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论文,现状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部经济发展现状
围绕“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进出口”四项指标,分析中部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而为中部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一)中部GDP分析
从“GDP总规模大小”、“GDP占全国的比重”、“GDP增长速度”及“中部产业结构”四个方面,对中部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中部经济的规模和增长速度。
1.中部GDP逐年增长,但与环渤海、长三角的差距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从表1-1的数据可以看出,1996-2002年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部GDP均逐年递增。
表1-11996—2002年四区域GDP比较表 单位:亿元
┌─────┬────┬─────┬────┬─────┬────┬─────┬─────┐
│ 年份│ 1996 │ 1997│ 1998 │ 1999│ 2000 │ 2001│ 2002│
│区域 ││ ││ ││ │ │
├─────┼────┼─────┼────┼─────┼────┼─────┼─────┤
│环渤海│15289.2 │17231.6
│18647.6 │20027.6
│22418.6 │24734.9
│27396.681 │
├─────┼────┼─────┼────┼─────┼────┼─────┼─────┤
│长三角│13052.5 │14678.8
│15875.7 │17097.7
│19170.2 │21310.9
│23836.5
│
├─────┼────┼─────┼────┼─────┼────┼─────┼─────┤
│珠三角│6519.14 │7315.51
│7919.12 │8464.31
│9662.23 │10647.7
│11769.7
│
├─────┼────┼─────┼────┼─────┼────┼─────┼─────┤
│中部 │13135.1 │14907.6
│15836.3 │16523.07 │18147.2 │19751.2
│21504.9
│
└─────┴────┴─────┴────┴─────┴────┴─────┴─────┘
注:以上数据采用当年价格。
从横向的角度比较分析,环渤海GDP一直高于中部。长三角从1998年GDP开始反超中部,原因在于1996年长三角与中部的GDP基数相差甚小,尽管1996、1997两年中部的GDP增长速度高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但差距不大,1998年长三角的增速却比中部高1.92个百分点,1998年后中部的GDP增长速度落后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见表1-2)。到2002年长三角GDP高出中部2331.6亿元,中部与环渤海、长三角的差距在逐步扩大。
表1-2 1999—2002年四区域GDP增速比较表 单位:%
┌───┬───┬───┬───┬───┬───┬───┬───┬───┬───┬───┬───┬───┬───┬───┬────┬───┬───┐
│ 年份│1979 │1982 │1985 │1988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 1997 │ 1998 │ 1999 │2000│2001 │2002 │
│区域 │ │ │ │ │ │ │ │ │ │ │ │ │ │ ││ │ │
├───┼───┼───┼───┼───┼───┼───┼───┼───┼───┼───┼───┼───┼───┼───┼────┼───┼───┤
│中部 │19.80 │9.80 │21.60 │23.40 │11.90 │8.90 │21.10 │30.10 │33.60 │31.00 │21.64 │13.50 │6.23 │4.34 │9.83│8.84 │8.88 │
├───┼───┼───┼───┼───┼───┼───┼───┼───┼───┼───┼───┼───┼───┼───┼────┼───┼───┤
│环渤海│10.10 │11.40 │18.20 │25.70 │11.20 │16.20 │21.20 │32.30 │31.40 │25.20 │19.15 │12.7 │8.22 │7.4
│11.94
│10.33 │11.80 │
├───┼───┼───┼───┼───┼───┼───┼───┼───┼───┼───┼───┼───┼───┼───┼────┼───┼───┤
│长三角│15.00 │32.00 │25.50 │26.60 │7.30 │16.50 │29.00 │39.10 │35.50 │29.00 │17.63 │12.46 │8.15 │7.7
│12.12
│11.17 │11.85 │
├───┼───┼───┼───┼───┼───┼───┼───┼───┼───┼───┼───┼───┼───┼───┼────┼───┼───┤
│珠三角│11.00 │14.40 │27.60 │38.60 │14.30 │19.80 │32.10 │40.50 │31.70 │27.00 │21.13 │12.22 │8.25 │6.88 │14.15
│10.20 │10.54 │
└───┴───┴───┴───┴───┴───┴───┴───┴───┴───┴───┴───┴───┴───┴───┴────┴───┴───┘
2.中部GDP占全国近20%,但比重不断下降。
