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红色文化建设创新与发展的对策_红色文化论文

促进红色文化建设创新与发展的对策_红色文化论文

推动红色文化建设创新发展的对策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建设论文,对策论文,红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15(2011)06-0005-08

近些年来,作为党的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红色文化异军突起,日益成为文化领域一道绚烂多彩的独特风景。但随着国家整体文化大环境的日趋改善,人民精神文化诉求的日益提升,红色文化建设也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值得关注。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划红色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确保红色文化建设始终充满活力,始终长盛不衰,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学术研究领域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旨在抛砖引玉。

一、大力加强红色文化的内涵建设,为推动红色文化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推动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首先应发挥好科学理论的先导作用。这既是加强红色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但时下在全国红色文化建设领域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建设实践的矛盾较为突出。党和国家层尚未对红色文化建设作出权威性定论,学术理论界也没有出版过这方面的专著,甚至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民众对红色文化相关理论知之甚少。这已成为制约红色文化创新发展的“瓶颈”。因此,大力加强红色文化的内涵建设,建构反映红色文化本质属性的相关理论知识体系,已成为推动红色文化理论研究的紧迫任务。

首先,应在准确把握红色文化科学内涵上形成共识。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伴随着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红色文化”一词从上世纪末开始在广大民众中自发流行,最初是相对于白黑黄蓝色文化提出的,因为红色是广大民众所热爱最具视觉冲击力的色彩,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标志,也是代表胜利的象征。当时人们只把红色文化的内涵简单定位为:是为了信仰不怕死不要命的革命文化。随着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追捧,引发了理论工作者对红色文化的确切内涵进行深层思考,并尝试对红色文化的概念进行各自界定。但也应坦承到目前为止,红色文化这一名词概念仍处于欠统一的界定状态。既然我们信奉倡导红色文化,试图发展繁荣红色文化,就必须先把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界定清楚,这是不可回避的最为基础的理论问题。经过博采众长,反复论证。我们认为,所谓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出发,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先进文化。上述红色文化的内涵界定,蕴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先进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融合;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斗争实践的有机统一;彰显出红色文化创造主体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紧密结合。红色文化植根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沃土,源于人们对中华民族复兴的热切渴望,源于对自强不息勇于开拓精神的真诚向往,源于对真善美传统美德的执著追求。红色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优秀的、传统的、民族的文化,它承载了我们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和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作风。红色文化“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其次,应在准确把握红色文化构成要素上形成共识。

红色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蕴含深刻、涉面广泛的系统文化,这在学术理论界基本达成共识。但究竟红色文化这个文化系统由那些层面要素构成,尚未统一思想认识。据掌握的信息资料显示:目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思考研究思路:一是红色文化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构成的“三类说”;二是红色文化由物化形态、精神形态构成的“两态说”;三是红色文化由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构成的“两层说”。经过比较分析,我们认为,红色文化作为党的意识形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其层次结构应由以下三大要素构成,即:红色文化的物化形态、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和红色文化的制度形态。所谓红色文化的物化形态,主要是指红色资源,它是红色文化的客观载体,也是红色文化主体参与政治活动的显现部分,集中表现为革命战争年代的“人、事、物”。其中,“人”是指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仁人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先烈;“物”是指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们曾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指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2]所谓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主要是指革命精神,其集中体现为在物化形态的红色资源上所承载的精神形态,是红色文化的灵魂或精髓,它融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于一体。具体表现为在革命战争年代党所创造出的诸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所谓红色文化的制度形态,主要是指法规制度,它是党与军队在革命斗争实践中的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创造红色资源与革命精神的法治保障,也是催生党与军队优良传统作风的法规基础。具体包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宣传组织发动民众的群众路线、党的三大法宝、三大民主、三大作风以及党的法规制度和相关文献。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不怕流血牺牲的战斗作风、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以及军队的条令条例和法规文献。

红色文化的物化形态、精神形态和制度形态三个子系统作为支撑点,共同构成红色文化的完整系统,形成了一个由内向外扩散、再从外向内延伸,三者相互联系,互促共生的层次结构,共同催生和验证着红色文化的不断创新发展。

