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循环经济的两个基本经济原则_经济学论文

论循环经济的两大基本经济原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大论文,循环经济论文,原理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06)06-0027-04

1 引言

学术界普遍认为,循环经济思想最早出自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经过20多年的沉寂之后,循环经济实践开始在欧洲特别是德国、芬兰蓬勃开展。我国引入循环经济这个概念不过短短的几年时间,但它却在中国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无论是政府的官方文件,还是专家学者的研究报告,甚至大众媒体的刊头报尾,都可以发现“循环经济”的频繁身影。更为突出的是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各地的企业、工业园区、城市也纷纷举起循环经济的旗帜,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实践活动。这一非常现象提醒我们:循环经济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是否能够保持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在其背后支撑它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对这些问题的探询和回答就成为撰写本文的初衷。

其实,迄今为止,有关循环经济的中文研究文献已经不下千篇。①其中大多数是从政府政策解读、经济形势研判、环境伦理分析、技术措施效应等方面对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研究,最突出的就是所谓“三R”原则被作为循环经济的代名词而被广泛接受。②实际上,这主要是基于技术层面对循环经济基本原理的探讨,尽管这也是必不可少的应用基础性研究。可是,我们知道,循环经济不管是作为一种发展模式,还是作为一种发展理念,都应该符合经济规律,得到经济学原理的解释和支撑。遗憾的是,目前无论是学术领域还是实践层面对于该方面的思考和研究都显得十分不足。从作者检索到的文献范围看,刘学敏教授以《循环经济挑战现代经济学》一文,率先从循环经济挑战现代经济学的思维和理念、挑战既有的市场规律、挑战现代产权理论、挑战现有的环境政策等四个方面对循环经济的基本经济问题进行了讨论[1];王守安研究员从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污染治理的经济学特征、循环经济的运行原则以及循环经济的战略核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2];张连国博士先后发表了《论循环经济制度化的理念形态》[3]、《循环经济挑战传统主流经济学范式》[4],也是从经济学视野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李云燕博士分析了市场机制的内涵及其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阐明了政府行为的根源、作用及其局限性,论证了政府行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主导意义,探索了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的关系,提出了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的有机结合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5];本文作者也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循环经济的特性及其动力机制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6]。

显而易见,循环经济研究并没有引起主流经济学家的关注,尤其是国内公认的一流经济学家大多保持了沉默,至少是没有该方面的研究成果公开面世。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真如某些学者所言“循环经济对现代(传统)经济学构成了挑战”?还是循环经济仍然处于现代经济学的解释范围之内以至于使那些大师们感到“无需再说”?这些问题使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2 资源稀缺论:循环经济的双重前提

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任何一种经济活动或经济发展模式,都依赖于对各种资源的利用以及不同方式的利用,如农业经济主要是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工业经济主要依赖对矿产资源的利用,循环经济主要是对资源的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和高效利用。因此,对于资源特征特性及其供求状况的正确认识,就构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前提和现实前提。

2.1 资源的循环特征分类

对资源分类有多种方式,不同方式有不同的标准和不一致的结果。著名资源经济学家Tietenbergd的分类法对我们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按照这种方法,自然资源被分为五大类型:

(1)可耗竭(depletable)但不可循环(non-recyclable)的资源,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铀矿等能源资源;

(2)可循环的资源,主要包括矿产、纸张、玻璃等;

(3)可补给(replenishable)也可耗竭的资源,如水资源;

(4)可再生(reproducible)资源,如土地资源和渔业资源;

(5)可储藏(storable)和可更新(renewable)资源,如森林资源。

对于循环经济而言,上述第二、三、四、五类资源都具有特殊的利用意义。例如非能源矿产都是可循环利用的,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循环利用其物理或化学性质,当然其利用程度取决于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又比如,水、森林、土地和渔业资源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构成统一的生态系统,其循环特征更为突出。土壤中的养分和森林中的水分可以通过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循环以及气候条件变化得以不断消耗和补充,因此,只要合理开发利用,就能使这些资源始终处于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状态;相反,如果不合理利用或过度利用,则会导致资源恶性循环,引起生产性能下降或生态功能消失,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构成了循环经济的资源基础。

