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理论模型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能源水平提升&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例_文化创意产业论文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3.0理论模型与能级提升——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意论文,能级论文,产业集聚论文,文化论文,上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TU984.3;F26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7-0031-09

集聚区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历经了自然集聚、开发集聚、规划集聚的规模扩张之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呈现出了动态升级的发展态势,逐渐步入融合联动的品牌化发展新阶段。在新世纪的第2个十年伊始,上海制定了新的5年发展规划——《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明确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左右,成为国际创意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这一目标既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上海重点服务业的产业目标,也突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在上海城市转型中的功能和战略地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将面临从形态到业态,从集聚到辐射,从功能到品牌、从生产到消费、从产业政策到环境营造等多维度的综合升级和转型。笔者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既要遵循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也要与城市本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有机融合,以政府主导为主要推进模式的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其转型升级的新发展不仅要承担和融入上海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社会就业扩大、本土文化传承、区域品牌塑造等功能,还依赖于有效的体制机制突破和政策体系创新。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3.0理论模型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丰富的产业业态,综观世界各地的实践和发展,不难发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遵循着从创意产业到创意经济,再向创意社会发展的演进轨迹,所谓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一种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即一些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创意企业通常倾向于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以便低成本地获得外部性。集聚既是创意产业起步阶段的普遍发展模式,也是一个多维度动态演进的过程,基于对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创新发展模式的理论认识,根据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实践和趋势特征,可概括总结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3.0演进模型。如图1所示:空间维度的演进轨迹是创意园区——创意街区——创意城区;产业维度的演进轨迹是重点产业——融合型产业——衍生型产业;政策维度的演进轨迹是产业扶持政策——经济系统政策——社会环境政策。根据发展阶段,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理论上可以分为三类:起步阶段以要素集聚为主要特征的1.0产业型文化创意集聚区,起飞阶段以融合渗透为主要特征的2.0经济型文化创意集聚区,成熟阶段以辐射联动为主要特征的3.0社会型文化创意集聚区。在上海发展的集聚区中,从1.0到3.0各个不同阶段的集聚区并存,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特征。

图1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三维演进模型

(一)1.0产业型文化创意集聚区:创意要素的扎堆集聚

1.0创意集聚区的典型特征是文化创意企业在一定地理空间内扎堆式集聚,区内以个体和中小型企业为主,彼此间的经济联系松散,具有产业综合体的初级形态。1.0产业型创意集聚区的主要功能是集聚创意要素,培育创意生产力,服务创意者的生产需求,孵化新型创意企业,目的是通过集聚效应促进创意产出,形成规模化的创意产能。从上海的实践来看,2006年前上海文化创意集聚区大多属于1.0产业型集聚区,相对封闭性的物理空间,主题特色不清晰的产业内容,单一的产业扶持政策,政府的规划引导,不足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在空间维度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物理空间,形态上被赋予了更多的美学意义。当时,一批著名的创意大师和创意人才,如陈逸飞、尔东强、登琨艳等人在田子坊、苏州河、黄浦江等老厂房和老仓库入驻,他们用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开发和改造了这些沉闷和破旧的工业建筑,使其焕发了文化活力,上海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有80%以上是由废弃的旧厂房、旧仓库改建而成,市中心工业区变身创意产业园区,拉开了上海后工业时代的对城市空间艺术化塑造的帷幕,园区内建筑物和道路在色彩、造型上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为工业化的城市景观增添了艺术化的柔性空间,成为上海城市的靓丽风景。比如,M50、八号桥、田子坊等知名度较高、开发较早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为上海的热门旅游景点。

在产业维度上,创意人才要素的集聚带来了一批创意含量较高的企业集中进驻集聚区,新媒体、时尚产业、艺术业、动漫设计业、网游业等新业态产业开始萌芽,但园区内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主题定位不明确。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心城区的兴起为上海大都市核心区域的产业规划提供了一种思路,创造了上海中心城市产业升级转型的新路径,既避免了产业转型中出现的空心化现象,也为上海城市工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国有存量物业的盘活开辟了新的路径,形成了上海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和产业转型的新引擎。2006年,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等5大类、38个中类、55个小类的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因此成为这些重点产业的新载体,“腾笼换鸟”、“招商引资”、“筑巢引凤”等是园区集聚创意资源和要素的主要方式。

