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有商业银行试行资产证券化之设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商业银行论文,资产证券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存在的困境
(一)商业银行经营困难
目前,我国一些国有企业经营不景气,给银行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据资料分析,目前国有企业大约有上万亿元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不能及时偿还,约占各家银行贷款总额的40%左右,这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重重困难。过高的逾期贷款率、呆滞贷款率、呆帐贷款率使商业银行加大了信用风险。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银行的支持,银行贷款是企业举债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我国企业流动资金来源85%以上是银行贷款。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银行贷款由1978年1.7%上升到1993年23.5%,金融已成为社会资源最重要的配置部门。然而,银行的资金来源以短期存款为主,这种以短期存款为主的银行资金来源作为对我国国有企业的中长期性的放款,造成了银行资产与负债间严重的结构性失衡,扩大了银行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十多年来的利率水平调整使得银行存贷利率日趋缩小。从存款利率看,定期、长期存款利率偏高,活期存款利率偏低,导致银行负债比例失调,也增加了银行融资成本。从贷款利率看,包括优惠利率、差别利率、贴息利率等政策性利率均与一般贷款利率差距日益加大,这必然使得本来就低的贷款利率总水平更低。贷款利率的期限结构也不尽合理,长期贷款利率偏低,固定资产贷款与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差异太小,这与存款利率结构中长期利率偏高的现象,正好相反,必然使银行综合利差日益缩小,这也是银行经营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银行同业竞争激烈
银行业的竞争是激烈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包括管理竞争、业务竞争(筹资、斥资、创新)、资本竞争、技术竞争、服务竞争、形象竞争、人才竞争等等。出于利益驱动和生存需要,竞争主体表现出自主性,拥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真正做到业务上自主经营,资金上自求平衡,财务上自负盈亏,责任上自担风险,行为上自我约束,竞争中自我发展。竞争对手间的互相排斥,强者生存,优胜劣汰。在竞争机会均等的情况下,由于货币资金供给和市场的有限性,金融企业经营将趋于规范化和低利率化。在竞争中那些经营管理不善,应变能力差,经营成本高于社会平均成本的金融企业就可能被兼并或走向破产,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据有关资料统计,1995年全球兼并涉及了1176家金融机构,总价值825亿美元。国际清算银行认为,银行兼并是银行为适应新形势所采取的应变措施,银行监管机构应提供这方面的政策便利。银行不得不正视这种严峻现实的挑战。
然而,银行如果破产,银行的债权债务问题的解决则是一个难题,尤其是产权问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产权几乎都属于国家,银行的破产、产权的转让,损失的都将是国家财产,这就不能体现商业银行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经营原则。
(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挑战
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挑战主要有证券业、保险业、租赁业、投资基金业、期货业等。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课题组在一份预测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报告中指出。直接融资市场发展滞后是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因素之一,因此国家将进一步加快发展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市场,这必将促使资金大量流向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于国债、股票、期货等等,给商业银行资金筹措带来潜在竞争。在贷款业务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方式也越来越多,商业银行面临巨大挑战。