第三,应在准确把握红色文化的内核精髓上形成共识。

要建构起反映红色文化本质属性的相关理论知识体系,还必须深刻理解弄清红色文化的内容核心是什么,思想精髓指什么,本质特征有什么等深层相关理论知识点。我们运用历史与现实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维方法进行研究思考,得出了以下初步认知结论。红色文化的内容核心主要体现为:一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促成红色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奠基之石。因为理想信念是引领人民团结、浴血奋战和共同奋斗的精神旗帜;二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革命精神,是维系红色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之源。因为民族与革命精神展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内在品质、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及其人生追求;三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革命道德,是构成红色文化社会与大众化的道德之基。因为革命道德是党和人民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的基本准则、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红色文化的思想精髓主要体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我们党的事业的指导思想,为红色文化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科学的革命理论基础。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共产主义思想境界,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所创造的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红色文化的丰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灵魂。广大共产党员、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演绎的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所谱写的一曲曲前赴后继的光辉乐章,尤其是渗透凝聚其间的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为红色文化的薪火相传创造了宝贵的革命精神财富。由此可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所创造出的革命精神,是中国特色红色文化的思想精髓。红色文化的本质特征体现为:我们党的红色文化是始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勤劳勇敢为基石、以自强不息为动力、以为民谋利为目的的无产阶级的先进文化。其本质是:革命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最后的胜利,为了共产主义信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怕抛头颅洒热血的无私无畏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集中体现。

第四,应在准确把握红色文化的基本特征上形成共识。

我们认为,红色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红色文化始终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丰富发展起来的,充分体现了革命导师的科学文化观,不仅指导思想科学,而且形成了科学的革命文化思想体系。红色文化始终植根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之中,集中体现和反映了人类文明社会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促进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并被实践验证是先进科学的文化。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表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并成为长期的执政党,其中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党始终把振兴中华民族、弘扬先进文化当做自己的神圣职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创造出了崭新的红色文化形态。红色文化顺应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成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突出典范。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每个时期的社会意识及其诸形式都同它以前的成果有着继承的关系。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精华,红色文化正是秉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在中华大地上由中国共产党人在伟大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红色文化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因此,红色文化是打下中华民族深刻烙印的,带有中华民族显明特色的无产阶级先进文化。

具有鲜明的大众性。中国共产党是红色文化的领创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唯一宗旨,这就决定了她领导创建的红色文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符合人民大众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广大民众是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创造者,这也决定了红色文化来自于人民大众,服务于人民大众,代表着人民大众的意志和愿景。因此,红色文化永远是人民大众自己创造的、喜闻乐见的、满足精神生活需求的精神食粮。

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红色文化是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广大民众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不断地选择、取舍、重组、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分析红色文化的形成基因和构成要素来看,红色文化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念的元素,也渗透着外国优秀文化的先进成分;既涵盖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显现着不同时期文化的印记;既保留着广大民众原创的文化缩影,也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

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产生是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先进文化的丰富是创新,在和平建设时期所形成的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精神成果也是创新,尤其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更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因此,创新性既是红色文化的鲜明特征,也是其本质要求。

二、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功能优势,为推动红色文化创新发展赢得动力支撑

红色文化作为党的先进文化中的瑰宝,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不可或缺的软实力。要推动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关键取决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对红色文化地位作用的认同度、功能价值的发掘度和全面建设的重视度,这是提升红色文化建设综合效益的动力之源。目前,在红色文化建设领域仍然存在重视程度不高、支持力度不大、发展动力不足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我们深层思考:如何使红色文化建设紧贴党、国家及军队建设发展的大趋势,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发掘红色文化新的功能价值,确保红色文化在有所作为中巩固已有地位,在有所作为中赢得各方支持,在有所作为中求得创新发展。

(一)重视发掘红色文化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水平的功能优势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两大建设,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全党的执政能力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从更高层次深入思考和充分发掘红色文化在党的两大建设中的功能优势,对于促进党的建设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