在政策维度上,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中采取了突破性的“制度创新”,在全国率先推广“三个不变,五个变”①的操作办法,兼顾了各方面利益,降低了建设开发成本,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由于体制机制的局限,上海1.0文化创意集聚区的建设思路仍然沿袭了传统的制造业思维,政府各部门各自为政,出台的产业扶持政策以生产导向型为主,部门分割、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是产业扶持政策的基本特征。

(二)2.0经济型文化创意集聚区:创意要素的融合渗透

2.0经济型文化创意集聚区是1.0文化创意产业型集聚区升级发展的产物,文化创意要素聚集只是低成本、高效率获得创意产出的一个过程,集聚本身不是目的,用创意创造新财富才是发展创意产业的根本目的,当文化创意要素通过集聚形成一定规模的创意成果,创意的市场应用和投入就成为集聚区的重要功能。2.0经济型文化创意集聚区的主要功能是为创意产能的转化、创意产品的市场拓展和创意价值的实现提供服务和平台,为促进创意要素有效融合渗透到相关产业之中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2006年,上海编制出台了《上海创意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进入了规模性扩张阶段,不少社会资本进入创意产业,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老厂房、老仓库、老大楼比较集中的中心城区相继兴起。至2008年年底,上海有80个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总面积达250万平方米,成为“全球范围内创意产业集聚区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产业集聚和推动作用最强的城市”②。集聚区的快速发展为上海城市的形态规划与文化更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政策突破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格局,也带来了一些问题③,在市场同质化竞争的压力下,一些集聚区加快了自身结构调整的步伐,明确了园区自身的产业定位,积极引入符合园区定位的创意企业,努力为创意企业发展营造优质的外部环境,推动了上海文化创意集聚区从产业型向经济型的转型升级。

在空间维度上,集聚区突破了生产型的封闭式空间布局形态,周边逐渐形成了具有商业休闲、文化体验、产品展示等消费形态的活动空间,以办公写字楼式(或厂区式)为主体的集聚区与城市的商业空间、文化旅游休闲空间的拓展与提升形成互动,集聚区从原来专为创意者设计的工作场所变身为创意者和消费者共同参与拥有的开放式街区,以集聚区为中心形成同心圆式空间扩张,区内创意生产、创意文化体验、创意产品展示和交易等不同功能的空间形态互相交织,与此同时,烙上创意符号的临近街区也逐步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比如上海田子坊、环同济设计圈的发展就是典型的案例。

在产业维度上,集聚区的创意生产要素与市场消费要素间形成融合互动,涵盖上中下游各个环节、形态完整的创意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发展的着力点从注重创意成果的产出向促进创意成果的投入和应用转变。在上海2.0经济型文化创意集聚区中体现出三方面的特点:一是集聚区本身的产业主题特色日趋明显,比如以动漫出版、动漫游戏、动漫文化和动漫生活等为主题特色的宝山动漫衍生产业园,以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为主题特色的花园坊,以雕塑艺术为特色的红坊,以建筑设计业为主题的八号桥等,主题要素的集聚为产业链的生成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围绕集聚区吸引市场消费的功能日益增强。比如动漫衍生产业园推出了面向市场的“动漫大场”品牌、建设了中国首条动漫生活主题的体验街——汶水路动漫街,国内首个青少年动漫科普馆——上海青少年动漫科普馆,强化了集聚区与市场对接的功能,把文化体验、商务服务、消费者培育等融入区域创意经济系统,促进了创意要素在更广泛领域的创新。三是围绕主题产业形成企业间的共生关系,显现出产业集群效益。如环同济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设计产业也从当初单一的城市规划设计,向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发展,在产业链、创新链上形成了共生关系,2009年的总产出超过了123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设计产业集群。

在政策维度上,2.0经济型文化创意集聚区的重点是支持文化创意跨越单一产业层面、鼓励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和创意成果转化,要求出台一系列的综合性经济政策,促进集聚区实现文化创意与市场联动。这一时期上海的政策有三方面重点:一是对重点领域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如《上海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目录》、《上海市创意产业导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等;二是推进产业部门与文化、科技部门的融合,比如经委、市委宣传部共同制定了《上海市加快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三是加强和规范集聚区的建设管理,如《上海市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上海虽然集中出台了进一步优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的相关政策,2010年政府授牌15家“上海创意产业示范集聚区”,但仍然停留在产业层面,滞后于实践发展的要求,对于文化创意集聚区加强与下游产业联动、促进创意产品对接市场等,上海尚缺乏整体和系统的政策设计。

