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及其与炎性指标的关系研究论文_刘帅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及其与炎性指标的关系研究论文_刘帅

大连机车医院内二科 大连市沙河口区 116021

摘要:目的:观察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并观察其与白细胞( WBC)、血小板(PLT)、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选取IBD患者65例,检测所有患者粪便标本中10种细菌的数量及 WBC、PLT 计数、ESR和血清CRP水平。结果:溃疡性结肠炎( UC)组和克罗恩病(CD)组肠杆菌(EMB)、肠球菌(EC)、酵母菌( SB)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UC组小梭菌(SC)显著升高(P<0.05); 2组消化球菌(PS)、拟杆菌( BD)、双歧杆菌( BL)、乳杆菌( LC)和真杆菌( ES)均显著下降(P<0.05 或P<0.01); 活动组EMB、ES、SB、SC、BD、BL、LC及WBC、PLT、ESR、CRP与缓解组差异显著(P<0.05或P<0.01); WBC、PLT和 CRP均与EC负相关,ESR与SB正相关(P<0.01)。结论:IBD患者存在显著肠道菌群紊乱,炎性指标与部分菌种失衡相关。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肠道菌群;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C反应蛋白; 红细胞沉降率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近年来在中国发病逐渐增加。现有证据表明[1],IBD发病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肠道菌群改变、免疫应答等因素密切相关,尤其肠道菌群改变是其关键环节。研究表明,IBD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SR)、C反应蛋白( CRP)等炎性指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本研究观察了65例IBD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与白细胞(WBC)、血小板(PLT)、ESR和CRP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一2014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治疗的IBD患者65例,均符合2010年世界胃肠病学组织关于IBD的诊疗指南中规定的诊断标准。其中UC患者36例设为UC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35~64岁,平均(42.15 13.48)岁。CD患者29例设为CD组,男14例,女15例;年龄32~54岁,平均(36. 37 13.68)岁。再依据病情活动情况将65例IBD患者分为活动组34例,缓解组31例,分组标准:UC患者根据腹泻和便血症状、内镜下豁膜病变及医师评估等因素进行评分,每项0~3分,总分)2分为活动期,<2分为缓解期;CD患者依据患者一般情况、腹痛腹泻症状、肠外表现等因素进行CD活动指数(CDAI)评分,,150分为活动期,<150分为缓解期。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群30例设为对照组,各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细菌培养

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粪便采样,在无菌条件下采集新鲜粪便10g,立刻放入厌氧罐中,送至实验室待检。按日本光冈知足法进行细菌培养准备,选择下列10种肠道菌群及选择性培养基:(1)肠杆菌属、(2)肠球菌属、C3)葡萄球菌属、(4)酵母菌属、(5)拟杆菌、(6)双歧杆菌、(7)乳杆菌属、(8)消化球菌、(9)真杆菌、(10)小梭菌[2]。其中1~4选择需氧菌培养基;5 ~10选择厌氧菌培养基,相关培养基均购于青岛海博公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菌落水平鉴定

利用细菌三级鉴定法为细菌鉴定至“菌属”的水平,且检测下限是2 X 102CFU/g湿便。获得的菌落结果数据需取对数LgN(CFU/g)并记录。

1.2.3 4项炎性指标的检测

分别抽取各组待检者的静脉血6 ml,常规利用日本Syamex公司生产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4项炎性指标进行检测,相关试剂均为随机自配试剂,操作步骤均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1.3观察指标

比较各组菌群数量;比较各组菌群阳性率的差异;比较炎症指标组间菌群数量差异;分析炎症指标和菌群数目间的相关性。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6.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炎症指标和菌群数目间的相关性利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法进行处理。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UC和CD组患者肠道菌群含量与对照组比较

经统计分析,2组患者EMB,EC,SB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0.05或P<0.01)}UC组CD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 OS ) ; PS, BD, BL, LC和ES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 <0.05或P<0.01)。

2.2活动组和缓解组肠道菌群含量比较

经统计分析,活动组的EMB,ES, SB和SC显著高于缓解组(P<0.05或P < 0. O1) ; BD, BL和LC显著低于缓解组(P<0.05或P < 0. 01)。

2.3活动组和缓解组炎性指标比较

经统计分析,活动组WBC, PLT, ESR, CRP均显著高于缓解组。

2.4菌群含量与炎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将WBC,PLT,ESR,CRP分别与10种细菌的数量做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WBC,PLT和CRP均与EC负相关(P < 0. O1 } r =-0. 513,-0.478,-0.681),ESR与SB正相关(P<0.01} r=0.791)。

3讨论

肠道菌群为人体肠道系统中正常微生物,通常情况下,一个健康成年人个体肠道中所寄生的细菌种类可达1 000种,数量约为10万亿个。这些菌群在共同作用时不但能对机体的消化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还能抵抗感染,并控制患免疫性疾病的危险指数,甚至关系到机体对抗癌药物的反应[3]。因此,肠道菌群和人体健康关系密切。经过漫长的进化,肠道菌群接受自然选择以及个体适应,菌群内部以及菌群和外界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并且保持动态平衡,进而确保肠道健康困。近年来研究发现,当肠道内环境发生改变时,可能会引起肠道菌群结构失衡,并进而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同时,肠道菌群出现紊乱,使肠道微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进而导致肠道感染。因此,研究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与炎性指标间的关系,对研究疾病的发生与后续治疗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维新,张绅,戴聪,等.血液学检查常规指标与炎症性肠炎活动度与严重程度[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33):3654-3660.

[2]庄辛福.miRNA-126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J].吉林医学,2016(09).

[3]刘丹,周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C反应蛋白、血沉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8):13-15.

论文作者:刘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8

标签:;  ;  ;  ;  ;  ;  ;  ;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及其与炎性指标的关系研究论文_刘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