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整合与新型工业化道路_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

产业融合与新型工业化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路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业已启动了信息化,并将其不断地引入工业化之中,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这一过程中,产业融合不仅会因此而产生(注: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产业变革新范式。参见作者已发表的论文《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4期;《产业融合: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产业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产业融合拓展化:主导因素及基础条件分析》,《社会科学》2003年第3、4期。),而且还会在新型工业化中找到其适当的位置。因此,研究新型工业化道路,势必要涉及产业融合的核心内容。在本文中,我们主要通过对新型工业化道路性质的基本判断,分析产业融合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得以孕育与发展的内生性,阐述在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中的多层面融合,并探索新型工业化之产业融合的实现机制。

一、信息化历史背景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重大的路径转换

新型工业化与产业融合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我们确定新型工业化与产业融合之间是一种相容的关系,而不是相排斥的,那么,可以将这一问题归结到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有何本质区别上。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引申出来的问题是,产业融合在新型工业化中是否具有内生性?因此,我们首先要深入分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性质,并对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区别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尽管我国工业化是在一个不很成熟的历史基础上起步的,但也已经有了一个相当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对于如何搞工业化,也曾提出过“跨越式发展”、“挖潜革新”、“集约化发展”、“劳动密集型与资本、技术密集型相结合”、“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可持续性”等一系列概念及战略构想,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与绩效。然而,这些战略构想及其实施,都只是从传统工业化本身出发,试图通过一些具体方式上的改善来寻求新的发展。从本质上讲,其工业化路径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充其量只是一种有限的路径改善而已。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种传统工业化没有或不能发生根本性的路径转换?一个重要的现实原因,就是当时世界范围内只存在工业化的背景,尚未出现或形成有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大规模信息化背景。也就是说,现代信息技术尚未成熟且被广泛使用,信息化的生产方式尚未形成与普及。

在这种条件下,不可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而提出新的有别于传统工业化的发展路径。尽管也有一些后起发展国家和地区,如日本以及新加坡、香港、韩国、台湾等,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并没有摆脱传统工业化方式的基本框架。这些国家和地区只不过是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在传统工业化方式中采用了一系列相应的策略手段,如通过强政府的推动,大规模的投资以及大量技术引进及模仿创新等,加速了工业化进程的步伐。从本质上讲,这种跨越式发展并没有改变传统工业化的路径,至多是有所改善而已。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发达国家陆续启动信息化进程,世界信息化浪潮已经兴起,并对全球经济产生着重大影响。这一历史背景的重大变化,对于尚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来讲,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它不仅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大的选择空间,更为重要的是,为其进入一条有别于传统工业化的新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可能性。

目前我国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基于这种历史背景变化的战略性选择:一是立足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化任务远没有完成,传统产业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的现实国情;二是基于世界信息化浪潮兴起,并正在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发展趋势。这样,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有可能走一条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可见,只有在信息化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才有可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型工业化是信息化大背景下的产物。正是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赋予了新型工业化特定的内涵,使其完全突破了“就工业化本身论工业化道路”的狭隘视界,将中国的工业化发展置于世界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来考虑,并根据其外部环境条件的新变化,把信息化内容引入我国工业化进程之中。从这一角度讲,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是传统工业化路径的延续或延伸,也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工业化路径的改善,而是被赋予崭新内容的重大路径转换。

当然,仅从背景条件的变化来分析新型工业化道路,并对其基本属性做如此判断,依然是不够充分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提出的是,为什么信息化的引入会使传统工业化发生重大的路径转换?

这一问题涉及对信息化引入的一个基本判断:到底是单纯地引入一种新的技术形态或范式,还是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此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认识,更谈不上有什么共识。然而,如果对此没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或分辨不清,就难以回答为什么信息化的引入会使传统工业化发生重大的路径转换,更无法准确理解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内涵。