1.红色文化对于加强党的执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诞生、成长、发展的历史文化记载,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形态合法性之源,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之基。红色文化对于党的执政文化的政治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红色文化为党的执政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借鉴。执政文化资源是党执政资源的精神载体,是我们党执政的思想灵魂和政治基础,事关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执政权威的维护和执政地位的巩固。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重要思想是其精神取向、时代内涵以及早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它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的政治思想、执政理念和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主导的意识形态、民族价值观和思想素养等,这些都为建构党的执政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借鉴。二是红色文化为党的执政意识形态培养了强劲的政治认同感。任何一个政党要想获取并维护其政权的稳固,都必须开发利用执政的合法性资源,而这种合法性资源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对该政权政治心理和政治情感的认同与支持。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每一个执政者都须借助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灌输,来培育社会大众对其执政地位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心理与情感认同,以达到政治稳定的目的。众所周知,红色文化来源于党的科学理论的指导,来源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来源于广大民众的创造,经历了战争与火热年代的练就,经受了历史与人民的检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价值认同,这是我们党政治认同延续和扩充的重要载体。三是红色文化为党的政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执政党执政理论的创新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文化资源作为基础前提。我们党科学执政理论的创新发展,先进执政方略的丰富完善,也都没有离开对古今中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不断吸纳与借鉴。红色文化的灵魂是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红色文化的精髓是不同时期所创造的独具特色的精神产品,这些都为党的政治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借鉴。纵观红色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充分展示了我们党不断从理论成熟到政治成熟的演变过程。

2.红色文化对于增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实效具有重要的资源支持。党的红色文化是我们党执政的价值源泉和精神依托。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个链条式环环相扣、台阶式逐步梯升的发展过程。红色文化既引领了不同历史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又见证了党的先进性建设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也积累了为现时党的先进性建设可资借鉴的宝贵精神资源。首先,红色文化可以为筑牢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基础提供资源支持。要增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实效,必须打牢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基础。红色文化内涵的理论文化是其形态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支撑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是我们党不断保持先进性的根本经验。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对先进文化理论的研究探索,共同创造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蕴含着精深而丰富的党的文化建设的思想理论,标志着我们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基础越来越厚重。借助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可以帮助全党更好地了解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发展历史,从中吸取经验启示,进一步熟知党的红色文化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相一致的内在特点规律,自觉为打牢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基础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其次,红色文化可以为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向更高层次跃升提供资源支持。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和永恒主题。因此,借助红色文化的资源优势,将党的先进性建设引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也需与时俱进。各级党委要注重在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相结合上下功夫。始终坚持用科学的理论为党的建设导航,始终坚持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武装广大党员,始终坚持用高尚的精神营建社会思想道德风尚,始终坚持用丰富的精神产品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以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跃上新高度,确保党的建设充满生机活力,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爱戴,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第三,红色文化可以为永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提供资源支持。广大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党的先进性与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党的红色文化发展的历史证实:我们党一贯重视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把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作为重要内容阐述,并采取经常性教育与集中学习整顿相结合的方式对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我们党曾运用抗战时期的延安整风、建国初期的整党、20世纪末的“三讲”以及近期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集中时间、下大力气抓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建设。党的历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都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保持共产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做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所有这些都是党的红色文化的宝贵资源。各级党委要重视运用红色文化的资源优势教育引导广大党员,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广大党员要按照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对照党员的先进性标准,从品质、能力、行为上严格要求自己。坚定理想信念,勤奋学习,苦练本领,心系人民,踏实工作,严明纪律,创造一流业绩,努力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共同维护我们党永葆先进性本色。

