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电影路在何方?——从少数民族影片个案《怒江魂》谈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怒江论文,少数民族论文,个案论文,路在何方论文,影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怒江魂》(又名《活寡》)是2005年10月推出市场与观众见面的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一部立志成为“继《五朵金花》、《阿诗玛》、《刘三姐》之后又一部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怒江魂》的主创人员在演员阵容的挑选、宣传策略的实施上都显示出这个创作团队、营销团队可贵的创新意识。
在演员团队的选择上,《怒江魂》大胆启用了香港演员温碧霞以及因为《情深深雨濛濛》而聚集了人气的李钰这两位颇具票房号召力的女影星,以及在《可可西里》当中有出色表演的男演员张磊。这就充分体现了《怒江魂》影片的定位:这是一部反映少数民族历史的片子,但是也是一部充满了趣味的商业片。如此的演员阵容选择,充分体现了主创人员对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在目前比较缺少票房号召力的现状的深刻理解。另外,《怒江魂》在广告营销上体现出主创人员非常明确的营销意识。考虑到市场的需要,《怒江魂》在与观众见面的时候并没有选用初选的名字,而是改成了更具吸引力的《活寡》,进一步利用明星温碧霞的票房号召力,借此来调动广大观众观影的兴趣。除此而外,在北京地区,该片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根据《北京日报》报道:该片的广告覆盖北京4500辆公交车车载电视、1000辆出租车车载电视、200个公交车站灯箱,甚至超过《指环王》、 《哈里·波特》等进口大片。但是,最终的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票房成绩不好,导演和制片人非常失望,甚至发出了以后拍摄少数民族影片一定要仔细考虑的慨叹。
如此看来,即使调动了我们称为票房灵药的明星、选择了具有市场诱惑力的名字、采取了具备一定规模的促销手段,我们的少数民族影片依然只是换来了一声叹息。难道我们的少数民族电影市场就真的没有救了吗?本文将对《怒江魂》这部影片与市场的交锋做深层次的解读,借以进一步认识我国少数民族电影所面临的困境,并对其新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怒江魂》所体现的少数民族影视创作的困境
《怒江魂》体现出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团队的创新意识,也使观众看到了我国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一些新动向。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在影片的内容生产、营销过程中,依然体现出我国少数民族影视创作所面临的诸多瓶颈。
(一)改名过后,依然面临题材瓶颈
从《怒江魂》到《活寡》的更名,将抵御外敌的民族故事《怒江魂》的叙事重点转为影射伦理纠葛的《活寡》,我们看到了主创人员在面对电影消费市场时的思考和努力。但是,决定一部影片的最终效果的最基本因素就是它的题材。编剧阿帕·夏普·门灿依然曾是傈僳族头人,他根据流传在傈僳族百姓中的传奇故事编写此剧。影片讲述了汉、傈僳两族人民不畏强暴共同抗击匪虏的英雄壮举和汉、傈僳青年男女质朴、纯洁的爱情故事。由于是一位对民族文化了解极为透彻的少数民族编剧执笔,影片表现出较强的民族自豪感。在影片中穿插了傈僳族特有的“上刀山”、“下火海”、“裸浴欢歌”等场面,也不是以前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民俗奇观的简单罗列,而是最大限度的将这些情节融入了故事的整体叙事当中,并使其有效的推动了影片的发展。例如“上刀山”、“下火海”,在《怒江魂》中成为两个深爱头人女儿的小伙子为了夺取女孩芳心的竞技项目,这样的设置增加了民俗仪式的趣味性,并且渲染了紧张而热烈的气氛,不失为一次对成功的对民俗的视觉利用。
《怒江魂》虽然立志成为新的少数民族经典,也做了很多大胆的突破,但是在题材的选择上,依然没有跳出“我国少数民族电影文化缺少当代性思考”的窠臼。在新的时代,新的市场环境之下,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和欣赏取向的多元化,简单的抵御外敌的故事情节已经很难再满足新时代的观众。现在的电影观众,大多是视野开阔,新的媒体条件给了他们阅尽世界名片的窗口,但是也同时培养了他们挑剔的审片口味。他们期待一种新的叙事方式,新的视觉呈现,甚至是新的意识观念。所以,如果少数民族题材的挖掘依然提留在对某段历史的还原,而缺少对某一个主题的深刻挖掘,对特殊性外的人类生存普遍性的理解,影片的题材定位恐怕很难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
