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融合促使慕课应运而生,演变出了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和学校围墙。当前,慕课已然成为世界各国争夺下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主导权、话语权的重要阵地。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慕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打破常规,探索新的方法与途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融合于互联网的发展浪潮中。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慕课
6年以来,中国慕课一直在不断发展,一项共识在实践中日益达成:高等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的主要补给者、知识创新的主要促进者、文化传承的主要付出者,要想跟上时代潮流,就必须创新发展。作为引领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主流意识形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推动者,思政教育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任务。当下,高校思政课堂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慕课的优势,筑牢意识形态,回归立德树人,同时与各高校自身特色相结合,形成各式的教学特色,使思政慕课建设趋于多样化,从而激发思政课堂焕发出新活力。
一、“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运用的背景
(一)“慕课”的相关概述
“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英文直译“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大规模,表现其学员受众的广泛;二是开放,以兴趣为导向,没有年龄、性别、国籍的限制,只要注册便可进行学习;三是在线,即这些课程材料散布于互联网上,人们上课地点不受局限。
(二)“互联网+”时代下思政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90后大学生是接受慕课教学形式的时代主体,他们往往追求个性、思想多变、开放、多元,思政教育在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主流意识形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路上,发挥着不可小觑的力量,肩负着时代的重任。然而我国高校传统思政课固守常规,“一本教案走天下”之弊端使课堂成为填鸭或满堂灌,甚或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和标签化,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极大挑战。新时代召唤新变革,在“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育与慕课相融合成为必然。
二、“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慕课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思政教育理念与学习文化滞后
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慕课模式,提倡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模式开放的理念与自主学习、个性化服务的实践。而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受区域、层次等因素的制约,目前还普遍缺乏资源共享意识,开放教育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一方面,在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团队组织等方面存在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一些高校以考核制度为基准,对普通教师进行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一定的限制的影响,导致教师参与思政慕课的积极性不高。另外,长期处于应试教育压力下的学生,尚未能形成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的习惯。
(二)慕课对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挑战
慕课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传统思政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慕课学习中,学生处于学习过程的核心地位,需要自主学习基础知识、在线互动、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然而,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以“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方式来教学,因此对于这种颠倒式教学模式尚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次,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够通过语言、动作等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慕课平台系统虽然也支持师生互动、学生互评等在线交流方式,但这种通过设备在不同时空下进行的交流在丰富程度、表达方式与交流频率上终究无法与同一时空下面对面的交流相比,最终必将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三)慕课的“大规模”尚未真正得以实现
“大规模”一方面指的是共享资源的大规模;另一方面,指的是受众人数的大规模。然而,从数量上看,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一些高校教学设备不健全,不足以支持慕课平台的建设;从质量上看,优质慕课远未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线上课程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思政课程授课水准较高,有的则差强人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低水平的慕课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慕课效果甚至不如传统授课效果好。
三、“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慕课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内涵发展
随着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教师的育人地位是亘古不变的,要想搞好思政慕课,就必须紧抓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要强化慕课教师专业素养建设,要着力培养一批理论骨干教师,形成一批高质量理论成果,努力打造思政研究体系的统编教材和重点教材,构建中国特色的概念、范式、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二是要通过学术交流会、高校校际共享工程等方式,不断探索高校思政教学评价方式方法的创新,搭建思政教学专家交流平台,努力形成优质的思政资源便捷化共享;三要强化慕课技术应用管理水平的培训,不遗余力提升思政教师的备课水平和加强慕课制作团队人才的储备和培养。
(二)共建思政慕课体系,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慕课是互联网时代下新科技革命与现代教育创新理念融合的产物,思政教育工作政治性强,且内容具有高度统一性,要突破“乏善可陈”的局面,一是需要各高校增强全局意识,加强思政慕课的战略合作,实现资源优势平台互补,要致力于打造协同参与、突破校际的共建精品思政慕课;二是要继续优化整合思政资源力度,最大限度发挥思政资源积聚效应和规模集群效益;三是突出思政话语体系建设,要继续拓宽思政慕课宣传渠道,通过学校教学方式的改革,使广大教师积极投入思政慕课建设,发出思政新时代好声音,讲好新时代思政故事。
(三)借助“互联网+”红利,完成角色转变
慕课作为传统教育受“互联网+”技术影响的典范,本质上属于教育技术,要借助“互联网+”红利,完成角色转变,重构高校思政课堂。一是要借助先进技术手段,尽可能通过融入情景图片、视频等来动态呈现教学内容,实现课程的画面感更佳、趣味性更强、印象感更深,同时探索更经济有效的慕课平台建设与模式,使学生能接触更前沿的知识和更新颖的教学方式,大幅提升思政学习的有效性;二是要使传统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翻转课堂”转变,让学生充分享受到自我学习的乐趣;三是要完成教师角色转变,通过设置“讨论区”“实时解答”等来满足学生即时提问等,使教师完成从传统的“传道”到“解惑”的角色转变,从而加速推进名师积极建、教师积极用、学生积极学的慕课新征程。
四、结论
时代快速发展带来了机遇,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创新奠定了基础,也让我们有了更好的工具、更大的平台、更便捷的方式、更有效的手段将优质的内容呈现给学习者,从而更有利于思政教育的普及化。虽然“互联网+”背景下慕课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同时高校应认识到慕课自身存在的缺陷,要想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充分发挥作用,就需要把传统教学方式与慕课教学方式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条以协作、共享为特征的创新之路,为我国思政教育逐步向个性化、大众化、全球化迈进提供借鉴意义。
论文作者:张鑫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6
标签:思政论文; 互联网论文; 在线论文; 高校论文; 传统论文; 课程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