(三)3.0社会型文化创意集聚区:创意要素的辐射联动

3.0社会型文化创意集聚区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高级形态,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超越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价值的创造依赖于创意阶层的崛起,其价值的实现有赖于消费者的认同,两者都与具有社会属性的群体密切相关。当创意要素集聚到一定阶段,将产生辐射联动效应,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开始突破经济目标局限,融入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经不是简单的有围墙的“园区”或“旧仓库”,而成为融工作、生活、商业于一体的开放式社区。

在空间维度上,集聚区由街区形态向城区形态转变,集生活型的创意空间、创意工作与创意生活融为一体,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可称之为“创意城区”。3.0集聚区表达了一种创意性的生活方式,多元的咖吧文化、活跃的创意社群、频繁的创意活动构成集聚区的主体单元,创意成为区域内一种普及性、开发式的、大众普遍参与的活动,创意人才的市民化、城市居民的创意化成为发展趋势,形成了园区、商区、社区“三区”联动的格局。比如田子坊,在空间扩张上,完整保留老上海的城市肌理与生活肌理,动员居民参与共建,在其生活的肌理上嫁接现代生活的符号,实现了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休闲商业共生共存,在怀旧的休闲情境中激发无限的商机。

在产业维度上,集聚区的主题特色产业正逐渐形成品牌,甚至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发展以品牌符号为核心的衍生产业是3.0集聚区的基本特征。创意品牌符号通过强大的渗透力、辐射力发挥联动效应,形成跨部门跨行业的衍生产品,并带动一批支持产业、配套产业的发展。在上海尽管尚未形成成熟的3.0集聚区,但一些园区已经出现品牌经营的态势。比如M50逐步成为集“M50创意园”、“M50网上创意园”、“M50设计联盟”、“M50创意集市”、“M50 creative space”等产品为一体的为大众艺术创意生活而服务的品牌。

在政策维度上,超越经济范畴的3.0集聚区,其政策支撑体系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营造具有创意生活态度、创意生活氛围、创意消费习惯等城市软环境是政策的重点。开放性、长远性、战略性、系统性的社会环境政策既是促进3.0集聚区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现有集聚区政策修正和创新的方向。

二、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能级提升

所谓能级提升是指集聚区从1.0向2.0和3.0的演进,其实质是形成文化创意产业要素之间的融合渗透和辐射联动,即从简单扎堆的物理性集聚到彼此交融的化学性集聚,形成新事物、新业态,产生出创意裂变效应,释放出巨大的创意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集聚区从1.0产业型向2.0经济型和3.0社会型演进的过程是一个三维动态互交的过程,在集聚区空间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的表象背后,是其产业能级的提升和政策体系的创新,新业态带来的新价值、新商业模式不仅促进了文化创意要素的融合、文化创意资源的再配置,也是文化创意政策聚焦的核心。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能级提升是一种“高附加值集聚”的模式,是一个与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和定位紧密关联的概念,处于“十二五”起步阶段的上海确立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体定位,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能级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站在“十二五”起点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外驱动力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为集聚区的产业能级跃升创造了有利的推动条件,开辟了新空间和新路径。

(一)平台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要素共享和交融的基础媒介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新业态,产业组织的显著特征是以个体创意者和微型、小型企业为主体,属于典型的分权化组织,是一个高度细分和专业化的行业,其特征是企业受益于相关企业的创新,同时又高度依赖于相关企业的创新,新业态的形成和新市场的开创来自这些相互依赖企业间整体而有效的协作,因此,文化创意平台至关重要。平台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要素共享和交融的基础媒介,也是文化创意企业之间、文化创意产品与市场之间、创意者与消费者之间实现交流、交融、交易的通道和路径。

目前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有一百多个基础性平台。包括服务平台、活动平台和体验平台等不同类型,其中既有实体的平台,也有虚拟的平台,但大多数平台属于技术服务型,平台功能单一,平台间缺乏有机互动,文化创意服务平台的网络化、文化创意活动平台的品牌化和文化创意体验平台的互动化是实现集聚区提升的重点环节。

1.文化创意服务平台的网络化提升。从上海集聚区升级的实践来看,园区除了通过发挥良好的孵化功能、技术服务功能来促进微小企业成长壮大之外,还要搭建通达性良好的服务平台,把园区服务平台纳入社会化大平台的创意网络,并拓宽与大网络间的链接通道,通过使自身成为社会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和有机组成部分,方便入驻企业间彼此交流、促进其与外界的沟通协作,形成文化创意产业要素的互动,从而发现新的机会、拓展新的空间。文化创意服务平台的网络化提升具体可以从两方面展开:

一是文化创意服务平台网络节点密集度的提升。文化创意产业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产业要素具有多元化特征,其实现融合渗透需要多节点多层级多功能的服务平台支撑,节点密集度高的网络平台拥有更为丰富和专业化的服务功能,有利于集聚区内部产业要素间的交互对接,促进分散要素的聚合和创意产业链的形成。

二是文化创意服务平台网络通道开放度的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无边界,文化创意产业要素分散在大社会之中,除了建立由众多子平台链接而成的网络大平台之外,对网络间纵横交错的通道开放性、便捷性和畅通性的提升十分关键,通道开放度的提升有利于集聚区在更大范围内整合社会资源,通道便捷性的提升有利于网络内创意资源和信息的共享,通道畅通性将提高创意产业要素间融合互动的效率,实现区内要素与社会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2.文化创意活动平台的品牌提升。文化创意活动平台是集聚区能级提升的重要内容,文化创意活动首先是传递新思想、新理念的舞台,其次是文化创意人才展示才华的秀台,同时还是宣传和推广文化创意新产品的展台。文化创意活动平台通过集聚和发现创意人才,传递创意理念、展示创意产品等举措能够有效提升集聚区的发展能级。上海城市每年固定举办的大型节庆活动、文化博览活动、论坛等都是上海文化创意活动平台的有机组成,上海大多数集聚区设有文化创意活动平台,常年举办各类文化创意活动,促进其品牌化发展是实现升级转型的重点。

一是以本土文化促进文化创意活动平台的品牌化。文化是品牌的灵魂,通过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的植入,创意活动平台的品牌能够增添无穷的魅力,呈现丰富的内涵,特别是当创意活动平台与本土文化嫁接,嵌入城市肌理之中,创意活动本身也就成为城市文化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增强平台集聚要素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还能发挥出传承本土文化、塑造区域品牌形象的新功能。

二是以主题特色促进文化创意活动平台的品牌化。活动主题定位明确,内容清晰化的创意平台有利于形成专业性品牌,一方面特定领域的相关要素通过活动平台得到高度集聚和认知,活动内容也能够得到深化演绎,易于促进产业要素的高度交融;另一方面,围绕主题可以开展一系列关联高的活动,实现有机互动,促进创意活动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3.文化创意体验平台的互动化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由终端市场直接参与和推动的新业态产业,消费者是文化创意产业链上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文化创意产品的无形性及其观念价值的主观性,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消费者的投票,因此,与消费者形成互动的文化创意体验平台是集聚区能级提升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文化创意体验平台的重要功能是搭建消费者与创意者之间进行市场性对话的桥梁,需要在培育文化消费、激发潜在消费、促进市场创新等方面加强开拓。由于理念的落后和空间的局限等多方面的因素,文化创意体验平台建设成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缺乏常设、具有公共性、广泛分布、大众参与度高的创意体验平台,因此,在集聚区的升级转型中,要把文化创意体验平台纳入创意产业的赢利模式,开发和布局面向消费者和市场的多元化创意体验平台,通过提升文化创意体验平台互动的普及度和参与度,实现市场消费者与园区创意者的对话,促进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和市场价值的增值。

(二)融入城市主体功能是文化创意产业实现集聚联动的基础支撑

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从1.0到2.0的升级过程中,形成融入城市主体功能的大尺度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既是上海实现创意城市目标的重要支撑,也将加快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整体转型升级,形成园区从单一的产业功能走向集创意、文化、旅游、休闲、生产、消费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联动格局。结合上海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轴,以及苏州河滨河开发利用和黄浦江滨江功能的升级,形成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一轴、两带”的空间布局。

1.东西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轴。西起大虹桥商务区,东至张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沿延安路——世纪大道(地铁2号线)的东西轴线是上海社会经济整体布局中的“城市CBD发展轴”,以此为依托,形成上海东西向的大尺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轴,重点发展时尚消费、商贸咨询等创意服务和创意消费类产业,可以有效地与商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2.黄浦江滨江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以黄浦江两岸开发和世博后效应为契机,重点发展研发设计、会展、广告、旅游、咨询、时尚消费等创意产业,努力打造集中体现产业历史文脉、展现国际化大都市特点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

