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特点的比较与思考_新课标论文

2014年全国文综高考地理试题特点的对比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文论文,地理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4年全国高考试卷地理试题,在保持平稳的基础上,各地试卷特点各异,在高考人才选拔中尽显神通,本文就其中部分试题进行对比与思考。

      一、非选择题个性鲜明

      2014年全国高考卷地理试题,在命制过程中都遵循一定的命题原则,非选择题一般都采用两大题,每大题3~4小题问答或填空(极个别五小题),以区域为载体展开设问,形式非常相似,但新课标卷、广东卷、浙江卷、四川卷等试题在考查区域范围的选定、小题设问角度的展开等方面,更显特色。

      ★从考查区域范围的选定看

      1.新课标卷——人口稀少频现

      从新课标卷高考地理试题区域范围选定看,无论是Ⅰ卷还是Ⅱ卷,对极端环境、人口稀少甚至人迹罕至地区似乎“情有独钟”,对湖泊、河流等湿地环境予以了较多关注。

      例如,新课标Ⅰ卷,36大题考查区域为青藏高原错那湖地区,37大题为沙特阿拉伯地区。前者湖区为高寒风沙气候区,人迹罕至,是旅游者向往的“圣湖”;后者为热带沙漠气候区,是该国有待开发的另一类矿区。有趣的是新课标Ⅰ卷42题“旅游地理”为青藏高原的青海湖区,43题的“自然灾害与防治”考查区域仍然为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同属人迹罕至区。新课标Ⅱ卷36大题为西西伯利亚地区,37大题依然是人口不多的我国三江平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课标Ⅰ卷第1组和第2组选择题依然涉及柴达木盆地和我国西北的新疆地区。从两份整卷的区域选择推测,人口稀少地区应深受新课标卷青睐。

      高考试题考查内容如此大篇幅地出现在几乎很少有考生能够亲自生活、体验的地区,以此作为区域载体,可以体现高考选拔的公平性,对考生知识积累、学习能力、空间想象、分析归纳等思维要求较高,但与更多人的生产、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对中学阶段教学的要求比较明确但略显单一;当然也可能是命题者有意回避可能存在的猜题、押题现象的一种偶然巧合;但是,选择人口稀少地区在新课标卷中不是2014年的特例,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看,偏爱极端环境、人口稀少地区的考查,已成为新课标卷的特色,只是2014年更为凸显。

      【例题展示1】新课标Ⅰ卷第36、37题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图2,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了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为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

      2.广东卷—乡土气息浓郁

      与新课标卷有对比性的是广东卷,虽然在试题中也出现风沙、三江平原、塔里木盆地、极地东风带等字眼,但更多的篇幅用于对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地理内容的考查,并把大题中比分最大的两小题留给了广东省。浓浓的乡土气息跃然纸上,没人知道考生在紧张高考的同时是否产生了家乡情结,但对考查区域的熟识一定为考生提供了较好的应答状态。

      【例题展示2】广东卷第41题

      41.珠江是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多河流的总称。西江、北江、东江等河流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三江汇集、八口入海”的水系特征。位于珠江干流西江沿岸的梧州市,是广西承接区外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珠江流域示意图(图3)。

      

      材料二:2006~2009年梧州市主要新增企业所属行业统计图(图4)。

      

      (1)珠江的主要补给类型是________,枯水期一般出现在________季节。

      (2)西江流域的水电站呈现出________开发的分布特征,该流域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________。

      (3)2006~2009年梧州市主要新增企业大多属于________密集型产业和________密集型产业,新增企业数量最多的行业是________。

      (4)简要分析珠江“八口入海”特征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5)有人建议将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某大型造纸厂迁移至梧州市,有人则认为不合适。推断后者认为不合适的理由。

      3.浙江卷——社会热点凸显

      与广东卷的乡土气息浓郁不同,2014年的浙江高考地理卷没有过多关注本省,试卷全文只在第6小题的选择题答案中有“浙江”二字,而且该选项还是作为错误答案出现,但是对于时政、社会热区的关注态度却十分明朗,这在各省份试卷中的表现较为突出。