2.2 资源稀缺:悲观派与乐观派之争

经济学里的所谓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无限的需求欲望而言,人类所拥有的经济资源总是明显不足的,这种不足就是稀缺(scarcity)。稀缺性引起了各种经济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产生了经济学。因此,对经济学的经典定义就是,“经济学是一门把人类行为作为目的与可以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资源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的科学”[7]。

早在1798年,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中就论证了资源稀缺及其后果。他认为有一种普遍而且不可改变的法则支配着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关系;在资源有限并固定而人口呈指数增长趋势的情况下,人均收入不可避免地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直至饥荒和疾病使资源与人口数量之间的平衡重新恢复。这就是所谓资源绝对稀缺论。随后,李嘉图(Ricardo,1817)则提出了资源相对稀缺论,指出稀缺性是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和生产技术水平相联系的。此后,关于资源稀缺问题一直成为经济学家关注的重点,并于20世纪60~70年代逐步演变为悲观派与乐观派两大学术派系。

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梅多斯(Meadows)为代表的悲观派以罗马俱乐部的名义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报告,他们以当前探明储量作为资源可得性的极限,以现在每年的资源消耗量除当前储量,从而得到每种矿产的寿命。通过这样的计算分析,他们得出了一些令人悲观的结果:多数主要矿产资源将在40年内耗竭,铁矿有200年的寿命,而煤炭则可维持2000年。③显然,资源悲观派既忽视了人类的响应机制,也忽视了资源的文化性质,这种论证方式招致了来自多方面的批评。

以贝克曼(Beckeman)为代表的乐观派则认为:资源是由文化决定的,是社会选择、技术和经济系统作用的产物;人类不是盲目的自动机器,不会把储存性资源消费推进到灾难性的极限;人们可以通过资源保护、循环利用,也可以开发可更新资源潜力去达到控制资源消耗的目的。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对资源稀缺的市场响应模型。④那就是在运作完善的市场经济中,任何已经变得稀缺的资源产品之价格不可避免地会上涨;随着报酬递减的出现,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者在现有价格水平下就会减少市场供给,因而价格上涨,直到恢复供求均衡。这种价格上涨立即引发一系列的需求、技术和供给的响应(如图1所示)。

图1 对资源稀缺的理想市场响应

与悲观派的情形相似,乐观派关于市场过程将自行解决一切稀缺问题的极端观点也受到了理论和现实的挑战。构成这种挑战的关键基础主要是:第一,市场体系显然是不完备的;第二,市场运作的结果很可能与社会的文化、经济、政治目标不相符合;第三,市场不能克服——实际上还在制造某些形式的资源稀缺。

2.3 资源稀缺构成了循环经济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不管是悲观派还是乐观派他们的差异主要在于认识问题的角度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上,而共同性在于都承认资源稀缺是客观存在而且有可能不断加剧。这既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所设置的理论前提。因此,有人认为,如果不存在资源稀缺,就不可能有经济学产生。

综上所述,资源稀缺理论对循环经济具有如下三方面的作用:

第一,资源的流动性、可更新性、可循环性、多用性等特征构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自然基础,也就是说,正是资源具有可循环利用的自然特性,才能通过资源产品转化链的形式构造所谓资源产品循环和资源产业循环,[13]从而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所谓资源转化链是指按照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资源与产品之间的循环转化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转化链条或循环链条(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自然资源的转化链简图

第二,资源稀缺不是人们主观假设的产物,而是客观经济必然面对的现实前提。不论是从资源在自然界的绝对存量而言,还是就资源与人们需求的相对量而论,资源稀缺性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会是社会经济的制约因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发展循环经济才显示出格外的理性与明智。

