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研究论文

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研究

王文寅, 张靖琳

(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太原 030051)

摘 要: 以城市舒适性理论为依据,从人才就业及生活需求角度,通过建立城市提供就业、发展机会和生活环境3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再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多个城市的人才吸引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机会是主要的吸引力因素,生活环境、自然因素也是重要方面.基于此,提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加强城市舒适性建设及优化人才配套政策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人才吸引力;人才需求;城市舒适性;因子分析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深刻的改变,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作为创新主体,人才的地位在围绕创新的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在技术的迭代演进和知识经济的双重作用下,人才的地位更加凸显,许多城市也都加入争先恐后地加入了对于人才争夺的新“战争”.城市重视人才,并出台了多方面的人才政策,这既是一贯以来人才战略的延续,又是面对经济社会形势复杂变化的重要举措.城市经济的转型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同时人口红利的消退对青年人口的引进也产生了迫切需求,在城市间人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全面提升人才吸引力水平是城市的重要任务.人才争夺的外部表现是人才流动,实质是城市间的竞争,原因是城市间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人才向具备有利条件的地区流入.本文对人才吸引力进行评估,旨在揭示城市人才吸引力的决定因素.

1.2.2 自主学习,解决此问题 学生仅仅靠自己的专业知识无法得到自己理想的答案,根据小组的安排,确定主题,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进行分工协作,搜集各种相关的资料,并通过自学得出自己的观点,小组进行讨论达成小组观点,并提前为集中讨论做好相应的文件准备,与此同时记录整个自学和讨论过程[5]。

学校里教什么行业的班级都有:厨师(刀功、面案、烹饪、摆台),汽车修理和驾驶,公共电汽车售票员,园艺工(花匠),开城市洒水车,美容美发,电影放映员,澡堂子服务员,商店售货员,服装裁剪,仓库保管员,会计、出纳和文秘,差不多就是一个综合性社会服务业预备班。

1 文献综述

在对目前人才新政及其本质的探讨中,陈云贤[1]认为,人才和科技竞争是区域政府间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才是产业链配套竞争中的核心因素.赵国钦、张战、沈展西等[2]采用政策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地方政府出台的人才政策进行研究,从政策作用面、政策工具等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当前人才吸引政策存在需求面政策比例过高,单纯依靠现金等方面的鼓励措施,以及政策工具较为单一且同质化现象突出等问题.人才政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流向,姚连营[3]通过对杭州的人才吸引力的研究认为,就业情况、产业发展前景因素、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政府治理能力才是决定人才流向的关键性因素,城市的人才吸引力是该地区各类要素综合作用产生的合力效应.通过阅读分析大量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学者对于人才吸引力与城市人才吸引力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基于区域发展视角:Carrs C,Inkson K,Thomk[4]将影响人才吸引力的因素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和家庭等维度,并认为新西兰的影响因素除了经济、生活方面,还有宗教.Farrell D和Grant A J[5]认为,影响中国一线城市人才吸引力的主要因素是经济与就业机会.于飞、王会强、赵岩红[6]和李涛、陈彦桦[7]分别对京津冀和广西的经济水平、生活水平、科技教育水平、就业环境等方面作分析,并通过因子分析法、熵值法综合测度了人才吸引力.高子平[8]通过对不同制度环境下各因素的研究,提出了从社会文化及生活环境维度建立上海人才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想法.万星辰、施杨、秦燕[9]较为全面地研究了经济发展、就业保障、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和生活服务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朱鹏、姚亦锋、张培刚[10]基于人才需求的5个层次构建了宜居方面的指标.宋鸿、张培利等[11]对城市提供就业岗位、发展机会和宜居环境3个方面的能力进行分析,并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提出了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指标体系.

