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在辽宁省高等教育思想动员会议上的讲话_知识经济论文

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在辽宁省高等教育思想动员会议上的讲话_知识经济论文

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在辽宁省高等教育思想大讨论动员会上的讲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讨论论文,思想论文,辽宁省论文,会上论文,教育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肩负着把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辽宁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的艰巨使命。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召开这次全省高等教育思想大讨论动员会,主题是以十五大精神为指针,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为先导,加快改革步伐,开创辽宁高教工作新局面。

我着重讲三个问题:

1.世纪之交,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2.迎接挑战的基础——《纲要》发布以来,我国和辽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成就、基本经验和存在问题;

3.迎接挑战,思想先行——以十五大精神为指针,深入开展高等教育思想大讨论,为推进辽宁高教改革与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一、世纪之交,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今年2月4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关于《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5月4日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江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并明确地向大学发出号召:“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大家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教育和科研战线上努力开创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学习和落实江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首先必须进一步认清:世纪之交,高等教育面临哪些新的挑战?

1.国际竞争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兴起,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挑战

当今世界,随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消失,多极格局兴起,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流。在这种大背景下,国际竞争日益表现为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当前,这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态势,即由工业经济的竞争、能源经济的竞争向知识经济的竞争跨越。

知识经济的显著特点是:把智力作为资本投入经济运行,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手段,使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物化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所以,知识经济的竞争表现出的一个重要的趋势,是由商品的竞争、技术的竞争向智力竞争,向人的大脑中创新意识的竞争发展。认清这一趋势,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江总书记“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的深刻内涵,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向我们高等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战。知识经济的兴起表明,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地位的关键。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将发挥以往时代从未有过的关键性作用。因此,要清醒地认识到高等教育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中的历史使命,充分认识和发挥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我们选择符合中国发展道路和特点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道路极其重要。

近几十年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科学技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突飞猛进的发展,全世界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一些国家,包括某些新兴工业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许多倍,充分证明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英明正确。把科学的新发明应用于生产,广泛地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大规模、低成本的生产体制得以建立,改善了人们的一般物质生活。交通、通讯和信息方面许多新发明和新技术的采用和推广,使过去分割各国和各地区人民的距离大为缩短,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贸易和人员的交往,极大地扩充了人类的知识和活动范围。知识的积累和更新以空前的加速度进行。目前,这场科学技术革命还在继续深入开展,微电子学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等等的研究与发展,将进一步改变世界的面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向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作为承担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承担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高等学校,如何站在科技革命浪潮的潮头,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我国高等学校不容回避的严峻课题。科技革命及科学的迅速发展冲击着高等教育的一些传统观念,迫使高等学校更新教育观念。科技革命及科学的迅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层次结构变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随着科技革命中新学科的不断出现,科学发展的分化与综合,特别是综合趋势,又使得许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产生,反映在高等教育中,新专业将不断涌现。跨学科的专业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获得较快的发展。科学的迅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变化的要求,还表现在科学技术活动日益受到重视,高校科技工作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和显示度会进一步增强,学校的科研工作与社会经济更紧密结合。总之,现代高等学校不仅要承担普及传授知识的任务,还必须创造生产新知识,而且要充当将新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孵化器。就是说,生产知识、物化知识是现代大学的功能。在世界科技革命挑战面前,高等教育应勇敢地迎接这些挑战,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世界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改革与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挑战