第三,从根源上看,正是有了资源的稀缺性,才产生了为解决有限资源问题而进行选择的学问——经济学。不过,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由于其目标和理念的差异,往往导致资源配置方式和发展路径的分歧。对循环经济而言,它不仅把资源稀缺性作为其理论前提,而且把资源的节约利用、循环利用、高效利用和综合利用作为解决稀缺性问题的主要手段。这样就使资源稀缺理论为循环经济奠定了理论和现实基础。

3 外部性问题:循环经济的理论核心

循环经济模式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减少废弃物排放甚至实现零排放,以保护环境免遭污染,从而获取满意的环境效益。实际上这是针对传统生产方式对环境造成巨大损害又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问题而提出的新的问题解决方式。因此,循环经济的理论问题就与环境污染治理这个古老而又新鲜的问题挂上了钩。

环境污染或环境恶化当然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但那只是表层因素;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社会经济方面。因此,经济学家认为,环境恶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基于某些社会的、经济的原因,是由于人们的行为和制度安排出了毛病。[8]当然,这是比较通俗的解释;如果用学术语言来表述就是污染的外部性和环境的公共物品性质。而这个问题又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也是现代经济学关注的焦点问题。

3.1 外部性问题与环境污染

在经济学里,所谓外部性是指一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影响了他人或企业的福利,但没有激励机制使产生影响的人或企业在决策时考虑这种对别人的影响。简而言之,外部性就是在做个人(企业)决策时所有未被个人(企业)考虑的经济或社会活动的无补偿副作用。因此,外部性仅发生在一种活动的副产品引起他人的市场外成本或收益时的情形中,而这又没有通过现金或商品交换得到补偿。也可以将外部性概括为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如果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就表明存在正的外部性;反之,如果私人收益大于社会收益就表明存在负的外部性。著名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里茨分别将此称为积极的外部性和消极的外部性。⑤

环境污染就是一种典型的负外部性行为,无论是SO[,2]等废气对空气的污染,还是污水对河流的危害,都将增加社会对环境治理的成本,而污染制造者却由于多种原因可能逃避了这种成本,于是他们就会得到继续甚至加剧污染的激励。而自由市场机制对此问题却无能为力,这就是市场失灵的表现。

3.2 解决环境负外部性的新思路

解决环境负外部性问题实际上就是对污染进行最优控制的问题。对此,一般有两种思路:一是指令控制或直接管制方法,即政府设定环境质量指标并通过立法手段强制执行。二是利用修正的市场机制保护环境,例如为某些环境产品建立市场,由管理部门制定包括资源全部社会价值的市场价格。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市场激励方法比指令控制方法更有效率,但许多国家实际使用污染控制方法的多为后者。

上述两种方法都需要政府不同程度的干预,美国经济学家科斯(Coase,1960)却另辟蹊径,提出了第三条控制污染的思路。科斯反对政府利用排污标准、收费或补贴进行干预,强调界定产权和排污者—受害者之间谈判解决污染问题的重要性,并坚持认为,在资源的产权有保障的前提下,排污者与污染受害者之间通过谈判(贿赂或补偿)自行解决污染问题是经济合理的。⑥相对于传统福利经济学的观点而言,科斯的思想显然十分富有创意,并极大地开阔了经济学家对外部性问题的研究视野。然而,其局限性也受到了诸多批评[8]。例如,当污染问题涉及众多当事人时,过高的交易费用使谈判难以成功;某些污染的受害者不是当代人而是没有谈判机会的后代人,这时的谈判更不可能;科斯的分析是以完全竞争为假设前提的,当现实的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时,科斯定理就不成立……等等,使通过确立产权、利用市场交易解决外部性问题也遭遇了尴尬。

