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收藏-第一批外交文件和第一批大使_历史论文

中国外交收藏-第一批外交文件和第一批大使_历史论文

珍藏中的中国外交——第一份外交文件及第一批大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使论文,第一份论文,外交论文,中国外交论文,文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一批工作人员

1947年初,随着内战的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在南京的机构和北平军调处执行部的工作人员陆续返回延安。周恩来一回到延安就召集曾在中共南京办事处外事组和北平军调处工作过的同志们一起见了面。他除了向大家介绍当前的形势外还特别强调,搞过涉外工作的这些同志不要走散了,不定什么时候还需要。

不久,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延安,中央各机关准备撤离,这些做过涉外工作的同志被集中编在一队,薛子正任队长,黄华任副队长,王炳南为党支部书记。章文晋、张香山、凌青等都是这支队伍的成员。

1947年5月1日,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时期即将来临的时刻,中共中央外事组在山西临县的三交镇成立。外事组20多位工作人员中大部分是重庆、延安、南京等地的党的外事机构和北平军调处执行部的干部。时任中央后方委员会书记的叶剑英兼任外事组主任,王炳南任副主任。外事组设研究、编译、新闻三个处,柯柏年、徐大年、董越千分别担任处长。随毛泽东转战陕北的周恩来一直关心着外事组,他几次来信具体指导工作,提出外事组目前的任务主要是翻译毛泽东的重要著作,编译关于解放区基本政策的小册子和关于美国的工具书。周恩来还要求外事组整理三人小组会议的谈判材料,并指出:“这对于今后的国际斗争,也许会有裨益。”

1948年初,外事组随中央转移到河北平山县的陈家峪,离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不远。随着华北大部分地区的解放,外事组在石家庄分两路,一路由王炳南带领北上到北平,驻扎在郊外的香山附近。另一路则穿越冀中平原抵达天津,其中,黄华、章文晋等留在天津组建天津外事处,其他成员进入和平解放后的北平。到北平后,外事组的同志分散在御河桥、松树胡同两处办公。

第一份外交文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主席在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宣布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当天,周恩来遂将毛泽东的公告具函送达世界各国政府。函中指出:“我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是必要的。”当晚,在周恩来的布置和王炳南的组织下,还沉浸在共和国成立的喜庆气氛中的同志们立即行动起来,有的将公告连同函件送交各国政府在北京的前外交人员,有的则连夜南下,将新中国的第一份外交文件送达仍留在南京等地的前外国使领馆人员。新中国的外交部就这样高效有序地开始了第一天的工作。

与此同时,外交部的组建工作也在加紧进行。除原中央外事组的同志外,还从中央其他单位和全国各地调来一批熟悉外事、了解国际问题的人员。一批在海外工作或学习的人员怀着报效祖国的激情也加入到新中国的外交队伍中来。

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除同时担任驻苏联大使的王稼祥外,还有李克农和章汉夫。

第一个部址

外交部的部址选定在北京东城区的外交部街33号。这座建筑此前为华北人民政府所在地,历史上曾是清王朝的国宾馆、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临时大总统府和外交部等机构的所在地。它见证过许多重要历史事件。这时,新中国外交部的一百多名工作人员从原来的临时办公地点陆续迁入。据当年在外交部工作的同志回忆,部领导和办公厅及其所属部门在院内的东楼办公,各地区司、委员会在西楼办公,大部分工作人员也都住在院内。后来,这里一度成为世界知识出版社社址。

1949年11月3日下午,周恩来来到东楼楼上的部联合办公室,和李克农副部长一起会见了处级以上干部,并确定了部联合办公制度、人员配备、部内各机构排列次序等具体问题。11月8日晚,在东楼礼堂召开全体工作人员大会。王炳南主持大会并简要地回顾了自10月1日外交部边组建边开展外交工作的情况,并宣布已基本完成组建任务。周恩来和李克农在会上分别讲了话,周恩来系统论述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的政策、策略和任务,对外交部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和工作方法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号召大家在工作中坚持学习,在新的外交机构中建立新的学习制度。

第一批司级领导

同年底,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通过了外交部司一级领导名单,他们是:办公厅主任王炳南,副主任阎宝航、董越千、赖亚力;苏欧司司长伍修权;亚洲司司长沈端先(夏衍);欧非司司长宦乡,副司长温朋久;美澳司司长柯柏年;国际司司长董越千,副司长龚普生;情报司司长龚澎;条约委员会主任委员章汉夫;外交政策委员会主任委员周恩来,副主任委员乔冠华,秘书主任杨刚。

当时,只设有这九个司级单位。55年后的今天,随着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外交部的司级机构已经达到20多个。

第一批驻外使节

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方面即来电表示愿同中国建交。两国建交后,苏联驻华大使罗申10月4日即从莫斯科启程,在当时交通条件还不方便的情况下,他飞机换火车,火车倒汽车,到中国境内再换乘火车,日夜兼程于六天后到达北京。10月16日,罗申大使向毛泽东主席递交了国书。

与此同时,新中国派出的第一位大使——驻苏联大使王稼祥于10月下旬离开北京。由于行期紧迫,王大使一行来不及办护照,只带了证明书前往。外交部办公厅专门就此事照会苏联驻华使馆,并请苏方在沿途海关给予他们与持外交护照者所享受的同等待遇。王稼祥大使10月底到达莫斯科,11月3日向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什维尔尼克递交了国书。

新中国成立仅一个多月,就同十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国外建立使馆,派驻外交使节已成为当务之急。中央从各野战军兵团级将领和国家有关部门及地方高级干部中确定了一批人选调入外交部,准备在新中国的驻外机构中担任大使等重要职务。吉雅泰的介绍信是乌兰夫亲自写给李克农副部长的,其他一些同志如耿飚、黄镇、柴军武等人的介绍信也都是以其主管首长邓小平、贺龙、杨得志等人的名义开据并加盖名章。可见各方面领导都对这件事给予高度重视。这些同志很快就带着原单位领导开据的介绍信赶到外交部报到。

为尽快使大家了解外交工作,外交部专门组织了学习班,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和一些国家驻华外交官前来介绍国际形势、中国的对外政策、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概况、风俗习惯乃至外交工作经验和外交礼仪,等等。为使将要出使的那些同志了解呈递国书的礼仪,还专门组织他们在屏风后观摩了罗马尼亚首任驻华大使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的仪式。

1950年6月下旬,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任命耿飚、王幼平、谭希林、彭明治、姚仲明、王任叔(巴人)、黄镇分别担任中国驻瑞典、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缅甸、印度尼西亚、匈牙利等国大使,耿飚兼任驻丹麦公使。7月中旬,在这批使节即将赴任之际,周恩来和外交部的有关司局领导在外交部的礼堂同他们进行了交谈。周恩来认真地了解他们赴任前的准备情况,耐心地解答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并从使馆任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方法乃至着装等方面做了具体的指示。

同年七八月间,新中国的首批大使陆续抵达驻在国,并于递交国书后开始履行使命。到1951年9月我国首任驻巴基斯坦大使韩念龙到任,新中国共派出了15位驻外使节,他们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新中国首批大使。

标签:;  ;  ;  ;  

中国外交收藏-第一批外交文件和第一批大使_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