同样,如果一个好的题材,没有很好的叙事框架做依托,故事也很难精确的呈现出故事本来的创作意图,而在观众接受层面,故事的精彩性、可消费性就会大打折扣。《怒江魂》的故事讲述过程中,设置了汉族人李铁腿一家,头人和女儿娜丝雨,寡妇娜珊和表舅等等故事主体,但是在表现的时候,没有很好的表现主线情节,由于用力基本均等,使得主线和支线的呈现稍显杂糅,从而使得故事的主题不够突出。
(二)启用明星,依然遭遇表演瓶颈
在演员的选择上,尽可能的考虑了年轻受众群的欣赏取向和消费取向,选择了由于港台通俗电视连续剧扮演时尚美丽的女人而走进观众视线的两位漂亮女演员来饰演两位少数民族女孩,以此来吸引对少数民族题材不是特别了解和有兴趣的部分年轻观众。而事实也证明,在购买电影票来观影的观众当中,有很多是冲着温碧霞的明星效应来的。
演员的表演是保证一部影片视觉呈现的关键。尤其对于少数民族影片来说,演员的表演对保持影片少数民族人物的真实感,表现影片的原生态文化魅力显得非常重要。总的来说,在《怒江魂》当中表演的大部分演员都很好的融入了角色,展现出他们对影片人物的深刻理解以及值得称赞的敬业态度。但是,依然有个别演员,比如:暗恋娜丝雨的普纳玛一角,体现出很重的都市气质,并且还说着一口流利的北京话。感觉只是穿着少数民族服装演都市言情剧。像这样普通观众都能看出来的表演漏洞,破坏了少数民族影片整体的风格,也影响了影片在观众心目中留下的好印象。
少数民族影片的表演问题一直都是个很关键的问题。以前就有电影导演、电影研究家提出过这个问题。在少数民族影片面临商业困境的今天,表演的问题依旧存在。
(三)大胆促销,依然难解盈利模式瓶颈
在《怒江魂》放映过后,一位该片的负责人遗憾地表示,影片广告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影片的前期广告投入很多,但是票房收入却很有限,他们觉得很失望。另外,该片导演王振杰表示,虽然少数民族题材对他很有吸引力,但以后再接拍这类题材影片他也会比较谨慎了。他们的对少数民族困境的切身体会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他们的言辞中,我们依然可以发现他们的注意力依然放在前期的票房收入上。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电影盈利模式依然十分单一,少数民族电影盈利机制的尚未建全。众所周知,在营销体系相对完备的美国,有一个电影人公认的火车头理论。也就是说,电影票房收入只占电影总体收入的20%左右,而大部分的利润来自电影后产品的开发,其中包括音像制品(包括DVD,VCD,录像带等)以及卖给电视台的播映权等等。而这些电影后产品的收入才能保证影片的最后盈利。
但是在我国,对于影后产品的开发才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电影人依然将电影院首次放映的票房收入当成评价一部影片是否盈利的主要判定标准。有的电影人,就因为票房收入的问题而放弃了对少数民族影片,而转向其他题材的影视剧的拍摄。这就造成了我国少数民族电影产量以及电影市场的进一步萎缩。在《怒江魂》这部少数民族电影的盈利模式中,我们看到了新时代电影人的营销意识的增强,但是,在盈利模式的开掘上,还有待进一步的人力智力投入。
二、出路分析
基于上述思考,加速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必须具有创新意识。积极融入影视市场,明确少数民族电影的商品定位,为了突破暂时的创作和运作瓶颈,在发展战略上做出重大调整。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大胆启用合适的票房明星,保证电影的影响力
好莱坞影片风行世界的现实告诉我们一部影片商业上的成功离不开票房明星的加盟。明星制是电影影响力的保证,也是提高电影票房的可靠途径。少数民族电影《红河谷》在5年前实现了“叫好又叫座”,除了制作水平的保证, 明星的票房号召力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同样反映少数民族同胞抵抗外族侵略的影片中,导演启用了当时正在处于上升势头的两位青春偶像宁静和邵兵担任主演。宁静既甜美又单纯的气质、邵兵深情有充满野性的表演完全符合观众对一个藏族头人的女儿和一个康巴汉子的形象期待。一时间,两位演员的精彩表演的光辉甚至超过了剧本本身。口口相传的信息传播更加保证了观众对这部影片的信心,《红河谷》的票房成功自然也是预料当中的事情了。相比之下,被称为《红河谷2 》的《怒江魂》在演员的选择上,没有做到完全的契合。在男女主角的人选上,没有太过的考虑到观众的视觉和心理期待。由于女明星明显多于男明星,所以在前期的宣传上,《怒江魂》完全忽略了对男主角的介绍。在网络资料中,我们看到的只是对两位女主角的推介。这样的宣传策略,导致普通观众以为这只是一部少数民族的女人戏,从而打消了很多情侣观众共同观影的念头。从两部影片选择的明星阵容以及最后的效果来看,邀请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气质、表演都与主角契合的影星加盟少数民族影片,是保证票房的可行性策略之一。当然,如果辅之以适宜的宣传策略,明星效应会发挥更好的作用。
(二)制作内容品质精良的少数民族电影,避免粗制滥造