      今年3月22日,习近平主席开启他就任中国最高领导人以来首次核安全峰会与访欧之旅,欧洲与荷兰成为时政、社会热点地区。与新课标卷风格截然不同的是,浙江卷的第36大题就以欧洲西部、荷兰作为试题考查区域,毫不避嫌地选择了时政热点地区;第37题考查云贵地区,大西南是一片热土——地处边境、比邻东南亚、西部大开发重点地区,经济十分活跃;在浙江卷中,如此风格也在选择题中出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我国西北与中亚地区也成为考查内容。

      选择这样的区域,以热点问题为切入点,挖掘其与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结合点,通过巧妙的图文情境设计,让试题贴近生活,联系时政热点、生产实践和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问题,让考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环境的意识,培养正确的发展观与社会责任感;这样的区域选择,让出题者的命制意图跃然题中,让人感觉这样的试题很阳光,而且这样明朗的区域选择命题将会对中学地理教学产生一定影响,对考生学生时代的学习方向有一定引导作用。

      【例题展示3】浙江卷第36题

      36.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4)题。

      材料一:图5为欧洲西部局部地区图。

      

      材料二: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之国”、“风车之国”,围海造田的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七分之一。2009年荷兰实施一项“退耕还海”工程,位于其南部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部分堤坝被推倒,致使填海造陆得来的土地被海水淹没。

      (1)北海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气产地。简述北海油气田开采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2)若图5甲中P处发生原油泄漏,其扩散的方向是________,原因是受________影响。对受影响国家造成直接危害的产业部门是________。

      (3)简析图5乙区域围海造田有利的自然条件。

      (4)简述荷兰实施“退耕还海”的生态意义。

      ★从小题设问角度的把握看

      1.新课标卷——以地理事象为点同心圆式展开设问

      从前面的例题展示可以看出,新课标卷的设问大都围绕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多角度展开,似放射式同心圆,各问题之间基本是并列关系,这样设问涉及该区域地理内容的面会比较广。

      例如,新课标Ⅰ卷,第36题共有4个小题,分别从风沙的沙源、起沙原因、风沙危害、风沙防治4个角度设问,总之都是围绕风沙展开;第37题的3个小题设问为磷酸盐工业中心、磷酸盐工业城、磷酸盐环境问题,都围绕磷酸盐问题展开。新课标Ⅱ卷,第36题设有3个小题,分别以西西伯利亚平原的沼泽、叶尼塞河、鄂毕河等围绕湿地展开设问。

      全卷大题中的小题设问角度有这样的共性表现,在别的省区试卷中,没有这么鲜明。这样设问的优势在于比较全面地了解考生知识面的广度,但对其知识深层次的挖掘、思维深度的要求所起作用较弱。

      【例题展示4】新课标Ⅱ卷第36题

      36.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图6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读图回答(1)~(3)题。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

      2.广东卷——以区域载体为面两条线索展开设问

      广东卷非选择题的设问特色,比较明显地表现在两个大题都采用以区域为载体,凭借区域作展示面,从自然和人文两条线索展开设问,问题的设置大都采用层层递进式的深入,其自然地理部分的设问表现尤甚。

      【例题展示5】广东卷第40题

      40.黑海地处亚欧两大洲的交界地带。历史文化名城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海港、重要的金融和工商业中心,有众多国际著名酒店进驻。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黑海及周边区域示意图(图7)。

      

      材料二:黑海是一个辽阔幽深的内海,海水平均盐度明显比大洋低,表层海水盐度较深层低,且在100~150米深处存在密度跃层,形成“双层海”。

      (1)伊斯坦布尔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

      (2)冬季,黑海西北部海区常常波涛汹涌,景象壮观。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黑海平均盐度明显比大洋低,表层海水盐度较深层低。其原因是什么?

