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湖流域与英国苏格兰的人才比较研究——兼为开展“汤因比猜想”研究抛一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格兰论文,太湖论文,英国论文,流域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中国东南地区人才问题国际研讨会杭州联络中心主任缪进鸿教授通过对中国太湖流域与英国苏格兰的人才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后,撰写了本文。文章在此发表之前,他曾将其寄发给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中国社科院以及台湾“中央研究院”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学者,受到他们的普遍好评,并认为这项研究很有必要。为使读者对该项研究有所了解并能参与研讨,现将文章发表于此,以供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东亚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香港和中国大陆先后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举世为之瞩目。人们纷纷对21世纪的东亚发展前景进行研究和预测。在各种各样的预测之中,最惊人的莫过于英国历史学家A.J.汤因比(1889—1975)1973年在伦敦与日本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谈话时所作的预言了。他说:“我所预见的(世界)和平统一,一定是以地理和文化主轴为中心,不断结晶扩大起来的。我预感到这个主轴不是在美国、欧洲和苏联,而是在东亚。”“中国人和东亚各民族合作,在被人们认为是不可缺少和不可避免的人类统一的过程中,可能要发挥主导作用,…”。笔者称这一预言为“汤因比猜想”。由于它是出于这样一位显赫的大学者之口,又密切关系到中国、东亚以至整个世界的前途和未来,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很大的兴趣和关注。但是,要对21世纪的东亚或中国作任何认真的预测,总要先做一番细致周密的调查研究。其中,免不了要拿东亚和西欧、北美分别作比较。不仅要比较它们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还要比较它们的人才,因为人才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前途和未来。三者之中,北美可以认为是从西欧派生出来的,因此,宜先拿东亚和西欧作比较。不过,拿整个东亚和整个西欧作全面比较,工作量十分浩大,一时不易成功,为此决定先作中英日三国人才比较,并且,第一步先拿中国人才出得最多的地区之一—太湖流域和西方人才出得最多的地区之一—英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苏格兰作一番比较。太湖流域(1984年人口3648.6万,面积约36000平方公里),至少自宋朝以来,一直是中国最富庶和人才出得最多的地区之一。苏格兰则一直到18世纪初还是不列颠群岛上的一个穷国(1983年人口514万,面积77100平方公里):经济落后,灾荒频繁,农业歉收,长期受人欺凌。1707年,它的议会终于以微弱多数通过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由于合并以后,它能分享英格兰在海外享有的全部商业特权,它的经济逐步发展与上升;到18世纪中、后期,它又大力参与英国的工业革命,终于出现经济的普遍繁荣。苏格兰的人口虽然只有500多万,却“体现了一种天才和成就的确惊人的集中”。如能将一度曾是西方最强大的海洋帝国的苏格兰和曾长期是东方最强大的大陆帝国的太湖流域的人才作比较,不论是从历史人文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比较人才学的角度来看,都是很有意义的,是一种新领域的探索,而且它还可以作为“汤因比猜想”研究以及东亚—西欧人才比较研究的一种先期的“模型试验”。
二、比较研究方法
1.比较时,不仅要联系两地各自的历史、地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和条件,还要分别联系当时整个中国和整个不列颠联合王国的上述背景和条件;同时,要尽可能考虑到它们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如苏格兰与法国、瑞士、荷兰、北美及其他英国殖民地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等等。
2.从两地的历史情况出发考虑,将比较时间取为从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开始,到20世纪后期止。
3.凡出生于18~20世纪的、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太湖流域人物和载入《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苏格兰人物,都被列为本研究的取样对象,再参考有关辞典、传记等资料,对名单作校核与增删。
