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园 徐捷
(江苏扬州市急救中心 江苏 扬州 225003)
【摘要】 目的:调查院前急救车医疗废弃物管理上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应对措施。方法:健全制度流程规范,加强人员培训,专人专职,强化监督评估,与网络医院合作,增加投入,科学规范长效的处置医疗废弃物。结论:必须重视和提高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 医疗废弃物;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0-0361-02
地市一级的急救中心,由于规模的限制,在管理院前医疗专用急救车辆医疗废弃物时遇到了难题,存在“无人区”,无法做到医疗废弃物的全程管理。我们对扬州地区独立设置的急救中心、急救站的医疗废弃物管理现状进行调查,找出了目前存在的困难点,并尝试提出一点解决方法供大家讨论。
1.存在问题:
1.1 客观条件
1.1.1车辆分散,服务人员少:值班站点设置的原则就是“就近、安全、迅速、有效”,地市一级的急救站点服务半径为3-5公里,县(市)一级的急救站点服务半径为18-50公里[1],急救车实际服务的过程就是在患者家中、在送医院的途中,客观上就造成了管理上的难度,在医疗废弃物管理上,无法做到全程管理,完全依靠医护人员的执行力。
1.1.2空间小;第二版江苏省《急救中心(站)建设管理规范》中急救车药品配备是36项,普通型急救车器械配备为35项,监护型急救车为48项,车辆人员配备至少为3人,实际无可用空间和医院病房一样将医疗废弃物做到严格分类(感染性、损伤性、药品性、化学性、放射性、病理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1.3一次性耗材居多:目前,急救车上常规使用的鼻导管、棉签、胶布、辅料、绷带、三角巾、注射器、输液皮条、压舌板、血糖试纸、针剂、乳胶手套等均为一次性使用,使用后只能暂时放在车上的污物桶或是用包装袋装好放在角落。
1.1.4人员、经费不足:急救中心(站)人员总编制数应根据配置救护车数量设置,原则上按1辆救护车配备5人[1],没有明确配套的后勤人员数,导致在医疗废弃物的管理上脱节。经费短缺问题更严重,财政拨款专款专用,无专项资金用于医疗废弃物的处置。
1.2 认知与态度
1.2.1对医疗废弃物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不全面:《规范》中常见的急危重伤病种39类,实际工作中我们接触的病种远超于此,我们无法确诊患者自身疾病是否具有感染性,工作中接触到感染源的风险程度应该讲是中至高风险,仅做标准防护可能是不够的,比如说发热待查的病患,或是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还应做严格的接触和呼吸道隔离预防措施。医疗仓的消毒卫生需要做到什么程度,相关的规定暂无,大多数监护型救护车只是做到清洁卫生而已,负压型救护车接诊传染病病患后,病种不同,车辆终末消毒处理的程序、要求也不一样。处置病患后产生的医疗废弃物处置要求也不同,卫生掩埋、焚烧多,再利用的可能性比较少。而实际工作过程中,急救医护人员进行的相关知识培训很少,有的驾驶员和担架员根本不知道如何分类,而且没有相关人员专业从事该项工作,做不到专人专管。
1.2.2医务人员对医疗废弃物管理的态度不重视:急救医护人员往往对患者疾病处置、服务流程和安全转运更为重视,往往忽视处置后产生的医疗废弃物,调查后我们发现,所有的医护人员均认识到医疗垃圾是“危险废弃物”,须严格严谨处置,但在工作中往往还是发现有遗漏的现象。
1.3 流程和制度
1.3.1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医疗废弃物已建立了领导组织、制定了管理制度、规范、流程,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规章制度流于形式,加之人员、经费保证不到位,使得该项工作基本开展非常困难。
1.3.2医疗废弃物完整的流程应该是:产生-分类-收集-回收-运输-终末处置。调查中我们发现从分类开始就已经产生问题,混放、混装、分类不清、散落,渗漏等等。这就说明我们制定的流程存在问题,需要根据院前急救实际情况制定流程,或加强与医院急诊的合作沟通。
2.应对措施
2.1 长效的管理机制
建立由中心主任、后勤科和急救科、急救组组长组成的感染管理控制小组,争取领导重视和加大投入,配备专职人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强化监督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流程、规范的执行。
2.2 科学规范的流程和制度
依据《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理技术规范》等法规,制定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对医疗废弃物处置的流程细化分解,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严格分类、严格交接手续,严格执行医疗废弃物消毒制度,每日由急救组组长负责监督检查签字。
2.3 加强宣教工作
一是要加强各级各类人员对医疗废弃物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流程规范的培训工作,结合反面事例反复培训,明确医疗废弃物可能造成的危害,提高职工的认识;二是要加强对医疗废弃物分类、洗手、职业防护、消毒管理等基础知识的培训考核,务必使每个人员掌握医疗废弃物的处置的流程、防护措施,从而规范的依据流程来操作。
2.4 强化监督评估、预案
对已有的流程及专职人员进行考核,重点检查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具体到收集、分类、包装、重量、交接等等细节全程无死角监控,发现问题立即解决。制定相应的预案,模拟医疗废弃物意外散落、丢失等情况造成的污染后,急救人员可采取的积极的应对措施,明确各自职责、消毒措施和防护等级,反复培训。以达到规范执行的目的。
2.5 与网络医院合作,签订相关合同
规模小的急救中心由于人员资金限制,可与急救网络内各医院签订规范的协议,委托医院代为处理医疗废弃物,并由医院提供黄标垃圾袋包装袋、锐器盒,急救医护人员只需要在将病人送到医院急诊后,将产生的医疗废弃物分类放置在急诊室医疗废弃物垃圾箱,并保证转运过程中不出现丢失、破损。每辆急救车产生的垃圾必须扣牢扎紧,并注明产生的车牌号码、时间、医疗废弃物重量、医护姓名等。重点是对急救中心不产生费用,流程上也简化。
2.6 加大医疗废弃物处置的投入
设置独立的医疗废弃物贮存设施和暂存地,设置警示标示和防渗漏、防鼠、防蚊绳、防盗、防儿童接触安全措施等[2]。有条件的急救中心可配置封闭式的垃圾转运车专职负责收集和转送医疗废弃物,送至有资质的环卫公司统一处理。
医院的日常工作中,卫生和消毒工作对控制交叉感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重症监护室、手术室、烧伤科、特殊病房、导管室、供应室、产房等等对消毒的等级要求也是有专门的规定,国家层面也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用以指导明确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流程的制定,比如《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管理办法》等等。针对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弃物,专门出台了《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医疗废弃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医疗废弃物分类目录》、《医疗废弃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示规定》等法律法规,各级各类医院也实施全程管理、监督并做到了集中无害化处置。我们希望能针对院前急救车辆上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尽早出台相对应的规范,同时加强急救人员职业培训,加强处置医疗废弃物的执行力的培训考核监督,从而改善车内环境和医疗安全,有效降低急救车内患者被感染的几率,保障百姓健康,同时为环境保护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急救中心(站)建设管理规范第二版,P5.
[2]冯科民1,吴怀丽2,潘国晋1, 现代预防医学2007年第34卷第15, 文章编号:1003—8507(2007)15—2914—02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论文作者:方园,徐捷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9
标签:废弃物论文; 医疗论文; 流程论文; 急救中心论文; 人员论文; 急救车论文; 医院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