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不良行为道德判断及相关情绪期望的初步研究(1)*_幼儿心理论文

关于幼儿对损人行为的道德判断及有关情绪预期的初步研究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绪论文,幼儿论文,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以幼儿易于理解的有关享用财物的小故事,对4、5、6岁儿童作个别随访,综合考察其已获得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认知的特点,以及相关情绪预期的情况。结果表明:1.幼儿已经获得了有关社会道德的最初步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日常概念水平的知识对行为作道德判断,其道德认知已出现关心他人利益的成分,自我中心主义不突出;2.幼儿假设自己作为损人者的情绪预期与对故事中损人者的情绪预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德道认知与道德情感脱节的现象在前者未有明显表现,却在后者中显现出来。

关键词 幼儿,道德判断,情绪预期.

1 问题的提出

道德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它既包含道德认知的发展,也包含道德情感的发展。幼儿是否已获得有关日常行为道德规范的知识?能否运用这些知识对行为作出相应的道德判断?道德情感的发展与道德认知发展关系如何等,是人们十分感兴趣的问题。

儿童认知发展的新近研究成果强调儿童获得的知识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儿童最初通过日常生活经验获得大量的前科学知识即“朴素理论”(naive theories),并据此逐渐学会区分物理、生物、心理等不同领域的对象、现象,认识其独特的因果制约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对有关概念的科学认识,形成有关领域的认知结构[(1)]。有关幼儿道德认知的研究[(2)]虽然不少,但对幼儿具有的道德知识及其特点的了解还不多。研究这一问题,对解决儿童道德认知发生发展等理论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违反道德的行为产生的不快情绪是阻止此类行为产生的内部因素。可见,情感教育是道德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幼儿道德情感发生发展的研究,能为早期道德教育提供指导。近年来国外有关幼儿对损人者情绪预期的研究[(3,4)]发现,6岁前的幼儿尚不懂得损人者会为自己的损人行为感到不安,但国内有关研究的结果则不一致,一项研究发现我国4岁儿童已有一半以上能判断伤害别人者会感到“不开心”[(5)],而另一项则发现甚至6岁幼儿仍判断偷拿别人东西的人会感到高兴[(6)],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作更深入的研究。

众所周知,道德发展深受社会文化影响,我国有崇尚道德教育的传统,有研究表明,我国儿童较西方儿童更注重利他和维持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7)],移情能力发展也较早[(8)],因此本研究假设我国幼儿的道德认知和情感的发生发展可能表现出与西方儿童不同的特点。此外,道德情感的发展既制约于道德认知能力,也取决于其它条件,本研究假设,由于情绪预期是一种较复杂的观点采择(perspective taking)活动,被描述为自我中心主义的幼儿对他人情绪的预期,要比对自己情绪的预期困难。虽然国外的研究发现幼儿对他人和自己的情绪预期是一致的[(9)],但有研究证明我国幼儿的观点采择能力发展较西方儿童早[(10)],因此针对我国儿童的相应研究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本实验试图设计多种情境,综合考察幼儿对损人行为的道德判断和对故事中损人者及假设自己作为损人者的情绪预期,以了解幼儿所掌握的道德规范知识,揭示其道德认知特点,探讨相关道德情感发生发展的条件。

2 方法

2.1 实验材料

实验采用临床访谈法,以幼儿熟知的日常生活小故事作为访谈材料。为考察幼儿判断的稳定性,以及对不同情境反应的差异性,本研究选用4种不同故事情境,依次涉及争夺玩具和伤害别人,偷拿别人食物,偷拿商店的玩具和借物不及时归还。四个故事及随后的访谈问题的结构均一致,由于篇幅所限,仅举故事1为例。

故事1的内容为:小朋友小强和伟伟在幼儿园里玩。伟伟正在玩秋千,小强也想玩,可是幼儿园里只有这一个秋千,小强就过去挤开伟伟自己玩起来。

随后的访谈问题包括下列问题:

1.小强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2.小强这时心里觉得高兴不高兴?为什么?