面对知识经济的兴起与挑战,面对科技革命的浪潮,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竞相采取对策,以争取战略主动。其中,最突出、最具有共性的对策之一就是深入推进以争夺21世纪人才和教育制高点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改革。改革突破口的选择虽然各有不同,但改革的落脚点是一致的,都是要培养“具有21世纪国际竞争能力的新型人才”。例如,欧盟提出《建设一个知识的欧洲》的纲领;美国制定了《2061年计划》;日本提出培养“21世纪的日本人”改革方案;韩国发布了《实现世界化的新教育构想》等等。综合各国高等教育改革战略,可以概括出六大共同趋势:第一,高等教育与产业界及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第二,高等教育将进一步向大众化和普及化的方向发展;第三,高等教育将由单一职能和类型向多元化扩展;第四,高等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负担将转向更多地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负担;第五,高等教育将日益国际化,在国际合作教育中,培养国际性人才;第六,高等学校将更加注重人文及宽广知识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此外,还有教育思想的更新、办学条件及教育管理现代化、教师队伍高素质化等等。这些世界性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同时,也是新的挑战。

3.国内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以及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对高等教育的挑战

江泽民总书记在接见四所交大负责人座谈会上曾指出: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的“龙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他从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大局出发,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的经济工作正在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的教育工作必须进一步解决好两大重要问题,一是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要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这可以说是当前全国教育工作面临的两个重要转变。”江总书记关于“两个重要转变”的指示,精辟地概括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和集约型生产方式向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挑战的内容,并给我们指明了迎接挑战的方向。

在今年北大校庆上,江总书记又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出我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指出:“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江总书记在阐述知识经济来临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深刻影响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江总书记的这些讲话,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对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以及广大青年健康成长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高等教育是否担当起“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的使命,这是时代向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不容回避的挑战。与此同时,国家已经制定了《21世纪中国议程》,与“科教兴国”并列地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提出在加速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同时,保持生态和环境优化,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增长与环境优化协调一致等战略思想和战略目标。所有这些,都对未来人才的创新精神、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人文素质等综合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向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4.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挑战

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对高等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不是一般性的,而是十分深刻和广泛的,包括教育观念、办学体制、管理方式、教学制度、招生与就业制度以及培养人才的素质等各个方面。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具有双重性质,既给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动力和活力,同时也带来问题和困难。

由于市场经济具有较为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的优点等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力地迫使和促进高等教育必须改革体制,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解决因“条块分割”的体制使高等学校的专业重复设置,学校规模过小,效益太低的问题;以及因国家包办高等教育的体制,使高等学校缺乏内部约束机制,层次不明,类型不清,培养人才的规格比较单一,整体效益不高的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职能的转变,市场对资源的分配调节作用日益加强,必将促进高等学校建立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促进学校必须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着眼,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着力办出自己的特色等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高校对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予以重视,加强省和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统筹权与决策权,高等教育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全面了解现代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推动高等学校按照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实践教学,扩展知识面,注重培养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问题。

但也不可否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带来若干困难和问题,如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给高等学校制订发展规划带来困难,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短期性弊病,容易引诱高等学校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使学校运行机制的转轨偏离正确方向。再如,教育培养人才的长效性、滞后性和市场的多变性、瞬时性的矛盾,给高校的招生、专业设置和调整带来很大困难,市场发育不完善也必然会给要与它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带来种种困难。

因此,这就要求高等学校既要积极地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努力适应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需求,又要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人才的培养,人才的成长过程,学术水平的提高,必须遵循教育的自身规律。高等学校的投资体制、管理体制以及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结合,则要适应市场需求并与之衔接。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办学水平上,体现在人才质量和科研水平上。在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方面,既要立足国情,又必须借鉴国际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总之,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遵循这两个规律是高等学校面临的现实挑战。

二、《纲要》发布以来,我国和辽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成就、基本经验和存在问题

认清挑战,迎接挑战,有利于我们高屋建瓴地思考问题,把握全局,从总体上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脉络和趋势。同时,我们还必须立足国情,立足省情,立足中国和辽宁高等教育的现有基础,这才能脚踏实地,思考符合我们自己实际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那么,中国和辽宁高等教育的现有基础是什么呢?总的来说,还是两句话:一是改革、发展成绩不小;二是离“三个面向”的要求,差距很大。

