析各组不同时期的MPQ疼痛测评量表和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定指标的变化,统计应用上选取SPSS17.0,进行分析叁种治疗组的短期及远期临床疗效指数。结果:1.本研究录取完整病案90宗,年龄由43岁至63岁,平均年龄为53.13±5.28岁,病程由1个月至15个月,平均病程为7.4±3.37个月。男性42例,女性48例。治疗前叁种治疗组病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MPQ和肩关节活动功能的指标上都没有明显的差别(P>O.05),组与组之间具有统计上之可比性。2.治疗结束后,数据显示治疗3组30例中有18个治愈,8个显效,2个有效,2个无效,总有率93.33%;治疗2组30例中有15个痊愈,9个显效,3个有效,3个无效,总有效率达90%;治疗1组30例中有6个痊愈,7个显效,10个有效,7个无效,总有效率达76.67%。治疗各组的临床疗效经检验分析P=0.008<0.01,在整体治疗效果上显示组与组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别。两组间的对比分析,治疗3组与治疗2组P>0.05,两者在治疗效果上没有明显的差别。治疗3组与治疗1组及治疗2钟组与治疗1组的对比分析则PP<0.01,即在治疗效果上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别。3.在衡量肩周炎症状的MPQ指数上,治疗前的平均数值,治疗1组为40.93±16.8,治疗2组为39.17±15.84,治疗3组为40.87±14.27。第1次疗程后叁种治疗组的病者的指标都有明显下降,治疗1组为28.87±15.33,治疗2组为22.1±12.7,治疗3组为21.23±12.18,统计学分析P=0<0.01,显示各治疗组具有非常明显改善肩痛的效果。第2疗程后叁种治疗组的患者的MPQ指数均继续地明显下降,治疗1组为19.1±15.1,治疗2组为9.2±12.4,治疗3组为8.06±12.59,统计学分析P=0<0.01,显示两疗程后疼痛症状获得更好的改善空间。两个疗程结束后两组对比间的检验,治疗3组与治疗1组、治疗2组与治疗1组均得P<0.01,差异非常明显,即治疗3组及治疗2组的疗效非常明显优胜于治疗1组。同时可见治疗3组和治疗2组的MPQ疼痛指数下降水平较治疗1组快速。而治疗3组与治疗2组比较得P>0.05,即两组的治疗效果没有明显差别。2个疗程后的随访跟踪两个月中,叁种治疗组的MPQ疼痛指数与治疗2个疗程后时比较相差不大,各组均录得P>0.05,表示治疗效果相当稳固,未有可见反弹迹象。4.肩关节活动功能指数的分析上,治疗前的平均数值,治疗1组为54.43±18.46,治疗2组为56.77±17.39,治疗3组为54.53±15.67。第1次疗程后的指数大幅度上升,治疗1组为68±16.96,治疗2组为75.33±14.13,治疗3组为76.37±13.6,统计学分析P=0<0.01,显示各治疗组具有非常明显改善关节活动的效果。第2疗程后叁种治疗组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指数均继续地明显上升,治疗1组为78.63±16.78,治疗2组为89.7±13.84,治疗3组为90.97±14.05,统计学分析P=0<0.01,显示两疗程后关节活动获得更好的改善空间。两个疗程结束后两组对比间的检验,治疗3组与治疗1组、治疗2组与治疗1组均得P<0.01,差异非常明显,即治疗3组及治疗2组的疗效非常明显优胜于治疗1组。同时可见治疗3组和治疗2组的关节活动指数上升水平较治疗1组快速。而治疗3组与治疗2组比较得P>0.05,即两组的疗效没有明显差别。两疗程后的随访跟踪2个月中,叁种治疗组的关节活动指数与治疗2个疗程后时比较,相差不大,各组均录得P>0.05,表示疗效相当稳固,未有可见反弹迹象。5.针对肩周炎主要的持续固定痛、胀痛及触痛上作疗效对比分析。叁种治疗组对持续固定痛和触痛的P值分别为持续固定痛0.055、触痛0.074,2个数值都大于0.05,显示各组的治疗方法在舒缓肩周炎上述两种疼痛上没有明显差别。叁种治疗组对胀痛P值为0.0104,少于0.05,表示各治疗组的治疗方法在舒缓肩周炎的胀痛上存在明显差别。其中治疗3组与治疗2组的P值为0.58,大于0.05。治疗1组则分别与治疗3组及与治疗2组的P值为0.0027和0.0036,均少于0.01。即治疗3组与治疗2组对缓解胀痛非常明显地优于治疗1组。结论:叁种治疗组均对治疗肩周炎取得良好效果,其中对疼痛和肩关节活动有明显的改善。在痊愈率、MPQ疼痛和肩关节活动指标上的分析,都一致说明治疗3组与治疗2组均非常明显优于治疗1组,这突出留针时间稍长对治疗肩周炎将取得更佳的效果。

