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用语理解机制调查研究
田 沛
(辽宁传媒学院 辽宁·沈阳 110136)
摘 要 惯用语是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汉语言专业三年级留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做了关于惯用语使用的问卷调查,目的在于了解留学生的惯用语理解机制,并针对他们的理解机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对外汉语 惯用语
“惯用语是一种定型词组,从意义到结构都是完整的、统一的;它的整体性在于它的抽象化,也就是‘虚指’。惯用语的意义大多是由比喻而来。惯用语具有定型性,灵活性,比喻性。”①在留学生汉语学习的中高级阶段,往往成为一大难点,在教学中解决怎么学和如何教的问题就显得很重要。
喜 娘 新娘踏进门呀,养子中状元;新娘过门垫呀,姑爷做府又做县,姑爷走在前呀,起厝又买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
为探讨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对中国大学生和汉语言专业三年级的留学生展开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0 份,共回收有效问卷41 份,其中中国学生10 份,留学生31 份。
调查问卷中,1~3 题是在无语境条件下,让被试者从A、B、C、D 四个选项中选出适合的答案。17~19 题是在强语境的条件下,让被试者从A、B、C、D 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句子语境的解释,按照题号依次作答,答毕,不得返回前题进行修改。1题和17 题的四个选项中,A 选项和B 选项一个语境倾向性较强,一个语境倾向性较弱,其它两项为干扰项。考察在无语境条件下是否有语境自主输出迹象。3 题和19 题中A 选项是结合句义的答案,D 选项是单纯抽象的比喻意义,其它两项为干扰项,考察结合语境的理解程度。4~16 题是与惯用语相关的问询,借以隔开无语境和强语境调查的两个部分。20 题是结构变换的惯用语意义的回答,同样是从选项中选择合适的答案。词汇难度为初中级(依照教学考试大纲的难度),主要是适应调查对象的需要,从语言测试的角度来说,是为了增强调卷问题的效度和区分度,使调查结果能够接近调查目的。
公募体育基金会受体育行政部门的主导,更倾向服务于体育系统的教练员、运动员以及体育部门直接管理的各运动项目。例如,国家体育总局主管的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就十分重视教练员、运动员的培养和保障及各运动项目的发展等问题,主要设立的公益项目有运动员保障专项资金,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国家队老运动员,老教练员关怀基金,退役运动员创业扶持基金及乒乓球、篮球、登山运动、健身气功等运动项目专项基金。非公募体育基金会因其独立性、灵活性较强,服务对象主要为社会性较强的体育公益活动、体育公益宣传、体育赛事支持、群众体育开展、体育产业等[3]。
选择120个因正畸减数而新鲜拔除的第一前磨牙,要求牙冠完整、无龋损、无色素、无脱矿、无裂纹。去除牙周附着组织,在无菌去离子水冲洗下用单面片切砂条抛光唇面后,将冠部制备成3 mm×3 mm×2 mm的釉质块,共制作釉质样本120个;所有样本除唇侧釉质面外,其余牙面均涂上抗酸指甲油。随机抽取其中60个样本,在唇侧釉质面上涂布酸蚀剂30 s,然后用大量去离子水冲洗后,吹干至釉质表面呈白垩色,用于釉质再矿化实验;其余60个釉质样本不予处理,用于釉质保护实验。
第20 题是测试惯用语结构变换后,留学生对于其意义理解的情况。“碰钉子”是在教学考试大纲的初级就出现的词汇,本题的测试目的在于结构变换对于惯用语意义理解的影响,所以选择了留学生比较有把握的初级词。虽然在“碰钉子”中间插入了数量成分,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留学生对于惯用语整体的识别和对于惯用语意义的理解。不过对于惯用语中间插入成分的形式,有一定数量的学生比较陌生,所以即便是理解了“碰钉子”的意义,但是并没有把这个意义与插入成分的意义整合起来,全面的理解句子的意义。
17题:(强语境)她因为缺课太多而被老师取消了考试资格,后来老师给他开绿灯,这样,他又可以参加考试了。
A 给予特殊照顾 B 让人通过 C 打开绿色的灯 D 给人安全感
5)利用CO分析仪系统,按照测试程序定期对燃气比率调节阀功能进行测试,竖炉、保温炉区域调节阀按照满足0.4%系数值测试调整,而溜槽、撇渣槽、中间包按照满足1%系数值测试调整。系数值为5s CO变化值,启动测试程序(如图5),测试步骤要求:
2 题:(无语境)拍马屁。