3.3 循环经济与外部性问题的治理

其实,要从根本上解决外部性问题还有更巧妙的思路,那就是博尔丁(Boulding,1966)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观”,也就是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他指出,消费不是经济系统的“最后活动”,只有废物处理才是关键环节。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物质既不生也不灭,只是随着利用过程而改变形式。因此,在物质生产和消费过程的每一个阶段,物质都重新返回到环境系统中(如图2所示)。换言之,由于返回流的加入,经济系统成为封闭系统,正好像遨游在茫茫太空的宇宙飞船一样,要使该系统持续下去就必须保持物质平衡。因此,物质平衡的思想不仅要清楚地认识随处可见的废物生产和外部性问题,而且意味着注意力必须从废物处理转移到废物的减少和重新利用。也就是说,要把污染引发的外部性问题消灭在其萌芽过程之中,用专业术语表述就是从污染的末端治理转变为前端治理。

图2 物质平衡模型

上图所示意的物质平衡思想,实质上就是现在所指的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模型。它通过生产流、物质再循环、返回环境的残余流等三种流线把资源供给、生产、消费、废弃物、环境等因素和环节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绵延不绝的经济系统。与当前我国学者所大力提倡的各种具体循环经济模式相比,这个物质平衡模型确实堪称经典。

由此可见,环境外部性问题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以来一直困扰学人智者和各界精英的难题,从“庇古税”到政府补贴,从科斯定理到“排污权交易”,人类探索进步的脚印清晰可见,也折射出该问题的艰巨与复杂。幸运的是人类的智力潜能总是因机遇而激发、因挑战而升华。循环经济从思想萌动到理论形成再到实践应用,正好印证了这样一条发展轨迹。

总而言之,现代经济学中关于外部性问题的基本原理既是催生循环经济形成的诱因,也是解释循环经济合理性的依据,更是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说,循环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现代经济学解决外部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为推动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

4 结语

本文立足于我国循环经济实践现实,依据问题导向的原则,提炼出一系列问题考问自己,也考问社会:循环经济在我国得到举国上下一致认同的基本原因是什么?循环经济的生命力及其本质特征是什么?循环经济究竟有没有经济学原理支撑?现代经济学能不能够有效解释循环经济的科学合理性?循着这些问题,作者进行了认真而艰苦的思索。

限于作者的学识和文献问题,本文没有能够、也不可能对上述问题进行全面的论证,只是就其中的两个主要问题进行了探索式的粗浅分析,目的在于吸引更多学者从现代经济学的视角关注循环经济建设。我们始终相信,对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现代经济学而言,循环经济并不会构成根本性的挑战。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循环性、多用性特征为循环经济提供了自然基础。而资源稀缺在理论和现实中的存在,更为通过循环利用、重复利用方式实现资源节约、突破资源稀缺限制、满足人类需求提供了依据和基础。

针对环境污染所形成的外部性问题,经济学家费尽心机,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政策,从而构成了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循环经济思想的提出,一方面为解决外部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前端治理和过程治理思路,推进了外部性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另一方面,现代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与方法也对循环经济的产生提供了诱因,并对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指南。

就现代经济学的视角而言,支撑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除上述两种以外,还有公平与效率原理、边际报酬原理、生态经济平衡原理等本文未能涉及,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注释:

①这是通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结果计算出来的,包括了以“循环经济”为关键词的所有文章,其中有学术论文、经验介绍、消息报道等。

②所谓“三R”是指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关于三R原则的深入解释可参阅诸大建、黄晓芬《循环经济的对象—主体—政策模型研究》,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86~93页。

③这只是一个笼统性的数字,还有文献对各种具体矿产的使用寿命进行了测定,参见朱迪·丽丝《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49~52页。

④对此模型的详细解释可参见朱迪·丽丝:《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55~57页。

⑤关于外部性的经济理论问题可进一步参阅:斯蒂格利茨著,《经济学》(上),中文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493~502页。

⑥关于通过明晰产权解决外部性问题详细论述,可参阅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载于《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年。

标签:;  ;  ;  ;  ;  ;  ;  ;  

论循环经济的两个基本经济原则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