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湖南邵阳 422000
【摘 要】目的:探讨应用CT诊断进展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进展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用CT诊断,并对不同出血量及CT分级患者预后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血肿部位均位于基底节区,33例血肿量<40m,23例血肿量40-60mL,24例血肿量>60mL。I型3例,II型15例,III型23例,IV型30例,V型9例。I级患者预后明显优于II级、III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I级、III级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诊断能够动态观察进展型基底节区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病情,且对预后预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CT;进展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
高血压脑出血作为高血压的危重急性并发症,致病原因多为剧烈运动及情绪波动造成的血压升高所致,由于基底节区属于较为特殊的解剖学位置,因而是高血压脑出血的易发部位,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1]。进展型基底节区脑出血指的是基底节区出血点血肿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脑出血,也可称之为恶性脑出血,而进展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因其病情危急及死亡率高等特点,需要加强临床诊断率,以及早治疗促进预后[2]。基于此,本文选取我院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进展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用CT诊断,并对不同出血量及CT分级患者预后进行观察。现对研究内容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进展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男性患者49例,女性31例;年龄36-82岁,平均年龄(66.28±11.03)岁;入院时间0.5-28h,平均入院时间(16.25±7.02)h;意识障碍46例,嗜睡24例,呕吐62例,浅度昏迷61例,深度昏迷30例,单侧瞳孔散大36例,双侧瞳孔散大23例,应激性溃疡综合症9例。排除标准:①伴有冠心病、糖尿病、脑疝等严重器官功能性衰竭者;②因肿瘤、外伤以及血管畸形所致的脑出血;③不同意本次研究且无法有效随访者。纳入标准[3]:①有高血压史,且经头颅CT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者;②经脑超声波检查清晰可见中线波移位;③循环系统稳定;④出血量在30-80mL之间,且GCS评分在6分及以上;⑤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本次研究。
1.2一般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双排螺旋CT机予以头颅CT检查,将扫描的参数设置如下:管电压120kv,管电流100mA,层距10mm,层厚10mm,基线为OM线。对血肿部位、肿块大小、形态及其周围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并计算患者出血量[4]。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血中特征进行观察,并比较不同出血量及CT分级患者预后状况。
1.4 评价标准
①出血量分级:<40mL为I级,40-60mL为II级,>60mL为III级;②预后判定:1级:生活能力完全恢复至正常水平;2级:工作与生活自理受到一定影响;3级:无工作能力,且生活自理能力基本丧失;4级:无法自理,甚至成植物状态;5级:死亡。
1.5 统计学分析
经SPSS20.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计算。CT分型、不同出血量CT分型与患者预后情况等计数资料以%形式展开,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形式展开,进行t值检验。P<0.05,统计学意义结果
2 结果
2.1 CT诊断下血肿特征
所有患者血肿部位均位于基底节区,其中33例(41.25%)血肿量<40m,23例(28.75%)血肿量40-60mL,24例(30.00%)血肿量>60mL。I型3例(3.75%),II型15例(18.75%),III型23例(28.75%),IV型30例(37.50%),V型9例(11.25%)。经螺旋CT检查显示患者的血肿值在50-80HU之间,多呈类圆形、圆形及肾形,血肿边界清楚,且新鲜血肿呈现为均匀高密度。除此之外,患者血肿周围呈现为环形低密度影,血肿边缘密度在入院后的7-12h会出现逐渐下降,最终成为低密度软化灶。当血肿量较小时,对于血肿破入脑室者清晰可见其侧脑室后角的高密度血液平面,而当血肿量较大时,清晰可见其脑室铸型。对于血肿量>60mL者,患者周围脑组织出现严重水肿,且存在明显的颅内占位效应。
2.2 不同出血量CT级与预后情况
I级患者预后明显优于II级、III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I级、III级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不同出血量CT级与预后情况[n,(%)]
3 讨论
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而言,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出血部位为基底节区,主要原因在于供应基底节区动脉血管直径小,与中动脉之间存在垂直关系,因而血压过高极其容易导致小动脉纤维坏死,最终造成脑出血的发生[5]。CT在对进展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诊断时具有以下特征:①可见新鲜血肿,血肿边界清晰且呈现均匀高密度;②CT值在50-80HU之间;③血肿周围为低密度环影,时间越长逐渐地降低血肿边缘密度,并向血肿中心发展;④当患者的出血量越大便会造成脑实质损伤程度越严重;⑤通过CT对脑积血较少患者诊断时,清晰可见其侧脑室后角存在高密度血液平面,而当脑积血较多时便可形成脑室铸型[6]。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血肿部位均位于基底节区,其中33例血肿量<40m,23例血肿量40-60mL,24例血肿量>60mL。I级患者预后明显优于II级、III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I级、III级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当患者的脑实质出血量越大则表明其受损程度越为严重,且中线移位程度也越发明显,增加死亡率,同时CT检查能够有效预测患者预后情况。
综上所述,CT诊断能够动态观察进展型基底节区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病情,且对预后预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乔鹏,闫东明. CT引导下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06):37-40.
[2]苗姝慧. CT对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与预后评价作用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8):118-119.
[3]谭杨劲,文世宏,谷欣,李雪松,胡永珍,温建萍,温一奇.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首次CT表现对早期血肿扩大预测的临床研究[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8,50(07):805-806.
[4]闫斌,朱炎. CT辅助下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8,21(14):1596-1599.
[5]张雷,张景周. 神经内镜下治疗与小骨窗开颅治疗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中的对比研究[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05):7-10.
[6]韦可,姚国杰,龚杰,李成才,陈大瑜,肖炳祥. CT定位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小血肿的疗效观察[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20(09):553-554.
论文作者:邓娴静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0
标签:血肿论文; 脑出血论文; 患者论文; 基底论文; 高血压论文; 统计学论文; 进展论文; 《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