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共生网络的运行模式与稳定性分析_共生关系论文

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及稳定性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稳定性论文,运作模式论文,工业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卡伦堡是丹麦一个仅有2万居民的工业小城,却创造了当代循环经济发展的典范。20世纪50年代,卡伦堡凭借其优良的港口优势开始发展。80年代,当地几家重要企业如发电厂、炼油厂、石膏板厂、制药厂和酶生产厂,为了应对淡水短缺和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危机开展了相互利用废水、废气方面的合作,自发形成了工业共生体。卡伦堡公司出版的《工业共生》一书这样解释:“工业共生是指不同企业间的合作,通过这种合作,共同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获利能力,同时,通过这种共生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在这里这个词被用来着重说明相互利用副产品的工业合作关系。”目前,被国外学者广为引用的定义是Ehrenfeld(2002)提出的“工业共生指企业间物质、能源、水和副产品的物理交换,地理相近性提供了更广泛的合作可能性”。

工业共生网络作为新生事物,在一片赞扬声中,也反映出了越来越多的实际问题。例如1995年,卡伦堡共生体系中的GyProc石膏厂在常规分析时发现石膏中大量含钒,这种金属可对人类造成变态反应。最终调查发现原因是Asnaes火电厂使用了一种价格十分低廉的燃料——奥利木松石油,这种石油含有钒。后来火电厂改进其设备,以防止钒累积(秦颖等,2004)。再如,我国某著名生态工业园中核心企业高层人事变动,对过去已经长期运行的企业工艺流程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结果切断了原有的、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废料—产品循环流动途径,使原先的一些生态工业链条发生断裂、变动(武春有等,2005)。正如Baldwin和Ridgway(2004)所说:技术变化、革新、外部的新压力(比如法律的和公众压力,新能源,新材料)、合并和接管等变化都会使整个系统承受显著影响,甚至有可能使系统坍塌。可见,对于任何一个系统或网络,稳定性的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目前关于工业共生网络稳定性的研究以探寻稳定性影响因素为主,缺乏针对网络稳定性的深入研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较为系统的稳定性研究成果和框架。本文首先提出工业共生网络运作的三种模式,并对网络稳定性的表现和风险进行了分析,认为工业共生网络的运作模式决定了成员企业的合作行为,企业合作行为进一步影响网络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借用生物学中描述不同种群共生现象的Logistic模型求解不同工业共生模式的稳定性条件,并给出了网络治理机制。

二、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

1.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

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是最基本和最为广泛存在的组织形式。这种网络组织形式的形成往往是因为网络中存在一家或几家大型核心企业,许多中小企业分别围绕这些核心企业进行运作,从而形成工业共生网络。核心企业的存在,一方面需要其他企业为它供应大量原材料或零部件,为大量相关中小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另一方面,核心企业也产生大量的副产品,如水、材料或能源等,当这些廉价的副产品是相关中小企业的生产材料时,也会吸引大量企业围绕其相关业务建厂。

根据核心企业的数目不同,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可以分为:单中心依托型共生网络和多中心依托型共生网络。目前,单中心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在我国生态工业园中非常普遍,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集团,为扩大规模,围绕集团核心业务建立一系列的分厂,充分利用各种副产品和原材料,形成集团内部企业共生网络,最为典型的有广西贵糖集团和鲁北化工企业集团。其中,广西贵糖集团有限公司是位于广西贵港市的一家大型制糖企业,由于制糖业是一种排污多、污染重的行业,为了解决制糖企业造成的污染和浪费,贵糖集团创建了一系列子公司或分公司来循环利用这些废物从而减少污染和从中获益。