1992年,江总书记在十四大报告中,不仅振奋人心地发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号召,而且明确提出教育要为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而深化改革。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全面、系统地确立了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战略、目标、改革方向和保证措施。辽宁省政府也相应地制定并颁布了《辽宁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五年来,在十四大精神和《纲要》的指导下,我国、我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高等教育的规模有了较大发展,结构有了一定改善,校均规模有了明显提高

五年来,高等教育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统一协调发展的方针,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结构有所改善,校均规模有了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意识有所增强。1992年全国和辽宁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分别为218.4万和13.4万人,1997年分别发展到318.7万人和19.7万人。教育结构有所改善,长线专业得到一定的控制,短线专业特别是与我省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有了一定的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启动,专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与此同时,在校生规模有了明显的提高。1992年全国和辽宁普通高等学校校均本、专科生规模分别是2070人和2207人,生师比分别为7:1和5.7:1,到1997年,校均本、专科生规模分别提高到3112人和3085人,生师比分别提高为10:1和8.14:1,效益明显提高。很多高校都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重要的目标。增强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是近几年来高教改革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

2.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思路、目标、重点日益明确和突出

五年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比较大的步伐,出现了很好的改革势头。我国高教的原有体制,是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集中计划、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分别直接管理的条块分割的办学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学校缺乏面向社会办学的自主权;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单科性、行业性强的学校过多,各自封闭办学,“小而全”,自成体系,部分学校和专业重复设置,结构不合理,效益不高。1992年第四次全国高教工作会议之后,高教体制改革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改革试点和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特别是高教管理体制改革进展明显,其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形成了一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改革思路,即“以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逐步扩大学校面向社会办学的自主权,淡化和改变单一的隶属关系,加强省级政府的统筹作用,变条块分割为条块有机结合”的改革思路。从1994年至今,国家每年召开一次高教体制改革会议,每次李岚清副总理都要亲自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直接指导和推进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体制改革促进了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和全国或地区范围内的优化,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正在提高,高等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得到加强,贡献正在加大。长期“条块分割”的格局开始被打破,高教管理体制向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迈出了重要步伐;第二,找到了五种有效的改革的形式。即共建、合并、联合、协作、划转。近年来,全国已有30个省市、48个部委程度不同地进行了改革,涉及高校近400所。各种共建的高校有100所,有181所学校合并调整为74所,净减107所,中央部委划转地方的高校有8所,联合办学的高校有228所,企业、科研单位参与协作办学的高校有217所,涉及企事业单位近5000家。与此同时,辽宁省委、省政府为积极推进我省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做出了艰辛的努力。迄今,我省已实施省、部共建的有5所高校;实施合并的有10所高校,合并组建成5所新的院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办学的有15所高校;校际间联合办学的有20余所高校。在五年工作的基础上,目前,省教委正在制定并将向省政府上报《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争取今年能够获得批准、启动;第三,加速了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提高了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能力。实践表明,管理体制改革,增强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能力,促进了学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加强了地方政府对本地区所有高校的统筹和支持,使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有所改善,教育资源更充分发挥作用,提高了办学效益;第四,随着高教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正在有力地促进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3.教学改革初步展开,特别是《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启动,调动了广大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校中既有1989年春夏之交政治风波的冲击,又有在不规范的商品经济大潮下经商热潮的冲击,高校工作曾一度出现领导精力、教学经费、教师精力和学生精力等“四个投入不足”的倾向,一度出现“滑坡”或“滑坡危险”。1992年第四次全国高教工作会议之后,原国家教委在深入抓好高教体制改革的同时,突出了教学改革工作。五年来,取得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显著成效:第一,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工作的主导思想。培养人才是高校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主旋律、提高教育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本科教育是基础的思想等,正在成为我国高校工作的主导思想。第二,教学改革全面展开并进入实质性改革阶段,并在改革教育思想观念、拓宽专业口径、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包括推出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开展了有52所高校参加的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推动了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修订了专业目录,拓宽了专业口径;先后建立了84个理科、51个文科和45个工科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基础课教学基地。第三,本科教学评价工作健康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高等教育质量宏观管理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代。先后对110所“文革”后建立的本科院校进行了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并在4所大学进行了教学工作优秀评价试点。第四,坚持在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中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推动高校的教育思想讨论和教学改革实践。