3.如果你象小强这样把别的小朋友挤下去,你会觉得高兴不高兴?为什么?

4.小朋友伟伟会觉得高兴不高兴?为什么?

5.你刚才说小强这样做不对,那他怎么做才是对的?为什么?

6.如果伟伟玩了好长时间不肯让别的小朋友玩,小强把他挤开对不对?为什么?

其中问题1、5、6用于探查幼儿的道德认知,问题6加入了情境因素的干扰,以检验幼儿道德判断的稳定性;问题2、3、4用于探查幼儿的相关情绪预期。

为便于幼儿理解和记忆,每个故事均配有两张图片,一张图片上受害者和损人者均为男性,另一张则为女性,各配以男孩名、女孩名,分别用于男女被试。

四个故事以随机顺序呈现。每讲完一个故事,主试即提出访谈问题,并录下谈话内容,然后再呈现另一故事。实验完成后,将录音转录成书面材料供分析。

2.2 被试

实验被试分4、5、6岁三个年龄组,年龄范围为足岁前后三个月,每组20人,男女各半,从北京市两所普通幼儿园中随机选取。

2.3 个案处理

本实验采用内容分析法处理个案,即依据分类手册将被试回答的理由分类,统计每类理由出现的频率。本手册在德国学者Monika Keller教授所用分类手册的基础上有少量修改,将被试回答的理由分成10个类别。按照这一分类手册,两个经训练的研究者对1/3的个案分别独立分类,一致性达89%,说明该分类手册和分类结果均有较高可靠性。

3 结果

3.1 道德认知部分

对问题1,几乎所有被试在所有故事里都回答损人者做得“不对”,故不细述。

表1 在变化情境中(问题6)判断损人行为“对”和“不对”的频次

* 表中括号内数字为相应的百分比

** 此栏数据有4个缺失值

表1所示为在变化情境(问题6)中,被试仍判断损人者做得“不对”的频次。可见虽有情境因素干扰,但即便是4岁被试,在大多数情况下也能坚持判断损人者做得“不对”,表明他们的判断已有一定的稳定性。

如表2所示,在各组被试认为损人者做得“不对”所依据的理由中,比例最高的四项依次为道德规范(1.1,1.2,1.3)、所有权(6)、对他人利益的考虑(5)、权威的态度和惩罚(2);无关理由(10)、笼统的规范(1.1)和不确切不适当的规范(1.2)三项所占比例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其余各项所占比例则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表2 被试作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各类理由的百分比

由表3可知,4岁被试回答确切规范的次数已占55.7%,而到了5岁,这一比例已超过80%。

表3 被试对“应该怎样做才对”的回答的分布

*:此栏数据有缺失值

3.2 情绪判断部分

图1 在故事情境中对他人和自己的情绪判断的分布比例

图1展示了三组被试对故事中损人者(他人)和假设自己作为损人者可能产生的情绪反应的判断情况。在判断自己作为损人者的情绪反应时,4、5、6岁被试回答“不高兴”的比例均超过60%,显著高于回答“高兴”的比例(x[2]=8,P〈0.01;x[2]=9.15,P〈0.01;x[2]=27.13,P〈0.01),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回答“不高兴”的频率逐渐提高,回答“高兴”的频率逐渐降低,6岁组回答“不高兴”的频率已达77.5%。

但对故事中损人者的情绪判断则显示了不同的发展模式,除4岁组外,5、6岁组回答“不高兴”的频率均低于回答“高兴”的频率,其中在5岁组二者差异还达到显著水平(x[2]=11.85,P〈0.01)。

每一年龄组判断自己“不高兴”的比例均高于判断故事中损人者“不高兴”的比例,而“高兴”的比例则相反,其差异除4岁组外均达到显著水平(5岁组x[2]=22.65,P〈0.01;6岁组x[2]=16.36,P〈0.01)。