所谓多中心依托型共生网络是指网络中存在两家或更多的核心企业,围绕多家核心企业所建立的共生网络,如图1所示。多中心共生网络的出现大大降低了网络中因某一环节中断而使整个网络全部瘫痪的风险,提高了整体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很多情况下,多中心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中的各核心企业之间也会通过原材料或副产品的交换建立简单的工业共生关系,但由于每家企业与其他中小型企业的业务关系非常广泛,与之合作的企业非常多,经营业务并不只放在一家企业上,因此核心企业之间并不一定存在非常强的依赖性,与那些依附于它们的中小型企业相比,各核心企业之间存在着相对的独立性。

图1 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中的多中心运作模式

2.平等型工业共生网络

平等型共生网络指网络中各结点企业处于对等的地位,通过各结点之间(物质、信息、资金和人才)的相互交流,形成网络组织的自我调节以维持组织的运行,其简易的运作模式如图2所示。在平等型共生网络中,一家企业会同时与多家企业进行资源的交流,企业之间不存在依附关系,在合作谈判过程中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依靠市场调节机制来实现价值链的增值,当两家企业之间的交换不再为任何一方带来利益时,就终止共生关系,再寻求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参与平等型共生网络的企业一般为中小型企业,组织结构相对灵活,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以利益为导向,通过自组织过程实现网络的运作与管理。加拿大波恩赛德工业园(Burnside Industrial Park)是较为典型的采用平等型工业共生网络的生态工业园。波恩赛德工业园内有1300多家企业,主要是由一些在工业加工过程中产生剩余物的小型公司组成,如纸浆厂、造纸厂、建筑板厂、石油炼制厂以及一些相关深加工高科技企业等。经过近10年的发展,园区副产品交换网络已经相对比较丰富,能量的梯次流动和废物的循环利用在园区内已普遍出现。

图2 平等型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

3.嵌套型工业共生网络

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和平等型工业共生网络是工业共生网络组织的两种极端形式,前者过于依赖于某一或几个企业,具有非常强的专一性,而后者过于松散,很难形成主体生态产业链。随着世界各国生态工业园的不断发展,网络组织也在不断进化,一种介于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和平等型工业共生网络之间的新型组织结构——嵌套型工业共生网络在实践中开始出现(王兆华等,2005)。嵌套型工业共生网络是一种复杂网络组织模式,它吸收了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和平等型工业共生网络的优点,由多家大型企业和其吸附企业通过各种业务关系而形成多级嵌套网络模式,其结构如图3。网络内,多家大型企业之间通过副产品、信息、资金和人才等资源的交流建立共生关系,形成主体网络,同时,每家大型企业又吸附大量的中小型企业,这些中小型企业以该大型企业为中心又形成子网络,另外,围绕在各大型企业周围的这些中小型企业之间也存在业务关系,所有参与共生的企业通过各级网络交织在一起,既有各大型企业之间的平等型共生和中小型企业的依托型共生,还有各子网络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综合体。

图3 嵌套型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

三、工业共生网络稳定性与风险

1.工业共生网络的稳定性

工业共生网络稳定性指在内外部环境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动时,成员企业能够在合作基础上维持正常功能,从而实现网络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共生网络的稳定应该是全局稳定和动态稳定:工业共生网络是一个整体,其稳定不是个别企业、个别链条的稳定,若个别的、局部的不稳定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得以放大,就可能超过网络稳定边界,导致整个网络遭到破坏,甚至失败;从时间维度考察,工业共生网络经历一个从形成到发展成熟的渐进过程,网络的组织结构、企业间的关系、外部环境都会发生变化,新企业的进入和原有企业的退出成为必然要求,当企业进退的影响能够被充分吸收,工业共生网络就在动态下实现了平稳运行。工业共生网络稳定性表现为:

(1)企业间供需关系平衡。在物质和能量的使用上能形成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链,从而实现物质与能量在不同产业间的循环和梯级利用。如卡伦堡生态工业园中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工业酶生产厂和建筑材料厂分属不同产业领域,进料要求不同,产生的副产品不同,但在原料的需求上是相互补充的。