3.苏州河滨河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以普陀、长宁、静安、闸北和虹口等区苏州河两岸开发和旧区改造为契机,充分利用苏州河沿岸的老厂房、老仓库,以及其他历史建筑资源,加快建设一批以设计、媒体、文化、艺术、广告、动漫游戏等为主体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努力打造体现仓库文化与河岸文化相融合,集旅游休闲、创意体验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

三、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政策新举

根据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向融合互动和辐射联动升级发展的思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政策新举必须跳出集聚区本身,跳出创意本身,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设计,不仅要有新思维,还要有动态发展的眼光,通过阶段性目标政策的突破和实施,围绕创意产业新业态、新市场、新价值的形成,完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体系。

(一)政策思维的超越与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的无边界、融合性等特征使得其与传统产业的发展路径有较大差别,无法沿用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产业政策,目前上海的主导产业政策依然是具有工业经济时代特征的传统体系结构,在城市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尽管文化创意产业等新产业业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但相应的新型产业政策体系尚未形成。政策体系创新首先是思维方式的创新,要突破现有政策的局限性,必须运用创意产业的思维,围绕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商业模式,实现新的超越。

1.超越传统自上而下的线性局限。文化创意产业在形态上由创意园区、创意街区、创意城区等不同空间交织互动演进的综合体,在产业业态上是不同产业和不同要素纵横交错发展的生态体,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政策要跳出自我“圈定”的物理空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超越现有文化创意产业政策自上而下的“线性”思维局限,以营造创意生态环境的立体化思维,整合创意社会资源的网络化思维,催化创意要素渗透辐射的联动化思维,构筑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芽、生根、成长的社会环境,构建具有上海特色的创新型政策体系。

2.超越机械条文的静态局限。文化创意产业价值的创造依赖于创意阶层的崛起,其价值的实现有赖于消费者的认同,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是由与创意相关的各类人群所形成的一个“活态产业”,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政策要运用有机动态的创新思维,超越一般政府政策的机械条文式的静态局限,从培育终端消费市场、激发社会创意潜力的视角,以多元化、多主体、多层次的政策体系架构,建立适应创意产业新型赢利模式的动态更新机制,实现政策有效创新。

3.超越部门分割的行政局限。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融合型的新业态产业,产业链的形成、创意价值的实现都要求不同的部门和机构的协作,无边界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上海现有条块分割的政府部门体制中,始终处于一种任何部门都能管,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管好的状态,超越部门分割的行政局限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创新面临的一大挑战,政策思维的转变,整体推进的机制形成是必要前提。

(二)政策着力点的转变与突破

政策资源配置着力点的转变是按照文化创意产业从1.0—2.0—3.0的升级路径和城市整体转型的要求,把促进跨界融合、促进产业链完善、促进品牌符号衍生、促进创意生产力的市场转化等关键环节作为政策创新的突破口。

1.立足创意产出,着力创意投入。上海除了要继续保持对创意源头的培育与创意产能的积累之外,要更加注重产出效应和创新环境,发挥创意对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和推动作用,使创意真正成为生产力。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着力点应转向创意成果的再投入环节,即在重视创意产出的基础上,将更多的政府资源配置到促进创意成果的再投入之中,把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作为政策扶持的重心,以文化创意带动更多产业和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一方面可以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另一方面也能为经济增长开辟新的源泉。

2.立足市场需求,着力创意消费。在创意经济时代,消费者已经成为一种生产资本,是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有机组成。按照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生产、传播和销售的一般流程,消费者资本在研发和销售两端进行投入,并形成创意产业链的反馈机制。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围绕消费需求组织生产与销售,更将消费者自身的资源开发成为产业资本,成为创意产业价值实现的新源泉。在消费者为王的时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政策要突破原先的产品生产导向模式,立足市场需求,着力于文化创意产业对消费的引领,通过在产品和产业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和观念价值,来拓展新的市场空间。为此,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着力点,一是促进产品创意化和产业创意化;二是促进创意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三是促进市场、创意、产品和技术的有机衔接。

3.立足创意产品,着力创意品牌。品牌是具有文化意义的符号价值,不仅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立足现有文化创意产品、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企业、文化创意园区的基础上,上海要加大对品牌创意产品、企业和园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受到消费市场青睐的“长寿”创意品牌。