由于建筑施工现场在实际施工作业中存在相对的变化性与改动性,其有关施工数据在工程质量与进度中都起到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可以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服务质量进行有效监控。通过监督与管理的相互结合,保证现场施工的质量,施工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整体工程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在施工现场建立信息监控系统,可以对施工现场实施全方位的实时监控。例如在施工现场安装大量监控摄像头,通过远程网络技术将信息传输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可以对施工现场的施工工艺、施工设备、施工项目管理等多方面进行考量,并制定相对的施工优化方案,为工程的施工质量与进度奠定坚实的保障基础[3]。
另外,有6 名留学生在无语境的条件下选择了D 选项,4名留学生经过语境的判断在第17 题中选则了A 或B 选项。但是仍有2 名留学生在强语境条件下选择了D 选项。其一说明强语境确实可以帮助留学生理解惯用语;其二,在调查完毕后,我们询问过留学生选取D 选项的原因,解释是:绿色是自然的颜色,有安全感,在19 题的语境中,老师使学生处境变得安全,所以可以继续考试了。可见,即使在强语境条件下,由于汉语水平的限制,留学生在应对陌生惯用语时;仍然采用从字面意义着眼的方法去理解其意义。而且即便清楚惯用语在句子中使用的是引申意义,但仍对引申意义的联想和体会有不同程度的偏颇。我们认为这是汉语水平有限和欠逻辑思考而引起的。所以在惯用语教学中,应注意留学生汉语水平与惯用语学习的相互照应性;培养学生汉语的认知能力;并且尽可能在教学中融入一些交际文化。
A 努力讨好B 拍马的屁股 C 帮助别人D 骑在马上
3 题:(无语境)走后门。
有组织犯罪译自英文“Organized Crime”,原本为犯罪学上的概念,即它是以犯罪活动的组织性特征为主要标准,从犯罪现象中划分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犯罪类型。鉴于该种犯罪现象的快速发展和其所具有的特殊的社会危害性,各国纷纷对其进行了法律规制,从而有组织犯罪也上升为一个法律概念。① 如美国制定了《联邦有组织犯罪控制法》、联合国制定了《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等。与此不同,其他一些国家的立法则并没有直接使用有组织犯罪的概念,而是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规定了不同的有组织犯罪形态,如意大利的黑手党组织犯罪、日本的暴力团犯罪、中国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
19 题:(强语境)他没有什么本事,但是他朋友是跨国公司的经理,所以他靠走后门进了那家公司。
A 靠朋友的关系 B 从后门走 C 有运气 D 通过不正当的关系
20 题:他碰了两次钉子。
A 他的头碰到了钉子上 B 他被拒绝了 C 他被拒绝了两次
3 题和19 题同2 题和18 题一样,A、B、C、D 四个选项意义比较分明,区分度比较好,所以中国学生的作答很统一,留学生的作答也比较统一。在没有语境的条件下,有的留学生选择了A 选项,即选择了“走后门”在一定语境条件下的具体意义,比如在19 题中。但是由于这个选择是个别情况,所以我们猜测,这个惯用语在语境下的意义可能因为该留学生的某次经历或者其他一些原因而印象深刻,所以在作答时,即再次遇到同样的语境场景时,首先进行语境定位,选出A 选项。另外,有的留学生在有语境的条件下能够重新作出正确选择,有的却选择了C 选项,问题的关键仍在于语境的分析和判断。
1 题中A 选项的语义具有稍强的语境倾向性,B 选项的语义语境倾向性比较弱,C 选项是字面意义,D 选项是干扰项。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中国学生惯用语心理词典已经形成。不单是对于惯用语意义的掌握,惯用语语境的自觉定位输出性也比较熟练。所以不论是具有稍强语境倾向性的A 选项还是具有稍弱语境倾向性的B 选项,一些中国学生在没有语境的条件下,仍然可以定位其所属语境,并二者兼选,当然,如果考虑到思维定式而影响到双选结果的情况,二者兼选的人数可能会增加。17 题中,由于语境设置的不太周全,导致了A、B选项皆有选择的情况。与中国学生相比,也许是思维定式的原因,留学生一般只选择了一个选项,并且大部分集中在B 选项,一小部分留学生选择了A 选项,说明留学生在第1 题中基本上可以掌握“开绿灯”这个惯用语的含义,一部分留学生在无语境条件下,能够自觉地进行惯用语语境的匹配输出,这一点上与中国学生趋同。
表1
18 题:(强语境)他看见同事从来不打招呼,可一看见领导,就点头哈腰,又是让座,又是倒茶的,真会拍马屁!