不可否认,在信息化引入工业化过程中,信息技术是十分重要的。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蓬勃兴起,才带来了世界范围的信息化浪潮。同样,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必然要有信息技术的引入和运用。但如果只停留在技术层面,那么,所谓把信息技术引入工业化进程中,只不过是给工业化增添了一些新技术而已。显然,这种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是很表层的,所能起到的作用也是相当有限的。至多也只是像过去那样,成为一种工业化的路径改善。而且,这种单纯的技术性引入,也很难起到根本性改善的效果。例如,当前在实行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过程中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单纯从技术手段角度把现有业务环节电子化。其结果并不能实现节省成本的目标,也不能有效地减少环节,或改造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从性质上讲,信息化与工业化一样,并非只是一种技术形态或技术范式,更是一种经济、社会形态。如果说工业化是一种以分工分业、规模经济、批量生产、实体关联等为特征的迂回生产方式,那么,信息化则是一种以产业融合、网络经济、柔性生产、虚拟关联等为特征的直接生产方式。因此,在工业化进程中引入信息化,意味着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与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不同,按照信息化生产方式,生产和消费规模的扩张不一定非要由高物耗来支撑,完全可以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之上。这种低成本社会化的价值模式得以形成与建立的基础,就在于信息传输与转换的改善所导致的经济效率的提高。

如果以此基点来认识问题,那么,我们自然就会把实现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视为在传统工业化中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其真正目标及用途是减少传统产业中间环节的物质耗费,包括减少中间环节、在替代原有环节时节省成本、通过改革业务流程来减少环节与环节之间的物理时空耗费和管理损耗,达到生产与消费直接而高效贴近的目的。因此,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引入信息化,更主要的是引入了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事实上,只有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才能赋予传统工业化以崭新的内容和生机,才能使其演化为新型工业化。

如果这一命题可以成立的话,那么,接下来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引入信息化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后,两者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目前,人们更多看到或关注的是两者之间的相容性基础。因为,作为支撑信息化的基础性技术(即信息技术),既是针对特定工序的专业技术,又是适应各种环境的通用技术,因而,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极强的渗透性。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不仅催生了一些新的“边缘产业”,如光学电子产业、汽车电子产业等,创造了大量产值与需求,而且还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快了产品的升级换代,增强了产品的竞争能力,促进了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高质量服务业的转变。信息化的网络平台及其运作所带来的市场结构、组织结构、竞争结构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也给工业化提供了新的运作平台及环境条件,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

在此过程中,信息化本身的发展同时也寻找到了坚实的基础。因为工业化可以为信息化带来巨大的应用市场,从而支持和拓展信息化的发展空间。据测算,目前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每年的市场规模就达1千亿元以上。预计到200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市场需求将达到3万亿元。这种工业化带来的巨大的应用市场,不仅给信息化赋予了最实在的内容,而且也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事实上,信息技术扩散是使新技术产生出最大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表明,广泛利用计算机和生产能力更高的工业处理技术能使整个经济获得巨大的收益,大大超出开发这些技术的创新企业的自然增长。如果信息技术的应用没有渗透到整个经济活动中,它的经济效益则是十分有限的。

显然,在工业化与信息化相容性问题上,是没有太多疑义的。否则,就难以从理论上解释在工业化进程中引入信息化的可行性问题。但必须承认,作为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也有其相对立的一面,客观上存在着某种排斥性。这种排斥性不仅表现在装备、人员、资金等要素配置上可能存在对有限资源的争夺,在技术系统及其运用中可能存在各自的“锁定”(即技术上的互相排斥),而且也表现在组织、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可能存在着对立性的冲突。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信息化引入的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在工业化过程中引入信息化,并不意味着两种生产方式的简单组合。也就是说,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不是一种并列的关系。从生产方式的角度讲,实际上存在一个由谁来改造谁的问题。

如果用信息化的新形式来“包装”工业化,其实质仍然是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那么,所谓的新型工业化只是徒有其名,而没有实质性的内涵创新。由于信息化是工业化之后的一种更高的经济、社会形态,所以,一般来讲只能是用信息化来改造工业化,其最终的归宿是信息化的生产方式。当然,由于信息化发展尚处于成长阶段,在短期内并不具有支配工业化的能力与力量,还难以发挥其对传统工业化全面改造的作用,甚至整个经济有可能是由工业化主导的,但从根本上讲这是由信息化改造工业化的相互适应过程。具体来讲,就是通过信息化来改变传统经济的商业模式,推动业务流程重组、生产要素重组,进而推动传统经济的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业化的性质。至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则是其表现形态及其最终结果。

因此,在工业化进程中引入信息化,其核心是要由信息化来改造工业化,使工业化摆脱传统发展框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核心内容,是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一个根本性的内涵变化及最主要的特征标志。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多层面的融合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传统工业化方式的根本转变上,即产业间对信息共享、知识协同和交互服务等方面的同质性大大增强,而不同产业在实体产品、制造工艺和物耗等方面的异质性则相对缩小,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这种新型工业化的本质规定性,势必孕育着产业融合的内涵。在工业化进程中引入信息化,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其结合点便是融合。由于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互动,或更大范围内的经济性互动,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综合性互动,所以,从理论上讲,这种互动将在三个不同层面(产品、生产经营和产业)带来融合。