如图2所示,被试在4个故事中对假设自己作为损人者的情绪反应一致判断为“高兴”或“不高兴”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其中各年龄组“高兴”的比例分别为11.1%、15.8%、15%,“不高兴”的比例分别为38.9%、47.4%、70%);而对故事中损人者作判断的相应比例虽在5岁组有所提高(“高兴”和“不高兴”的比例分别为47.4%和10.5%),但到了6岁却陡然下降(“高兴”和“不高兴”各占20%),甚至低于4岁组;在每一年龄组,后者均低于前者,差距在6岁明显增大。

图2 四个故事中情绪判断一致的总比例

表4 被试判断损人者产生负性情绪依据的各类理由的百分比

表4显示,被试判断故事中损人者和假设自己作为损人者产生“不高兴”情绪所依据的各类理由中,占最高比例的依次是道德规范(1)、所有权(6)、权威的态度和惩罚(2)、损人者的良知(4)和对他人利益的考虑(5)五项,这与表2所显示的情况相似。

4 讨论

4.1 幼儿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其掌握的道德知识及一般认知

能力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幼儿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既受制于一般认知能力,也受制于其掌握道德知识的水平。

本实验最年幼的被试(4岁)已能判断损人行为是“不对”的,并且在有损害程度大小等情境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仍能判断损人行为“不对”的次数占76.25%(见表1),表明他们已具有一定的道德认知能力。这与他们已获得越来越丰富的道德知识有关。

从表2中看出幼儿不仅懂得必须遵守享用财物有关的道德规范,如幼儿园里的秋千“得排着队玩”、“不能拿别人的巧克力”、“商店的东西得拿钱买”等,并且懂得必须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基本道德准则,如友好待人、信守诺言等,懂得不能侵犯别人的财物所有权,作出损人行为后损人者将受到惩罚或不良评价等。表3的结果表明,儿童不仅能据此作出道德判断,并能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

但是,由于幼儿的一般认知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其道德知识仍是直观、形象的,其个体内部各种道德知识的发展不平衡。如幼儿道德判断理由三分之一以上是对具体规范的叙述,如“得等别人玩完以后再玩”等(表2);4、5岁被试对承诺规范(故事4)的认识较其它规范晚(表3)。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幼儿的道德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这不仅表现在道德判断的各项理由所占比例随年龄的变化上,还表现在对多个因素的综合分析开始出现。如6岁被试在对故事1和故事4的变化情境(报复受害者的不友好行为)作道德判断时,分别有30%和50%的人把对损人者行为的判断与受害人的行为联系起来考虑,而4岁被试只有个别能做到。

4.2 道德情感的发展与道德认知的关系

众所周知,道德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而道德需要的产生总是和一定的道德知识、信念紧密联系着的。因此道德情感的发展必然制约于道德认知发展的水平,幼儿对损人行为作出消极的或负性的情绪评定可以作为幼儿道德感发展的一个指标。

本实验中,4、5岁被试判断自己做出损人行为后将感到“不高兴”的次数均超过60%(见图1),6岁被试已有70%的人在4种不同故事情境中一致地作出自己将“不高兴”的判断,并且在判断自己感到“不高兴”的理由(表4)中,道德规范和作为道德规范基础的所有权两项占优势地位,表明他们已能把做出损人行为后的情绪反应与相应道德规范联系起来,显示了道德认知的发展对道德情感发展的制约作用。从表4可见,被试的情绪判断理由中已出现了一定比例的“损人者的良知”的成分。当然,本实验只研究了被试的口头报告,幼儿在实际中的表现,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中,幼儿对故事中损人者的情绪判断仍表现出较明显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脱节的现象,这可能是因为幼儿的观点采择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分化、协调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意图的能力较差,对他人情绪的认知不成熟。