从表1-3来看,1996-2002年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GDP占全国的比重逐年上升,只有中部GDP占全国的比重先升后降,增长幅度小于下降幅度。因此,无论相对发达地区还是相对中等发达区域,中部都在走向塌陷,地位正在逐步下降。
表1-3 1996—2002年四区域GDP占全国的比重比较表 单位:%
┌────┬───┬───┬───┬────┬───┬───┬────┐
│年份│ │ │ ││ │ ││
│区域│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
│环渤海 │22.38 │22.45 │ 22.6 │ 22.87 │ 23.06│ 23.14│ 23.21 │
├────┼───┼───┼───┼────┼───┼───┼────┤
│长三角 │ 19.1 │19.12 │19.24 │19.528 │ 19.71│ 19.85│ 20.197 │
├────┼───┼───┼───┼────┼───┼───┼────┤
│珠三角 │ 9.54 │ 9.53 │ 9.59 │ 9.66 │ 9.94│ 9.96 │
9.97 │
├────┼───┼───┼───┼────┼───┼───┼────┤
│中部│ 19.23│19.42 │ 19.2 │ 18.73 │18.667│ 18.47│ 18.22 │
└────┴───┴───┴───┴────┴───┴───┴────┘
注:以上数据采用当年价格计算
3.中部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其他三区域。
按当年价格计算,1979-1990年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GDP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4.79%、14.39%、19.13%,中部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5.19%,经济发展快于环渤海、长三角,但落,后于珠三角。1990年中央决定开放上海浦东及1992年邓小平南巡,进一步加大了对东部的投资,1991年开始,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成效,特别是长三角的经济增长速度比1990年提高9.2个百分点。1991-1994年中部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3.44%,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该指标数分别为25.26%、30.02%、31.03%,中部经济增长明显落后于这三个区域。1995-1996年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中部经济表现出良好的势头,其GDP占全国GDP比重也开始上升,但1997年以后为防止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继续实施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1998-2002年中部GDP的平均增长速度仅为7.62%,分别落后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2.1、3.57、2.38个百分点(见表1-2)。
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中部经济发展早期基础较好。在1978-1990年,中部的经济发展并不落后于环渤海、长三角,而是高于这两个区域,说明中部经济发展具备较好基础。
(2)导致中部落后的因素很多,但政策的作用很大。正是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使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率先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后来居上。
4.产业结构转换困难,第二产业发展始终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1978年中部的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1.6%、40.3%、18.1%,是“一、二、三”结构,全国的GDP构成是28∶48.2∶23.8,为“二、一、三”结构。改革开放初期,中部第一产业的贡献率高达41.6%,是三次产业中绝对主导,在全国的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48.2%,当全国工业占主导地位时,中部还是农业占主导地位,并且中部的工业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工业发展平均水平。
1985年,全国第一、二、三产业的构成为28.4∶43.1∶28.5,虽然第一产业比重有所提高,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但产业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由1978年的“二、一、三”结构转变为“二、三、一”结构,顺利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转换。1990年,中部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6.8%、33.6%、30.6%,与1978年相比,农业占GDP的比重下降近5个百分点,同时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6.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发展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但其产业仍为“一、二、三”结构。