(2)企业间供需规模匹配。企业供需规模匹配不是指企业的规模大小一样,而是指企业在材料的需求和供应上相匹配,能够相互满足对方的物料需求。如发生副产品交换的两企业物料需求规模相称,这样两企业达成单个协议,既充分利用供方的副产品,又满足买方的最大需求。当供方与买方规模差别较大时,会增加规模大的一方另外再安排剩余物料的复杂程度。

(3)产业多样性。产业的多样性是工业共生网络稳定的关键因素,可以提高整个网络抵抗风险的能力。加拿大波恩赛德生态工业园内1300多家企业分属在印刷、石油、化学、计算机制造、机械和金属加工行业,同时园区内还有很多食品服务、健康服务、通信、建筑、零售和交通部门。物资从多个公司流入和流出,这些业务分属于不同行业,存在多种原材料、产品和副产品,成员企业在网络内总能找到一家企业成为其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个别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稳定。

(4)组织结构开放性。开放性是工业共生网络动态稳定和长期发展的根本保证。网络的外部环境(技术、市场、经济和政策等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当产生的波动超过了共生网络的承载边界,如果没有良好的开放性,共生网络就会失衡甚至解体。当上游企业的生产活动或技术水平发生变动,下游企业可以相应调整实现新的匹配或是从该产业链中退出由新的企业进入,从而实现新的平衡。另外,技术的进步还可提高副产品或废弃物利用的经济性,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开放性的核心问题是企业进入和退出的自主性问题,只有保证企业能够顺应环境的变化而顺利地进出产业链,工业共生网络才能保持动态稳定,才能充满活力并不断发展壮大。

2.工业共生网络的风险

每一种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都孕育着自身结构带来的风险,任何企业的经营活动都可能受到相关成员的制约和供应链的影响。对工业共生网络稳定性的研究关键在于对网络风险的识别:

(1)链网结构刚性的制约。一方面,工业共生网络内部物质和能量交换通常通过特定传输渠道运输得以实现。这种特定基础设施的功能非常有限:如管道运输只适合于固定伙伴之间固定的废料交换。一旦这种设施安装完成,很难挪作他用,并且改造这种设施的成本极其高昂。另一方面,网络结构导致的共生缺口将影响网络的稳定性。如核心企业生产规模的设计不是为了满足下游企业对副产品的需求,而是满足其主要产品市场的需求;然而,卫星企业的产业规模则依赖对上游企业副产品的吸收能力,而不取决于其生产能力,因而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之间的生产数量必然存在一定的“缺口”。工业共生缺口的存在说明,如果共生系统由于工业剩余物不能完全消化而产生“二次过剩”,将严重影响整个网络的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益,进而影响网络的稳定性。

(2)生产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指上游企业的副产品在供给数量、品质和连续性等方面发生了没有预期到的变化。①原料供给数量变化。由于下游企业的产量必须依靠上游企业的废物产量水平来决定,因而下游企业容易受上游企业产量波动的影响。②原料品质改变。位于产业链各节点上的企业对工业原材料的质量有过分专业的要求。一旦某个节点企业在生产工艺或原材料的使用方面发生一些轻微的变化,就会对整个生态产业链造成严重影响,因为购买特定废料的企业的特定工艺流程很难承受原料在性质上或构成方面的变化。③原料供应中断。工业共生网络内成员企业彼此依赖性很强,当某个上游企业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或者简单地终止它的业务,就可能造成下游企业某种原料不足。原材料不足企业尚可从其他供应商处购买,但对于能源传输如蒸汽、热水的传输,尤其是当共生网络结构呈直线性链状没有其他上游企业时,终止能源的传输会极大影响下游企业的生产甚至生存。