Selman认为,处于观点采择能力发展0级水平的儿童不能区分自己与别人的观点;处于水平1的儿童虽能作此区分,但却把所有的行为都看成有意的[(11)]。图1、2表明,本实验4岁被试对故事中损人者的情绪判断很接近假设自己作为损人者的情绪判断(x[2]=1.02,P〉0.05),他们可能仍处于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级水平。5岁被试已达到观点采择能力的水平1,他们认为主人公有跟自己不同的想法,例如“想偷吃人家的巧克力”;依据情绪产生的“朴素理论”(即行动结果满足需要便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1)],主人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当然会“高兴”,因此5岁被试判断损人者“高兴”的人次显著增加(图1)。而6岁被试的观点采择能力已有所提高,如他们已能认识到故事中借物不还的主人公“又想还给她,又想玩”的心理冲突,看到“他会后悔的,他怕妈妈知道了打他”的复杂心态,因此他们往往拿不定主意,以至在对自己的情绪判断一致性大大提高的同时,对故事中损人者情绪判断的一致性则明显降低(图2)。

4.3 道德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幼儿获得道德知识,发展道德认知,萌发道德情感的过程,是通过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逐渐接受一定社会的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它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等因素的深刻影响。皮亚杰和柯尔伯格认为,幼儿主要是出于惧怕权威和惩罚,以及追求快乐的动机遵守道德规范[(12)],而本实验被试道德判断所依据的理由里,道德规范、所有权和对他人利益的考虑三项的比例均高于惩罚一项(见表2),可见他们更注重利他和对规范的服从;国外有关研究表明,幼儿虽然知道损人行为不对,却并不对损人行为产生不快情绪[(3,4)],而本研究则发现,我国幼儿对自己假设的损人行为感到不快,较早萌发了遵守道德规范的需要。上述差异的产生,与本实验被试生长在一个古有“亲师友,知礼仪”之训,今有教育方针中“德”字当先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中密切相关。在我国,家长和教师非常注重用强化手段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好孩子”会得到成人的称赞,而3违反规范的孩子会受到批评、舆论的谴责甚至责打。丰富的社会环境刺激,促进了幼儿道德认知和关心他人、遵从道德规范的需要的发展。

5 小结

1.幼儿已经逐步获得了有关社会道德的日常概念水平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就道德的正确性对行为作出判断。

2.在我国注重品德教育,强调“利他”价值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随着有关道德规范知识的获得和日益丰富化,幼儿较早萌生了遵守道德规范的需求,道德情感已开始发生发展,因而在假设自己作为损人者的情绪判断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脱节的现象。

由于受观点采择能力和协调冲突情绪的一般认知能力的限制,在对故事中损人者的情绪判断中,认知与情感脱节的现象仍较明显。

1)本文初稿于1996年4月29日收到,修改稿于1996年6月4日收到。

*本文属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学龄儿童认知发展的追踪实验研究”的部分工作。

A PRELIMINARY STUDY ON MORAL JUDGMENT OF

VICTIMIZING BEHAVIOR AND RELEVANT

EMOTIONAL ATTRIBUTION IN YOUNG CHILDREN

Tang Hong Fang Fuxi

(Institute of Psychology,CAS,Beijing,100012)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interviewed young children aged 4,5,6 with understandable daily life stories and investig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socialmoral knowledge,moral judgment and relevant emotional prediction,so as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s moral cognition and moral emotion,and whether they were connected to each other,The results showed:young children did acquire basic knowledge of moral rules in daily life,and judged the moral rights of behavior in terms of these pre conceptual knowledge;careness for others emerged and obscuredthe ego-centrism in their moral cognition;it seemed that the young children's moral emotion were apart from their moral cogniti on in the emotional prediction of story victimizer but not in that of oneself supposed as the victimizer,showing a split between them.The above resultsindicated that young children's moral cognitive development was influenc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emphasized moral education and careness to others,as the result their moral emotion emerged earlier;that influenced by the poor perspective-taking abilities,young children's moral emotion was still apart from their moral cognition in theemotional attribution of the story victimizer.

Key words young children,moral judgment,emotional attribution.

标签:;  

儿童不良行为道德判断及相关情绪期望的初步研究(1)*_幼儿心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