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实事求是的科学意义_世界观论文

正确把握实事求是的科学意义_世界观论文

正确把握实事求是的科学涵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涵义论文,实事求是论文,正确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它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这已成为全党的共识。但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背离实事求是,或歪曲实事,把实事求是庸俗化;或将明显与实事求是相悖的思想和行为冠以实事求是的名号,甚至真正坚持实事的却在实践中行不通。究其根源,当然有多种因素,但没能把握实事求是的科学涵义,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正确把握实事求是的科学涵义,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那么,实事求是的科学涵义究竟是什么?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了精辟的科学概括:“‘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①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实事求是的科学涵义,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实事求是是一种世界观,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要对世界有一个基本的总体的看法,这便形成了人们的世界观。不同的人由于经济地位、阶级立场、认识水平不同,对世界的看法会有不同甚至相反,但最基本的是如何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于是便有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在阶级存续的社会,不同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对世界的态度是不同的。就当今社会两大主要社会集团来看,资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无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于是便形成了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无产阶级世界观。

无产阶级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由于其独特的先进性,决定了无产阶级没有任何本阶级的私利,它的阶级利益就是全人类的利益。这便是无产阶级世界观是人类最科学的世界观的阶级基础。这一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实事求是就是这一世界观的集中概括。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②因而“违反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思想,违反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实际上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反映。”③

无产阶级实事求是的世界观要求人们,在认识和分析问题时,不能从任何主观臆断出发,而必须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出发。具体到政治态度上就是用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认识问题。体现在无产阶级先锋队——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上,就是立党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树立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现实和未来,看待中国和世界,看待全局和局部,对待集体和个人,对待成绩和不足,才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也只有在政治上确立立党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体现的是无产阶级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事业所应有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共产党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为人民大众的政治立场,在实事求是的原则上是达到了统一的。

第二,实事求是是一种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就要有改造世界的方法,而改造世界的方法是从对世界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就是唯物辩证法,实事求是则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综合体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就是客观事物的矛盾性;“是”就是矛盾运动的规律性;“求”就是从客观事物的矛盾运动中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客观事物总是以具体的、个别的方式存在,而规律是一个个个别事物中包含的内在的、本质的共同性、一般性。实事求是,实质上反映了从个别到一般的逻辑进程,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客观世界是一个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本观点去观察世界。如果把客观事物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就根本谈不上实事求是。正如毛泽东所说:“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的,人们不去如实地反映这些情况,而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们,不认识事物的相互联系,不认识事物的内部规律,所以这种方法是主观主义的。”④

当然,实事求是是作为最高、最普遍的方法论,并非是脱离实际的抽象,而是根深于现实的实践中,是包含更丰富、更深刻内容的根本方法,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实事求是的方法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但并非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具体事物都具有直接的可操作性。实事求是解决的是立场、观点、方法问题,是审视问题的角度。具体问题有具体问题的章法和规程,要把根本立场、观点、方法应用到具体事物中,转化为具体的操作规程,要经过一系列的环节。从方法的层次性上看,有根本的方法,普遍的方法,一般的方法,特殊的方法,具体的方法。如果无视这些中间环节,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降低为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法则,必然导致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

第三,实事求是是人类掌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一种哲学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现实世界的方式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⑤。人类除了用头脑(哲学)掌握世界外,还有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哲学借助于抽象思维来掌握世界,它通过真理和谬误的矛盾运动,向人们提供关于客观事物(即实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知识。实践—精神掌握现实世界的方式则以客体(实事)对人的价值,即用应该不应该的方式来调节人们的行为,推动人们的行为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

人们掌握现实世界的方式,都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⑥实践是联系“实事”和“是”的桥梁。正是社会实践本身才使人类掌握现实世界的不同方式发生作用。因为实践本身具有二重性的特点。列宁说,实践既是“真理的标准”,也是“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⑦由于实践作用的这种二重性,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与客观世界的联系,也就表现为两种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关系。一种是人与“实事”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作为主体去改造客观世界,这就要求人们取得不以自身为转移的“是”,亦即提供关于“实事”的真理性认识。不这样,人们就不能“实事”,不能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因此,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与“实事”的关系中,实践作为真理标准被提到首位。在第二种关系中,亦即“实事”对人的关系中,人们根据自己对“是”的理解而取舍“实事”,使“实事”符合自身的需要。在这种关系中,人作为主体同“实事”的联系是一种价值关系。因此,客观对象(实事)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便提到首位,也就是说实践作为实际确定者被提到首位。

客观的辩证法就是如此。在第一种关系即人对“实事”的关系中,人要从实际出发,服从“实事”,但结果是“实事”受到人的改造;在第二种关系即“实事”对人的关系中,人力图使“实事”服从自己,把“实事”纳入自身设定的“是”的范围,结果是人受到“实事”的改造,人变成了被改造的对象。所以人在实践中形成的主客体关系,便是人改造客观世界,又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人通过实践以实求是,以是取实,便达到了主客体的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也就是实事求是地掌握了现实世界。

第四,实事求是是一种责任,是共产党人对社会、历史,对人民群众的责任

实践是联系“实事”和“是”的桥梁,而任何实践都是社会的实践,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因而,我们从实事中求是,也应把“实事”和“是”放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去求,随着“实”的发展,“是”也应进一步深化。如果把某一阶段达到的“是”一劳永逸,或把只适应于某一领域的“是”不分时间、条件和地点推而广之,不愿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拓宽新思路、开创新局面,照抄照搬书本,或踏着别人的脚步,不是教条主义就是经验主义。邓小平称之为空谈误国。它实质也是一种对社会对历史不负责任的态度。

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离开了人民群众这一实践的主体,就根本谈不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也就谈不上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过程,实际上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从群众中来,是从“实事”中求“是”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则是以从人民群众中求到的“是”为指导,能动地改造“实事”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指出:“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⑧邓小平同志也认为,不从实际出发,只从本本出发,从领导意图出发,借口对上级负责,而无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实际上是把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对立起来⑨。可见,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就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利益出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营养,从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邓小平同志从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联产承包的创举中,发现了农村改革的突破口,使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延伸到城市,可以说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典范。可见,能否做到实事求是,是衡量无产阶级政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是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历史创造者,是不是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的一种标尺。它体现了领导对人民群众的一种责任。

第五,实事求是是一种境界,是共产党人追求的崇高品格和境界

实事求是若仅仅留在口头上不难,难的是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若是一两次实事求是也还容易,难的是一贯坚持实事求是,一贯地有益于人民,一贯地有益于革命,一贯地有益于党。这不仅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有一种对社会、历史,对人民群众的责任感,更要有一种精神,一种大无畏的、奉献的精神,一种无私的境界和品格。有些人在作报告、发议论时,理论上一套又一套,但在具体行动上则不然。明明知道与实事求是相悖,却听之任之,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难怪人们说,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腐化堕落、违法乱纪者,无所谓实事求是;自私自利心怀不正者,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畏首畏尾瞻前顾后者,难以做到实事求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有一种大无畏的奉献牺牲精神,达到无私的境界。

总之,正像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概括的,实事求是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的态度;是一种正确对待历史的态度;是一种把马列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态度;是一种有“的”放“矢”的态度。“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⑩

注释:

①⑩《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801、801页。

②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143、142-143页。

③《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同上书,第128页。

(4)《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313-314页。

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第104页。

⑥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第18页。

⑦《列宁全集》第38卷,第229页。

⑧《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095页。

标签:;  ;  ;  ;  

正确把握实事求是的科学意义_世界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