与此同时,我省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工作在突出主旋律、加强管理、改造旧专业、实施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学位工作和实施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例如,我们先后表彰了20多个省级先进教务处,并有9所学校教务处获国家表彰。奖励了省级教学成果项目419项,获国家级奖励33项,获奖教师达1200人次。启动了教学成果立项和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加强了学风建设的指导工作。进行了以教学为中心,以管理为重点的省属院校综合检查评估工作。加大了专业调整力度,全省地方高校专业点数由几年前的700余个调减至目前500余个,本、专科专业点数由1:2调整为1:1,改善了专业层次结构比例。增加了近百个专业方向,拓宽了专业口径,增强了适应性,增设了一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和一大批应用型专业。调整中,不仅学科结构有所改善,而且人才培养效益有所增加。五年来,我省地方高校本、专科专业点均规模由1992年的30余人,分别增加到1997年的42人和61人。

在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我省“两重建设工程”(即加强重点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取得一定进展。大连海事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学等四所高校先后通过“211工程”的部门预审和主管部门的立项审核工作,迈入国家“重点建设学校”行列。同时,还确定了53个省级重点学科和10个省级重点扶持学校,并给予了财力支持,促其上质量、上水平。今年我省学位委员会又自主增列了65个硕士学位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新增了辽宁师范大学和大连铁道学院两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锦州师范学院、沈阳航空学院、中国刑警学院三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了15个博士学位点、16个硕士学位点,使我省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在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我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产学研一体化有一定进展。五年间,各校新开科研、课题一万余项,完成70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项、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182项。科技成果转让成交额达1.3亿元,有43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879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出版专著1132部。

4.一场以“增强质量意识、加强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为重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大讨论正在各校兴起。它反映了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深化的客观需要,顺应了体制改革、教学改革与观念转变三者之间的客观规律,从而促进了新时期高教改革总体思路的进一步形成和完善

总之,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直接关怀和领导下,我国和我省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出现了很好的改革势头。这是我们迎接跨世纪挑战的重要基础。

回顾五年来全国和辽宁高教改革与发展的历程,有九点基本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第一,高等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生力军,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龙头”,必须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高度,立足于迎接知识经济到来的高度,立足“三个面向”的高度,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第二,高等教育要适应并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又要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在讲适应和促进时,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不能仅仅是适应和促进经济的发展,还必须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二是不能忽视教育自身规律,尤其是在每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更需要认真研究如何遵循教育自身发展规律。

第三,高等教育的发展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从追求数量的发展转向追求结构的优化,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上来。同时,要实施区域规划,在总体坚持稳步发展方针的前提下,允许经济发达、教育基础好的地区适当加快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坚持“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是先导”的总体思路,三者缺一不可,要奏好三大改革的“协奏曲”。

第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制度、内部管理体制等五个方面,其中,管理体制是现阶段的重点和难点。紧紧抓住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有利于带动高等教育的全面性改革。

第六,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最高的群体,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学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主旋律,提高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必须突出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在教学改革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又是重点和难点。要紧紧抓住这个重点和难点,推动和带动整体教学改革。在承担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校中,还必须把本科教育作为基础。要摆正各层次教育的位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促进它们协调发展。

第七,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对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具有先导作用,没有思想、观念的率先转变,就没有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必须深入推进“以增强质量意识,加强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

第八,加强高等学校两支队伍建设是实现“两个重要转变”的首要条件。高等学校的党委书记、校长,要认真响应江总书记的号召,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家、教育者。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加速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和富有吸引力的教师队伍。