(3)机会主义行为。工业共生网络中各成员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具有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由资产专用性而引发的“敲竹杠”行为比较典型。特别是当用来进行副产品交换的固定资产投资由一方单独完成时,投资方将处于被动地位。一旦合作企业终止合同,则投资企业很难实现最初的利益目标。此外,在工业共生网络的副产品交换过程中,企业生产所用原材料的成分配比、数量,甚至工艺过程等都暴露在合作企业面前,这就为企业的“偷懒”和“搭便车”等投机行为创造了机会。如果合作企业之间在某一领域存在竞争,核心技术就可能成为另一家企业窥探的目标;特别是当一家企业依附于另一家大型企业时,大型企业的核心技术很容易被小型企业模仿和扩散。同样,败德行为也是网络稳定性的重要威胁。当上游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时,为了维持其市场形象,不提前通知下游企业做好选择新的共生伙伴的准备,反而对外封锁信息,直至突然关闭,这种败德行为会对下游企业的生产活动造成致命的打击。

四、不同运作模式下的稳定性分析

生物学中经常用Logistic模型描述一种种群增长规律,即其增长速度在最初是加快的,当增长到某一定值时,速度开始减慢,直到最后减为零,即停止增长,有时也用它刻画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工业共生网络而言,它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之间的共生关系,在不同产业或企业间建立物质和能量的关联和互动关系,因而借用生物学中Logistic模型来描述工业共生演变过程是较为贴切的。在模型中,可以将企业处于共生过程中所经历的内生的和外生的变化简化为企业的副产品(资源、能源、水、废弃物)交换量,通过对副产品交换量的刻画来描述工业共生的动态演变过程:产生、发展和稳定共生。此外,Logistic模型的优势还在于它提供了求解稳定性的方法,这使得求解不同运作模式下工业共生网络的稳定性条件成为可能。

假设1:x(t)表示企业的副产品交换量,即假定副产品交换量是时间t的函数。这里,t含有原材料品质变化、生态工业技术变动等全部影响副产品产出水平变化和副产品交换量的因素的含义。

假设2:在没有任何外来扰动的情况下,受技术、资本、市场规模等既定条件约束,副产品交换量或市场容纳量存在一个最大值,记为N。

假设3:表示副产品交换市场规模饱和度;反映在既定约束条件下自然增长饱和度对企业自身副产品交换量增长的阻滞作用,表示副产品还可以用来交换的空间。

假设4:r表示企业副产品交换量的平均增长率,它与行业本身的固有特性有关,设为常数。

由此,工业共生网络Logistic增长模型可表示为:

(1)

i=1,2时式(1)分别表示企业1、2独立状态下副产品交换量的增长变化情况。下面利用Logistic模型分别讨论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平等型工业共生网络和嵌套型工业共生网络达到稳定共生的条件。

1.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稳定性分析

(1)模型的建立。把核心企业副产品交换量记为x[,1](t),卫星企业副产品交换量记为x[,2](t)。对核心企业而言,卫星企业的加入对核心企业的副产品交换规模的扩大有促进作用。因此,对核心企业副产品交换水平的描述可以写为:

(2)

表示每单位卫星企业自然市场规模饱和度对核心企业副产品交换规模的贡献。

对于卫星企业而言,它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迎合核心企业的副产品采购或者销售的需要,而且在经营决策上依附于核心企业。可以认为,如果没有核心企业的存在,卫星企业的副产品产出水平将逐渐减少并趋于零。此外,还应考虑卫星企业自身的阻滞作用,则有:

<1表示卫星企业对核心企业产出水平的贡献相对来说比较小。这在经济上有直观的解释,每个卫星企业规模有限,工艺简单,副产品单一且产量有限,它向核心企业提供的副产品对核心企业来说只是一种或几种中间制成品,接受的副产品只是核心企业大量副产品中的一小部分,并且卫星企业数目较多,竞争较为激烈,核心企业的选择较多,因此每个卫星企业对核心企业的贡献较小。>1表示核心企业对卫星企业副产品交换水平的贡献相对来说比较大。核心企业向卫星企业输入或输出的副产品一般来说占卫星企业的全部或很大比例,有时核心企业甚至向卫星企业进行部分直接投资,因此核心企业对卫星企业的贡献比较大。<1表示在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模式中,卫星企业和核心企业达到共生的均衡状态时,就单个核心企业和卫星企业来说,要求较小较大。这其实是要求核心企业本身的规模要比较大,副产品种类比较多,同时卫星企业的数目要比较多。

