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商团与商团事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团论文,佛山论文,事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6)11-0049-06
1924年8月至10月,以陈廉伯、陈恭受为首的商团反对孙中山领导的大元帅大本营革命政府,最后被镇压,是为商团事变。在事变中,佛山商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事变后期佛山是广东全省商团联团总部所在地,不少活动由佛山商团头目陈恭受公开出面,陈廉伯则躲在幕后。以往学者研究商团事变,对佛山商团较少关注。本文拟对佛山商团参与商团事变的原因,以及佛山商团在商团事变中的作用这两个问题作些探讨。
一 佛山商团成立之背景
佛山商团与广州商团同时或者稍后成立,时间大约是1912年初。[1]①商人梁鼐伯任团长,有团员150人,总公所设在佛山朝阳街念书室。
(一) 佛山建立商团,是佛山地方力量自治、自卫传统的延续。
佛山在南海县境内,在清代名列四大名镇,工商业十分发达。它既不是军事重镇,也不是政治中心,但士绅力量强大,地方事务一向由士绅负责。清广州知府宋玮说:佛山“在昔有明之盛,甲第笼踔,一时士大夫之籍斯土者列邸而居,甍连数里。”[2]自治、自卫一直是佛山城市的传统。1449年,黄萧养农民军进攻佛山,佛山结团自卫,相持数旬,直到明朝大军到来,击败了黄萧养。[3]明末到清初,佛山一直有设团练乡兵之事。[4]1733年,清王朝在佛山设立同知衙门等行政机构,但士绅仍旧在佛山城市的管理事务中起重要作用。清代乾隆时期的《佛山忠义乡志》中也有建立忠义营的记载。[4]与此同时,佛山士绅组建了管理全镇事务的机构——大魁堂。大魁堂的一大功能就是组织团练武装,维护地方治安。1854年,陈开率领天地会占领佛山,清政府依靠地主团练的支持,打败了起义军。此后佛山士绅设团防总局,下设16分局。佛山团局是当时广东四大团局之一。“佛山局系奏办,体制较隆重,各乡有事多倚以办”。“凡历届团务以大魁堂为办事机关”。[5]
民国建立后,广东革命政府采取打击士绅的政策。民国《佛山忠义乡志》中记载:“民国元年,胡汉民、陈炯明先后任粤都督,以国体已更,不无因革,乃废所属乡局及绅士名称,官衙、匾额、旗杆等类皆除去,另图规划。”[5]由士绅管理的团防局被解散,士绅势力受到打击,但士绅管理机构大魁堂仍然存在;[6]1912年,佛山“士商会议遵(省)通令设保安局”,佛山保安局定名佛山保安公局,“票举李佩鸣为局长,冯熙猷、梁鼐伯副之”。[5]李佩鸣是佛山商会会长,梁鼐伯是大商人、商团团长,冯熙猷是清朝进士、大魁堂值理。可见保安公局是士、商合作的机构。从佛山保安公局的人员组成中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后“绅”的势力减弱,“商”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佛山商会出面建立商团,筹备于清宣统元年,实际成立于1912年。[7]商团的建立,是佛山自治力量组建地方武装传统的延续。团防局的撤销和商团建立几乎是同一时间,及时填补了团防局解散后佛山治安力量的空虚。明清之际,士绅一般是在佛山遇到海盗滋扰时,临时设立“忠义营”,事竣则解散。佛山在民国成立后社会动荡,盗匪滋扰。在佛山及周边地区,清末在籍绅士江孔殷,曾组织乡团。民国后,这些乡团逐步联合,称莲花46乡联团,“设总局于张槎书院,以陈恭受为局长”。1921年,佛山商团改由巨商黄祥华号的司理黄颂陶担任团长。5月,负责佛山偏远地区治安的19铺警察游击队调走,黄颂陶组织商团巡查队100人代替警察维持地方治安。12月,黄将商团巡查队改名为佛山忠义乡团,自任局长,加入莲花46乡联团。莲花46乡联团更名为“莲花佛山四十七乡镇联团保卫局”[7]。
(二)民国初年地方不靖,是促使工商业者成立商团的直接原因。