第九,必须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以上讲到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说是一种改革和发展的良好势头,经验也只是初步的体会和认识。我们不能把成绩估计过高,满足现状。在看到成绩和良好势头的同时,必须看到存在的问题。从深层次上讲,最突出的问题是:

——从总体上看,我们在高校的数量上虽然是大省,但在质量上远不是强省,没有一所有影响的综合性、多学科的名牌学校,在全国高校中排位在50名之前的,我省寥寥无几。进入“211工程”部门预审的,我省仅有4所,占全省高校总数的比例偏低。高校中的两院院士仅有12名,博士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优势学科以及承担和完成的国家级课题都与我省所拥有的高校数量不相称。

——从体制上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办学体制远没有解决。不仅部委属院校归属于国家多个部委和行业,而且省属院校也分散在十来个厅局,造成重复办学,结构失调,人、财、物力资源分散,形不成整体优势,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面对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到来的形势,缺乏主动适应和参与竞争的能力。还没有形成有利于学校自身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原则,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灵活地调整其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向的机制。

——科技水平特别是科技产业贡献率低。我省高校近几年获取的科研经费和承担的科研项目虽然有明显增加,但整体水平还很低。1997年,全省高校获得科研经费仅4亿元,承担的"863"高新技术项目仅16项,还不如北大、清华等一所名牌学校多。科技型、知识型产业非常薄弱。我省普通高校校办产业中科技型企业占不到30%,实际收入仅有5.8亿元。高校科研主要是面向教学,面向学术研究,没有做到面向社会,面向经济主战场,没有很好地面向社会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高校还没有成为哺育知识型企业的场所,高校为振兴辽宁经济所做的贡献远远达不到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期望。

——教师、科研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知识老化现象严重。学科带头人数量少,真正在全国某一领域占据顶尖位置的人数更少,相当一批教师知识面窄,知识老化陈旧,自身缺乏知识创新能力,跟不上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步伐,只能向学生传授知识,根本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仅从现有的39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来看,明显存在着学科单一,基础学科、传统学科比重偏大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应用学科比重偏小的现象。从这些我省高校实力较强的学科存在的问题也可以看出,我省高校教师、科研队伍缺乏能够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新生力量。

所有这些都说明:我省高等教育仍然面临着繁重的艰巨的改革和发展的任务。要把一个体制和结构布局更加合理的、效益更高的、水平和教育质量更高的辽宁高等教育带进21世纪,还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发动和大力推进全省范围的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明确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保证高等教育改革健康和顺利地进行,是当前我省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

三、深入开展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为推进我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党的十五大和九届人大一次会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针和任务。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培养同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强调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等等。这些方针和任务,为我省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和稳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前,深入贯彻十五大精神,进一步促进我省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加快从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转变的建设步伐,使高等教育更好地为辽宁经济振兴服务,我们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但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陈旧、落后,严重阻碍和束缚着改革的深入和事业的发展。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认识不统一,思路不清楚,方向不明确,步调不一致,我省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就难以实现创新突破。因此,必须首先解决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问题。基于此,省教委党组决定,在部分高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在全省高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全面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

在高等学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是在纪念真理标准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之际,对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九届人大会议精神的一次深入学习活动;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确立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总体思路、加快改革步伐的一次思想动员;是使我省高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要紧紧围绕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抓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内部人事管理分配制度、后勤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大讨论,从而通过讨论理清发展思路,排除旧的思想障碍,树立起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要求相一致的新思想、新观念。

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的指导思想概括地说就是:高举旗帜,解放思想,联系实际,更新观念,创新突破,推进改革。具体讲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紧密联系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紧密联系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紧密联系我省和本单位改革发展的实际,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先导,以体制改革为关键,以教学改革为核心,深化我省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人事分配制度、后勤管理、教育教学等各项改革,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我省高校的教育质量、科技水平、办学效益和人才素质,推动“科教兴国”、“科教兴省”战略和知识创新工程的落实,使我省高校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必须突出重点,抓准要害。要抓住关键性、要害性的思想观念,实现思想观念上的突破。下面,我结合我省高教改革与发展的实际,着重讲七个问题:

1.关于高校功能:要打破单纯重视知识传授的观念,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功能进行再认识

对大学功能的认识,长期以来局限于传授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范围。韩愈关于教师的作用,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主要是传授前人积累的知识。说明单纯重视知识传授的观念由来已久。在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学校功能的认识,需要更新观念。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直接依赖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应用的经济。它具有四个特征:一是以知识、信息为基础、为资本发展经济;二是软件知识产业迅速增加;三是依赖高新技术和科学方法不断创新;四是表现为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迅猛增长。

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仅仅作为传授知识的场所是远远不够的。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学校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不仅要为社会造就有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而且要成为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发源地,同时还要成为哺育知识型企业的场所,直接实现高新技术的转化,这就是说,大学具有传播知识、生产知识和物化知识的功能。现代高等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培育人才的摇篮;而且是生产知识、创造科技的基地和物化知识、哺育新产业的工厂。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要全面认识高等教育的功能。作为知识传播系统,要转变“应试教育”的被动体系,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作为知识生产系统,要致力于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创造、创新,特别是要在多学科交叉中形成边缘学科、新兴学科、应用学科;作为知识物化系统,要千方百计使知识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直接或依附于其它条件形成商品,参与社会流通、交换,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物质财富。

2.关于发展的观念:要进一步转变长期以来“重数量、速度,轻质量、效益”的观念,树立“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观念

长期以来,形成一种传统观念,即把发展的眼光只放在数量和速度上。经济建设上如此,教育上也如此。这种单一的数量发展观,对我们来说有着深刻的教训。因为,一是它容易造成结构性失调,而且越发展这种失调越扩大;二是它多为“外延式发展”,往往导致“发展”与“效益下降”相伴生,导致“发展”与“质量下降”相伴生。过去为什么这个矛盾不那么突出?因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结构性人才浪费、质量性人才浪费,皆被“统包统分”掩盖住了。现在体制一转变,矛盾显露了。所以,必须破除这种落后的单一数量发展观,树立“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的新教育发展观,特别要把质量的提高视为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我国清华大学作报告,他把“质量的重要性”提到“时代跨越的高度”来认识,很值得我们深思。他认为:“在信息时代,由于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物质产品的丰富多样,质量取代数量成为价值的一定性因素;从数量向质量的转移,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生产领域如此,人才培养更不例外。特别是在我国现在十分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大背景下,更有强化这一观念转变的必要,更有树立科学的“协调发展观念”的必要。

讲“发展观”,还有一个转变“被动发展,等靠要发展”的观念,树立“主动发展,创造条件发展”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国家投入条件大体差不多的学校,已经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差距,什么原因?主要差别在于“发展观”不同。

讲“发展观”,还要转变“只求规模,忽视结构、质量、效益”的片面的发展观,树立规模大是发展,结构合理了同样是发展,质量效益提高了是更重要的发展的观念。只讲规模速度,不讲结构优化,不讲质量和效益,高等教育不可能健康发展。

3.关于“全面素质教育”和重在创新的观念:要进一步转变“偏窄的专业教育”观念,树立“加强综合素质教育”的观念,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的总体要求来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偏重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树立“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创新能力”的新教学观