4.符合上述条件的移居外地的太湖流域人物与苏格兰人物,凡三代以内者,均可被列为取样对象。
5.按照上述取样标准,共得太湖流域杰出人物526名,苏格兰杰出人物278名,合计804名。然后根据他们对学科、行业以至人类历史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将他们划分为三类以作比较研究:
(1)A类人物—有划时代(或非常杰出)贡献,或有非常广泛持久影响的国际杰出人物。A类人物为数很少,全世界不过200名左右。
(2)诺贝尔奖获得者(既有A类人物,也有B类人物)。
(3)B类人物—A类人物以外的其他有国际影响的杰出人物。
(4)C类人物—全国有影响的杰出人物,或虽在国际某学科、行业或地区范围内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其影响大小和持久性、广泛性尚逊于B类人物者。
6.将所有取样对象按数学家、物理学家与天文学家、化学家与化工专家、地学家与探险家、生物学家与农业科学家、生理学家与医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经济学家、史学家、艺术家、宗教活动家、企业家等21个系列划分,分别作比较研究。
三、分类比较研究
1.A类人物
A类人物共得12人,按出生先后排列如下:
(1)D.休谟(1711—1776),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附近。“休谟和I.康德一样,在哲学的发展上起过很重要的作用。”他的不可知论观点“为实证主义者、马赫主义者和新实证主义者所继承,对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A.斯密(1723——1790),生于苏格兰的柯科迪。他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和杰出代表。
(3)J.瓦特(1736——1819),生于苏格兰的格里诺克。他在蒸汽机的发明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关键人物”。
(4)C.莱伊尔(1797——1875),生于苏格兰的金诺第。他是近代地质学的奠基者。他的“成就为生物进化论和认识地球奠定了基础”。他的巨著《地质学原理》的出版“标志着经典地质学的成熟”。1859年发表的C.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大量引用了该书的内容。
(5)W.汤姆孙(即开尔文,1824——1907),苏格兰人,出生于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他和其他一些英国科学家一起,“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6)J.C.麦克斯韦(1831——1879),生于爱丁堡。他将光学和电磁学统一起来,并且是电动力学的奠基者。“物理学界公认麦克斯韦是牛顿之后,爱因斯坦之前这一时间内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
(7)A.G.贝尔(1847——1922),生于爱丁堡,1871年移居美国的波士顿。他是电话的发明者。他还对聋人的可见语言研究作出令人难忘的贡献。
(8)W.拉姆齐(1852——1916),生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他先后发现了氩、(地球上的)氦、氖、氪、氙和氡,为化学元素周期表补充了一个零族元素群。
(9)J.J.汤姆孙(1856——1940),生于英国的曼彻斯特。其父为当地书商,苏格兰人。“他发现了电子,从而推动了原子结构知识的革命。”“他的发现对20世纪的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受其教益的学者之中,有7人获诺贝尔奖,有27人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0)E.卢瑟福(1871——1937),生于新西兰的纳尔逊。他的祖父是苏格兰人,1842年移居新西兰。他“为开辟一个新的学科——原子核物理学,做了开创性工作”,并“实现了人工核反应”。他因此“被誉为原子(核)物理学之父”。他还是迄今为止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达十余人)的科学家。
(11)A.弗莱明(1881——1955),生于苏格兰的艾尔郡洛奇菲尔德。他发现溶菌酶和青霉素,“开创抗生素疗法新纪元”。
(12)陈省身(1911—— ),生于浙江嘉兴。他的“数学工作范围极为广泛”,“尤其在微分几何及拓朴学方面做了非常杰出的重要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以上资料得出,苏格兰与太湖流域每百万人口所出A类杰出人物数比为78∶1。
2.诺贝尔奖获得者
(1)1904年,英国苏格兰籍化学家W.拉姆齐因发现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并确定它们在周期系中的位置获化学奖。
(2)1906年,英国苏格兰裔物理学家J.J.汤姆孙因对气体导电理论和实验研究获物理学奖。
(3)1908年,英国苏格兰裔物理学家、化学家E.卢瑟福因研究元素衰变和放射化学获化学奖。
(4)1923年,英国苏格兰籍生理学家J.J.R.麦克劳德(1876——1935),因发现胰岛素,与F.G.班廷共获生理学和医学奖。
