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也随之不断增多,并在不同程度上给所在地区地质带来了损害,影响到了周围环境,这也是很多地区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不断增加的一项重要原因。对此,为了尽可能避免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不利影响,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的深入探究应给予足够重视。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与防治
引言
在岩土工程事业高速发展背景下,新颖、多样化的岩土技术在土木工程建设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妥善解决岩土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建筑成本逐渐增加、工程质量不合格,以及地质灾害频频发生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给岩土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带来重重制约,更严重的是会给周围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诸多威胁。对此,相关部门与施工单位应给予足够重视,针对其存在的各类问题,制定出科学完善的应对策略与方案。
1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特征
岩土工程包含了地质土层的开挖和加固,而地质灾害是指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岩土施工区域所发生的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两者项目关联,相互影响。从实践过程来看,岩土工程的地质灾害具有以下特征:
1.1隐蔽性
隐蔽性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重要特征。工程建设中,岩土项目施工的内容较为丰富,并且在土层开挖和加固过程中,原有的地质基础会受到不同程度破坏,这就使得土层结构的稳定性和紧密性受到影响,容易造成工程潜在危害。施工过程中,岩土工程建设人员若不能及时的发现这种变化,就容易造成后期地质灾害,影响工程的整体建设。
1.2突发性
与其它工程危险因素相比,岩土工程的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具体而言,若地质条件存在一定潜在威胁,其会随着人为作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不断扩大,并且当基础地质无法承受这种影响时,就会直接迸发,从而给岩土工程的建设造成较大影响,导致一定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1.3社会性
社会性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附带属性。社会实践中,一旦发生地质灾害,社会各界会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救灾工作开展,从而将地质灾害的影响降至最低。从实践过程来看,这一过程具有社会公众参与的特征,由此可导致了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社会性。
2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
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岩土工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地质灾害自然演化周期将大幅度缩短,也就是说,地质从稳定到不稳定的变化经过的时间显著降低,这样便会导致各种地质灾害发生,这方面的地质灾害的突发都会给人们带来经济损失,严重的可能导致生命损失,所以说,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是危害级数极高的一种灾难性事故,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两者之间有着较强的关系。对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来讲,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往往都是自然环境、人文因素的影响。若施工地区的生态环境原本就十分脆弱,通常都极易受到破坏,进而引发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各类自然灾害。同时,若施工过于频繁,随意的破坏植被,也会导致各类灾害的频频发生。此外,若开发岩土,原有的地质结构陷入失衡状态,也极易导致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当前,不合理的人为操作也逐渐成为了各地区频频产生自然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背景下,要想尽可能减少或是预防各类地质灾害的产生,就必须要基于对其成因的综合分析,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尽可能减少给各地区环境、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带来的不利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应用
3.1实现滑坡现象控制
滑坡地质灾害对于岩土工程具有深刻影响。病害防治过程中,施工人员应注重以下内容的规范:其一,注重山体斜坡岩土力学的强度的有效提升。具体而言,岩土工程建设人员可在进行削坡度减载重量与边坡加固方式的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坡体承载能力的提升,降低山体滑动现象。其二,实现易滑坡区域地下水的防治。即在实际水文和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实现地下水的排除,避免地下水对山体结构的影响。实践中,垂直孔排水、水平钻孔疏干等都是地下水排除的有效方式。其三,注重截水沟的规范修建,避免地表水流流入滑坡范围,造成地质灾害。
3.2崩塌防治手段
由于崩塌地质灾害是不同缝隙面或结构面组合而引发岩体脱落现象,在崩塌地质灾害防治期间,需从加固岩体结构等方面入手,防治岩体滑落,降低裂缝区的扩展,保障施工场地岩体结构的稳定性。具体而言,细致开展施工现场地质环境看场工作,分析施工现场所存在危险岩石区、卸荷裂缝区等。及时清除危险岩石结构,在岩石结构表面增设挂网喷射锚固,更好缓解岩石结构卸荷缝隙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在危险岩石结构加固设计的过程中,需整合边坡的岩体结构、卸荷系数等因素,划分重点加固区域,切实提升崩塌地质灾害防治有效性。
3.3泥石流方式手段
泥石流是岩土工程常见地质灾害之一,对工程结构及经济效益影响巨大。由于我国具有多山地质特征,地质结构复杂多样,泥石流地质灾害频繁活动。当前常用泥石流防治方式为事前预控及事中控制两结合,在泥石流发生之前做出及时预警,同时泥石流地质灾害波及地区居民快速从家中撤离,减少泥石流造成人员伤害。采用山坡技术,在上游地带建设涵养林,修复受破坏自然环境,降低泥石流自然灾害发生几率。
3.4编制防治工程方案
在编制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期间,应实现开展防治工程设计工作,分析地质灾害成因、制定地质灾害防治目。依照地质灾害类别,选择专项防治手段,如建设排水工程、支挡工程、加固工程等。注重特殊天气下施工工序的避让,积极采用生物防治方式,在工程成本合理的前提下增大森林面积、种草护坡,切实促进当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进程,通过从根本上改变自然条件等方式,控制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
3.5重视地质灾害监测工作
其实,很多自然灾害在真正发生之前都会展现出较为显著的前兆,如,滑坡在发生之前,地面会呈现出很多大面积位移、裂缝等现象。基于对这些前兆的时刻观察与准确把握,可以制定出更科学有效且适合的预警措施,进而将地质灾害带来的各种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同时,还要重视、完善现代灾害监测技术的科学引用。如,可以加强如全球定位系统与遥感系统的科学整合,基于全球定位系统来充分、准确的定位工程施工区域的地层,并对其各个阶段的移动情况作出时刻观察。基于此,再引用遥感系统来对其地形、气候等方面做出充分调查,通过有机整合两者数据,可以更精确的统计出某区域内发生地质灾害的时间,以及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制定出更科学、完善且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岩土工程中的地质灾害问题的防治来讲,其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往往都要经过较为漫长的一个过程,且要承担的任务量也非常大,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理想成果。对此,相关施工、技术人员应给予足够重视,加强各类新颖、先进材料与技术的应用研究,以及对施工工艺的不断完善来促进地质灾害防治水平的不断提升,尽可能避免各种损害、经济损失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张永伟.华北平原德州地面沉降成生机理、监测预警与可控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4.
[2]孔令湖,姜爱玲,尚磊.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与实践探讨[J].山西冶金,2015,38(05):58-59+92.
[3]高其泽.赣北地区红色砂泥岩滑坡滑动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6.
论文作者:张永青1,刘浩2,卢艳红3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2
标签:地质灾害论文; 岩土工程论文; 泥石流论文; 地质论文; 发生论文; 结构论文; 岩土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