以蕉城区水利风景区总体规划作为参考依据,在宁德市中心交通主干路线,安置明显的水利风景区的导视牌。一级节点和二级节点落户谷歌GPS定位系统,让自驾车司机可以导航至目的地。另一方面是在景区内部应为游客设计在最佳时间内的最佳游览路径。

矩阵形式为:

总结以往的研究可以发现,人才吸引力评价呈现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已有的研究多侧重于吸引人才的宏观方面的因素,忽略了对于人才个体角度的考量.而且目前对于城市的人才吸引力的研究较少.城市舒适性理论更注重于人才的生活需求,从而为人才吸引力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本文以城市舒适性理论为基础,从人才的需求角度出发,系统全面地构建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

2 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模型

首先借鉴人才吸引力评价研究中常用的评价指标,以城市舒适性理论为基础,全面构建城市人才吸引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结合量化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得到评价模型.

2.1 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

2.1.1 城市舒适性理论 城市舒适性理论最初的目的是促进西方城市发展,该理论是通过吸引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聚集来提升城市竞争力.舒适性(Amenity)这一概念最早由Ullman[16]提出,被定义为令人愉悦的生活条件.温婷[12]等认为,城市舒适性包括城市的自然舒适性、人工舒适性和社会氛围舒适性,并且在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由最初的偏向自然的舒适性转向以人工创造的舒适性为主.自然舒适性一般指气候环境等自然地理方面的环境,人工舒适性指人为创造的公共服务等情况.

表1指标体系的说明:

表1 城市人才吸引力指标评价体系
Tab.1 Index system of urban talents attractiveness

2.1.2 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城市舒适性理论,参考宋鸿[11]等学者的研究,从人才对于城市的发展前景、工资待遇和生活环境等人才需求角度构建了人才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表1).该体系总共包含16项评价指标,涵盖了城市为人才提供就业的能力、发展机会的能力和生活环境的能力3个方面的内容.

女人的男朋友比她大一岁,属虎。两人在一起同居时男朋友经常跟她开玩笑地说,虎吃牛。女人就咯咯地笑,她喜欢被男朋友吃,确切点说是吃她的身体。男朋友在一所农业科研所里搞农作物的繁殖,很废寝忘食的。他不时地就出国考察,也下到全国各地的农村实验田里做试点。男朋友只有回到他们住的小屋里才会有笑容。

1)提供就业的能力.就业岗位数量意味着可供选择的岗位种类和求职机会,就业机会多的城市会更容易吸引人才;就业岗位的质量代表着高收入和实现自我的机会.本文选择GDP、固定资产占GDP比重以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作为经济发展规模对于提供就业岗位能力的指标,并选择第三产业增长率作为产业发展前景对于就业岗位影响的指标.

2)提供发展机会的能力.对于更注重事业及生活质量的人才来说,更倾向选择有利于个人事业发展及成就个人理想的城市来居住和发展.因此,本文选择政府的财政科技支出以及专利水平反映科技创新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专利方面,使用寇宗来、刘学悦[31]2016年35个城市的创新指数数据代替一般专利数量数据.该数据是利用专利微观数据与专利生命周期计算得到的,考虑了不同年龄专利的价值差异,能够更加准确地体现城市的创新水平.此外,选取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衡量地区的经济景气程度与外资利用水平.选择职工平均工资作为绝对收入,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相对收入的指标.

3)提供生活环境的能力.城市是否宜居最重要的特点是生活方便、适宜,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品质.所以,本文选取可以代表城市自然环境的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人均绿地面积和代表城市公共服务方面的高等教育教师数量、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医疗床位数量、道路面积等指标反映城市的生活环境.

2.2 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方法

2.2.1 评价方法的选择 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AHP分析法和熵值法等传统方法,以及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方法.其中,熵权法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随机森林算法需要含最终评价结果的训练集的条件,使得数据只能是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从而给数据的搜集带来了较大的障碍.因子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原理相似,主成分分析法是用新的变量来表示原有变量,而因子分析法则是将各变量背后的相似性提取出来.因子分析法可以挖掘出变量之间的联系,总结背后的规律,找出研究问题中的深刻原因,相比其他方法更具优势.所以,在影响因素较为复杂的情况下,本文采用大多数学者选用的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的研究.

2.2.2 因子分析法 综合评价人才吸引力的指标较多,多指标虽然可以反映人才吸引各方面的信息,但是各指标杂乱无章,没有明确统一地归类起来.因子分析法能有效地处理指标的相关性问题,它将重要的指标进行归类,不相关的公共因子在原有数据的基础上被提取出来用以概括原有变量数据中的内在信息.