3.红色文化对于规范党员领导干部队伍执政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广大党员干部是我们党执政思想理念的具体贯彻落实者,是党的先进文化建设的具体组织实践者。这支队伍自身执政能力素质的强弱直接决定着我们党执政整体水平的提升。弘扬红色文化有益于促进党员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理念的确立。执政理念是执政党执政价值观和奋斗目标的集中反映。红色文化的历史表明:我们党在成立之初就宣告中国共产党是为无产阶级和其他劳苦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党,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唯一宗旨。我们党的思想理论中蕴含着包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一切向群众负责、虚心向群众学习等观点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红色文化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正确处理革命中心任务与维护群众利益的关系,创造出了诸多为了群众疾苦而忍饥受冻,为了群众安全而舍身杀敌,为了群众纪律而露宿街头的感人范例。这些都对党员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理念的确立具有引导、激励、感染的重大作用。弘扬红色文化有益于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坚持。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精髓,也是广大干部党员任何时候都应具有的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忆历史、讲传统有利于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执政过程中,强化对党的思想路线形成历史纵深感的认知,更加坚定按照党的思想路线指导施政的决心与信心。弘扬红色文化有益于党员领导干部艰苦奋斗传统作风的传承。艰苦奋斗既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传家宝和特有的政治本色,也是红色文化的多彩精神创作和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期的红色文化培育出了无数艰苦奋斗的经典题材。如:井冈山时期,红军平均五分钱的生活标准,靠“红米饭、南瓜汤”充饥,毛泽东一把旧雨伞随身带,朱德挑粮扁担传佳话;延安时期,南泥湾开荒种粮、解决军队自给自足,周恩来、任弼时席地而坐学纺纱;解放战争时期,军民用小米加步枪战胜装备精良数倍于我的强敌,夺取“三大战役”最后胜利。“五大书记”动手开荒种菜等。以上动人故事,感人事迹彰显出的艰苦创业精神,将成为激励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无穷精神力量。

(二)重视发掘红色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优势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的科学命题,也是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展现的又一面精神旗帜。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党的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共同构成了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成为引领全国人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遵循依据。党的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密切相联,它为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提供了历史渊源、文化底蕴和实践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讲,红色文化可谓一部诠释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别开生面的教科书。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借助党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更有益于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无限生命力。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3](P63)红色文化印证了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并结合实际创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蕴藏着大量丰富而鲜活的资源。坚持把弘扬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紧密结合,可以使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形象直观、通俗易懂,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有利于广大民众在实践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自觉接受并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借助党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更益于凝聚全党的意志和力量。“中国革命必然胜利,共产主义必定实现”,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广大革命者孜孜追求的理想信念。实现共同理想是团队成员积极组构政治共同体、参与组织活动的行为动机和最终目标。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构成红色文化得以维系和发展的基石。历史表明,党的共同理想信念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征。如土地革命时期,党的阶段性共同理想目标是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抗日战争时期,党的阶段性共同理想目标是实现国共两党一致抗日,夺取民族独立与解放,使中国“站起来”;解放战争时期,党的阶段性共同理想目标是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胜利过渡,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阶段性共同理想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富起来”和“强起来”。我们党正是靠着共同的坚定理想信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统一了全党意志,团结了全国人民,凝聚了各方力量,才得以百折不挠、前赴后继,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辉煌。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又适时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为全党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这是时代的召唤、历史的选择。因此,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资政育人作用,有益于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对党的共同理想认同的历史纵深感,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进一步增强对实现共同理想目标的信心勇气,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与党的共同理想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为中华民族振兴贡献全部力量。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借助党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更有益于激发国民昂扬向上的精神动力。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新业绩的力量源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风格和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造的红色文化,不仅引领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传承发展,而且创造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新产品,发挥出了承前启后的巨大精神作用。例如我们党在战争年代创造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为伟大的民族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在建设时期创造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1998年抗洪精神、航天精神、奥运精神等,都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拓展了新领域。这些红色的精神产品都是伟大民族与时代精神的宝贵财富。继承弘扬红色文化,有益于激发广大人民的爱国情感和创新精神,提高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合力,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借助党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更益于提升国民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不是超历史、超现实的抽象,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社会特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什么、反对抑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创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结晶,是党的先进文化发展进步的标志。红色文化是文化形态的社会主义道德,是一种普世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因此,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中的功能作用,注重运用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导师有关社会主义道德的思想理论引导人,蕴含的革命历史、英雄事迹和人格魅力感召人,蕴含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和理想目标教化人,有利于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强化人们的道德自律意识,自觉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自觉为创造良好的社会风尚有所作为。这样既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也可以为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提供巨大道德力量。