郑先丽[6]2014年在《合谷刺法配合拔罐治疗肩周炎(风寒湿型)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合谷刺法配合拔罐、常规针刺配合拔罐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比较两种疗法的安全性、临床疗效、依从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针刺配合拔罐)、治疗组(合谷刺法配合拔罐组),每组36例。治疗组在肩髃、肩前、肩謦、阿是穴沿与肩关节平行的纵轴线上作合谷刺法针刺手法,余穴行常规针刺泻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泻法,2组针后配合拔罐,每日1次。连续治疗3疗程,每个疗程治疗5天,间隔2天,并于治疗结束后的第4周随访。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疗程,2个疗程,3个疗程后,两组VAS、CMS评分的变化,以判定疗效。结果:1.两组在性别、年龄、年龄段分布、病程及肩周炎病情(病情程度,VAS视觉模拟评分,CMS肩关节功能评分)等各方面均衡性较好(P>0.05),基线水平可比。2.两组进行治疗前后组内比较:VAS评分,CMS评分中疼痛、日常活动、疼痛范围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两组治疗3疗程后比较:两组VAS评分和CMS评分中疼痛评分结果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MS评分中日常活动、疼痛范围、肌力评分及总积分比较,两组差异无显着性(P>0.05)。4.两组治疗结束后的第4周随访情况比较:两组VAS评分和CMS评分中疼痛评分结果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MS评分中日常活动、疼痛范围、肌力评分及总积分比较,两组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1.合谷刺法配合拔罐和常规针刺配合拔罐对肩周炎(风寒湿型)均有较好的疗效。2.合谷刺法配合拔罐和常规针刺配合拔罐治疗肩周炎(风寒湿型)的CMS评分中日常活动、疼痛范围评分的近期、远期疗效相当,CMS评分中疼痛评分和VAS评分的近期、远期疗效合谷刺法配合拔罐更优于常规针刺配合拔罐。3.两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依从性均较好。