(5)1927年,英国苏格兰籍物理学家C.T.R.威耳逊(1869——1959),因发明通过蒸汽凝结使带电粒子径迹变为可见的方法,获物理学奖。
(6)1937年,英国苏格兰裔物理学家G.P.汤姆孙(1892——1975)因发现电子在晶格中的衍射现象获物理学奖。
(7)1945年,英国苏格兰籍细菌学家A.弗莱明因发现青霉素获生理学和医学奖。
(8)1949年,英国苏格兰籍营养学家J.博伊德·奥尔(1880——1972)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解决世界饥荒问题作了不懈努力,获和平奖。
(9)1957年,美国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1926—— )因对宇称(守恒)定律的研究,导致基本粒子方面的一些重大发现,与杨振宁共获物理学奖。
(10)1957年,英国苏格兰籍化学家A.R.托德(1907—— )因研究核苷酸及其辅酶获化学奖。
苏格兰与太湖流域每百万人口所出诺贝尔奖获得者人类比接近于64∶1。
3.B类人物
B类人物,太湖流域共得吴文俊、王淦昌、吴健雄、钱学森、黄昆、唐敖庆、汪猷、冯元桢、陈克恢、朱既明、高锟、李天和、贝聿明、陈翰笙、王国维、费孝通、赵元任、钱钟书、吴昌硕、吴作人、王安等73人;苏格兰共得C.麦克劳林、J.亨利、H.N.罗素、D.卢瑟福、T.格雷姆、J.杜瓦、J.赫顿、D.利文斯顿、D.麦克阿瑟、D.麦克米伦与A.麦克米伦兄弟、A.卡内基、K.R.默多克、R.彭斯、W.司各脱、R.L.斯蒂文森、A.柯南道尔、J.D.斯图尔德、T.里德、J.密尔与J.S.密尔父子、R.莫法特、理雅各、D.A.C.罗等152人。苏格兰与太湖流域每百万人口所出B类杰出人物数比为14.8∶1。
4.C类人物
C类人物,太湖流域共得戴煦、胡刚复、叶企孙、徐寿、章鸿钊、钱崇澍、颜福庆、沈鸿、王韬、盛宣怀、穆藕初等152人;苏格兰共得J.弗克森、T.克拉克、W.麦克卢尔、W.艾顿、W.卡伦、A.贝尔、R.福尔斯、M.奥利芬特、H.雷伯恩、A.C.麦肯齐、W.M.曼斯菲尔德等116人。他们的影响虽然主要只限于本国,但都是出类拔萃人物。他们中间许多人的才华并不逊于A类和B类人物,只因受客观条件限制,才使他们未能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一点对太湖流域人物来说,尤为突出。
四、学科(行业)比较研究
将两地杰出人物按学科(行业)划分,分别进行比较。笔者发现,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内,苏格兰的学者专家都积极参与了18世纪以来各相关学科的开创性建设,并作出各自的贡献;太湖流域的情况则截然不同。由于爱新觉罗·玄烨以后的清朝官方和学术界都不重视科学技术,同时官方又长期执行“闭关”政策,致使后者一直到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破门而入后,才有机会接触到稍多的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他们根本没有参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创建。他们的第二、第三代到20世纪中叶才逐渐开始在各有关领域崭露头角(在西方已奠定的基础上)。但除了在数学(以陈省身等人为代表)、药学(以陈克恢等人为代表)、技术科学(以钱学森、高锟等人为代表)等少数领域的某些方面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外(其中不少是在海外取得,这一点似与日本有所不同),其他方面与苏格兰同行相比,不免相形逊色。苏格兰学者在哲学和经济学方面的影响远大于太湖流域学者。苏格兰文学家的作品对人们的影响也比太湖流域文学家大。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历史学术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高度发达而精深的。”但是,两地相比,至少在外国历史研究方面太湖流域不如苏格兰(相应地,中国不如英国)。太湖流域的企业家与苏格兰的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了。特别是后者在信息业(首先是出版业)方面有很好的基础和传统,在国际上的势力和影响很大。在艺术方面,双方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但论人才之盛,还数太湖流域。
因这部分内容相当丰富,需另作讨论。
五、讨论
为什么18世纪以来,一个原来贫穷落后、只有500多万人口的苏格兰民族竟能对世界作出这么多贡献,起这么大影响,而号称中国“人文之渊薮”的太湖流域却不能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笔者对此先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1.清政府视工商为末业,执行“抑商”政策,同时,它和学术界又都不重视科学技术,因此,一直到20世纪初,农业和小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仍占主要地位。在这种社会经济条件下,近代科学技术有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生长所必要的前提。与太湖流域截然不同,苏格兰一直是一个注重与依赖海外贸易的国家(地区)。它与英格兰合并以后,更利用后者在海外殖民地享有的特权,到北美、西印度群岛、印度等地去做生意。1760年以后,它又大力参与英国的工业革命,促使经济迅速发展。后者又为苏格兰的科技、文化发展提供支持,使其科技和文化得以蓬勃发展。