(四)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趋势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深化,中央银行将运用基准利率调节资金供求,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从长远看,面对人民币自由化、利率市场化趋势的发展,国际游资的大量流入,商业银行为了自身的发展,必然需要加强风险管理,不仅要进行负债管理,还要对资产进行管理。试行资产证券化是商业银行对资产进行管理,以规避资产隐含风险的一种较好的途径和方式。
二、问题的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试行资产证券化的设想
(一)资产证券化的含义
所谓资产证券化,即指将银行资产重新组合,经过担保后,作为发行证券的基础。放款银行将流通性较低的资产,如不动产抵押贷款、汽车抵押贷款等可靠性较弱的资产,通过信用增强方式如保证,再设计转变为证券,分配承销给投资人,使放款银行顺利取得资金,加速运用。首先,把利益给大众。再将资产所隐含的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转移给投资大众。
实行资产证券化需具备以下条件:首先,证券化资产的信用情况应该比较容易给被信用评级机构及投资人了解,这样才能使发行的证券被投资者所接受;其次,由于资产的信用等级须明确,势必要求该资产为抵押、担保资产,且需要是超额抵押品或担保物;第三,发行的证券价值及报酬率容易计算,合理安排到期时间(至少一年以上),到期时及时还款,防止违约交易,以确保银行信誉;第四,须具有信用较高的保险机构提供担保和实力较足的信托机构承销证券;最后,银行本身须具备一批具有投资银行的专业知识、技术及经验的人才,同时,也要一批专业资产评估人才,以验证抵押、担保资产的足值情况。
(二)资产证券化的程序和过程:
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可以设想如下:
1.放款银行将资金贷给借款人,并与其签订放款契约,取得抵押物的抵押权。
2.将放款抵押物标准化后,委托给信托机构(如投资信托公司),由其发行证券。
3.利用信用卓著的银行信用作为担保,或政府部门提供保证,或提供超额抵押品等信用增强方式,以获得较好的信用评级,吸引投资人。
4.通过投资银行承销证券,分配给投资者,并在二级市场交易。
5.由第三者或原放款银行执行日后服务,并支付本金、利息给投资人。
以上过程如下图所示:
(三)资产证券化的作用
1.资产证券化提高了银行资金流动的速度,使中长期资产短期化,如通过发行债券,合理安排证券到期日,同时,变向增加了银行资金筹措来源,解决了企业资金严重短缺和银行短存长贷的矛盾。
2.资产证券化主要是规避银行资产所隐含的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将风险和收益分散并转嫁给投资者。
3.资产证券化可能改变投资者观念,变储蓄投资为证券投资,变以往对国家信用的依赖为对银行自身的信用,有利于提高银行自身形象。同时,投资者购入有资产担保的证券,其安全性和信用级别较高,可免除疑虑,并加强投资者对银行经营状况的监督作用。
4.资产证券化对防范银行倒闭的风险起到一定的作用。资产证券化增强了银行自理自律能力,使银行自有资本比率达到国际清算银行BIS所订8%的统一标准成为可能,商业银行进行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才能真正实现,一旦银行破产,也不再是国家的损失。
5.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工具的又一种创新,能满足投资者的不同投资要求,也有利于吸引外资。随着商业银行逐步向国际化经营发展,银行受行政干预也将越来越小,海外投资者将乐于参与此类风险较小的投资。资产证券化可以促进中外经济合作,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同时,也促进金融业的竞争及金融市场的发展。
(四)试行资产证券化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资产证券化的结果是将风险和与其相对应的收益转给投资者。同时,由于资产证券化增加了额外的管理费、保险费、保证费及顾问费等,增加了证券化行政成本,无形加重管理者负担。因此,放款银行发行证券的利率高低的确定成为一个难题。显然,它须高于国债利率,同时,一定会低于企业债券利率,但这中间利率到底该取多少,发行证券的成本和费用如何在银行与投资者间分摊,是目前迫切需解决的问题。
2.资产证券化使银行资金的流动性提高,银行将利用事先提前收回的资产证券化资金再次放款,循环往复,很可能产生信用膨胀,货币供给量远超出实际可贷款量。这就需要商业银行能自主掌握好资产负债比例及兑付债券期限及额度。然而,商业银行的自律机制还是很欠缺,银行需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真正贯彻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三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担风险。
3.目前,商业银行在放款中,信用放款比重较大,不适合资产证券化,需扩大抵押贷款比重,同时,银行部门需增强对抵押资产的评估工作,确保抵押、担保资产的真实、足值。
4.我国相对缺少资信较高的能为银行资产提供担保的保险机构和实力较足的信托机构。这对银行资产发行证券及今后营运带来诸多不便。今后,须有意识地发展和扶持此类机构。
标签: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资产证券化论文; 银行资产论文; 证券论文; 金融论文; 银行贷款利率论文; 利率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