1.产品层面的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在产品层面上所表现的融合,主要是不同技术及工艺相互结合作用于产品制造与生产,从而使产品属性及其功能得以改善与变化。这特别表现为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新型产品的发展趋势上。

从理论上归纳,产品层面的融合可以通过以下三种主要方式得以实现。一是用信息技术开发传统产品,或使它变为创造性的信息产品。也就是在现有产品中嵌入信息技术,使其成为智能产品、数字产品等。例如,洗衣机从开始的机械化发展为后来的全自动,如今已发展为模糊智能洗衣机,越来越数字化。随着信息化日益深化,信息技术必然会超越今天的编码比特和抽象信息世界,而包罗对物质世界无所不在的连接。二是将信息化综合到各种各样的产品中去,实现产品功能整合,提高产品档次,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例如,通过信息技术使电饭煲、电冰箱、微波炉、空调等形成家电网络系统等。三是开发信息技术本身产品。除了一般的知识密集的、市场需要的信息新产品外,在数字化技术及其互联网络发展的基础上开发“虚拟产品”。例如,德国用“数字汽车”模型来代替木制或铁皮制的汽车模型,使新车型开发时间从一年以上缩短到2个月左右,其开发成本最多可降低到原先的十分之一。目前,德国科研机构和企业还尝试在其他传统行业,包括机械、采矿、冶金等行业开发更多的“虚拟产品”,以提升这些传统行业的竞争力。由于这些融合的产品具有崭新的功能、优良的性能、良好的市场前景,所以,加大这方面的产品融合力度,大力开发融合新产品,对于引导新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生产经营层面的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在生产经营层面所表现的融合,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与外部的集成及网络化,促进生产经营体系的耦合及形成价值网络。

从企业内部来讲,信息技术的商业运用,主要表现在用信息技术装备生产手段,改善制造工艺与生产流程。例如,采用先进制造技术(AMT)用来解决企业中越来越多的信息问题,并将微电子与特殊集成电路结合起来制造产品,涵盖了产品设计、材料处理、加工控制、装配监控和质量管理等各个方面。这些应用通过局域网连接起来,成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

约瑟夫·哈林顿认为,CIM是一个“控制和通信结构”。因而,计算机集成化的制造业并不就是一个自动化的工厂(注:Jr.Jodseph Harrington,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New York:Robert E.Krieger Publishing Co.,1979,p.6.)。进一步讲,CIM不是自动化概念的线性延续,相反,在这个过程中有不连续的地方。CIM代表了一种人与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新的合作关系,这种技术能够使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以一种更有活力的方式合作(注:查尔斯·M.萨维奇:《第5代管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243页。)。因此,这将在企业组织结构的改组中起到核心作用,引起业务流程的重组。除了有助于清除业务流程的中间环节,改变业务流程的顺序,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密切监控业务流程的状态及目标,它还有利于协调不同地方的业务流程,协调各种任务。

但这种信息技术运用带来的业务流程重组,通常是按不同资源分配的调控要求分别进行的。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成熟,许多企业开始将管理物资、财务和人力三种资源的能力系统集成,形成一种紧密关联的整体系统结构,为决策和应用提供超越单个部门的广泛信息,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这主要表现为通过信息化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和价值管理(VBM)等活动,实现生产经营体系耦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包括企业联合数据库、语音识别系统、电子信息处理系统及新的销售技术标准等),使企业面对的范围大大拓宽,成为联系商业伙伴的桥梁,通过电子文件交换(EDI)与外部相连接,跨越机构与空间的限制把更多的信息源与信息用户连结起来,把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和客户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其与中介组织、政府部门、大众团体等机构之间得以沟通。因此,信息技术的延伸,使不同的企业之间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联系(CIE)。

如果说CIM主要侧重于公司内部各功能部分的充分利用,那么,CIE将这种相互作用置于公司的一系列关系的大背景中,从而改变了公司合作的方式,使企业重新构筑其外部关系,成为一个“广延企业”(注:唐·泰普斯科特、阿特·卡斯顿:《范式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前景》,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这一集成过程使我们在不断变化的关系模式中,与整体、顾客、顾客的顾客、供应商进行协同。实际上,这一过程是人力资源网络化的过程:把我们的想象和知识连接成网络,使我们可以对具体的机会采取决定性的行动。虚拟企业、动态团队和知识网络是网络化的具体方式。它们都建立在协同基础之上,这一协同是在人和公司的能力和目标彼此协调时产生的(注:查尔斯·M.萨维奇:《第5代管理》,第145~146页。)。