民国建立后,社会秩序十分混乱,时人称“广东盗风之炽甲于他省”[8](p53)。当时南海、顺德这些珠江三角洲最富庶的县份,也是盗匪活动最为猖獗的地区。佛山富庶,自然也是盗贼骚扰的主要对象。广东在宣布独立之后,“初革命军兴,粤督张鸣岐逃,本镇(指佛山——引者)地近顺德乐从。地方民军取道佛山,络绎不绝,拥至万善堂,分据警局及各衙署,附和愈众。商会供给膳费,每日多至五百元。人心惶惑,变恐不测”[5]。这些所谓的“民军”,成分复杂,纪律很差。有人称,“民军者,土匪之别名也”[9]。佛山“俄而盗贼蜂起”,[5]白昼打劫、暗杀、米船遇劫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有。[10]“市面萧条,银根短绌,绅富之家,迁避港澳。”[11]社会治安环境不好,拥有资产、留在本地继续营业的工商业者,首当其冲。他们只能通过建立商团,联防自卫,以保护自己的身家性命。
商人组织商团,自购武器,用以自卫,而且商团采取一家报警、群起救援的机制,对于防范盗匪,有一定的作用。所以,佛山商团成立后,工商业者纷纷加入。但是,由于参加商团要自购武器、服装和各种装备,而且要负担商团基金,缴纳月费,算起来要四五百元,还要出操,巡夜,小商人自然不敢问津。开始参加商团的只是一些大中商人。[12]商团成员一般都有家庭、有资产,比较本分。商团“遇有盗警、水警、火警,均出队保护”。因此,商团在地方口碑较好,民国十年编写的《佛山忠义乡志》称其对地方“频年亦著有劳勋云”[5]。
二 佛山商团由单纯自卫向反对孙中山革命政府方面转化
1923年3月,孙中山依靠滇、桂军阀的支持,再回广州建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由于滇军为驱逐陈炯明出力最多,实力最强,所以也得到了更多的回报。当时军队划分防区,在防区内自己征收捐税充军费。滇军杨希闵部进驻广州最繁华的西关地区,滇军第三军蒋光亮部则驻扎佛山。
(一) 进驻佛山的滇军滋扰地方,引起工商业者的激烈反对。
佛山因为处在珠江干流西江、北江的主航道上,交通方便,因而工商业发达。但是,自滇军进入广东后,无论是西江、北江干流河道还是省河(“省河”是流经广州的珠江河段,离佛山很近),都由于军人和盗贼的骚扰而时常断航,于商业影响极大。佛山商会说:“自去年军兴,交通四梗,百货来源,顿形困绌。”[13]滇军在河道任意设卡,勒索过往船只。例如,1924年3月,广州、佛山一带发生柴荒。当时广州、佛山居民生活生产用燃料,主要是来自西江、北江上运来之木柴。但由于军队勒抽,柴船不堪苛抽而停航,造成柴价高昂,引起柴荒。据义利等13家船商举报,“省河近患柴荒,由于西江沿江驻军拦河收费,计西江由肇至省,肇庆黄江既附加护商费,加三缴纳,而青歧、滘口、马口、沙口、亚婆角、三山等处驻军,对于往来柴船,无论轻船满载,每处每船须纳军费二十元或数十元不等,缴纳稍缓,则掳人搬货。各军所用轮船,又时向柴船强行取柴,或则绝不给值,或则略给些少,及抵省河,则有收旗费、收更钱者,不知凡几,往往甲营才有,乙营又讨,而丙而丁……”[14]上述报道所指的军队,主要是滇军。其横暴可见一斑。
滇军进驻佛山后,巧立名目,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工商业者负担较前大大加重。如:滇军第三军军需筹备处,征收鲜鱼捐,“苛扰病民”,引起鲜鱼行商人强烈不满,进行抵制。[15]再如:该军需处抽收轮渡加二军费,引起佛山罢市风潮。当时佛山七十二行商在罢市中提出要求停收的捐费有:轮渡附加二成军费、保护出入货物船艇费、炮竹印花附加四成军费、佛山印花附加二成军费。[16]此外,滇军还与南海县政府争夺商业牌照费,双方相持不下,滇军财政处派军队到店恐吓商人。[17]
滇军驻防佛山,本有维护地方治安之责。但是,在滇军眼皮底下,匪患仍然很严重。省河是佛山货物进出广州的主要通道。该河道全长仅33公里,沿河驻扎有福军、滇军、江防司令部、保商卫旅营,军队不可谓不多。但是,商船却经常遭到匪徒抢劫。如:1923年12月,佛山商会向《广州民国日报》投诉称,“近期(省河)东滘一带,有匪徒着驻防军服装,日夜荷枪巡行,遇船掳劫,遇者几无一幸免”。被抢劫的商户,有油豆、苎麻、鲜果、西土、药材、杂货各行多家,损失约在十万元以外。[14]由于不堪盗匪骚扰,运载货物之大小船艇,一律停航。省佛河面交通,竟完全断绝。就在佛山市内,匪徒也是成群结队,手持枪械,公然打劫。[18]