事实上,中部产业结构真正意义上的转换是在1990-1995年间,这个过程在经过改革开放后17年左右时间才完成,1995年中部的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7.5%、43.2%、29.3%,为“二、三、一”结构。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也仅比第一产业高1.8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中部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比全国低5.6个百分点,工业的发展依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了进一步对中部与全国产业结构进行比较,我们引入第一、二、三产业就业比重这项指标,2002年中部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9.3%、45%、35.7%,全国GDP结构为15.4∶51.1∶33.5(见表1-4),尽管这时期中部与全国的产业结构均是“二、三、一”结构,但是通过比较发现,中部产业结构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差异,2002年中部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而中部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比全国高6.8个百分点;全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比中部高6.1个百分点,而就业比重比中部仅高4.1个百分点,因此,可以说无论是第一产业还是第二产业,中部的发展水平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是第三产业发展略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1-4 1978—2002年中部和全国GDP结构表 单位:%
┌────┬────────┬────────┬────────┬────────┬────────┐
│ 年份 │ 1978 │ 1985 │ 1990 │ 1995 │ 2002 │
│产业├──┬──┬──┼──┬──┬──┼──┬──┬──┼──┬──┬──┼──┬──┬──┤
││第一│第二│第三│第一│第二│第三│第一│第二│第三│第一│第二│第三│第一│第二│第三│
│区域│产业│产业│产业│产业│产业│产业│产业│产业│产业│产业│产业│产业│产业│产业│产业│
├────┼──┼──┼──┼──┼──┼──┼──┼──┼──┼──┼──┼──┼──┼──┼──┤
│ 中部 │41.6│40.3│18.1│37.4│36.3│27.3│36.8│33.6│30.6│27.5│43.2│29.3│19.1│ 45 │35.9│
├────┼──┼──┼──┼──┼──┼──┼──┼──┼──┼──┼──┼──┼──┼──┼──┤
│ 全国 │ 28 │48.2│23.8│28.4│43.1│28.5│ 27 │41.6│31.4│ 20 │49.6│30.4│15.4│51.1│33.5│
└────┴──┴──┴──┴──┴──┴──┴──┴──┴──┴──┴──┴──┴──┴──┴──┘
(二)中部消费需求分析
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60%以上,是拉动中部经济的主导因素。
从表1-5不难看出,1998年中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5%,与当时最高的环渤海49.50%仅相差约1个百分点,却分别高于长三角、珠三角近20和4.5个百分点,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高于长三角,略高于珠三角,1999年的扩大内需政策使环渤海、长三角、及中部的消费贡献率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只有珠三角下降近20个百分点,但中部达到75%,分别高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近10、29、51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比较而言是明显的,尽管2000年各区域有不同的波动,在政策调整时期属正常,并且四区域的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均有提高,只有珠三角是大幅度上升。2002年与1998年相比,环渤海、长三角的投资贡献率分别上升0.57和14.08个百分点,珠三角及中部的投资贡献率下降11.47点,说明珠三角的经济内生力已具备相当实力。就中部自身来讲,1999-200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5%、62.35%、63%、60.17%,均高于60%,说明近3年中部经济增长主要靠消费拉动。
表1-5 1998—2002年四区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表 单位:%
┌────┬───┬───┬───┬───┬────┐
│年份│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区域│ │ │ │ ││
├────┼───┼───┼───┼───┼────┤
│ 环渤海 │49.50 │65.50 │ 48.50│ 57.66│ 47.80 │
├────┼───┼───┼───┼───┼────┤
│ 长三角 │28.88 │46.67 │ 49.66│ 64.98│ 47.50 │
├────┼───┼───┼───┼───┼────┤
│ 珠三角 │44.10 │ 25 │ 68.83│ 51.25│ 76.60 │