(三)重视发掘红色文化对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功能优势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文化建设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意义。”[4]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入和谐文化应运而生,并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日益发挥出先导性和引领性作用。由此联想,红色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有哪些功能作用值得发掘呢?我们认为,党的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和谐品质、和谐风尚等诸多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精神文化元素。和谐文化是随着时代发展对红色文化的拓展和延伸。因此,红色文化资源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精神财富。它同样也可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和良好的文化环境。

其一,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一个社会要稳定和谐,最根本的是要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红色文化的历史彰显出:我们党从创建初期就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共产国际的指导,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一大”党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我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注重传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创造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凝聚中华民族、推动中国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多变、各国政党指导思想日趋多元的背景下,借助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加强对全党和全国人民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武装,有益于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强化全国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精神动力,奠定思想基础。

其二,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有利于把握和谐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党的红色文化具有历史印证价值功能特点。从红色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红色文化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谛;蕴含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动摇”的道理所在。传承红色文化,解读中国革命与建设历史,教育引导全党和全国人民以史为鉴,吸取革命与建设的经验教训,有利于我们党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始终装着忧患意识,确保和谐社会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和建设目标模式的科学性。

其三,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有利于增强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谐社会的建设关键取决于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民族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康素质。红色文化资源为提高民族综合素质提供了鲜活的教材,生动的课堂和育人的阵地,人们可以通过红色基地参观见学、红色文学作品阅读欣赏,红色影视观看评析等多种方式接受红色思想和精神的宣传教育,从中得到净化灵魂、陶冶情操、激励斗志的显著效果,激发自己为提高综合素质而努力学习与实践。同时,红色文化创新发展的过程也是引领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提升的过程。

其四,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有利于确立以和谐为旨归的道德评判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道德基础。红色文化不仅培育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和谐心态、和谐品格等和谐素质,而且创造了许多寓意和谐诸如“国共统一战线”、“统一全中国”、“党群心连心”、“军民鱼水情”、“同心协力共克时艰”等光辉典范和感人事迹,这些都是教育引导人民增强和谐道德素养和提高和谐道德评判能力的极好资源。还可以通过红色文化的建设,以和谐社会观为核心,大力宣传弘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宣传弘扬优秀传统道德,营造以和谐道德为基调的舆论环境,完善每个社会成员的人格、意志、品格,促使全社会逐步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共同道德取向,树立起科学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打牢与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道德基础。

三、积极探索红色文化的发展趋向,为推动红色文化创新发展共谋科学路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红色文化建设已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5](P35)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审视红色文化建设的历史,评价现实,展望未来,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学术研究领域共同面对的一道现实课题。要推动红色文化建设创新发展,必须牢牢把握红色文化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妥善统筹硬件与软件、现有与发掘、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等重大关系,同心协力为红色文化建设谋划新思路、开创新路径、力求新发展。

第一,健全红色文化建设领导体制

红色文化建设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宏伟基业。党和政府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大具体领导力度,解决好目前红色文化建设领导体制不健全、研发机构不固定、管理机构不顺畅,以致带来的政策倾斜不够,经费筹措困难,人才队伍流失,整体发展失衡,甚至某些红色资源自然消失或遭到人为破坏等矛盾困惑与现实问题,力争确保红色文化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大规模推广、大跨度发展。

首先,应健全领导机构,解决好全国的红色文化建设由谁“统”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将红色文化建设纳入到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列入相关业务部门的重要职责。各级都要建立相关领导小组和指导委员会,健全纵向贯通、横向相联的指导网络。国家层面的领导组织应把全国的红色文化建设统起来,研究确定发展规划,整合现有资源优势,搞好顶层设计,统一建设标准。严格各种立项、审批、验收、评价等制度,经常组织召开全国性的建设会议,统筹各项工作,协调各种矛盾,解决共性问题。同时要筹措资金、出台相关法规文件,逐渐形成“大红色文化”的建设格局,减少目前建设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将红色文化建设纳入到科学发展轨道。