滇军还在佛山市内,四出拉夫,骚扰地方。如:1923年8月,驻佛山滇军第四师王秉钧所部奉命调动。滇军开拔,在“市面及镇旁各处,均有军队四出拉夫,一时行人惊惧,市井萧条,市上无论肩挑背负,苦力小贩,多头戴商团军帽,以为护符,大有人尽是商团之势,见者议论纷如”[19]。
由于滇军对佛山市民的骚扰,人们普遍憎恨滇军。当扣械案发生后,一般商人就把对滇军的不满迁怒于孙中山,因为这些客军是孙中山引进来的。
(二) 孙中山此次重回广州后,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此举引起工商业者的恐惧和不满。
1921年春,佛山人王寒烬、梁复燃接受广州共产主义小组书记谭平山的指派,回佛山发动工人组织工会。经过努力,佛山理发、土木建筑、制饼、唐洋革履、描联、西竹等行业工会相继成立。1922年秋,佛山各行业由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工会联合建立佛山工会联合会(下简称“佛山工联会”),主任钱维方。
佛山工联会成立后,即开展有组织的经济斗争,争取和维护工人权益。春节前夕向来是理发和鞋业的旺季。1922年12月,这两个行业工会组织发动工人,要求资方改善劳动条件和提高生活待遇。经过斗争,理发行业的资方接受工人的要求,答应改变利润分配比例:资方由原来占60%,降为占52%;工人则由原来的40%,增长为48%。[20]鞋业资方摄于工人联合斗争的力量,也不得不接受了唐洋革履工会工人提出的加薪等条件。接着,建筑、描联、西竹等行业工会工人的经济斗争均取得胜利。
佛山工联会的崛起,引起了佛山工商业者的极大不安。代表资方的商团和佛山工联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例如,描联工会的工人与资方签订了劳资合约,但资方不断违反劳资合约。1922年冬,工联会派出纠察队员,在福禄大街黄信利对联店当场缉获了资方违约雇工生产的产品。该店老板黄信利是商团成员,不但不认错,反而鸣笛报警,引来附近商团店户和警察,将纠察队员逮捕。佛山工联会闻讯,派代表前往交涉,结果也被扣押。佛山商团和商会领衔,发动400余家商户联名向南海县府诬告纠察队员为当场抓获的“劫匪”,工联会的代表为“坐地分肥”的“匪首”。次日将其手铐脚镣地押往在广州的南海县政府。佛山工联会将此事报告了广东省财政厅长廖仲恺,廖及时联系省长公署秘书协同梁复燃、钱维方等到南海县府据实交涉。南海县长李宝祥无奈,于1923年元旦释放了被押工人和代表。[20]
面对工人运动风风火火的发展,以商团为代表的工商业者,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极力反对。陈恪予是佛山巨商、商团副团长。他“就认为孙中山扶助农工的政策,是挑起工人和资产阶级的恶感来坐收渔人之利。”[12],所以,在商团事变中,商团分子大骂孙中山政府为“共产”政府,尽管他们对共产主义并没有多少了解。
(三) 佛山的工商业者企图通过支持商团的发展来保护自身的利益。
商团是由本地工商业者组成的,在打击盗匪、保护商场方面很尽责,被认为是商人自己的武装。滇军对商团也有所顾忌。滇军胡思舜部“对商团尽量拉拢。胡思舜成立一个南海财政筹备处来征收捐税,大肆搜刮,对商团首领陈恭受、陈恪予等分别给以顾问、参议名义,月送夫马费。”商团还发给商团团员一个“佛山商团”的铜牌,钉在店铺门楣上,“宵小也就不敢光顾”,参加商团“还可以避免很多苛杂和骚扰,如查缉印花税往往翻箱倒箧,苛扰无已,但对参加商团的店号却不敢苛扰”[12]。前文提到的滇军开拔,“市上无论肩挑背负,苦力小贩,多头戴商团军帽,以为护符”,也反映了商团对于防止军队骚扰的保护作用。因此,一般商人纷纷加入。
商团要发展,自然需要一个从政经验丰富、比较强势的人来领导。一些商团骨干相中了时任佛山莲花47乡镇联团局长、政客出身的陈恭受。