2 题和18 题中A、B、C、D四个选项意义分明,所以中国学生的选择完全统一。留学生的作答也比较趋于一致,但仍旧有留学生由于之前并不熟悉该惯用语,所以单从字面意义理解惯用语而导致了错误的理解。在有语境的条件下,选C 选项的留学生不清楚惯用语的贬义色彩,而且没有好好地利用语境,关于“巴结奉承”这个概念在任何一个国家和文化中都是存在的,所以不存在文化背景概念的负迁移作用,选择C选项很大程度的原因在于汉语水平或者说对于语境的把握和理解。
问卷回收后,中国大学生及留学生各选项选择分布情况统计如表1。
1 题:(无语境)开绿灯。
从与中国大学生惯用语理解机制的比较来看,中国学生的惯用语理解显然是在熟练的基础上进行的,他们可以自由定位并熟练提取语境场景,并在有干扰的情况下顺利整合并提取惯用语意义。如20 题中中国大学生对“碰钉子”活用形式的理解。留学生进行惯用语理解时,即便不熟悉惯用语,但是懂得应用字面意义和语境来理解和猜测惯用语的意义,并且应用得比较成功。由于留学生惯用语学习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由生到熟的,这客观上决定了留学生对于惯用语的理解是从分解性理解过渡到熟悉性提取,再到综合性的混合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与中国大学生惯用语理解过程趋同,这种趋同性正是留学生惯用语理解机制成熟的标志。而这个成熟的过程需要通过汉语水平的提升、汉语思维逻辑的形成和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来实现。
由于1 题和17 题,2 题和18 题,3 题和19 题是同一个惯用语的不同条件下的考察,且选项内容几乎相同,所以以下所列的并不是按照题号顺序。4~16 题的简单问询并未包含在列。
另外,本实验从输入的角度来调查测试留学生对于惯用语的理解,简单窥探了留学生对于惯用语的理解方式。不过从本调查的一些细节中也可以发现有些留学生在应对某些惯用语时,出现了自觉定位语境场景的现象,是留学生输出惯用语的痕迹。说明留学生的惯用语心理词典在逐步形成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文研究中获得的数据,用卡方检验[n(%)]计数资料差异。最后以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
(1)留学生初学惯用语需要一定的汉语基础,汉语水平是惯用语输入和输出的重要基础,是与惯用语学习相互照应的。(2)留学生惯用语学习时,需要兼容汉语的认知方式和文化传统,避免对惯用语比喻意义进行欠理据的猜测。(3)无论是生活中的偶然因素还是学习练习中的必然因素在起作用,强语境对于惯用语的记忆输入和应用输出都起到重要的作用。(4)留学生对于惯用语结构比较敏感,惯用语结构与其意义和语用相比,掌握起来比较轻松。(5)留学生自觉定位语境场景的过程就是留学生心理词典逐步形成的过程。
依据调查结论,我们认为惯用语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汉语基础上,先积累输入再自觉输出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从初识了解到理解应用再到基本掌握的过程。在惯用语教学中,可以在初识阶段进行简单初级的意义引导和结构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惯用语;理解输入阶段进行大量的意义语境引导;基本掌握阶段进行系统的语法结构学习和意义语境的综合应用学习。
注释
① 马国凡,高歌东.惯用语[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
1950年9月5日,吴努在议会发言时两次特别强调,像缅甸这样弱小的国家无论怎样扩充、加强国防力量都无法有效地保护自己,[85]所以只有和大国保持友好关系、保持中立和不结盟才能有效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冷战时期,缅甸能够持久地坚持中立不结盟外交政策,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了这一原则,即使当其与某个大国关系恶化、安全受到威胁之后,仍然通过与对方和缓关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贸然引入其他大国来解决安全困境。印度则是相反的案例。印度独立后最初虽然也积极倡导、实施和平中立、不结盟外交政策,但其在20世纪70年代与苏联结盟。
参考文献
[1]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马国凡,高歌东.惯用语[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
[3] 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M].浙江教学出发社,2004.12.
[4] 杨金华主编.留学生汉语习惯用语词典[Z].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1.
[5] 佘贤君,王莉,刘伟,张必隐.惯用语的理解:构造还是提取[J].心理科学,1998.
[6] 吴晓明,张金桥.留学生汉语惯用语理解特点的实验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4).
A Survey of Idiomatic Understanding Mechanism
TIAN Pei
(Liaoning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136)
Abstract Idioms are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for foreign students to learn Chinese. This paper takes the third year students of Chinese language major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and make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usage of idioms. The purpose is to understand the understanding mechanism of idioms of foreign students, and mak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plans and select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for their understanding mechanism.
Keywords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dioms
中图分类号: H31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6400/j.cnki.kjdkx.2019.1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