(3)稳定性分析。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稳定共生条件是核心企业对卫星企业副产品交换水平贡献相对较大,而卫星企业对核心企业产出水平贡献相对较小。这意味着核心企业在整个网络中使用和传输的物质最多、能量流动的规模最为庞大,带动和牵制着卫星企业的发展,决定着整个网络的形成与完善。因此,核心企业的稳定对整个网络的稳定至关重要。一旦核心企业产品及其技术发生变化,导致副产品产出的性质和数量变化,利用该副产品作为输入的卫星企业却没有相应的适用技术或补充性的原料来源,将使共生网络的生态链接失败,进入不稳定状态,甚至解体。所以,企业之间保证一定的技术信息共享能力,以提高卫星企业对核心企业技术变化的适应性显得尤为必要。

2.平等型工业共生网络稳定性分析

(1)模型的建立。假设在平等型工业共生模式中有两家企业(这种假设并不改变多家企业共生的本质),分别用x[,1](t)和x[,2](t)表示它们的副产品交换水平。当两企业共生时,它们各自的存在对对方的副产品交换都有促进作用。因此,两企业副产品交换水平的描述可以分别改为:

(3)稳定性分析。平等型工业共生网络稳定共生条件是共生企业对对方的贡献都不要太大,这表明,对于平等型工业共生网络,维持彼此间地位的平等和收益分配的均衡至关重要。随着共生各方技术、资源、能力的交换与更新,可能导致一方的竞争地位上升,而另一方竞争优势衰退,竞争地位的平衡格局被打破。处于优势地位的一方往往忽视与对方的沟通和合作,使共生网络面临分裂的危险。此外,收益分配的不完全对称也是阻碍企业间平等合作的因素。因此,合作的必要条件是公平的分配机制,这体现为副产品交换价格的公平、协约中地位的公平和合作成员间的相互尊重。此时,政府和园区管理者的作用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政府要对背信弃义的一方进行惩罚;另一方面,要对利益受损的一方给予必要的补偿。

3.嵌套型工业共生网络稳定性条件

(1)模型的建立及稳定性条件求解。分析嵌套型工业共生网络稳定性隐含的条件是:整体的稳定是由生态产业链每一个链条的稳定构成。实际上,共处企业的嵌套方式是复杂的,可能表现为更多层次嵌套,这里以平等—依托—平等型嵌套为例,建立Logistic模型:

第一层嵌套:核心与核心企业间的嵌套。稳定性条件求解过程与平等型工业共生网络稳定性条件求解过程相同,可得<1,<1。<1,<1表示核心企业之间彼此对对方的贡献都相对有限。嵌套型工业共生网络中的这些核心企业往往是分属不同产业的大型企业,它们之间既不是产业链上下游关系,也不是竞争关系,而是通过能源和水系统梯级利用联系在一起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的性质决定彼此对对方的贡献都相对有限。

第二层嵌套:核心企业与卫星企业间的嵌套。稳定性条件求解过程与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稳定性条件求解过程相同,可得η<1,δ>1,ηδ<1。η表示每单位卫星企业自然市场规模饱和度对核心企业的副产品交换规模的贡献,δ表示每单位核心企业自然市场规模饱和度对卫星企业的副产品交换规模的贡献。η<1,δ>1,ηδ<1表示核心企业在各自的“核心—卫星”式结构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大规模副产品的输入输出使卫星企业吸附在其周围,卫星企业的生存受到核心企业副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制约。这种紧密的上下游关系保证了纵向产业链的稳定性,是嵌套型工业共生网络稳定发展的基础。