可见,F1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质量方面;F2反映就业岗位因素;F3反映公共服务因素;F4反映自然因素.

A:可以了解整个印刷行业的发展和变化情况。世界顶尖的印刷企业都会参加这种比赛,通过这个比赛可以了解到其他企业的优点,也可以了解到竞争对手在做什么、发展是怎样的。我们一般都会派技术人员去现场学习。

基于舒适性理论视角:温婷、林静、蔡建明等[12]从健康环境、自我发展环境、休闲环境和社会氛围环境4大类因素入手,构建了适用于中国国情的舒适性评价指标体系,得出了城市人才的迁入与城市舒适性水平高度相关的结论,由此证明城市舒适性是对人才具有特别吸引力的重要因素.马凌、李丽梅、朱竑等[13]也构建了中国情景下的舒适物指标体系,其中包括自然、文化、商业、交通、卫生和社会等一级指标以及相关方面的34项二级指标,并得出了人才流动主要看重舒适物中的文化和消费设施的发达程度、卫生医疗水平和交通便利程度的结论.陈胜、马凌[14]认为,信息产业中的高素质科技人才偏向更加完善的城市舒适物系统.郑姝莉[15]详细研究了城市的制度舒适物因素,发现其差异造成了城市在高新技术人才吸引的策略上的差别.由此可以看出,城市舒适性理论更加注重人才的需求,并通过提供环境与满足需求将城市与人才紧密联系起来.

其中:X =(x 1,x 2,…,xp )T为原变量,是可观测随机向量;F =(f 1,f 2,…,fq )T为提取的因子,各分量相互独立,是不可测的向量;aij (i =1,2,…,p ;j =1,2,…,q )为因子载荷,A =(aij )为因子载荷矩阵;ε =(ε 12,…,εp )T为特殊因子向量,各分量相互独立,表示公因子未解释的原变量部分.

2)因子分析法的主要步骤.首先确定原变量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然后构造因子变量,确定用几个因子可以表达原始变量.为了使因子更具解释性,将变量与因子进行旋转变换,分析哪些变量对因子有贡献并归类总结该因子所代表的实际意义.通过原变量的线性组合计算各因子得分,再结合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得到每个样本的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名.

3 城市人才吸引力实证分析

对于以上构建的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具有中国地域特色和代表性的35个大中型城市进行实证分析.这些城市为:长沙、郑州、太原、合肥、武汉、南昌、石家庄、南宁、成都、西安、贵阳、昆明、兰州、乌鲁木齐、西宁、呼和浩特、银川、沈阳、长春、哈尔滨、福州、海口、南京、杭州、广州、济南、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大连、青岛、宁波、深圳、厦门.

第一个因子

3.1 城市人才吸引力指标的数据处理

3.1.1 归一化处理 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指标数量多,数据量纲差异大.为了便于变量的比较与后续计算,首先进行数据的归一化处理.将所有的变量标准化,使其均值为0,方差为1.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

其中:为X 的均值;δx 为X 的标准差.

3.1.2 KMO检验 通过KMO和巴特利特检验确认所选变量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对以上35个城市数据运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所得结果如表2.

中横梁最不利布置为0.8m×0.9m,则N=Q×S=18.38kN/m2×0.8m×0.9m=13.23kN<[N]=30.5kN,故满足要求。

由SPSS软件检验结果可以看出:KMO值为0.769,在适合做因子分析的[0.7,1]标准范围内,即所有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远远大于偏相关系数平方和,这表明变量间的相关性较强,适合使用因子分析法.

基于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特点,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侧重于动态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操作任务完成情况;结果考核侧重于静态考核,课程结束后根据学生对课程整体知识的理解及技能掌握程度进行终结评价(见表2)。

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统计量的值为547.614,数值较大,且其对应的概率值为0,小于0.05,则认为相关系数不是单位矩阵,原始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因子分析是有效的.