├────┼───┼───┼───┼───┼────┤
│ 中部
│48.55 │75.20 │ 62.35│ 63.00│ 60.17 │
└────┴───┴───┴───┴───┴────┘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通过线性回归模型,采集1990-2002年13年的数据分别测算出中部消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设Y=支出法GDP,Y1=消费,Y2=投资,Y3=净出口,回归模型如下:
LogY=0.328+0.611LogY[,1]+0.367LogY[,2]+0.022LogY[,3](1)
(35.36)
(57.96)(39.98) (9.2)
R=1.000[4]F=458357.4Durbin-Watson=1.921
1990-2002年中部经济增长的61.1%是消费拉动的,36.7%是投资拉动的,2.2%是净出口贡献的。
2.消费增长缓慢、消费不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
表1-6的数据显示,1995、1997年中部的消费增长速度低于珠三角,但分别高于环渤海、长三角近2%、1.5%,这与前述的GDP增长速度也是相适应的,尤其在1997年消费增长率分别高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1998年中部的消费增长降至最低为5.7%,低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1998年后,四区域消费逐年增长,到2002年中部消费增长率仍低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势头明显不如1995、1997两年。另一方面,从消费率的变化来分析消费的作用,见表1-7,从趋势上看,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区域的消费率在缓慢上升,而中部基本持平,消费的拉动作用好于其他三区域,但拉动作用明显乏力,这段时间GDP的增长速度对上述结论进行了佐证。
表1-6 1995—2002年四区域消费增长速度比较表 单位:%
┌───┬───┬───┬───┬───┬───┬───┬───┐
│ 年份│ 1995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区域 │ │ │ │ │ │ │ │
├───┼───┼───┼───┼───┼───┼───┼───┤
│环渤海│27.83 │14.58 │9.10 │9.89 │11.84 │12.19 │10.36 │
├───┼───┼───┼───┼───┼───┼───┼───┤
│长三角│28.18 │ 11 │15.23 │8.08 │13.73 │15.64 │12.80 │
├───┼───┼───┼───┼───┼───┼───┼───┤
│珠三角│46.16 │13.50 │6.48 │3.11 │18.28 │9.47 │14.72 │
├───┼───┼───┼───┼───┼───┼───┼───┤
│ 中部 │29.70 │16.50 │5.77 │6.14 │9.59 │9.86 │ 9.14 │
└───┴───┴───┴───┴───┴───┴───┴───┘
(三)中部投资需求分析
1.投资拉动作用明显,形成经济发展的双轮驱动。
从表1-8、1-9可见,1998这一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应该是投资需求。过强的投资拉动虽然在短期内可以拉动经济的增长,但没有最终消费的配合,投资的高速增长将难以为继。2002年中部投资贡献率低于环渤海、长三角高于珠三角,说明中部投资明显低于其他三个区域(见表1-7、表1-8)。总体上讲,中部经济增长由消费和投资拉动,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轮驱动。
表1-7 1998—2002年四区域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表 单位:%
┌────┬───┬───┬───┬───┬───┐
│年份│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区域│ │ │ │ │ │
├────┼───┼───┼───┼───┼───┤
│ 环渤海 │50.90 │36.86 │41.85 │42.71 │43.14 │
├────┼───┼───┼───┼───┼───┤
│ 长三角 │ 66
│18.85 │35.75 │33.92 │48.00 │
├────┼───┼───┼───┼───┼───┤
│ 珠三角 │52.22 │36.73 │19.67 │37.84 │26.37 │
├────┼───┼───┼───┼───┼───┤
│ 中部 │54.10 │ 30 │34.10 │30.65 │41.00 │
└────┴───┴───┴───┴───┴───┘
表1-8 1998—2002年四区域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表 单位:%
┌────┬─────┬─────┬────┬────┬─────┐
│
年份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区域│ │ │││ │
├────┼─────┼─────┼────┼────┼─────┤
│环渤海 │ -0.39
│ -2.39
│ 9.65 │-0.37 │ 9.28│
├────┼─────┼─────┼────┼────┼─────┤
│长三角 │
5.12
│ 34.50
│ 14.59 │ 1.10 │ 9.40│
├────┼─────┼─────┼────┼────┼─────┤
│珠三角 │
3.70
│ 38.30
│ 11.50 │
11
│-3.00│
├────┼─────┼─────┼────┼────┼─────┤
│ 中部
│ -2.62
│ -5.25