长期以来,我们在对“专门人才”理解上,不尽科学、不尽全面,受只重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的传统高等教育观影响很深。一方面表现为学文的学生科学教育薄弱、科技素质较差;学理工的学生人文教育薄弱、人文素质较差;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各类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弱,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以及能力素质等整体水平较弱。这是难以适应21世纪挑战的。现在发达国家在确立自己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时,无一例外地提出了“加强综合素质”的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与此同时,还必须提出:在高等学校倡导加强素质教育,是教育思想的一个发展。不是以素质教育代替另一种教育,也不能把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要融为一体,而且要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应这样做。在几方面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如果文化素质不高,要想有很高品位、很强的创新能力,是很难的。所以要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各科类都要重视这个问题。但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科类专业应有不同要求,要各有特色,提倡模式多样化。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更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主要是教学观念落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根深蒂固,忽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这种教学观相伴随,又引发出一系列弊端。如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教学方法过死,满堂灌、注入式的现象基本上没改变;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引导学生死读书本;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课程考试分数定优劣,等等,都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些地方是在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时空,没有自由讨论的环境,就不会有创新。功课负担太重,也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当前民族的复兴需要创新,科技的创新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清时代特征,加速观念转变,从民族振兴的高度来抓好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工作。要培养创造性人才,首先,要有创新教育思想;其次,要创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内容老化,知识陈旧的状况,力图让学生了解各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第三,应当创新教学方法,废除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改变“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忘笔记”的状况,真正做到“教学相长”;第四,必须营造有利的新环境,形成鼓励创新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完全学分制,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4.关于高校管理体制:要破除狭隘的隶属观念,积极推进调整、联合、合并、共建,努力建设高教强省

我省高等教育的整体地位与水平,对我省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地位、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一流大学在高素质拔尖人才培养、科技发展和知识创新,尤其在产学研结合,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新技术产业兴起,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日益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必须突破长期形成的“条块分割”体制束缚,改变我省“散、小、低、差”的高等教育形象,通过“调整、联合、合并、共建”,真正办出几所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在国内处于前列的名牌大学,使其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带动我省高等教育从“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迈进。高等学校的同志要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充分认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复杂性,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讲政治、顾大局,克服本位主义思想和狭隘的隶属观念,解决因某些利益调整而产生的思想问题,从“科教兴省”的战略高度,以对国家、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加大力度,加快步伐,积极推进高教管理体制改革。

5.关于高校内部人事管理制度:要打破大锅饭,克服论资排辈观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建立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

从目前我省高校的情况看,高等教育的改革,无论是宏观方面还是微观方面都相对滞后,而省属高校在许多方面还落后于部委属高校。我们必须大力推进以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为核心的高等学校内部体制改革。其目的:一是要建立高等学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在面向经济建设服务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二是打破高等学校的大锅饭、论资排辈、奖优罚劣,建立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优秀、拔尖的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我们教育界、知识界经常向社会喊,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但是我们自问,在高校是不是真正做到这一点。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啊!为什么在基本相同的社会环境下,东北大学涌现出了刘积仁、柴天佑这样的杰出之才,建立了“东软”这样的高新技术产业,而其它学校没有做到呢?我看,这里有个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问题,只有真正做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才能冲破现行体制、机制的束缚。每个高校领导都要明白涌现一个拔尖人才就能带起一个学科、一个专业,带动一个产业的道理。辽宁高校涌现出十个、百个刘积仁、柴天佑之日,将是辽宁高教上水平、上质量之时。

6.关于高校后勤管理:破除学校包办社会的传统观念,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效益

长期以来,高校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形成了既办教育,又要办社会的办学模式,衣食住行样样有,吃喝拉撒都得管。校长的精力大都用在后勤上,这种包起来的办学体制使得每一所高校都有一支庞大后勤队伍,其人数甚至比教师还要多,冲淡管理教学、科研的力量和精力,办学包袱沉重。有限的办学经费没有首先保证教学和科研,而是先要保证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甚至形成了定式。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也没有能力包办社会,而是围绕大学,社会办后勤,形成了一座座大学城。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我们一定要打破高等学校包办社会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充分利用当前产业结构调整,下岗分流再就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有利时机,积极探索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的途径和方法,要逐步把高校后勤从高校的事业管理体系中分离出来,使学校管理从繁杂的后勤事务中解脱出来,将学校有限的办学经费集中用于改善和提高教学和科研条件,这样才能轻装上阵,管好该管的,放下不该管又管不了的,集中精力抓好教学和科研,真正有效地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效益。简而言之,高校不能包办社会,而应集中精力保证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7.关于办学类型:要转变“重形式、重名份,轻特色”的传统办学观,树立“以特色取胜”的新观念,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各安其位,办出特色