4.立足园区集聚,着力创意辐射。上海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经集聚大量优质创意资源,部分园区的规模效应亦已显现,为促进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在点状集聚的基础上,有必要将政策的着力点转到园区辐射效应的放大,在形态上突破旧厂房的限制,形成园区与园区、园区与居住区、园区与商业区、园区与教育机构、园区与公共设施之间的融合,促进上海向“创意城市”的迈进。

(三)政策新举的设计与推进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新举的设计与推进要适应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从形态到业态、从集聚到辐射、从功能到品牌、从生产到消费的综合性升级和转型的需求,从产业发展体系的构建、经济系统的支撑和整体社会环境的营造进行政策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的推进。

1.顶层设计架构。所谓创意产业政策的顶层设计是指从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把城市整体文化创意环境的营造作为重点,对文化创意发展政策进行长远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设计。

一是以城市战略为引领。把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纳入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的主体框架进行设计,体现文化创意发展政策进行长远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根据文化创意战略引领的要求,按照城市转型综合抓手和引擎的功能定位,从社会、经济、法律、环境等全方位构建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体系。

二是以法律法规为保障。用城市地方法规条例的形式,鼓励创意、激发创意、保护创意,把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提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为文化创意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创意文化体验活动开展等支持政策提供法律上的硬性保障。

三是以全民参与为基础。全民参与文化创意是支撑城市创意政策体系的社会性基础和创意的生态环境,培养公民的文化创意意识,参与文化创意生活、享受文化创意成果、发现文化创意人才、建立创意者与消费者的互动机制是创意政策的重要内容。

四是以市场配置为主体。产业本质上是市场行为,市场是文化创意变成产业的内在驱动力,优化文化创意资源配置,培育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推进文化创意市场机制的经济政策,构成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体系的主体内容。

2.推进新举。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创新政策体系的成效取决于能否有效实施和推行,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环境营造和综合推进是上海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升级发展的务实之举。

多主体参与,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社会合力。改变政府既是政策制定者又是政策执行者的推进模式,建立上海城市社会化的文化创意产业网络平台,推进文化创意资源信息共享机制,激发个体市民参与文化创意的热情,大力培育创意社群和社会组织,形成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研究机构、个人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共享文化创意溢出效益的新格局。

多渠道推进,营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一是改变只重视生产制造环节的文化创意推进,在文化创意产业的上、中、下游,包括文化创意设计源头、文化创意生产制造、文化创意市场终端等多个不同的环节全方位广泛拓展渠道;二是改变只重视短期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推进,强化事关长期战略的文化创意政策的推进,在文化、教育、人才、科技、研究等领域开拓文化创意发展的渠道;三是改变只重视创意园区和企业的有形载体建设,大力推进文化创意平台、文化创意品牌、文化创意活动等无形和虚拟的载体建设,通过教育、媒体、商业、网络等多渠道的宣传推介,形成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多元化发展,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创意社会共生并举的新格局。改变文化创意政策“一刀切”式的推进,允许在不同的区域推进差异化的创意政策。比如在上海中心城区可先行先试综合性的文化创意政策,推进创意社区和创意城区的发展,在郊区可以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文化创意乡村的发展,在产业基础较好的领域,推进特色文化创意经济综合体的发展,在市场基础比较好的领域,推进文化创意商业新模式的创新,等等。

集聚是文化创意产业起步阶段的普遍发展模式,也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集聚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创意产业要素的融合互动,形成辐射带动效应;上海集聚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是营造实现“空间形态、产业业态、支持政策”三者间良性互动的文化创意生态环境;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沿着1.0产业型——2.0经济型——3.0社会型的演进路径,产业能级的提升和政策体系的创新是上海文化创意集聚区转型升级的重点。

注释:

①注:“三个不变”是指老厂房、老仓库、老大楼的房屋产权关系不变、房屋建筑结构不变、土地性质不变;“五个变”是指“内容变、管理形式变、产业变、周边环境变、从业人员变”。其中“三个不变”的原则后来被《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采纳。

②《2009年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上海创意产业中心2009年版。

③2006年之后,一批投资开发商介入其中,上海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一哄而上,规模迅速扩大,部分创意产业园区变身商业地产,以纯物业的租金模式进行运营管理,出现了重空间形态轻产业业态,重物业管理轻功能服务,创意园区失去了“创意”的内涵,在社会上引起巨大争议。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3.0理论模型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能源水平提升&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例_文化创意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