│ 3.55 │ 5.73 │ -0.30│
└────┴─────┴─────┴────┴────┴─────┘
2.中部五省内部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存在较大差异。
从五个省的情况看,投资的拉动作用不尽相同,我们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投资的拉动作用进行定量分析,河南、湖北引入净出口变量是由于1990-2002年净出口均为正值,而其他省份在该期间大部分年份为负值,因此没有引入该变量,模型如下:
安徽、河南形成典型的消费、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双轮驱动格局,但河南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强,湖北次之,湖南、江西的消费是拉动自身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导(经济增长的74%以上是消费拉动的),湖北介于上述两种经济拉动模式之间,消费的拉动作用为60.5%,投资对经济拉动也在38%左右。
3.投资效果明显提高,正在接近环渤海水平。
我们用存货增加占投资的比重大小来衡量投资效果。从纵向比较来看,1990-2002年间中部的存货增加占投资的比重下降22.8个百分点,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分别下降20、20.26、16.7个百分点,说明中部的投资效果有很大改善。
1990年中部存货增加占投资的比重为37.6%,分别高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4.3、721、14.5个百分点,2002年中部该指标为14.8%,分别高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2.4、4.67、12.4个百分点。说明中部的投资效果与环渤海、长三角的差距在缩小,已接近环渤海的水平,但与长三角、珠三角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与珠三角的差距相当明显。
4.投资代价降低,已接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水平。
用GDP增长速度除以投资增长速度来衡量投资代价的高低。从1992-2002年投资代价变化情况来看,投资上分为两个阶段,1992-1996年为第一阶段,1992年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部的投资代价分别为0.76、0.553、0.555、0.63。中部仅次于环渤海,即长三角、珠三角的投资代价是高于中部的。1996年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该指标数据分别为1.226、1.128、0.967、1.089,其中环渤海、中部、长三角是逐年递增的。尽管珠三角此年数据为0.967,但不表明珠三角这段时期的投资代价高于中部。1994、1995年珠三角该指标分别为1.138、1.335,居四个区域之首。中部投资代价降低,但投资代价依然高于其他三个区域。1997年由于受国家环境的影响,环渤海、中部受到较大的冲击,而长三角、珠三角依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1998-2001年投资进入第二阶段,1998年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部该指标分别为0.897、0.963、0.716、0.731;2001年此项指标为1.083、1.35、0.954、1.478。这一阶段时间序列的数据显示中部的投资代价小于环渤海,略差于长三角,与珠三角非常接近;2002年四区域的投资进入第三阶段,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部该指标数据分别为1.04、0.933、1.375、0.923。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中部第二阶段的投资代价明显低于第一阶段。
(2)每阶段的起点均高于上一阶段的起点,并且中部与其他区域的起点差距也在逐步缩小。
(3)中部第二阶段的投资代价已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接近,若增加对中部的投资,中部的经济增长将会更快发展。
5.投资效益明显好转。
投资率是指资本形成总额占支出法GDP的比重,反映的是GDP中用于投资的程度,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支出法GDP的比重与存货增加占支出法GDP的比重两部分。存货增加占支出法GDP的比重,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效益越差。在经济运行和循环中,流动资产投资即存货是必不可少的,但其性质仅在于为生产和流通提供“后备”,因而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被称为“储备”,这决定其应保持合理规模以保证生产和流通的连续性,多余部分将形成“闲置”,若此项过高意味着财富的浪费,因此绝不能靠存货增加来提高投资率。
从表1-9可以看出,1994-2002年,中部的投资1998年最高。到2002年中部低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显然中部投资不足是个大问题。同时投资率是相对数,中部的GDP与环渤海、长三角的投资绝对数上的差距扩大是可想而知的。珠三角是外向型经济,经过一段时间投资短期拉动后,投资率低于其他区域,可见,净出口占支出法GDP的比重一定较高。
表1-9 1994—2002年四区域投资率比较表 单位:%
┌────┬───┬───┬───┬───┬───┬───┬───┬───┐
│
年份 │ 1994 │ 1995 │ 1997 │ 1998 │ 1999 │2000 │2001 │2002 │
