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创新薄弱_科技论文

中国科技创新薄弱_科技论文

中国科技创新乏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乏力论文,科技创新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一定进展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从总体上看,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002年,我国研究与发展(R&D)经费总支出额1287.6亿元,比上年增加245.2亿元,增长23.5%。1995年以来,我国R&D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7年保持增长,这一比重已从1995年0.60%上升到2002年的1.23%。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3年各成员科学、技术和产业排行榜的统计数据,中国用于研究和开发的支出高居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超过德国。近年来,中国在研发上的支出以每年10%到15%的速度增加,远远超过大多数OECD成员。

近年来,我国的R&D经费投入有如下特点:

各主要执行部门的R&D经费投入均有较快增长。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大中型工业企业是我国R&D活动的主要执行部门。2002年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院所R&D经费投入为351.3亿元,比上年增长21.8%;高等学校为130.5亿元,增长27.5%;大中型工业企业为560.2亿元,增长26.7%。

企业的R&D经费投入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2002年,国内各类企业R&D经费投入787.8亿元,比上年增长25.0%。企业R&D经费投入已占全国的61.2%,比2001年上升0.8个百分点。“十五”以来,企业R&D经费投入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上升,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R&D经费投入所占比重稳定在37.5%左右,其他部门的比重下降。

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R&D经费投入均有较快增长。2002年,我国东部地区R&D经费投入894.2亿元,比上年增长24.4%。中部地区R&D经费投入207.6亿元,增长25.4%。西部地区R&D经费投入185.8亿元,增长17.5%。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占R&D经费投入的比重稳定上升。近年来,由于国家开展知识创新工程建设,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力度加大,在R&D经费投入中的比重稳定上升。2002年投入基础研究的经费为73.8亿元,比上年增长32.7%。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投入的5.7%,在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又提高0.4个百分点。投入应用研究的经费为246.7亿元,增长33.4%,占R&D经费投入的19.2%,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投入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为967.2亿元,增长20.6%,占R&D经费投入的75.1%,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投入的变化情况看,若以基础研究为1,2002年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为1:3:13。

具体来说,我国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以下进展:

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成果

人类基因测序、纳米碳管和纳米新材料、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微机电系统研究、南海大洋钻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学、非线性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等八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为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

载人航天技术、运载火箭及卫星技术等航天高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两系法杂交水稻、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动植物、重大疾病的相关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等技术的突破,使我国生物技术总体水平接近发达国家。高清晰度电视、“神威”计算机、大尺寸单晶硅材料、皮肤干细胞再生技术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国在相应领域跃入世界先进行列。

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正在转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企业科技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技术开发类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转制工作,多数科研机构的运作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崛起,技术市场发展迅猛;宏观科技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科技体制初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正在逐步展开。

科研开发机构结构改善

随着科研机构转制逐步到位,我国现有的研究开发机构在科技系统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结构得到了改善,定位更加明确,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科技活动总体规模稳步增长。

科技活动的总体规模稳步增长,1/3科技经费集中在综合科学研究类机构,科技活动人员素质不断提高,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综合科学研究类机构。2002年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活动人员为20.7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4.3万人,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为69.0%。人员素质逐渐提高,科技活动人员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员有2.37万人,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为11.5%,比上年增加0.7个百分点;大学毕业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所占比重为52.4%,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科技经费来源以政府资金为主,政府投入的份额占3/5。随着大批技术开发类研究与开发机构转制逐步到位,我国现存的科研实力比较强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大多数为综合科学研究型、公益型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经费以政府资金为主的特点。继2000年转变为以政府资金为主的结构后,2002年政府投入的份额继续加大。2002年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经费筹集总额为341.9亿元,其中政府资金210.6亿元,非政府资金131.3亿元,分别占总量的61.6%和38.4%。

R&D经费增长较快,投入强度进一步加大。2002年我国研究与开发机构R&D活动经费支出为122.7亿元,比上年增长33.8%。R&D人力为8.1万人年,比上年增加0.6万人年。R&D人力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为79.4%,与上年基本持平。R&D经费投入的强度一直呈增长趋势。按R&D人年平均,人均R&D经费为15.2万元/人年,比上年增加3.1万元/人年。

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迅速,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院。2002年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分别为31.0亿元、53.2亿元和38.5亿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27.6%、43.8%和29.6%。中科院由于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其基础研究经费支出近年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002年其基础研究经费为27.4亿元,比上年增加6.1亿元,增长了28.6%。中科院在研究与开发机构基础研究经费中的份额已占到88.3%。

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增强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加强了科技机构和科技队伍建设,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加快了技术改造步伐,企业科技资源配置得到优化,科技实力稳步壮大,依靠技术创新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拥有自主开发能力的企业面窄、科技经费短缺、自主开发能力不足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

科技供给缺口巨大

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技供给不能满足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且很多行业的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于进口。技术引进和高技术产品进口的状况反映了我国科技供给和需求的实际缺口。

据原外经贸部业务统计,2002年,我国共签订技术引进合同6072份,比2001年增长55.7%;合同总金额173.89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91.28%;其中技术费143.72亿美元,占合同总金额的82.65%,比上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

技术引进增长迅猛,技术引进项目技术含量继续攀升。2002年,全国签订的技术引进合同数量同比增长55.7%,合同金额增长91.28%。技术费占合同总金额的82.6%,比2001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

据海关统计,200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累计1504.1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6.05%,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24.2%。其中2002年1~12月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827.0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0%,占全国外贸进口总额的28.0%,增幅高出全国外贸产品进口增幅7.8个百分点;出口总额677.07亿美元,同比增长45.7%,高于全国外贸出口增幅23.4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达20.8%。12月当月,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84.72亿美元,同比增长25.51%;出口74.2亿美元,同比增长46.93%。从1991年开始,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在外贸进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1991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占外贸进口比重仅为14.8%,到1998年上升到20.8%,2001年更是增长到了26.3%。2002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在外贸进口中所占比重达到28.0%。

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发展不能满足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科技供给的总量和结构还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首先,是科技总量不足,反映在科技投入、人力资源、技术装备、成果产出等各项指标上;其次,是结构不合理,科研与生产脱节,科技成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自主创新不足,可持续创新能力薄弱,高新技术立足于跟踪国外先进技术,核心专利技术少。有些行业的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于进口,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持续逆差。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技术引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促进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但同时,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我国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地表现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效果不好,引进技术没有与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结合起来,重复引进不断发生。

未来我国科技供给战略

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需求很大。从根本上讲,未来科技供给包括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即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国外技术相结合,不能完全依赖引进,或者完全依赖自主创新。一方面,某些战略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市场垄断的技术是无法从国外引进的,需要自主研究开发。无论是基础研究,高技术领域,还是产业技术领域,都要强调原始性创新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要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用引进技术推动国内创新,把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能力结合起来。

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组织重大技术装备的科研攻关。同时,要注重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靠市场的需求带动研究开发,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当然,政府集中力量扶持重点不等于由政府确定技术的发展方向,应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的选择功能。除了少数行业(如国防)技术的发展方向应由政府确定外,大部分民用产业技术的发展要靠市场选择。

政府在产业技术研究开发中的作用主要是弥补市场不足。政府应在企业不愿意或无力进行投入的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与企业研究开发形成互补。政府资助研究开发是一项长期战略,其目的不是追求项目本身的直接利益,而是实现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短期效益,而是为了带动社会长期发展。因此,政府资助的项目大都是一些基础性、实验性和不确定性较强的研究项目。在应用技术研究开发领域,政府应在少数影响国家安全和产业竞争力的重点领域发挥作用。

标签:;  ;  ;  

中国科技创新薄弱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