表2 KMO和巴特利特检验
Tab.2 KMO and Bartlett test

3.1.3 公因子数目的确定 公因子的数目可通过因子能够解释的方差比例法、碎石图法、特征值法来确定.SPSS软件运行得出的因子能够解释的方差与累计方差贡献率数据(表3).

表3 解释的总方差
Tab.3 Total variance of interpretation

由表3,因子1的初始特征值为7.818,占方差的48.862%,因子4的特征值为1.118,占方差的6.989%,且前4个累计达到78.758%>60%,因此,可提取4个公因子.

由图1的碎石图可以看到,初始特征值中大于1的有4个.且当提取第1个、第2个或第3个公因子时,特征值曲线变化非常明显.当提取第5个及以后的公因子时,特征值变化趋于平缓.而提取4个公因子可以显著地刻画出对原变量的内在信息.因此,采用前4个公因子对这些城市人才吸引力进行评价是比较合适的.

安:没有一位老师曾经给我关于座椅高度的明确答案,如坐得高还是低,靠前还是靠后,我认为每位钢琴家都应当在这个问题上找到自己的答案。但于我而言,首先一个基本原则是,我会让身体离开键盘一定距离,保持较远的距离可以让我的双手在弹奏每一个琴键时,保持腕关节的自然状态,而坐得太近时,我们总需要扭动腕关节或肘关节来接触琴键。其次,关于座椅高度,坐得低意味着掌关节和手指有了更大的运动空间,也使我们对于跑动段落有了更大的把握。而坐得高意味着我们可以调动大臂、肩关节及核心肌肉群的力量。因此,对于肖邦练习曲这一类作品,我选择调低座椅,对于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这一类的作品,我选择调高座椅。

3.1.4 旋转因子载荷矩阵及因子分析 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软件的计算结果显示了正交旋转在7次迭代后可以收敛.这样便可以对公因子在变量上的载荷值分布进行归类.由软件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如表4所示.

图1 碎石图
Fig.1 Scree plot

表4 旋转成分矩阵
Tab.4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

观察旋转后因子载荷的绝对值,数值大的变量对因子的重要程度高.由表4的数据可以看到,旋转后的因子系数的平方值向0和1两个方向分化,已有很强的分化与代表性.4个公因子所涵盖的信息为:

部分食品包装不规范性。这一类型的问题主要有未标明生产日期或者只标注在外包装箱上,没有做好单包装产品的标注。该问题的存在会对销售者以及消费者造成误导,当他们购买到过期的食品时,容易发生安全事件,更为严重的是造成食物中毒,严重损害他们的身体健康。

F1在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城市创新指数、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财政科技支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三产业增长率上载荷较大;F2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实际利用外资金额、GDP、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变量上有较大载荷;F3在普通高等学校数、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医院卫生院床位数、道路面积上有较大的载荷;F4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上有较大的载荷.

1)因子模型构建.假设有p 个原变量x 1,x 2,…,xp ,这p 个变量能用q (q <p )个因子f 1,f 2,…,fq 的线性组合来表示:

3.2 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结果

3.2.1 因子得分与综合得分的计算 根据软件得到的成分得分系数矩阵,4个因子的表达式如下:

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7》[31]及这35个城市2017年的统计年鉴.城市创新指数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和产业创新力报告2017》[32],空气质量数据来源于以个35个城市的2016年城市环境公报.对于缺失的数据,补充查找了这些城市2016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科技统计公报、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以及相关城市统计局网站.

第二个因子

第三个因子

第四个因子

由以上公式可以得到因子得分(表5).为了便于对各城市进行人才吸引力综合评价,现利用各因子得分与旋转后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计算综合得分.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vn(n =1,2,3,4)分别为表3中的旋转后因子方差贡献率.

依据以上公式计算得到以上35个城市的人才吸引力综合得分,并按得分水平进行排序.将这些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因子得分与综合得分情况整理如表5.

表5 城市人才吸引力因子得分及其综合排名
Tab.5 The scores of talent attractiveness factors and their comprehensive rankings

3.2.2 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结果 由以上分析可知,这35个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北京综合排名第一,北上广深实力均较强,接着是天津、南京,以及人才争夺比较热门的重庆、成都、武汉、杭州等紧随其后.其次,长春、大连、福州、哈尔滨、太原等地的人才吸引力水平有待提高,银川、西宁、兰州等地的人才吸引力水平最低.分析的结果基本符合我国人才吸引力地域分布的情况.这种人才分布的状况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城市提供就业、发展、生活能力的差别造成的.