│区域│ │ │ │ │ │ │ │ │
├────┼───┼───┼───┼───┼───┼───┼───┼───┤
│环渤海 │48.05 │47.91 │47.2 │47.5 │46.79 │46.26 │45.93 │45.65 │
├────┼───┼───┼───┼───┼───┼───┼───┼───┤
│长三角 │50.42 │52.17 │44.95 │49.1 │47.01 │ 45.8 │44.66 │44.83 │
├────┼───┼───┼───┼───┼───┼───┼───┼───┤
│珠三角 │46.73 │41.53 │37.41 │38.5 │38.42 │ 36.1 │36.26 │ 35.3 │
├────┼───┼───┼───┼───┼───┼───┼───┼───┤
│ 中部
│38.55 │39.63 │40.15 │ 41
│40.56 │40.03 │39.25 │ 39.2 │
└────┴───┴───┴───┴───┴───┴───┴───┴───┘
为了进一步说明中部的投资情况,我们把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支出法GDP的比重与存货增加占支出法GDP的比重这两个指标结合在一起分析(表1-10),尽管中部投资率在下降,但固定资本形成占支出法GDP的比重却有所上升,上升2.7个百分点,说明中部在1997-2002年这段时期投资效益好转程度好于东部的三个增长极。
表1-10 1884—2002年四区域存货增加占支出法GDP的比重比较表 单位:%
┌────┬────┬────┬────┬────┬────┬────┬────┬────┐
│年份│ 1994
│ 1995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区域│││││││││
├────┼────┼────┼────┼────┼────┼────┼────┼────┤
│环渤海 │12.811 │12.645 │ 11.75 │ 10.602 │ 9.505 │ 8.21 │ 7.355 │5.69│
├────┼────┼────┼────┼────┼────┼────┼────┼────┤
│长三角 │10.631 │11.853 │10.882 │ 9.375 │ 8.158 │ 7.4
│ 5.857 │5.56│
├────┼────┼────┼────┼────┼────┼────┼────┼────┤
│珠三角 │ 8.049 │ 5.614 │ 6.125 │
5.06 │ 3.283 │ 3.22 │ 3.462 │2.24│
├────┼────┼────┼────┼────┼────┼────┼────┼────┤
│中部│ 9.189 │10.775 │10.787 │ 10.377 │ 9.458 │ 8.23 │ 6.856 │5.83│
└────┴────┴────┴────┴────┴────┴────┴────┴────┘
6.固定资本形成占全国比重持续走低,经济发展受制。
从表1-11、1-12与1-13不难看出,1995年中部固定资本形成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环渤海、珠三角及全国,低于长三角,1997年中部的固定资本形成的增长速度尽管下降11.6个百分点,为17.71%,但高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及全国。同期,中部固定资本形成占全国比重上升近1.7个百分点,这与中部这段时期GDP的增长速度较快相符合。1997年以后,中部的固定资本形成的增长速度基本低于全国水平,更低于环渤海,环渤海固定资本形成占全国的比重在原来的基础上又上升0.6个百分点,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中部则在逐年下降,中部固定资本形成占全国的比重下降0.97个百分点,同时1997-2002年的GDP增长速度也明显放慢。
表1-11 1994—2002年四区域及全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比较表 单位:亿元
┌────┬────┬────┬────┬────┬────┬────┬────┬─────┐
│年份│ 1994 │ 1995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区域││││││││ │
├────┼────┼────┼────┼────┼────┼────┼────┼─────┤
│环渤海 │3686.88 │4638.05 │6091.13 │6893.74 │7466.45 │8530.42 │9540.8 │10948.44 │
├────┼────┼────┼────┼────┼────┼────┼────┼─────┤
│长三角 │3437.82 │4495.63 │5786.37 │6295.1 │6614.83 │7325.63 │8188.55 │9603.46
│
├────┼────┼────┼────┼────┼────┼────┼────┼─────┤
│珠三角 │1639.83 │2059.43 │2288.69 │2651.24 │2974.32 │3175.93 │3492.18 │3892.49
│
├────┼────┼────┼────┼────┼────┼────┼────┼─────┤
│中部│2421.48 │3131.86 │4339.93 │4843.67 │5140.69 │5727.06 │6359.52 │7176.05
│
├────┼────┼────┼────┼────┼────┼────┼────┼─────┤
│全国│15845.25│19820.2 │25556.4 │29138
│31264.72│34807.44│38891.39│44816.2
│
└────┴────┴────┴────┴────┴────┴────┴────┴─────┘
注:以上数据均为当年价格。
表1-12 1994—2002年四区域固定资本形成占全国比重比较表 单位:%