      (4)分析众多国际著名酒店进驻伊斯坦布尔的主要原因。

      从本题中4个小题设问内容可以看出,前3个小题以黑海及周边区域为载体,先从基础知识气候特征设问入手,进一步探寻气候(西风)对黑海海区影响,再进一步探究海区内海水盐度分层分布的原因。第4小题为区位因素分析题,答案要点组织涉及面广,需从地理位置、社会经济、人口、城市、交通及密切相关的旅游业等多角度作答,才能比较全面,属于答案比较繁琐的小题。

      总之,本大题设置的4个小题,感觉思维线索非常顺畅。前3个自然地理问题的设置充分体现问题的层层深入,思维的逐渐深化,也包含了答题难度的逐级递增;第4小题以涉及面广、比较繁琐压阵,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试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排序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广东卷的41大题设有5个小题,设问模式差不多,只是难度较低的小题采用了填空的形式(见前面例题展示2)。在这里,就思维顺畅的角度看,作一假设,若第3与第4小题的顺序作调换,设问分为两条线索的思路就更清晰。从(1)珠江的河流特征→(2)西江流域水力资源→(3)入海口特征,设问将从大的范围局部到小的范围,有聚焦的感觉,体现线索明朗,思路清晰;而把第3小题换成第4小题的序号,那么,后面两个小题就从产业问题深入到产业环境问题的探讨。就考生答题思路的展开角度而言,会显得更顺畅。而现在试卷的题次排序,势必让考生在完成了一个人文地理的问答后,又回到自然地理问题的探寻中,当然试题原有的排序肯定有自己的理由。

      3.浙江卷——全面考虑问题正反对比展开设问

      从前面例题展示3可以看出,浙江卷设问的一大特点即是要求全面考虑问题、两者对比设问。

      第36大题的第1小题,用了10分的分值要求考生分析油田开采的有利和不利条件;第37大题共3小题,其中2小题是比较差异,分别为比较支柱产业的差异、冬季气候的差异,各小题均为12分。3小题共计34分,约占非选择题分值的61%,这是否显示了地理高考对此项能力的重点考查不得而知,但这样的设问比较有利于考生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和思维严密性的考查。

      ★有趣的现象——“撞区不撞题”

      在比较各地试卷的过程中,还可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例如,高考区域的选择都关注时政、社会热点区域,而且多份试卷都同时选定某一区域,但试题设问内容却差别较大。如四川卷、浙江卷和北京卷都考查了欧洲西部的部分地区,特别是北海海域。

      四川卷要求添绘洋流箭头,从渔业的角度分析气候、鱼产品加工业区位因素,把北大西洋暖流与欧洲西部的渔业及加工工业作为设问的线索和内容。

      【例题展示6】四川卷第14题

      14.图8中M、N海域均是世界优良渔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洋流对渔场的分布有显著影响。请在答题卡图中表示洋流的两条线划上添绘箭头(暖流用“→”,寒流用“→”),以表明洋流的性质和流向。

      (2)从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影响分析,比较M、N两渔场捕捞作业的天气条件。

      (3)指出渔产品加工业所属导向型工业的类型,并分析在M海域沿岸国家发展该工业的区位优势。

      浙江卷欧洲西部的第36题是以石油开采与石油污染、围海造田与退耕还海问题展开设问,其中试题也考查了北海,却以北海油气为题,试题也涉及北大西洋暖流和渔业,却从石油污染的环境问题展开设问。

      北京卷的41大题第1小题也涉及欧洲西部,其设问角度是以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为背景,分析气候对英国大气污染的影响。

      同样是欧洲西部,设问可以从自然地理展开、可以从人文地理展开,也可以从不同的国家设问,浙江卷以荷兰围海造陆为题,北京卷从英国伦敦烟雾事件作答。其实广东卷也出现了以欧洲西北部为载体的考查内容,第11题就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欧洲西北部与洋流、气候等相关的自然环境特征。

      二、选择题各显神通

      ★单个独立型——广东卷“面”广“线”多

      在全国高考地理试题中,广东卷选择题表现比较显眼。首先,选择题组合形式,除第4~5题为两小题组合题,其他9题都是单个独立选择题,这在全国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比较少见。11道选择题涉及考查内容非常广泛,从高速公路等级、居住环境的自然灾害、沙漠植被对风力作用的影响、聚落分布与地形、产业转移、湿地生态系统、春分日白昼范围计算、水稻重心移动、遥感、全球气候变暖等,涵盖了自然、人文的多个方面,也特别关注全球环境问题。单个内容独立的选择题设置较大的好处在于考点知识覆盖面较广,考核内容把握灵活机动,不受前面小题的局限;当然,由于单个题内容独立,各题之间几乎没有关联性,前后考题之间时空跨度可能较大,对考生按题次应答会有一定的思维适应性要求。