陈恭受,字益南,佛山近郊张槎乡人,前清秀才。他1905年考入广东警察学堂,1907年毕业后回佛山巡警局任巡官。其为人凶狠,诡计多端,圆滑逢迎,以后逐步升迁任广东省警察厅科长、警务处处长,警察厅秘书长等职。1921年他辞去各职,回到张槎乡,担任莲花47乡镇联团总局局长。[21]莲花47乡镇联团自称“常备兵丁,已达数万,纵横数十里,匪徒销声灭迹”,[22],成为一支重要的地方武装。
1923年8月,在佛山商团内部,一些骨干分子,想推举莲花47乡镇联团总局的协理、佛山巨商陈恪予任团长,陈则转荐陈恭受充任。[12]于是,陈恭受得以担任佛山商会会长和商团团长。
陈接任佛山商团团长后,即大肆扩充商团队伍。1923年,佛山商团发展到2000人,分为15个分团,驻扎镇内各地区。
由于商团队伍的扩充,大约有30%的人是没有武器的,那些已有的武器也比较残旧,参差不齐。陈恭受便以每支枪配备500粒子弹的规格,向商人预收购械费,共收到购械款港币11万多元,存在汇丰银行。[12]此款后来乃由陈廉伯向德国洋行购买武器。佛山商团是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商团。陈恭受担任佛山商团团长后,积极向广州省商团扩大自己的影响。他不但支持陈廉伯向外国购械,而且支持陈廉伯将全省商团联团。陈廉伯则很看重陈恭受领导的佛山商团和47乡镇联团的力量,以佛山、广州近在咫尺,遇事可以互为犄角,壮大广州商团的声势,所以对陈恭受另眼相看。在商团联团时选举陈恭受为省商团副团长。后来扣械案发生后,陈廉伯则将商团联团事务全权委托陈恭受。广州大元帅大本营在处理商团事变中一开始只通缉陈廉伯、陈恭受两人,绝不是偶然的,反映其在商团事变中的作用。
三 佛山商团参与商团事变及其解散
广州商团自成立后,不断发展,至商团事变前夕,广州商团有常备军4000人,后备军4000人,每人有长短枪各一枝。[23]商界有商团支持,常常与政府对立,动辄拿出罢市这一杀手锏,使政府财政屡陷危机。1924年,商团计划全省商团联防。从5月下旬开始,全省商团联防大会,大张旗鼓地在广州举行,设立全省商团联防总部,选举总长、副总长,下设8大处,与当时军队的高级司令部完全一样。[24]如果全省商团联防真正实现,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府,就将构成致命的威胁。所以,当8月初全省商团联防总部庆祝成立的时候,政府即予以制止。8月10日,商团从国外购运大批武器,由丹麦轮“哈活”号运抵广州,政府立即扣留,从而引发了商团事变。
政府扣留了商团军械后,商团乃于11日晚在商团总公所开会,最后竟议决全体职员辞职。一向敢于任事、直接经手购运武器的商团团长陈廉伯,此后隐藏起来,不久即逃往香港,处于幕后。12日,商团2000多人到大元帅府向孙中山请愿。孙中山即时发表演讲。在演讲中,孙中山直指陈廉伯利用商团,有野心。他说,“你们的领袖是很有野心的,恐怕你们和政府合作,总是从中作祟,这些种种黑幕我都知道了,所以今日运枪的黑幕我更要查究”[25](p23)。19日,孙中山派林直勉等到商团总公所,宣布解决扣械方案:其一,按照商团购械名册,每枪补缴60元给政府;其二,商团改组,必须服从政府领导。同时政府以叛乱罪通缉陈廉伯。此后在广州,商团虽多次秘密会议,由于商团主要领导都未与会,会上除一些激烈分子叫嚣罢市外,却拿不出具体办法。[26](p33~34)
广州商团的主要骨干分子,在扣械案发生后,先后都去了佛山。据说陈廉伯逃港的时候,将商团事务全权委托副团长陈恭受。陈恭受则在陈廉伯之后,离开广州,回到佛山。陈恭受与陈廉伯一样,从一开始就不准备与政府合作。“陈恭受对人言,在省城办理全省商团联团事务,颇为不便,拟征求三数商团有力分子同意,将联团总部迁往佛山,以便进行等语。”[27]跟随陈恭受一起到佛山的,是广东省各地的商团代表。8月19日,也就是孙中山宣布解决扣械方案的当天,陈恭受在佛山担任临时主席,“开(商团)秘密大会议,每一商团只派代表一名列席”。“是次会议,其议案亦未经发表,而其大要则省城及各属举行大罢市,为消极的抗拒,以促孙政府之觉悟还械。第一次大罢市,遂于是胚胎矣”。[28](p38~39)对于孙中山的答复,商团方面不满意,“遂依照佛山秘密会议之决案,举行大罢市。21日先从佛山及各属实行。是日,省外(指广州外)商团发出传单,略谓‘现因政府没收商团军械,久无解决办法,兹经全省商团联团议决,定于夏历七月二十二(按:即阳历8月22日)起,凡属全省商店,一律实行停业,以促政府觉悟’”。[29](p41)8月22日,佛山和附近一些城镇先行罢市。陈恭受还将“佛山团军,与南鹤各属商团军”,集中石湾,以为应援。[29](p43)佛山宣布罢市后,驻禅滇军报告,“现得佛山确报,陈恭受在石湾等处,纠集土匪,冒称商团民团,自为攻城总司令,希图扰乱治安”,广东省署遂下令通缉陈恭受。[30]陈恭受在遭到通缉后,便也逃往香港。