王姿菁[7]2013年在《肩痛穴平衡针法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肩周炎是临床上的多发病,是40岁以上人群中的常见病,急性期疼痛难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对日常工作、学习及生活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西方医学在治疗急性期的肩周炎上,主要以口服消炎止痛药为主,治标不治本,且副作用明显;而针灸则有着明显的镇痛作用,且在治疗不同时期的肩周炎上都有着明显的疗效,无毒副作用而简便,但存在选穴繁多、零乱的现象,操作也欠缺一定的规范性。因此,规范操作及优化治疗方案,对针灸治疗急性期肩周炎有着重要的意义。目的:探讨肩痛穴平衡针法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性及特异性,为针灸治疗急性期肩周炎提供临床依据,规范选穴及操作,优化治疗方案。方法:从台湾的明医中医诊所选择符合观察条件的急性期肩周炎患者90例,按1:1:1随机分成叁组,即治疗组Ⅰ(传统针刺组:在患侧常规选取十四经穴进行针刺,采用传统的针刺手法)、治疗组Ⅱ(肩痛穴组:取健侧肩痛穴,采用平衡针刺法)及治疗组Ⅲ(综合治疗组:肩痛穴平衡针刺法后,按照传统针刺法进行治疗),每组30例。叁组均每天进行治疗,7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每个疗程中间休息2天,治疗结束后随访1个月。比较叁组不同时期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定指标、疼痛测评量表MPQ及生存质量评价的变化,分析叁组病例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一般资料的比较本研究共收集完整病例90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73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达10天;男性43例,女性47例。入选患者中只有1例存在双侧肩关节同时发病者,其余均为单侧发病。治疗前,叁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肩部功能活动、MPQ积分及生存质量简表(WHO QOL-BREF)积分上,均无显着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经治疗,治疗组Ⅰ共痊愈4例(13.33%),显效6例(20.00%),有效12例(40.00%),无效8例(26.67%),总有效率73.33%;治疗组Ⅱ共痊愈12例(40.00%),显效7例(23.33%),有效9例(30.00%),无效2例(6.67%)总有效率93.33%;治疗组Ⅲ共痊愈20例(66.67%),显效8例(26.67%),有效1例(3.33%),无效1例(3.33%),总有效率96.67%。叁种治疗方法均有明确的疗效,但治疗组Ⅱ及治疗组Ⅲ的疗效明显优于治疗组Ⅰ,治疗组Ⅲ的疗效也优于治疗组Ⅱ,综合疗法可体现出疗效迭加、强化治疗的效果。3.肩部疼痛程度的比较(MPQ量表)1疗程及2疗程结束后,叁组患者的MPQ总积分均有明显的下降,P=0.00<0.01,差异非常显着。可见叁种治疗方法对缓解肩周炎患者急性期的疼痛均有有明显的作用。随访1个月后,患者的MPQ积分未见明显回升,P>0.05,无明显差异,故可认为,叁组的远期疗效明确,停止治疗后未见病情的反复。1疗程结束后,组间经q检验(Newman-Keuls法),均得P<0.01,差异非常显着,其中,治疗前后的差值最大为治疗组Ⅲ,其次是疗组Ⅱ,最小为治疗组Ⅰ。可见,经治疗,叁种治疗方法对缓解肩周炎患者急性期的疼痛均有有明显的作用,其中采用肩痛穴平衡针法配合传统针刺法的综合治疗方法的疗效更加明显,两组治疗方法配合治疗可起到疗效迭加的结果;同时,在治疗的早期,在缓解肩周炎急性期疼痛的效果上,针刺肩痛穴比传统针刺的效果稍好。2疗程结束后,组间经q检验(Newman-Keuls法),治疗组Ⅰ与治疗组Ⅱ治疗组Ⅰ与疗组Ⅲ均得P<0.01,差异非常显着,即治疗组Ⅱ及疗组Ⅲ的疗效比治疗组Ⅰ更好。而治疗组Ⅱ与疗组Ⅲ比较得P>0.05,无明显差异,即经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Ⅱ与疗组Ⅲ的疗效无明显差异。4.疼痛性质的比较本研究所纳入病例中,疼痛性质主要集中在痉挛牵扯痛、胀痛及触痛,且经检验,在治疗前,痉挛牵扯痛、胀痛及触痛的病例分布不存在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在改善患者胀痛的感觉上,叁组的疗效经比较无明显差异(P=0.69>0.05);在改善患者痉挛牵扯痛上,叁组间经比较得P=0.04<0.05,组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治疗组Ⅰ与治疗组Ⅱ比较得P=0.04<0.05,组间差异显着;治疗组Ⅰ与疗组Ⅲ比较得P=0.02<0.05,组间差异显着;治疗组Ⅱ与疗组Ⅲ比较得P=0.10>0.05,组间无明显差异;在改善患者触痛的感觉上,叁组的疗效经比较无明显差异(P=0.87>0.05)。提示:叁种治疗方法在缓解肩周炎胀痛及触痛上不存在差异,但在缓解肩部痉挛牵扯痛上,治疗组Ⅱ及治疗组Ⅲ的疗效无明显差异,而且均优于治疗组Ⅰ5.肩关节功能活动的比较每个疗程结束后,叁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功能积分均有明显的下降,P=0.00<0.01,差异非常显着。可见叁种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功能均有有明显的作用。随访1个月后,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功能积分未见明显回升,P>0.05,无明显差异,故可认为,叁组的远期疗效明确,停止治疗后未见病情的反复。1疗程结束后,组间经q检验(Newman-Keuls法),均得P<0.01,差异非常显着,其中,治疗前后的差值最大为治疗组Ⅲ,其次是治疗组Ⅱ,最小为治疗组Ⅰ。可见,经治疗,叁种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功能均有有明显的作用,其中综合疗法治疗可起到疗效迭加的结果;同时,在治疗的早期,在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功能的效果上,针刺肩痛穴比传统针刺的效果稍好。两个疗程结束后,组间经9检验(Newman-Keul s法),治疗组Ⅰ与治疗组Ⅱ、治疗组Ⅰ与疗组Ⅲ均得P<0.01,差异非常显着,即治疗组Ⅱ及疗组Ⅲ的疗效比治疗组Ⅰ更好。而治疗组Ⅱ与疗组Ⅲ比较得P>0.05,无明显差异,即经两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Ⅱ与疗组Ⅲ的疗效无明显差异。6.生存质量的变化(WHO QOL-BREF量表)经治疗,叁组患者生存质量总分,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得P<0.01,差异非常显着。故可认为叁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在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Ⅰ只有在生存质量主观感觉、健康状况主观感觉、生理领域及心理领域上有所改善(P<0.05),当中又以生理领域的改善最为明显(P<0.01),而社会关系及环境领域在治疗前后并为发生变化(P>0.05)。治疗组Ⅱ则同样在社会关系及环境领域上无明显改善(P>0.05),但在健康状况主观感觉及生理领域上有着非常显着的改善(P<0.01)。治疗组Ⅲ除了在环境领域上无明显差异外(P>0.05),其余5个领域在治疗后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而当中又以生存质量主观感觉、健康状况主观感觉及生理领域的改善最为明显(P<0.01)。结论:1.传统针刺、肩痛穴平衡针法与综合疗法均对急性期肩周炎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叁种疗法不但可以缓解急性期肩周炎患者的疼痛,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功能,而且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此外,针刺治疗肩周炎的远期疗效明显,复发率低。2.在传统针刺的治疗基础上,加以肩痛穴平衡针刺法可以加强疗效,肩痛穴对肩周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且配合传统针刺治疗,可起到疗效迭加的作用。3.肩痛穴及传统针刺均可治疗肩周炎,且疗效明确。但肩痛穴在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功能上,见效相对较快。其中,针刺肩痛穴对减轻患者肩部痉挛牵扯痛的效果优于传统针刺。4.肩痛穴平衡针法对急性期肩周炎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在临床治疗中应加以推广应用。