与此相适应,传统的从供方到客户的价值链正逐步被包括相关实体(如商业伙伴),甚至竞争对手在内的电子价值网络所代替(见图1、图2)。这样,不仅企业内部的大部分业务活动日益趋于融合,而且企业之间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业务交叉,特别是企业之间交易活动的业务将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实现融合。由于这种业务融合将极大地降低企业内外的交易费用,提高运作效率,因此,加快这方面业务融合的步伐,推进业务活动的系统集成,对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社会化协作水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图1 传统价值链

图2 新型价值网络

3.产业层面的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在产业层面所表现的融合,主要是数字技术在产业领域的广泛运用,并构建起互联互通的数字化信息流和服务流平台,从而大大突破了曾经分隔不同行业的障碍,促进了产业间的渗透与交叉。这不仅在工业内部的产业之间有突出的表现,而且在三大产业之间也将有明显的体现。(见图3)。

图3 三大产业融合

在新型工业化中,农业发展本身有一个通过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业服务体系的建立,进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基本任务。在此基础上,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加速农业与加工工业、服务行业的互补型融合。在我国现阶段,尽管农业产业化与信息化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但从正在实施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示范工程的效果来看,农业生产正在不断向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方向延伸,从而为形成一个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规范化管理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创造了条件。在这一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中,农业生产与加工工业、服务业已紧密集成,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改变了组织的工作方式。从统计上看,其产值和劳动就业的产业分布已很难准确地加以区分。可以预见,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以及农业信息技术更为广泛的运用,第一产业同第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将日益加强。

同样,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知识大量转化为信息,在制造业中也将日益出现向服务领域的渗透及拓展的趋向。由于大多数产品都兼具实体和信息两项要素,广义的信息要素是客户要获得并使用产品以达到预期结果的一切信息。也就是说,产品包括了产品本身的特色、作用方法与售后服务等信息(注:迈克尔·波特:《竞争论》,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因此,信息技术可以在提供实体产品的同时,还提供更多的信息。许多产品由此在一般功能上增加了信息功能。甚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只供应信息而没有实体产品逐渐成为可能。另外,新的信息技术强化了产品性能,并且让产品能更容易提升信息的内容。这就促使制造业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多地向知识型产品演化。知识型产品不仅提供新型服务,而且使产品日益紧密地与服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

总之,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从产品生产中衍生出各种服务,并不断增强在第二产业中的份额和作用。目前,制造业等许多行业与服务业组合在一起,已很难区分各自的独立领域。在美国,高新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已形成一条龙,组成附加值网络,把零部件组合以取得整体效益的提高。其中比较典型的,如电脑、家具、房屋装修、机械工具、食品、教育、旅游、投资等行业,都已采用了组合的方法,组成一条龙生产与服务。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运用,第三产业也加大了向第二产业的渗透,使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得以大力发展。与传统的消费性服务业不同,这些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法律、管理、开发、设计、行政、生产技术等)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从事经营和生产的企业,而不是一般的消费大众。它们通过生产前期的研究与开发、生产中期的设计与策划、生产后期的信息反馈等方式,直接作用于第二产业的生产流程。例如,在美国方兴未艾的符号分析服务业主要就是为企业经营和生产提供服务的。所谓符号分析服务(Signbolic-Analytic services),包括解决问题、识别问题和战略经纪活动,如提供咨询、发表论文、介绍简况、做交易等。工作形式是定期发表报告、计划、设计、草案、备忘录、规划图、广播稿及预测等。符号分析服务人员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使问题概念化、找出解决方案和计划的实施等方面。不少美国专家认为,“符号分析服务”的发展在21世纪初将会令世人瞩目。

三、新型工业化之产业融合的实现机制

新型工业化中的产业融合,尽管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但并不是自然生成,或可以“无”中生有的。它由可能性变为现实,需要依靠广泛的社会认同、政策支持机构的协调合作及机制变革等,其实现要有相应的作用机制。这里我们不打算完整地描画这一实现机制,而是针对目前存在的相关问题,对其中的一些主要方面进行分析。