其次,应建立研究机构,解决好全国的红色文化建设由谁“导”的问题。红色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实践活动,有其内在的指导规律要求,必须坚持理论研究先行的原则,以创新的红色文化理论指导红色文化建设的实践。为此,建议将目前“中国红色文化研究院”列入国家承认常设研究机构,并负责牵头组建各省市“红色文化研究分院”,共同承担起红色文化理论研究任务。择机还可以申请批准成立“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创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期刊。同时,从现在起,加大对中国红色文化理论研究力度,抓紧对中国红色文化发展历史、中国红色文化理论体系、中国红色文化指导规律、中国红色文化发展趋势、中国红色文化法制化建设、党的红色文化指导理论、古今中外革命文化比较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深入研究,弥补党和国家在该研究领域的空白。以理论研究成果推动红色文化的普及教育,引发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对红色文化的关注,指导全国的红色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应完善管理机构,解决好全国的红色文化建设由谁“管”的问题。红色文化建设是一项打基础、系全局、管长远的系统工程。各级应重视红色文化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探索,改变以往红色文化基地多部门管辖,相互掣肘造成“内耗”,不利于基地功能作用发挥的管理现状。通过理顺隶属关系,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全国性的垂直领导管理机构。同时,重视加强红色文化基地的领导班子和骨干队伍的建设,选取善领导、懂管理、精业务的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培养一支素质较高、水平过硬的红色文化工作队伍。

第二,拓展红色文化资源发掘途径

红色文化如同一座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财富宝藏,有着巨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盘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在功能作用,既是推动红色文化创新发展的基础前提,也是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刻不容缓的紧迫政治任务。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下大力发掘隐形红色文化资源。所谓隐形红色文化资源是指隐藏而暂未被发现或利用的并带有红色文化性质的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是一项新生事物,尚有大量的客观存在的资源信息被隐藏,闲置和遗弃。如:长期封存在档案馆内的红色文字资料,没有引起重视的小型战斗红色遗址,散落在民间的红色革命文物等等,都是具有丰富红色文化色彩的宝贵资源。这就需要我们用透视的眼光,珍惜的态度,集中力量进行发掘,进一步扩充完善红色文化资源。

二要下大力抢救遭受流失的红色文化资源。现在有些红色文化资源已经或正在遭受到流失。例如:随着全国性的大型交通水利建设的需要,有些革命战场遗址、烈士墓地等被迫搬迁或毁坏;有的因为城市扩建原存或后建的红色遗址、烈士陵园、纪念馆碑等被挤占或包围;一些参加过革命战争和投身社会主义初期建设的老干部、老英模、老军人群体数量正在大幅度骤减,隐藏在他们身上的红色文化资源信息也在消失。由此可见,需要下大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资源“抢救”活动,并出台相关法规文件,采取奖惩措施,尽可能地保护好、维护好、发掘好红色文化资源,杜绝和避免愈演愈烈的红色文化资源严重流失现象。

三要下大力盘活显性红色文化资源。应下决心、用气力把全国性的现有物化形态、精神形态、制度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一次大盘点、大清理、大整合,改变以往的粗放型为集约型、变分散式为整合式,让各级党委政府和主管业务部门清楚各自的传家宝“家底”。同时要千方百计激活现存红色文化资源,把红色文化潜在的导向、凝聚、塑造、激励和传承等功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增强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努力把现有红色文化基地建设成为广大党员干部了解党的历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场所;广大群众培养爱国情感、激发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青少年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

第三,创新红色文化功能实现机制

红色文化作为客观存在的独特文化形态,其本身蕴藏着巨大的资政育人功能优势。要想增强红色文化潜在功能作用的实际功效,关键取决于:要紧跟现代传播技术和媒介发展的时代步伐,研究思考不同层次人群对红色文化认同或接纳方式需求,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机制,改变以往红色文化基地或展馆“对内忙建设、对外等观众”相对封闭的传播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手段,提高宣传教育实效,加大红色文化对外宣传的受众辐射力度。