┌────┬───┬───┬───┬───┬───┬───┬───┬───┐
│年份│1994 │1995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
│区域│ │ │ │ │ │ │ │ │
├────┼───┼───┼───┼───┼───┼───┼───┼───┤
│环渤海 │23.27 │23.40 │23.83 │23.66 │23.88 │24.51 │24.53 │24.43 │
├────┼───┼───┼───┼───┼───┼───┼───┼───┤
│长三角 │21.70 │22.68 │22.64 │21.60 │21.16 │21.05 │21.06 │21.43 │
├────┼───┼───┼───┼───┼───┼───┼───┼───┤
│珠三角 │10.35 │10.39 │8.96 │9.10 │9.51 │9.12 │8.98 │8.69 │
├────┼───┼───┼───┼───┼───┼───┼───┼───┤
│中部│15.28 │15.80 │16.98 │16.62 │16.44 │16.45 │16.35 │16.01 │
└────┴───┴───┴───┴───┴───┴───┴───┴───┘
表1-13 1985—2002年四区域及全国固定资本形成增长速度比较表 单位:%
┌─────┬───┬───┬───┬───┬───┬───┬───┐
│ 年份 │1995 │ 1997 │ 1998 │1999 │2000 │ 2001 │ 2002 │
│区域 │ │ │ │ │ │ │ │
├─────┼───┼───┼───┼───┼───┼───┼───┤
│环渤海│25.80 │14.60 │13.18 │8.31 │14.25 │11.84 │14.48 │
├─────┼───┼───┼───┼───┼───┼───┼───┤
│长三角│30.77 │13.40 │ 8.79 │5.08 │10.75 │11.78 │17.30 │
├─────┼───┼───┼───┼───┼───┼───┼───┤
│珠三角│25.59 │ 5.40 │15.84 │12.19 │6.78 │9.96 │11.46 │
├─────┼───┼───┼───┼───┼───┼───┼───┤
│中部 │29.34 │17.71 │11.61 │6.13 │11.41 │11.04 │12.84 │
├─────┼───┼───┼───┼───┼───┼───┼───┤
│全国 │25.57 │ 13 │11.82 │7.12 │11.23 │11.66 │15.23 │
└─────┴───┴───┴───┴───┴───┴───┴───┘
注:由表1-11整理得;表中1997年增长速度为1995—1997年平均增长速度。
(四)中部进出口分析
1.外贸依存度低、开放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我们用外贸依存度分析中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进出口情况。
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可衡量其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国际贸易包括商品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三部分。由于中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技术贸易和商品贸易在整个贸易中所占比重很小,加之受统计资料的限制,在此仅以商品贸易(商品进出口总额)来说明对外贸易。
根据表1-14及图1-1可以看出,环渤海在1997—2002年间外贸依存度表现出一种频繁波动现象。长三角的外贸依存度也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但总体趋势是先降后升。珠三角的外贸依存度大幅度下降后,基本上在136%上下徘徊,在1997-2002年6年间,珠三角的平均外贸依存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0个百分点左右,外贸依存度是全国最高的区域,表现较稳定,说明珠三角的经济是一种外向型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中部的外贸依存度不升反降。中部与其他三个区域及全国的外贸依存度差距缩小。
表1-14 1994—2002年四区域及全国外贸依存度比较表 单位:%
┌─────┬─────┬────┬────┬────┬────┬────┬────┬────┐
│ 年份 │ 1994│ 1995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区域 │ ││││││││
├─────┼─────┼────┼────┼────┼────┼────┼────┼────┤
│环渤海│ 45.90
│ 48.00 │ 37.40 │ 33.20 │ 34.60 │ 43.00 │ 41.70 │41.55
│
├─────┼─────┼────┼────┼────┼────┼────┼────┼────┤
│长三角│ 37.30
│ 38.80 │ 44.20 │ 37.50 │ 43.00 │ 55.80 │ 57.00 │64.37
│
├─────┼─────┼────┼────┼────┼────┼────┼────┼────┤
│珠三角│ 189.20
│150.40 │128.30 │ 136.10 │ 137.60 │ 146.10 │ 137.60│155.35 │
├─────┼─────┼────┼────┼────┼────┼────┼────┼────┤
│中部五省 │
9.50
│ 8.40 │ 6.00 │
5.20 │
5.20 │
6.00 │ 6.00 │6.15│
├─────┼─────┼────┼────┼────┼────┼────┼────┼────┤
│全国 │
42 │ 39.92 │ 36.24 │ 34.33 │ 36.47 │ 44.02 │ 44.10 │49 │