      其次,广东卷选择题还有一个特色是“线”多。全卷11道选择题共有5幅地理图片,除了第11题是欧洲西北部区域图外,其他4幅都为线(柱)形表示图,这在其他省市试卷中也比较少见,甚至感觉有些另类,详见例题展示7。

      【例题展示7】广东卷选择题1、4、5、9题(第1、4、5题略)

      9.图9为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得出的我国1980~2010年水稻产量重心移动方向图。若下列地区的水稻产量均有增加,则对图示水稻产量重心移动趋势贡献最大的地区是:

      A.西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南地区 D.西北地区

      

      广东卷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是逆向思维选择题不止一次出现,有否定式选择题加强的倾向。选择题第2题设问内容为“海景房面临的灾害风险最小的是”,第6题设问是“沿海务工人员出现返乡就业的现象总体上不利于”。虽然,试题中否定式设问内容都加了着重号,但很难理解不止一次出现这样设问的真正考核意图。

      ★三题组合型——新课标卷“数”多“岛”多

      从高考选择题组合型看,新课标卷的3题大组合形式较有特色,特别是新课标Ⅰ卷,已经达到了极限值。11道选择题除了最后两小题成一组外,前面9题就直接由3组题构成,这种大型组合显得十分干脆利落,同一组题间由易到难排序,各小题间联系较紧密,由浅入深,呈现出能力要求层次的递进,逻辑思维的连贯性较强,这与广东卷的单个独立型比较,完全是另一种风格。

      新课标Ⅰ卷选择题的另一个特点是迅速计算能力的考查内容较多,4组选择题中有3组涉及数据分析计算,共计6小题,超过选择题总数的半数。其中,第7~9题组为表格数据计算,题中提供了2009~2013年5年间的30个数据,考查要求为根据提供的数据计算得出正确结论;第10~11题组为坐标曲线数据分析、表达题,通过曲线数据分析得出正确结论;第1组中的第3题为纯粹的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应用题(详见下列例题展示8),严格地说,第2组题中的第5题兰新铁路线布局也和数据有关。如此多的数据应用考核真正意图是什么?

      【例题展示8】新课标Ⅰ卷选择题3、7、8、9、10、11题(第7、8、9、10、11题略)

      3.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于塔高的比值为P,则:

      A.春、秋分日,P=0 B.夏至日,P>0

      C.全年日,P<1 D.冬至日,P>1

      新课标Ⅱ卷选择题比较特别之处表现在考核岛屿的相关内容较多。其中第8~9题组考核内容为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第10~11题组考核的地区虽然不需要知道地名,但仍是岛屿(新西兰南岛)。见下列题干图片展示。

      【题干图片展示】新课标Ⅱ卷选择题8、9、10、11题(第10、11题略)

      图10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8~9题。

      

      ★选择题新动态——“似”多“变”多

      浏览全国高考地理卷选择题,不难发现,大多数试卷选择题都采用以双题组合题为主,外加个别单个选择题的形式,这也是近年来选择题的主要形式,也是多年来高考试题保持平稳的基本表现之一。但也不难看出,即使在选择题题型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还是有很多创新之处,而且各地试卷似乎达成一种共识,不约而同朝着相似方向变化,下面列举几个方面。

      1.双图多图表达齐露头角

      运用地理图表表达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2014年的试题也不例外,但与往年相比还是稳中有变,特别是同一题中图幅的数量增加,这似乎是今年各地试卷不约而同的一种趋势。

      从全国各地试题看,同一选择题组中图量增加,双图题比较普遍,这像是一种默契。如广东卷4~5题,同时出现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浙江卷9~10题,同时包含我国两地年内平均水分盈亏和湿度曲线图;山东卷11~12题,某班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和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图;福建卷7~8题,1992~2010年中国对非洲农产品进出口的变化图;天津卷3~4题,5月6日14时与5月7日2时的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四川卷11~12题,我国某地气温、降雨量和所在流域径流深度统计图,看似一幅图,实则包含了两幅图的内容。