总而言之,钢贸企业财务管理中成本控制至关重要,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国内竞争中,钢贸企业想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收益就必须要采取有效手段控制成本。

高中化学教学并非是盲目开展的,每个课时都是有对应的教学目标的,但是过去在明确教学目标时,目标的构建十分混乱和零散,这便致使了化学教学工作无法有序开展.该种状况在运用系统思维理论得到了有效改善.基于系统思维理论下,教师在构建教学目标时,会从教学整体着手,通过细致分析教学内容与任务,找出课时间的联系,随后依据该联系构建教学目标,这样一来,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间存在内在关联,全部教学目标都能融合到一起汇聚成一个整体,如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便能够保证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从因子结构和构成原因来看,发展前景和就业机会占比大,生活环境因素紧随其后,且两者之间的差距较小.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发展与就业仍然是这35个城市吸引人才的首要因素.自然环境与公共服务方面的生活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从城市综合排名与4个因子的得分情况来说,总体趋势一致.北上广深城市在4个因子上得分均较高,西部一些城市则普遍较低,其余城市在4个因子上的得分情况各不相同.研究发现,综合排名较前的城市在第四个因子上得分较低,这是由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损害.综合排名居中的城市环境水平较高.综合排名较为靠后的城市中,沈阳由于生态环境较差而影响到了整体的城市人才吸引力水平.

4 有效提升城市人才吸引力的建议

由以上城市人才吸引力模型及其实证分析可知,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体系中,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机会是主要的吸引力因素,生活环境、自然因素也是重要的方面.结合目前人才政策现状,本文给出以下建议:

在比较之后,师生合作,详细演示等面积法的推导过程.构造直角三角形,使得所求垂线段为斜边上的高,用等面积法求出高.过P作x,y轴的垂线,分别交直线l于M,N,构造直角三角形MPN,则PQ为斜边上的高(如图11),求出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易得利用等面积法求出

1)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增加城市提供就业机会能力.人才被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其提供的发展前景所吸引.发展经济是吸引人才的基础条件,要从区域、产业、企业三个层次促进经济的发展.依靠核心城市群的带动作用,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建立常态化的城市沟通协调机制,促进各城市分工合作,实现资源互补与功能融合.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与功能机构集聚带动产业集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其对高端人才的吸引作用.把产业规划和人才引进规划匹配起来.企业作为吸纳人才的主体,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宽松稳定的环境与高效清明的服务环境,对企业实行税收上的减免与政策上的扶持,增强企业的实力及其对人才的吸引能力.

2)改善公共服务与自然环境,加强城市舒适性建设.从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角度来说,高层次的需求是在经济水平之上的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加强城市规划、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城市景观、人文环境、生活方便舒适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方面都是吸引并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空气质量、增加绿地面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交通、信息交流与沟通、文化设施、商业购物、社会秩序、安全和归属感等.促进教育、医疗、养老的发展等.对各项事业统筹安排,满足社会各阶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增强城市对于生活质量要求较高人才的吸引力.

3)优化城市人才政策,增强城市为人才提供就业服务的能力.改变单一的以学历为门槛的人才评价标准,在对高端人才和高校毕业生政策倾斜的同时注意技术人才的招揽,包容性地看待劳动力流动.改善政策工具单一和政策同质化的情况,除户籍、现金奖励、生活补贴以外,将政策优惠运用在工资水平等更能体现人才价值的方面.注重户籍制度的落实与人才引进流程与实施的顺畅协调.减少政府宏观干预产生的人才资源浪费,发挥市场调节供需关系的作用.充分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人才的评价与激励涵盖人才的品德等方面,同时尊重市场的规律,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组合.更注重对人才的人文关怀和人才个人价值体现,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 陈云贤.论区域政府竞争[J].管理世界,2017(8):172-173.