第三层嵌套:卫星企业间的平等型嵌套。稳定性条件求解过程与平等型工业共生网络稳定性条件求解过程相同,可得,表示卫星企业之间保持着竞争合作关系,彼此对对方的贡献都相对有限。这些卫星企业可以是围绕同一核心企业供给或采购同种副产品,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竞争性,如果核心企业副产品规模足够大,这种竞争性尚可得到缓解,一旦环境变化核心企业副产品供给或需求减少,卫星企业的竞争性就会凸显出来;这些卫星企业也可以是围绕同一核心企业供给或采购不同种副产品,或围绕不同核心企业供给或采购同种或不同副产品,在这三种情况下,原料的替代性增加,卫星企业选择的灵活性随之增强,卫星企业之间易于形成稳定共生的局面。

(2)稳定性分析。对于嵌套型工业共生网络而言,每一链条的稳定是整个网络稳定的基础。嵌套型工业共生网络是结构最为复杂、功能最为丰富的一种网络运作模式。网络中存在多个核心企业,众多卫星企业分别在各自的核心企业下从事副产品的供给与采购,所有这些核心企业和卫星企业在网络内维持着分工协作的关系。对于嵌套型工业共生网络,生态产业链间的横向耦合形成了复杂的网状结构,巩固了网络的稳定。

五、工业共生网络稳定性治理机制

1.信任与惩罚机制

信任机制是工业共生网络稳定的基础。科瑞普斯认为,成员行为受信誉效应的控制,行动者不愿意欺骗另一个成员,因为这个成员与共同的第三方成员相联系,这些共同的联系会作用于他们的行动(蓝庆新等,2006)。工业共生网络具有建立信任机制的良好环境基础,由于地理上的相近性,成员企业间存在复杂但是可靠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存在能够提高交往中相互信任水平。信任机制越强,合作次数就越多,从而产生一个正向激励效果。

惩罚机制是网络稳定的保障。惩罚机制起作用的前提是使其成为一个可置信威胁。工业共生网络存在于生态工业园这一特定区域内,一般而言,区域内网络组织的企业间信息对称性要强于区际间网络组织,区域内网络组织的机会主义行为的信息很容易在区域内扩散,集体惩罚机制效果明显。尤其在工业共生网络内企业间副产品的传输,以及能源、水系统的循环利用都是通过特定管道进行的情况下,一旦企业面临群内其他企业严重的集体惩罚,这些专用性投资将会导致巨大的“沉淀成本”。

在工业共生网络内,信任机制一方面可以通过地缘、感情等非正式制度得以强化,另一方面建立正式制度也是必要的。可以通过建立企业信用联合征信、信用评级、信用信息披露制度强化信用机制作用效果。通过政府、园区管理者、中介组织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工商、质检、财政、审计、司法部门的现有资料,建立相对完善的数据库,采用科学的评估程序和分析方法,对企业进行密观公正的分析和评判,在此基础上,建立信用披露制度,使企业更加重视自身的声誉价值。

2.核心企业主导机制

(1)推动网络整体技术创新。核心企业作为剩余物质与能量的主要提供者和物质与能量流动的关键节点,它们的决策与行动在工业共生网络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处于主导地位。同时,共生网络内交易的频繁性和资产专用性决定了网络中企业之间存在一种强联系,这种强联系使得工业共生网络中的技术创新不是某个企业的单独行为,而是一个关乎众多企业的全局行为。因此,工业共生网络的创新与变革将是在核心企业领导下的整个网络的技术创新行为。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整体创新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于能否获得相关企业的认同与参与。在工业共生网络某项技术创新和改进过程中,许多中小企业可能无法获得因技术进步而增进的效益,但是由于地位不平等而被动参与其中。此时,核心企业要建立合理的收益与成本分配方案,使得相关各方均能够获得收益,只要建立合理的收益与成本的分配方案,这种技术整合以及之前良好的合作关系就能使成员各方采取协同一致的行动,确保网络在一个新的技术水平上实现稳定共生。