王静[8]2011年在《温针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温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将临床70例肩周炎患者分为温针组和针刺组,通过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肩关节疼痛评定、临床疗效的观察,以对温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作出客观的评价。结果研究表明,不论是温针还是单纯针刺治疗肩周炎,均能获得满意疗效。但在同样取穴和疗程情况下,则温针组的疗程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其总有效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在病例的治愈率方面亦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其治愈率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同时,在缓解肩周炎疼痛方面,温针组也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

陈锋[9]2014年在《耳针运动针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拟通过临床观察,客观评价耳针运动针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并明确该针法的主治作用,为其治疗肩周炎提供明确的临床依据、操作规范,以便更好的推广应用。方法:将60例符合研究要求的肩周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耳针运动针法组)和对照组(条口运动针法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以及其在量表中积分的变化,并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得出结论。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均为89.28%,对照组总有效率85.18%,经秩和检验,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即刻疗效比较:两组治疗一次后VAS评分比较,经统计学t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第一、第二疗程后,两组总分与疼痛、功能、活动范围等单项评分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总分与疼痛方面,第一、第二疗程后,两组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功能及活动范围方面,第一疗程后,治疗组的评分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两个疗程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课题研究证明,耳针运动针法及条口运动针法治疗肩周炎疗效确切,均可有效的缓解肩关节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及活动范围。(2)结果表明:与条口运动针法比较,耳针运动针法治疗肩周炎疗效显着,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黄劲柏, 卓廉佳, 陈花茹[10]2015年在《温针结合补肾活血中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温针结合补肾活血中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肩关节周围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针药组、针灸组和中药组,每组各30例。针药组采用温针结合补肾活血中药治疗,针灸组采用温针治疗,药物组采用补肾活血中药治疗。3组疗程均为30 d。结果治疗后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针灸组、药物组的73.33%、66.67%(P<0.05);针灸组和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肩痛指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治疗前后肩痛指数差值与针灸组、药物组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结合补肾活血中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优于温针治疗或单纯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 温针配合推拿治疗急性期肩周炎临床[D]. 沈敬昆.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2]. 传承堂推拿结合针灸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D]. 陈泉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

[3]. 温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孔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4]. 针灸治疗肩周炎有效性Meta分析[J]. 罗晓舟, 唐纯志, 杨雪捷, 黄健婷.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

[5]. 不同留针时间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应用[D]. 薛伟祥(SIT, Wai, Cheu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

[6]. 合谷刺法配合拔罐治疗肩周炎(风寒湿型)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D]. 郑先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

[7]. 肩痛穴平衡针法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王姿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8]. 温针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C]. 王静. 2011年河南省内科护理新业务、新技术及康复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集. 2011

[9]. 耳针运动针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观察[D]. 陈锋.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

[10]. 温针结合补肾活血中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观察[J]. 黄劲柏, 卓廉佳, 陈花茹. 中国中医急症. 2015

标签:;  ;  ;  ;  ;  ;  ;  ;  ;  ;  

温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