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教与世界宗教的差异_道教论文

论道教与世界宗教的差异_道教论文

简论道教与世界宗教的差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差异论文,宗教论文,教与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现行的五大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中,只有道教是中国本民族的宗教。它植根于中国这块深厚的文化土壤,是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孕育的产物。正因为如此,道教具有鲜明的中国本民族的特色,在教理、教义、教规上,与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即出世和入世的问题,生死、神形问题,因果报应问题等略加阐述,从而认识道教作为一种民族宗教的特点。

1、关于出世和入世的问题

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提出“关于人死后如何”的命题,即出世问题;然而,道教所要讨论的是“人如何不死”的命题,即入世问题,从而展示了道教与其他宗教派别不同的特点。

世界宗教在信仰方面的共同特点是:强调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的对立,具有强烈的出世主义特点。它们把世俗生活看作虚幻的和暂时的生活,而把超现实的彼岸世界(有称“天国”、“天堂”、“乐园”,有称“极乐世界”、“西方净土”等)的生活看作永恒的生活,不对世俗的现实生活作出任何实际的解决,而鼓励人们幻想“未来世界”的生活,把一切希望寄托于彼岸世界。在这种信仰指导下,宗教把人们永远沉浸在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中,要人们自愿忍受现实世界带来的种种苦难和折磨,以求死后其灵魂享受“未来世界”的福音。

道教作为中华民族的宗教,一方面坚信虚无缥缈、奇妙纷繁的神仙世界的存在,同时又相信人的寿命不完全由“天”决定,人可以通过自行的炼养,修道成仙,达到“长生不死”、“肉体飞升”,以登清虚三境,把理想寄希望于现实世界,从而深深打上了“入世”的烙印,表现了道教与世界宗教的根本不同。世界宗教在信仰上表现为轻今世、重来世,而道教则既重来世、更重今世,具有鲜明的入世主义的倾向。道教的这种入世思想启发、诱导人们去探索人生、人体、命运、社会、宇宙等方面的奥秘,充分显示了中国人重人生、乐人世的积极生命观,显示了中国人既重实际又富于幻想的传统精神。

2、关于生死、神形关系问题

灵魂(神)和肉体(形)的关系是宗教的基本命题之一。世界宗教以灵肉二分论和灵魂不死观念为基础,论证灵魂和肉体是可以离异的。当灵魂附于肉体同肉体结合在一起时,人是活的,一旦灵魂离开了肉体,而到了另一个世界,人就死了。一般宗教生死观认为,人的肉体虽然死了,灵魂却不死,肉体是暂时的,而灵魂是永恒的。基督教的耶稣复活说和佛教的生死轮回说就是这种观念的系统化。世界宗教的这种生死观,引导人们不仅要思考生前怎样去接受神的统治,而且还要人们考虑死后怎样升入“天国”,具有双重压迫的意义。

在生死、神形问题上,道教与世界宗教不同。道教追求长生久视,认为神和形是生命存在的两方面的依据,形神不能离异。《西升经》提出:“形神合同,乃能长久。”形神同体相保成为道教的基本观点。道教从养生方法理论出发,探索神形关系,具有自己的特色和较强的实践意义。在道教中,有吐纳、导引、服食、金丹、养气、炼气等的养形方术,又有“存想”、“存神”、“主静”、“坐忘”等的养神方法,实质上是把物质性的“气”抬到最高的地位,从而和中国古代科学,特别是医药学、养生学、人体科学的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

3、关于因果报应问题

道教和世界宗教的不同还表现在对因果报应问题的理解上。世界宗教在虚构美好“未来世界”的同时,还宣扬上帝、亡灵、天堂、地狱等的因果报应论。基督教提出“原罪说”,认为人是被上帝处罚到地球上来的,生下来就有罪,人生活在世间就是为了“赎罪”。人们只有甘心承受磨难,洗刷自己的罪孽,祈求上帝的恩赐,死后灵魂才能升入“天国”,否则就被打入地狱。佛教在因果报应问题上,用“业报”解释人生命运,主张世人之苦本质上在于造业受报,并用十二缘起(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说明人生之苦的形成。佛教还用生死轮回(人受业报支配在天、人、阿修罗即魔鬼、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轮回)与十二缘起结合进一步解释因果报应。人如果做了好事,来世就会变成天、人;如果做了坏事,来世就有可能变成畜生、饿鬼。因此,人只有广积善缘,才能最终跳出苦海,摆脱生死轮回,进入涅槃寂静境界。

道教也提倡因果报应。道教在吸收和援引儒佛两教的同时,将主宰善恶报应的超自然的异已力量改换为道教的司功过神(意即专门将道教徒所行之事分别“善恶”逐一登记、借以考查功过的神灵),从而形成了道教的因果报应理论。《太上感应篇》开篇就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又说:“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三福;而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三祸。”但道教的因果报应论与世界宗教的因果报应论又有不同。世界宗教的因果报应论主要是为了求得自身的解脱,以免受来世之苦。道教的因果报应论不仅劝说人们求得自身的解脱,而且提醒人们为了子孙后代积功累德。道教的这种观点主要体现在“承负”学说中。“承负说”认为,自身的功过将会流传给后世子孙,并由子孙来承负,而人的今世祸福也都是先人行为的结果。道教的“承负说”作为道教的伦理观,把宗教道德和儒家“三纲五常”结合起来,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在宗教上的反映,显示了中国人重血缘、重家族、重德性的伦理道德观,与西方文化轻血缘家族、重个体、重理性的伦理观形成明显的差异。

最后,本文还要提及一点:通过上述道教与世界宗教三方面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为什么道教只停留在民族宗教上,而不能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原因所在。首先,道教带有强烈的民族性,这就使它难于与外国文化相互兼容,融合一体。其次,道教试图通过炼丹、服丹以求“长生不死”、“肉体成仙”,这只是一种宗教幻想。在现实生活中,既没有一个人求到过“仙”,也没有一个人能“长生不死”,因而,不能不使人感到失望,以致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再次,宗教总是包含着迷信成份,即使是世界三大宗教也不例外。但是,道教在产生过程中,以传统的鬼神观念为基础,承袭了古代的巫术和儒学的谶纬思想,因而掺杂着更多的迷信成份,限制了道教的面向世界。

标签:;  ;  ;  ;  ;  ;  

论道教与世界宗教的差异_道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