(2)培育网络冗余度。核心企业拥有强势资源、稀缺资源和优势资源,构成了对其他资源和企业的吸引力。核心企业应凭借其强势资源对中小企业的吸引力,深入挖掘自身潜力,积极拓展产业链,培育网络冗余度。在网络关系变得复杂的同时,网络稳定性也会得到极大程度的巩固。这一过程中,核心企业尤其应密切关注缺链和断链环节,及时补链,增强共生链条的连续性。还应设计多渠道副产品输出输入方案,形成可以灵活变通和组合的柔性输出输入渠道系统,使得发生扰动的情况下总能找到可以替代的企业,形成多条相互支撑的产业链结构。

3.政府支持机制

(1)完善基础设施服务。在园区范围内统一发展有形基础设施,如能源、交通、通信等,既可以从总体上减少企业的重复投资,便于园区总体规划和管理,又减少了企业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发生摩擦的机会,使企业将主要精力用于生产运营中。同时,完善的服务体系和中介机构、高素质的管理与服务人员等无形的基础设施对于工业共生网络的稳定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发达的信息网络和服务手段,可以使园区内企业之间的信息流动更加迅速,更加透明,提高了副产品利用机会;完善的金融与咨询机构,使新企业的创业与扩展变得更加容易,减少了企业失败的可能。

(2)发挥协调与维护功能。园区政府作为“第三方”的协调作用对于网络的稳定也极为重要。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在协调与维护工业共生网络安全方面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有利于多种治理结构的并存,维护诚实守信企业的利益,保持公正性。在网络运作过程中,当因合作企业之间关系影响网络安全时,政府作为园区的管理者最适合扮演“协调人”的角色,通过政府的参与可以减少企业因微小冲突就中断合作关系的可能性,避免由此发生的更多损失。维护功能体现为园区政府的制度供给。园区政府可根据工业共生网络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鼓励企业相互交换副产品、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发展政策,使参与企业分享因共生而带来的优惠。同时,园区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共生企业行为,鼓励诚信合作,培育共同的组织文化,增强园区内企业的凝聚力。

六、结论

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与网络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运作模式面临的风险和具有的效率不同,网络稳定性表现也就不同。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中核心企业是网络的缔造者,一旦核心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会对它的依附企业产生毁灭性影响。平等型工业共生网络由于企业冗余度大,网络结点间同时存在多家企业,比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具有更高稳定性。嵌套型工业共生网络成员之间的资源交流渠道多、交流频率快,各级网络层层嵌套,保证了网络的复杂性和稳定性。既提高了企业进行自由选择合作伙伴的可能性,又增强了合作企业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凝聚的网络整体性,是一种具有较高稳定性和安全性的网络运作模式。

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本身就孕育着风险,尤其是受到干扰因素影响,链网结构刚性、生产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成员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就凸显出来,给网络的稳定性带来威胁。一般来说,信任机制是网络组织稳定性的基础,惩罚机制则是网络组织稳定性的保障。工业共生网络的发展不但需要发挥作为非正式制度的信任机制和惩罚机制的作用,更加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作为正式制度的信任机制和惩罚机制,比如健全企业信用体系,加快信息化建设,完善违约的惩罚机制等。此外,核心企业在凭借其优势资源吸引大量中小企业集聚完成网络资源整合的同时,也负有维护网络稳定的重大责任。核心企业可以通过与卫星企业有效的沟通而获得卫星企业对网络整体创新战略的认同,从而达到统一行动的目的,保证网络的稳定发展。核心企业还应承担拓展产业链条、丰富网络关系、培育网络冗余度的责任,这既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园区管理的有益补充。园区政府作为“第三方”的协调与维护功能不仅为成员企业提供了解决冲突的温和机制,还通过基础设施的供给、优惠政策的制定、保障公平制度的设计为网络的平稳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完善制度保障,并充分发挥各行为主体的积极性,才能保证工业共生网络的稳定运行。

标签:;  ;  

工业共生网络的运行模式与稳定性分析_共生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