作为从事内容生产的传媒产业,少数民族电影的题材选择以及题材的视觉呈现是保证其品质的关键所在。在融资渠道有限、电影业发展普遍遭遇瓶颈的情况下,从内容选择就开始把关是必然的选择。一个可行的建议是:大胆改编有市场基础的小说作品。如果小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者和社会影响力,将其改编成影视作品除了可以进一步扩大小说的影响力,影视作品以可以借小说的东风,实现影响力的转借作用。这项策略可以实现小说家和影视创作者的双赢。一方面,可以激发从事文学创作边缘地位的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热情,而另一方面,小说家,尤其是少数民族小说家或是从事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小说家的文学精品,也可以成为少数民族影视创作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
从小说到电影剧本的转变,还需要以编剧为首的剧本写作者付出心力,而从电影剧本到电影最终产品的生成,更需要所有电影人的共同努力。在中国电影生产普遍不够景气的情况下,少数民族电影的拍摄要面临比其他题材的电影拍摄更多的资金和制度困难。那么,如何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保证影片的质量,其实是所有少数民族电影人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在这种情况下,电影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热爱,对工作的认真态度,是保证电影内容质量的首要条件。唯有更多的不为名利的电影人投身到少数民族电影的拍摄中,为观众拍摄出一系列的优秀少数民族影片,我国的少数民族电影才可能实现复苏。而如果只是粗制滥造,那么,不久的将来,少数民族电影市场很可能进一步萎缩,少数民族题材很可能在中国电影舞台上绝迹。
(三)合理开发电影后产品开发,丰富盈利模式
在美国等国家,电影之所以被称为“火车头”,充分说明电影后产品开发的可观——票房一般只占电影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一,其余则来自版权转让和后电影产品。我国的电影营销策划与好莱坞的营销策划仍然存在的很大差距。好莱坞的营销策划是建立在科学运作的基础上的,他们不是凭感觉和经验进行咨询,而是通过严密的市场调查和信息分析,设计出一个完备的营销方案。而我国电影业的整体营销水平还不高,很多电影企业的营销行为的随意性强而科学性弱,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电影营销策划。大多数的电影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其作为娱乐行业的本质,也没有认识到在电影产业化大框架内,电影产品应该是一个支点。由这个支点,建构起电影的跨媒体传播体系。撬动了电影产品本身,电影的产业化就成功了一半。中国电影人明知电影票房是一堵很难撞过去的墙,却还是硬着头皮往前撞,却没有静下心来细想,电影的赢利模式是非常多样化的。
对于少数民族电影来说,盈利模式的多样化是实现商业突围的唯一途径。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少数民族影片已经不可能像建国初期那样得到国家资金的全部资助而不去考虑电影的收益。而在中国电影面临巨大挑战的时候,少数民族电影面临的困难其实更多。除了我国几家少数民族的电影制片厂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资金困境和人才困境之外,更多的有志拍摄少数民族影片的电影人也要面临种种制度困境。而要实现少数民族电影的复苏,体制的完善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在银幕收入之外,少数民族影片要大胆开发非银幕收入。在充分利用一切传媒介质进行影片放映前的宣传,为影片树立一定的知名度的前提下,乘胜追击,为影片打开贴片广告收入、影碟等音像制品收入、电视放映权收入、以及拍摄地区的旅游收入等等不同的资金回收渠道。
虽然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怒江魂》没有取得非常好的票房成绩,但是,对广告营销的倚重、以及在各种交通工具上的广告投资也足以证明,国内少数民族影视剧的制作者已经培养了明确的市场意识,可以很好的做到将少数民族电影作为一项文化产品来推销。虽然营销策略还有待完善,但是,该片宣传过程中市场意识的运用是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团队素质提高的表现。
三、结语
《怒江魂》是我国电影人在2005年一次关于少数民族电影的题材选择、拍摄方式、营销策略的崭新尝试。在这部凝结了众多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热爱电影的影视工作者的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取得的成功,但是也发现了无数尚待解决的问题。在《怒江魂》的尝试中,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将为今后的少数民族电影生产提供借鉴。而也正因为如此,它的努力将成为我国少数民族电影历史上值得被书写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