[2] 赵国钦,张战,沈展西,等.新一轮“人才争夺战”的工具导向和价值反思: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视角[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8,35(6):75-84.

[3] 浙江省委党校课题组,姚连营.杭州城市人才吸引力及其提升策略——基于杭州987名高学历青年人才的问卷调查[J].浙江经济,2018(16):52-53.

[4] CARR S C,INKSON K,THORN K.From global careers to talent flow:reinterpreting‘brain drain’[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5,40(4):386-398.

[5] FARRELL D,GRANT A J.China’s looming talent shortage[J].Mckinsey Quarterly,2005,4(4):70-79.

[6] 于飞,王会强,赵岩红.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京津冀城市群人才吸引力综合评价[J].保定学院学报,2017,30(3):36-40.

[7] 李涛,陈彦桦.基于因子分析法广西城市人才吸引力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7):97-100.

[8] 高子平.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上海市人才吸引力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26(2):5-9.

[9] 万星辰,施杨,秦燕.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0):253-254.

[10] 朱鹏,姚亦锋,张培刚.基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初探[J].河南科学,2006,24(1):134-137.

[11] 宋鸿,张培利.城市人才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0(2):43-45.

[12] 温婷,林静,蔡建明,等.城市舒适性: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估的新视角及实证研判[J].地理研究,2016,35(2):214-226.

[13] 马凌,李丽梅,朱竑.中国城市舒适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J].地理学报,2018,73(4):755-770.

[14] 陈胜,马凌.高素质人才的城市舒适物偏好及其就业城市选择——以信息产业中的科技人才为例[J].人文杂志,2014(9):114-121.

[15] 郑姝莉.制度舒适物与高新技术人才竞争——基于人才吸引策略的分析[J].人文杂志,2014(9):106-113.

[16] ULLMAN E L.Amenities as a factor in regional growth[J].Geographical Review,1954,44(1):119-132.

[17] 封荔,张超凤.基于熵值法的乐山市人才吸引力评价及提升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8(15):121-124,148.

[18] 王海锋.国家中心城市所在地区城市群人才吸引力评价[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8(20):39-46.

[19] 杨家林.北京市人才聚集力评价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20] 张炜,景维民,王玉婧.什么决定了一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基于随机森林法对影响要素的检验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22):99-108.

[21] 陈蕾.我国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的定量评估[J].商业经济,2018(8):43-45,59.

[22] 卢旭军.广西高层次人才引进影响因素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8.

[23] 杨晓杰,石鹏扬.基于层次分析的人才吸引力评价模型[J].经贸实践,2018(17):209.

[24] 赵峰禹,皮志新,孙宏福.人才吸引力评价模型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8,20(23):244.

[25] 刘妍.河南省各地市科技人才吸引力评价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26] 朱小檬,朱义胜.沪连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吸引力的比较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6):50-53.

[27] 郑现友.基于熵权分析法的人才吸引力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8(25):251-252.

[28] 张瑜.我国区域人才空间集聚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8.

[29] 陈洲.地区人才吸引力、教育财政支出与高校本地生源占比[D].湘潭:湘潭大学,2017.

[30] 周京奎.城市舒适性与住宅价格、工资波动的区域性差异——对1999—2006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9,35(9):80-91.

[31]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32] 寇宗来,刘学悦.中国城市和产业创新力报告2017[R].上海: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2017.

Evaluation of Urban Talents Attractiveness

WANG Wenyin,ZHANG Jingl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030051,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urban amenities,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talents attractiveness is established in three aspects:the capacity providing employment,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livable environment for talent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multi-city talents attractiveness is conducted by the factor analysis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re the main attractive factors,and natural and living environment are also the critical aspects in talents attractiveness.Therefore,suggestions are proposed,which are promoting the economy,strengthening the urban amenities and optimizing the talent policy.

Key words: talents attractiveness;demand of talents;urban amenities;factor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F 29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918(2019)04-0668-08

收稿日期: 2018-12-12

基金项目: 2017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作者简介: 王文寅(1960-),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通信作者: 张靖琳(1993-),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编辑 孟兰琳)

标签:;  ;  ;  ;  ;  

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