1.注重创设情景方法,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发掘和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应根据不同受众,不同客观环境,不同时间节点所导致的不同氛围和境况,选用恰当的情景式方法手段,将观众引入身临其境,使红色文化的内容与人们的心理情感相融合。如党员领导干部在革命圣地西柏坡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参观时,边听解说,边看实物,站在毛泽东主席当年讲话的桌前亲身体验,仿佛再现了当时的会场情景,听到了毛主席讲“两个务必”的洪亮声音,其时其景感受颇深、终生难忘。同时还应注重在重大节日、重要纪念日和利用重大事件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这样能够有效激发人们的情感倾向。

2.注重运用现代传媒,增强宣传教育的实效性。要重视采用声、光、电、影视、动漫、场景模拟、电脑写真等现代化传媒技术手段,将文图声像并茂、栩栩如生的红色文化资源再现在参观者面前,以便增强视听效果和感染力,使广大观众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教育,激励斗志。

3.注重发掘网络功能,增强宣传教育的群众性。要运用好互联网这个新型媒体优势,扩大红色文化资源传播覆盖面,开展群众性的红色文化普及教育活动。要由中国红色文化研究院牵头,争取国家经费支持,组织建构全国性纵横交错互联的红色文化网络系统,研发红色文化大型数据库,建设红色文化多媒体网站,做到红色文化资源互补共享。使全国不同层次群体在办公室、在学校、在家中,只要上网就能查阅各种红色文化资料信息,就能浏览各红色基地景点或展馆,就能开展红色文化论坛,就能交流学习经验体会,随时随地都可接受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感染熏陶,尽情享受红色文化“精神大餐”。

4.注重坚定文化立场,增强宣传教育的政治性。红色文化是党的先进文化的典范,红色文化资源是国家精神宝库中的瑰宝,红色文化宣传也是非常严肃的政治活动。目前在红色文化宣传教育领域不同程度存在歪曲、恶搞、误导,甚至颠覆、亵渎红色文化的严重现象。因此,应从讲政治的高度,对相关宣传队伍进行教育整顿,坚定他们的文化立场,严肃政治纪律,决不允许这类邪风邪气滋生蔓延。如长此以往任其发展下去,不仅阻碍红色文化资源正确功能作用的发挥,还会造成以讹传讹误导观众的不良后果。

第四,打造红色文化新型产业模式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稀缺的精神文化产品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下大力发掘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将红色文化资源推向市场,构建红色文化新型文化产业模式,既是紧贴文化生产力发展趋向的应时之举,也是推动红色文化创新发展的有效之策。

首先应将红色文化产业体系构建起来。红色文化产业体系的构建,要以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为基础,以红色文化产业属性分类为抓手,统筹兼顾,科学构建。其大体系下主要应由红色文化开发、红色精神产品研制、红色文化媒体传播、红色基地观光旅游四大产业柱支撑,并在产业柱下细化设置若干产业环。同时坚持大体系的开放性,在实践中根据需求变化不断修正完善,最终构建起布局科学合理、产业链条完善、适宜市场运行的新型红色文化产业体系。

其次,应将红色文化精神产品研发出来。要运用多种媒介载体,下大力开发研制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精神产品,升华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如创作红色歌曲、拍摄红色影视、编排红色戏曲、出版红色书籍、研发红色游戏、创办红色网站、制作红色工艺品等都是满足文化市场需求,值得成体系开发研制的红色文化精神产品。建国后,军地联合创作的大型音乐史诗《长征》,大型音乐舞蹈《东方红》,大型音乐歌舞《复兴之路》等红色文化产品经典力作,激励感染了几代人。

第三,应将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兴盛起来。要把红色文化旅游与名胜古迹旅游、绿色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旅游观光,既能欣赏到祖国的壮丽河山与名胜古迹,增强对伟大祖国的热爱情感;又能寓教于乐,亲身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真谛,达到道德境界的升华;同时还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支援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以来,江西省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科学合理、多层次多角度的包装,将凝聚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载体,通过适合游客心理、游客需求和旅游审美的形态表达出来,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来这里瞻仰遗迹,缅怀历史。仅2009年该省红色文化旅游综合收入就达300亿元,占据全国红色文化旅游收入的1/3,并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标签:;  ;  ;  ;  ;  ;  ;  ;  ;  

促进红色文化建设创新与发展的对策_红色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