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裕廊新市镇规划建设对我国的启示论文_陈作挺

新加坡裕廊新市镇规划建设对我国的启示论文_陈作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 200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加坡裕廊新市镇50多年规划建设历程中的经验进行分析总结,从新城人口集聚、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交通发展策略等角度,为我国当前新城建设开发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加坡;裕廊新市镇;新城建设管理

1、裕廊新市镇开发背景

新加坡裕廊新市镇位于新加坡国土西部,距离城市中心区20公里,是整个裕廊工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23个新市镇中之一,因其独立性和综合性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正值国际贸易及海运业蓬勃发展,中央政府在裕廊地区划定了60平方公里土地发展港口和工业,至1968年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到70年代中期企业入驻率达到80%左右,为新加坡成为“亚洲四小龙”作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工业区的重要配套,裕廊新市镇从70年代起步,沿裕廊河两岸规划住宅区和各种生活设施,兴建了学校、科学馆、商场、体育馆、银行、娱乐等设施,吸纳了大量产业工人定居,逐步使裕廊工业园成为生产和生活的综合体。

2、裕廊新城规划特点

裕廊新市镇分为裕廊东和裕廊西两个规划管理单元,合计总面积32.5km2,常住人口35.76万人,现状建成区面积28平方公里。新市镇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混合布局,职住平衡

裕廊新市镇建成区面积28平方公里,其中住宅用地约735公顷,占比26%;各类产业和仓储物流用地约850公顷,占比近30%,是新加坡产业用地占比最大的新市镇。临近港区的工业用地主要为制造业和临港工业,临近新市镇的产业门类以电子、软件、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这些产业吸纳了大量就业,实现了新城内部的职住平衡,也吸引力周边新市镇的人口就业,有效分担了中心城区的压力。据统计,裕廊新城内部出行交通中,本地就业的约占30%,去往南部港区就业的约占50%,去往市中心的仅占20%,降低了交通压力。

(2)完善的配套设施

新城共有裕廊东和文礼两个新城中心,合计各类公共设施面积超过100万㎡,其中裕廊东独占80%,这些设施中,凯德大卖场、凯德购物中心,BIGBOX仓储式卖场等商业设施近50万㎡,医疗设施包括17万㎡的黄廷芳综合医院和6万㎡的裕廊社区医院,两者共同构成新加坡最大的医疗综合体。此外,裕廊新城管理公司、新加坡科学博物馆及天文馆等企业总部和国家级科教文化设施也落户于此,这也让裕廊东成为新加坡西部副中心。

(3)清晰的邻里单元划分及配套设施

邻里中心是新加坡新市镇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也是新城赖以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裕廊新城以主干道为界,共划分为10个邻里单元。每个邻里单元约0.5平方公里左右,设一处邻里中心,服务1.5-2万人。每处邻里中心商业建筑面积2万㎡,包括社区服务、幼托、宗教场所以及各类购物、餐饮及生活服务类业态。与欧美国家的邻里中心相比,新加坡邻里中心步行可达,居民使用更为方便;空间更为多样,包括室内商场、半室外美食街等。并且,邻里单元内很少布置其他商业空间,因此邻里中心的客群很少分流,保证了店铺经营的效益。

(4)便捷的公共交通

裕廊新城共有5个轨道站点,站点间距1300米—1800米,80%的住户都居住在轨道交通站点10分钟步行范围内。轨道交通站点与巴士总站直接相连,通过社区巴士与各居住单元沟通。社区巴士具有间距短,发车快,时间准的特点,成为居民出行的首选,客观上降低了对小汽车的依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房住不炒”的住房保障制度

裕廊新城内,共有约8万套住宅。其中,面向国民出售的组屋约占80%以上,面向富裕阶层和外国人的私人公寓约占15%,小户型公租房约占5%。新城住宅用地整体开发强度较高,单宅地容积率多在2.0-2.8之间,住宅层数多在11-18层之间,较高的容积率符合新加坡集约用地的政策要求,也保证了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效益和服务水平。

3、对我们新城规划及管理运营的借鉴意义

(1)明确的定位和目标人群

新城发展建设离不开明确的定位。裕廊新城从规划之处就面向周边工业园区的产业及产业工人提供生产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因此能够用不到20年时间实现30万人的集聚规模。相比来说,我国部分新城由于规划初期定位不明确,导致人口集聚缓慢,配套设施发育不良,最终沦为“空城”、“鬼城”。

(2)配套设施合理配置,滚动开发

裕廊新城拥有十分完善的公共设施配套,但这些设施是通过很长一段时间逐步发展形成的,设施规模与人口规模总是保持一定的关系。直到近十年,随着新城定位的提升,新的商业综合体、医院、公共文化设施才陆续建设,实现了从单一新城向西部副中心的转变。我国不少新城,规划初期为了营造形象和吸引力,在人口规模不到位的情况下建设了大量商业文化设施,导致这些设施长期处于闲置或效益欠佳的境地。

(3)TOD的开发模式

裕廊新城建设初期,主要通过环岛快速路与中心区进行联系,小汽车依赖度较高。随着1990年轨道交通2号线的建成,公共交通出行条件大大改善,这个时期也是国民组屋购买需求最旺盛的时期,出行条件的改善也促进了新城人口的流入。另一方面,新城规划时巧妙的将轨道站点和商业设施、公交总站等布置再一起,利用人流优势带活了新城中心商业,也便利了新城居民,成为TOD开发模式的典范。

(4)制度保障“房住不炒”

住宅政策对新城发展影响巨大。80——90年代较为宽松的住房金融政策及稳定的房价上涨趋势激发了民众购房热情,推动了新城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了保证住宅价格稳定,政府通过行政和税收手段限制炒房。如1973年,要求组屋居住满5年才能转售,转售后30个月内禁止再次申购,到1979年开始取消禁购期,替代以高额交易税。同时,针对早起房屋面积偏小,户型不合理等问题住房和城市开发公司通过公共财政对住宅进行更新,同时,针对老龄化等问题,也会对新城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更新完善。保证新城始终能够保持一定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纪立虎.新加坡新市镇规划的经验与启示[J].上海城市规划,2014,(02):75-80

[2]谢华华.城市的远见——新加坡城市规划理念刍议[J].城市营造,2018,(08):133-134

[3]梁创.轨道交通引导新城建设——从淡宾尼镇的建设看新加坡新城的发展[J].上市镇建设,2003,(03):262

[4]王蕾 袁中金.新加坡新市镇规划设计的探究与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9,(2):60-65

[5]田东海.新加坡组屋规划的指标和结构[J].国外城市规划,1997(2):41-47

[6]张隆龙.新加坡新市镇建设对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启示——以榜鹅新镇为例[J].建筑科学,2015,(21):230

[7]殷子渊.高层、高密度、高效率——亚洲轨道新市镇的形态特征[J].华中建筑,2012,(12):95-100

论文作者:陈作挺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6

标签:;  ;  ;  ;  ;  ;  ;  ;  

新加坡裕廊新市镇规划建设对我国的启示论文_陈作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