2.清朝是一个极端专制的封建王国。它的《大清律例》确认和维护至高无上的君权及贵族官僚的等级特权,并全面继承历代封建法典中有关良贱不平等的规定。它对文化思想控制十分严厉。它的文学狱迫害前后延续了一个多世纪,惩治极重,株连极广,致使知识界和学术界“惴惴自危,不敢议论当代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也不敢编写历史,研究现实”,“埋首故纸堆中,消磨智慧和志气”。由于人的独立自主感、积极进取性和创造精神受到严重压抑,整个社会停滞不前,太湖流域自不例外。
苏格兰的情况与太湖流域有很大差别。苏格兰人历来从事海外贸易,他们的农业又是畜牧型的,因此,他们的思想比长期从事农耕型农业的中国人开放。另一方面,由于受到16世纪基督教新教加尔文宗和17~18世纪启蒙思想的熏陶,人人平等的观念、民主观念和重商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正是由于这些思想的影响,1701年苏格兰颁布了《人身保护法》,以后又在普通法中引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契约自由等原则。诚然,他们的法律有不少虚伪之处,他们的法治和人权保护也很不彻底,但却不能不承认,这些法律的颁布激发了苏格兰人的内在力量和创造精神,大大加速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3.苏格兰处于当时的世界经济与科学文化中心——西欧的边陲。它与英格兰和欧洲大陆各国在科技、文化上的交流一直十分频繁,得益匪浅。这是当时长期处于闭关自守状态、“万马齐喑”的太湖流域以至整个中国所根本不能与之相比拟的。
4.苏格兰与瑞士相似,农村很早就办有乡塾。早在1495年,苏格兰议 会就通过有关强迫(义务)教育的法案。这是全欧洲最早通过的有关强迫教育的法案之一。从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国会下院有关委员会讨论的情况来看,当时苏格兰教区所办初等教育已初见成效。苏格兰的几所大学,经过宗教改革运动时期及以后的整顿,也焕然一新,拥有一批优秀的教师。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上半叶这段时期,苏格兰的大学办得比牛津和剑桥有生气,在教学与研究、生产(社会实践)结合和师生关系等方面都较后者为好,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当时苏格兰的新闻出版事业也相当繁荣,在宣传科学文化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如创办于1802年的《爱丁堡评论》对英国当时的政治、科学、文化等发起新式评论(它有点像中国晚清时期的《时务报》和“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青年》,但时间比后者早一百年左右)。它对英国的学术界、文化界和教育界影响很大。上述种种都是当时受“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支配的中国旧式教育所望尘莫及的。
5.从19世纪中叶起,太湖流域战乱频繁,政局常不稳定,尤以太平军与清军抗争和抗日战争最为惨烈;“十年动乱”自毁人才,则为世所罕见;对人才之摧残与贻误,莫此为甚。苏格兰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它与英格兰合并后,政治相对比较稳定,虽然也多次投入战争,尤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牺牲较大,但毕竟战火(除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纳粹德国的空袭)从未殃及本土。这对人才成长来讲,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有利条件。
往者已矣,来者可追。21世纪的中华民族理应对世界作出较大的贡献。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勤奋、活力和勇气决不逊于苏格兰人。只要善于将中国优秀文化的精粹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很好结合起来,只要自己争气,首先是领导层自己争气(这取决于是否有好的遴选制度和切实有效的监督制度),21~22世纪的太湖流域以至整个中国是有可能出很多杰出人才,其中包括对世界进步产生影响的杰出人才的。
笔者衷心希望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们能共同来研究“汤因比猜想”。笔者并不迷信“猜想”,但相信对它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对中华民族未来的认识。
标签:汤因比论文; 中国英国论文; 数学猜想论文; 东亚研究论文; 东亚文化论文; 东亚历史论文; 物理学家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