└─────┴─────┴────┴────┴────┴────┴────┴────┴────┘
图1-1 各区域及全国外贸依存度
2002年中部外贸依存度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及全国的差距分别为35.4、58.22、149.2、42.85个百分点,差距在1998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尤其是与珠三角的差距在140个百分点以上,差距十分悬,充分反映了珠三角的经济开放处于领先地位,可以说珠三角对外开放程度领先中部近10-15年。1996年全国的外贸依存度是中部的5.69倍,2000、2001、2002年分别是中部的6.76、7.45、8倍,说明中部外贸依存度相当低,开放程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比重低、相对规模小。
“七五”、“八五”、“九五”期间中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逐年增大,但幅度很小,这与中部各省该指标逐年增长相吻合。“九五”期间比“七五”期间上升近4个百分点,达6.86%。2001年尽管中部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仍艰难地上升0.02个百分点,掩盖了中部内部投资比重的变化。事实上,中部该指标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湖北上升0.5个百分点贡献的,江西上升0.02个百分点,其他三省均在下降。2002年中部该指标为6.11%,比重上升的省份只有湖北;江西出现明显的下降,从0.85%下降到0.21%;河南从0.99%下降到0.77%,说明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国家政策对中部影响较大。就中部而言,湖北的投资环境相对较好。但是,应该看到中部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比重依然很低,福建、辽宁2002年该指标分别为7.28%、6.47%,更不必说东部经济发达省份(见表1-15)。
表1-15 1986—2002年四区域中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比较表 单位:%
┌─────┬──────┬─────┬─────┬────┬────┐
│年份 │ 1986-1990 │1990-1995 │ 1996-2000│ 2001 │ 2002 │
│省份 ││ │ │││
├─────┼──────┼─────┼─────┼────┼────┤
│ 安徽│ 0.34 │ 0.82│ 0.84│ 0.73 │ 0.73 │
├─────┼──────┼─────┼─────┼────┼────┤
│ 江西│ 0.27 │ 0.73│ 0.83│ 0.85 │ 0.21 │
├─────┼──────┼─────┼─────┼────┼────┤
│ 河南│ 1.04 │ 0.98│ 1.36│ 0.99 │ 0.77 │
├─────┼──────┼─────┼─────┼────┼────┤
│ 湖北│ 0.93 │ 1.67│ 2.05│ 2.56 │ 2.70 │
├─────┼──────┼─────┼─────┼────┼────┤
│ 湖南│ 0.39 │ 1.15│ 1.78│ 1.75 │ 1.71 │
├─────┼──────┼─────┼─────┼────┼────┤
│中部占全国│ 2.97 │ 5.35│ 6.86│ 6.88 │ 6.11 │
└─────┴──────┴─────┴─────┴────┴────┘
注:1986-2001年数据来源于2003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2002年数据通过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
“相对规模”是衡量一个区域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重要指标,表示为该区域FDI与当年GDP的比值。2002年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的外商直接投资相对规模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1.36%、8.77%、13.03%、57%、4.12%。中部整体水平比全国低2.92个百分点,相对规模仅相当于全国的29.78%(见表1-16)
表1-16 2002年中部外商直接投资相对规模
┌────┬───────┬──────┬──────┐
│指标│FDI(万美元) │GDP(亿元) │ FDI/GDP
│
│省份│ │││
├────┼───────┼──────┼──────┤
│ 安徽 │ 38375
│ 3569.1│ 0.00889
│
├────┼───────┼──────┼──────┤
│ 江西 │ 10819
│ 2450.48
│ 0.00365
│
├────┼───────┼──────┼──────┤
│ 河南 │ 40463
│ 6168.73
│ 0.00542
│
├────┼───────┼──────┼──────┤
│ 湖北 │ 142665 │ 4975.63
│ 0.02371
│
├────┼───────┼──────┼──────┤
│ 湖南 │ 90022
│ 4340.94
│ 0.01715
│
├────┼───────┼──────┼──────┤
│ 中部 │ 322344 │ 21504.88 │ 0.0124│
├────┼───────┼──────┼──────┤
│ 全国 │ 5274286 │ 104790.6 │ 0.04162
│
└────┴───────┴──────┴──────┘
注:1美元=8.27元人民币。
注:全文表格中的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