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雪妮 葛寰 陈建允 杨蓉 黄明芝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 650032)
【摘要】目的 让患儿及家属正确面对发热。方法 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液配合冰袋冷敷。结果 200例发热患儿体温均较降温前有所下降。结论 此方法用于发热患儿的降温效果是肯定的。
【关键词】发热 儿科门诊 对乙酰氨基酚 冰袋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6-0321-01
凡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则称为发热(fever)。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36~37℃衡量。所谓低热,指腋温为37.1℃~38℃、中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则为41℃以上。发热是儿科门诊最常见的急症,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和免疫反应,也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信号。[1]每天发热患儿占儿科门诊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如处理不当,不仅加重患儿的病情及痛苦,还导致初为人父母的年轻家长们的惊慌失措。加之我院儿科门诊的特点又是患儿多、体格检查多、等待时间长,因此更加重了家长们的焦急情绪。尤其是第一次发热的患儿,即使是低热,家长也极其的紧张、焦虑,期望能够优先就诊。因此,我院儿科门诊采取了以下措施协助患儿降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 资料
我院儿科门诊于2013年7月10日至2013年12月25日期间共选取了200例体温≧38.5℃的3岁以上的患儿。其中男116例,女84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02例,肺炎88例,注射预防针后6例,其它4例。
2 方法
2.1.1 冰袋的制作
用袋装的生理盐水100ml+安尔碘0.2ml左右(加点颜色,以便于区分,再加上标签注明:冰袋。防止误输入患儿体内)。此冰袋厚薄、宽窄合适,降温结束基本溶化,很适合幼儿使用。
2.1.2 准备一些薄的小毛巾,可以刚好包住冰袋即可,每一位患儿用后立即用消毒灵液浸泡、消毒、晒干,以便备用。
2.2 让患儿家长了解发热的概念、原因、发病机制及预后,因为患儿家长对发热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儿疾病的预后和转归。
2.3 使用冰袋的部位 额部、两侧颈部、双腋下、腹股沟等大动脉经过的地方。
2.4 使用冰袋的注意事项
2.4.1 注意观察用冷部位皮肤状况,若有苍白、青紫、颤抖,须立即停止使用;
2.4.2 注意及时更换用冷部位,并观察冰袋有无漏水和渗水,若布套潮湿应立即更换;
2.4.3 使用冰袋的时间为30min以内,并于使用结束后30min再行测量体温;
2.4.4 耳后、心前区、腹部、阴囊及足底部禁止使用冰袋。
2.5 也可用37℃的温水擦洗四肢,腋窝、肘窝,用力不要过大,要反复多次,擦至皮肤发红,血管扩张,有利于散热,同时注意保暧。[2]
3 结果
在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及使用冰袋后均有体温下降,而在选择患儿方面,为什么选择3岁以上的患儿,是因为三岁以上的患儿比较容易配合使用冰袋。如果孩子太小,又是第一次使用冰袋,也可以让患儿先用手触摸一下,让孩子感受一下冰冰的、凉凉的感觉后再使用,这样就可以避免患儿对冰袋的抵抗和恐惧感。
4 讨论
发热是病原微生物在机体内与免疫细胞之间拮抗,产生致热源,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产生前列腺素,环氧化酶被激活,使体温调节中枢失控的过程。[3]在门诊,在各种物理降温的方法中,冰袋的可操作性要强一些,它不仅及时、有效,还很安全。特别是在患儿急需降温的时候,又还没有服用退烧药的情况下,马上给患儿用上冰袋进行物理降温,同时递上一杯温开水给家长让患儿服下,提醒家长要给患儿多饮水。这样做不仅对患儿的病情有所帮助,而且给家属带来一些心理上的安慰。我们不仅把护理工作做好了,人文关怀、优质护理也融入了其中。
参考文献
[1] 儿科护理/于海红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2] 史先美.护理干预在小儿发热治疗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1,9(9):141-142.
[3] 徐华侨.儿科发热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02)
论文作者:唐雪妮,葛寰,陈建允,杨蓉,黄明芝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第3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2
标签:冰袋论文; 患儿论文; 儿科论文; 门诊论文; 体温论文; 乙酰论文; 家长论文; 《医药前沿》2013年第3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