1.形成利益驱动的相互融合共识。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首要前提,是要互相认识对方,形成必须产业“联姻”的共识。而在前一发展阶段中,信息化部门与传统部门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割,甚至相互排斥的现象。这种自觉或不自觉的人为分割或排斥,正在不断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不仅那些“抵触”信息化改造的传统产业正在不断加速衰退,而且,早先异军突起的那部分网络科技企业,在自身迅速发展过程中,其缺乏产业支撑和赢利来源的弱点,也明显暴露出来。

因此,要在利益驱动的基础上形成相互融合的共识。与现代信息化相关的产业部门必须认识到,传统行业具备非常广阔的提升效率的空间,只有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去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传统产业部门也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经济、电子商务本身就是一些比较先进的沟通技术和管理手段,它们完全可以借“网”转型,真正用互联网来提高效率、节省费用、开辟业务、扩大市场。

2.创新投资结构。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需要有推动力,其中之一就是投资推动。在这方面,我们存在着投资不足的问题,尤其是结构性投资不足的问题比较严重。

因此,要完善投资机制,加大对传统产业信息化装备的投资,提高信息化技术装备投资在其总资产中的比重。特别是对那些信息化投资相对薄弱的产业部门,要加大投资力度。同时,要创新投资结构,扩大投入渠道,促进高新科技企业彼此之间以及对传统产业企业的投资。现代资产组合型的投资,将成为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杠杆之一。这就要求创造政策环境,不仅促进高新科技企业之间的购并,更要促进高新科技企业与传统产业企业之间的相互投资。

3.充分运用资本市场促进资产组合。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核心内容,就是现代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资源重新组合,以及传统产业内部资源的重新整合。在这一过程中,存量资源的整合是关键。例如,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对物流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关键问题,不是缺乏资金、资源、人力、网络,而是物流资源条块分割严重。各行业都有做物流的企业,但是又没有一个能从全局上指导和监控物流行业的组织形式。

如何对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将现有的物流企业的人、车、库、路、网络资源都开发利用起来为电子商务服务,已成了解决电子商务发展问题的当务之急。因此,必须充分运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按照信息化改造的要求,对不同行业及行业内部的资源进行重新组合。

4.改造企业组织与管理。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微观基础,在于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和使用企业的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开发能力、经营水平的过程。除了继续在企业内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生产工艺,实现基础管理的信息化和知识管理网络化外,更重要的是使企业成为发展和应用电子商务的主体。

为此,要以大企业为龙头,通过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化,采用“一对多”的模式,将上游供应商与下游销售商通过Internet联为一体,建立上下游客户的网上采购系统,加快市场反应速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另外,以专业网为切入点,选择电子、医药、建材、汽车、航天等重点行业,率先建立专业性较强的信息服务和交易网。粮食、棉花、食糖、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可以通过现有的批发市场组织建立专业网络系统,从发布信息入手,进而采取网上营销,进行网上交易。

5.积极发展各类现代专业中介服务。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使越来越多的产业和企业进入电子网络世界,需要有相应的现代专业中介服务的配套。尽管电子世界很自然让人想起“无中介”,但事实上现代专业中介服务,在网络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信息在网络经济里传播的成本越来越低,而网上检索和处理信息的成本(例如“时间”)所占比重却越来越大。当检索和处理信息的费用超过一定限度时,雇佣“专家服务”就成为合理的选择。这种专家服务就是专门从事将某类专业知识与其他类别的专业知识适当整合的工作,以应付潜在的大众需求,在最深层的知识到大众需求之间形成一个经过纵向整合的“知识价值链”,从而减少网络经济中的“总体占用成本(total-ownershipcost)”。

另外,电子商务的运用与发展,也需要有相应的现代信用服务体系、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等支撑。若缺乏这些基本支撑平台,信息化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就难以开展起来。因此,要大力发展新兴专业中介服务,并对传统中介服务进行改造,使之与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在此过程中,要不断提高专业中介服务的技术统一化和标准化水平。

以上主要是从共性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只有一般性的要求。当然,由于各地区的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同,工业不同类别的部门及行业的属性各不相同,不同行业中的企业组织类型及规模也有较大的差异,所以,也就决定了新型工业化之产业融合有一个路径依赖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除了正确把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方针与原则、基本方式及共性条件外,还要根据不同地区、部门及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水平、运作特点及基础条件,认真研究与探索进入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切入点,并在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的多个层面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特点的结合点。

标签:;  ;  ;  ;  ;  ;  ;  ;  

产业整合与新型工业化道路_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