      令人注目的是北京卷,出现了同题中3幅图片甚至4幅图片并存的试题。如北京卷6~7题,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用3幅图表达初期、中期、后期洪水状况;9~10题,不同类型餐馆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分布状况,用4幅图表达。

      多图的形式还表现在答案采用4幅图表达。如重庆卷第10题、新课标Ⅰ卷第10题,答案就是在4幅图中选出其中正确的1幅。

      双图或多图表达对图的理解和图中信息的提取难度明显增大,对地图内容考查的要求提高。分析原因,可能与近年来中学阶段比较强化地图教学,考生读图用图能力普遍提高有一定关联。

      但也有反其道而行的。如上海卷图像及文字量明显减少,而且试题中将以往“据图”、“据表”、“读文字材料”等的检索路径提示语也删了,其结果是图表更加精致、简练表达丰富信息,对考生在图中捕捉信息的能力要求依然在提高。

      无论何种变化形式,试题中图片表达形式更新颖,蕴含内容更丰富,对考生读图获取信息能力要求更高,这已是一个总趋势。

      2.时政热区关注态度明朗

      2014年选择题的另一大特色是对时政热区的考核,一改以往“半遮半掩的隐含热点”甚至有意回避的状态,多份试卷都明确运用重要时事“热点”,社会经济发展热区,面临的环境问题等创设试题情景。

      例如,上海卷第1大题,以“2014年3月下旬,习近平主席率团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友好访问”为新闻背景进行命制。

      浙江卷选择题以“南水北调”、“中亚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背景展开设问,重庆试卷以香港和重庆的“城市个头”、“三峡库区”等为试题情景等,时代气息十分浓厚,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试题内容与现实地理问题的契合性。这样的试题背景对于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社会,运用地理知识理解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可以引导考生在充分积累学识的学生时代就关注社会,关注区域民生、环境、可持续发展,把关乎人类生存、发展提高到学习的议事日程。

      3.地球运动考核难度较低

      在往年试题中,有关地球运动的内容往往成为有些省份高考地理试题全卷的最难点,高难度的空间思维容量也成为考生的主要失分题。但今年全国各地的试题好像达成了一种默契,地球运动内容的考核难度普遍较低,而且题量分值都很少,重庆卷甚至全卷没有涉及地球运动,其他省份一般为一道选择题4分,个别省份两道选择题,没有一个省份把地球运动列入非选择题。

      而且,地球运动部分考查内容基本以区时或地方时的换算、昼夜长短变化、太阳高度角简单计算或判断等为主。其中,四川卷、福建卷、天津卷、广东卷以地方时、区时的换算为主要考核内容;浙江卷、山东卷考核昼夜长短变化;新课标Ⅰ卷考核太阳高度的计算;新课标Ⅱ卷、北京卷考核内容为与地球运动内容有关的判断。总之,不难看出,无论哪个省份,只要考生掌握了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原理与规律,要得分都不难。

      上述共性的变化,似乎暗示地理高考的某些方面在弱化,这好像是各省市的一种默契。

      4.学科之间融合程度较高

      2014年的高考地理选择题,学科间融合的试题在有的省份中有一定的表现。首先是数学学科,坐标图数据统计、表格数据应用等与数学学科融合试题在大多数省份的试卷中都有出现,尤其是新课标Ⅰ卷所占的比例还相当高。

      其次,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相关内容也不同程度地融入试题中。如广东卷涉及热红外遥感与地物温度变化的物理知识;新课标Ⅰ卷引用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的光热电站、大气氮沉降对植物的影响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容;安徽卷借助“欧洲鳗”的生命历程等,这与往年相比,学科融合程度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2014年的高考地理试题,无论是非选择题还是选择题,都是以人地关系为线索,试题围绕人如何影响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人展开,各地试题都反映了地理学科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只是在形式、内容的表达方面呈现出各自特点,有的甚至很鲜明。我们需要持续思考的是,作为高考试卷,怎样才能既发挥地理试题的选拔功能,又能在引导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在哪里?

标签:;  ;  ;  

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特点的比较与思考_新课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