佛山罢市后,政府调豫军、滇军、湘军到佛山,形成大军压境的态势,使商团军不敢妄动。滇军第三军军长一面发出布告《劝告佛山商民文》,“派人到商团着劝各商店先行复业,至商团被扣留之军械,允代向当局请求发还”,同时发出命令,“二十四小时各商店一律开市,如违则玉石俱焚云”。在高压和滇军允诺“代向当局请求发还”扣械的情况下,佛山商团答应停止罢市,并于8月23日晚发出布告称,“奉滇军胡军长谕,明早一律开市,务希照办。商团总公所”。24日商团又派出传单:“现蒙滇军胡军长允任向当局请求发还扣械,我商民应即开市,静候解决,此布。八月二十四日,佛山商团公所启。”同日,南海县长李宝祥到佛山商会进行劝说,佛山商会“遂在商会用白布大书二十五日一律开市字样”。25日佛山各商店全部复业。[31]
此后,佛山商团基本上停止了与政府的对抗。10月,广州商人第二次罢市,政府决心镇压后,“李颂韶(广州商团副团长)和陈恕翘(广州商团团总)等人曾来佛山,要求佛山商团对叛乱予以支援,广州不能守时,准备退守佛山”。这一要求并未得到佛山商团的积极回应,佛山商团副团长陈恪予提出佛山无险可守,商团内部人心不齐,乡团虽与商团联防,但未必肯出动。10月15日,军队与广州商团交火后,佛山商团曾连夜开会,命令各分团布防警戒。但是,一般商团团员自知不是政府对手,“且广州西关已火光冲天,在佛山高处也可以望见”,[12]于是他们不再听从商团命令,纷纷做逃避打算。商团副团长陈恪予“也星夜走避回乡”。10月16日,凡参加商团的较大商店司理都纷纷走避,商店闭门,人心惶惶,显赫一时的佛山商团也就瓦解了。
四 结语
佛山的工商业者,多数安分经商,胆小怕事,一向怕与官府打交道。佛山商人大规模地与政府对抗,商团事变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究其原因,滇军的滋扰是首要因素。在佛山,人人痛恨滇军,工商业者更甚,所以商人参与商团事变是有一定群众基础的。
佛山离广州虽近,但传统上官府影响较浅,士绅等地方势力影响较大,陈恭受是佛山商团团长、莲花47乡镇联团局长,可以说是佛山地方势力的总代表。正是因此,陈恭受才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把佛山当作商团对抗政府的中心。但是,商人痛恨滇军并不意味着商人决心反抗政府。笔者认为,把佛山商团拖入商团与政府的对抗中,陈恭受的个人因素起了关键作用。所以后来佛山商人恨陈恭受,背后叫他“阴功受”(陈恭受的谐音,粤语“阴功”有缺德、作孽之意)。孙中山宣布解决扣械方案前,陈就把全省商团联防总部迁到佛山,意欲与政府对着干。19日,陈主持商团开会,就计划罢市,并将商团武装集中石湾,还放出“准备进攻省城”,以陈廉伯为“讨贼军总指挥”,陈恭受为“攻城总司令”等风声,结果招致政府通缉,并调派军队来佛山镇压的严重局面。在最危险的时刻,陈则是一逃了事。陈所谓进攻广州,如当时报纸所说,只不过“深欲借危词恐吓政府耳”[32]。
然而,陈恭受毕竟不是商人,商人选他作商团团长,原希望他保护商人的利益。佛山商人虽然对政府不满,但并不想与政府对抗,当陈恭受选择与政府对抗并招致严重后果后,商人的利益受损,所以在政府决心平定事变后,他们就不跟陈恭受走了。佛山商会很快答应停止罢市,当初推荐陈恭受为商团团长的陈恪予等商团骨干,也很快向政府通电寻求妥协。这也是当时整个广东政治大环境所决定的。
收稿日期 2006-07-03
注释:
①佛山商团,清末宣统元年(1909)开办,成立于民国元年(1912)。
标签:孙中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