由于存在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管理和政策因素等复杂的原因,我国高等学校“重形式、重名份,轻特色”的观念比较浓厚。虽然国家一再强调要“稳定层次,办出特色”,但是“追逐升格”的势头不减,不安于稳定本层次,似乎只有升格,才是“上水平”的标志。因而,也就无法集中精力在本层次上办出特色。结果出现“百校一面”、“千校一面”的不良局面。没有特色,也就没有生气。这正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之间的一个重要差距。发达国家由于市场发育比较完善,人才市场配置机制比较充分,所以,特别注重办学特色,没有特色的学校是站不住脚的。我们现在的大学还没有这种危机感,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必须从树立这种危机感入手,来促进“轻特色观念”的转变。由于社会是多元的,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的,所以必须实现办学类型的多元化,培养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求。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都要面向社会,找准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办出特色,办出质量。

高等学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的目的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加快改革,开创高等教育工作新局面。大讨论要有新视野、新思想,防止走过场,切忌落入俗套,要紧紧围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进行重点突破。为此,我从全省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几个重点问题,希望全省高教战线的同志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上,认真展开讨论。

1.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校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增强体制改革的紧迫感。我省高等教育如何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改革?怎样由数量大省形成质量大省?怎样才能办出几所象样的学校?怎样贯彻联合、重组、合并的方针,改变我省高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资源分割、“小而全”的状况,从而优化结构,形成整体优势?

2.认识多元化社会对高校类型多元化的决定性作用。如何进行学科、专业结构布局调整,改变在低水平上重复办学、重复设置专业的状况?如何提高高校培养规格、层次、专业方向对多元化社会的适应程度,更好地为发展辽宁经济特别是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智力资源和各种类型的复合型、应用型、实用型人才?

3.认识在知识经济到来和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大背景下,对人才培养目标、类型、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明确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应当确定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怎样从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际出发,调整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创新能力?

4.认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对高校办学体制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办学体制如何适应经济成分多元化和公有制形式多样化的形势,在以国家办学为主体的同时,能否民办公助、国有民办,吸引社会资金用于发展高等教育?

5.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必要性,认识下岗职工再就业为高校后勤改革所带来的有利条件。怎样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变高校办社会的状况?以便把主要精力用在教育、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上来。

6.认识21世纪对各种类型人才的知识结构的要求。为了培养适应性强的各类人才,怎样改革课程体系和学业成绩评价办法?能否实行宽进严出?能否实行完全的学分制?以便给学生一个主动发展的空间,使学籍管理、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7.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对学校内部管理、人事分配制度带来的新要求,怎样打破大锅饭,取消论资排辈,实行竞聘上岗,分流富余人员,提高教育人力资源利用率,形成奖优罚劣,鼓励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8.认识知识经济到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全面理解高校传授知识、生产知识、物化知识的功能,明确高校在孵育知识型企业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怎样才能使高校科技面向社会,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率?以便搞好知识创新工程,更紧密地为振兴辽宁经济服务。

对于上述问题的讨论,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要空对空。要有理论,有认识,有建议,有改革举措,有政策措施。通过讨论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推进改革。

同志们:

今年对高等教育来说,是一个有特别意义的年份。第一,今年1月国家召开了全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方针,并即将出台《关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第二,今年3月教育部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思路、目标、任务、措施和重点。第三,今年还将颁布《高等教育法》和召开全国普通高校科技工作会议。所有这些,都为我省高教战线深入贯彻十五大和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我们一定要十分珍惜这些难得的机遇,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积极推进各项改革,把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

标签:;  ;  ;  ;  ;  ;  ;  ;  ;  ;  ;  ;  

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在辽宁省高等教育思想动员会议上的讲话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