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幼儿缺乏心理安全感应对措施
——以大地进贤幼儿园为例
张亚梁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江西南昌,330033)
[摘 要] 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但往往忽视了留守幼儿的心理成长。重视留守幼儿的心理安全感、采取教育措施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很重要,而且对目前我国人才强国战略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大地进贤幼儿园为例介绍目前留守幼儿缺乏心理安全感的原因及其现状,并从家庭、学校、社会、留守儿童本人等方面论述提升留守幼儿心理安全感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 留守幼儿;心理安全感;教育对策
安全感是指个体在面对外界刺激时,对其评估后产生的一种自我价值感、控制感和确定感。安全感作为儿童的心理需要,与儿童的生存状况有关,与父母的关系、与抚养者的依恋关系、人际关系状况、家庭教养方式均对其产生影响。
《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年)》表明,大概有1794万留守儿童一年只见父母1~2次,一年只见一次的留守儿童高达921万。其中一半以上留守儿童的父母只在春节才回来一趟;五分之一的留守儿童父母两三年才回来一趟;甚至有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后再没回来过。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和长时间的亲子分离造成儿童情感冷漠敏感,独立性差,难于进行自我管理。留守幼儿是我国社会转型的牺牲品,这种趋势未来可能还将持续下去。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学前公共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入园率较低,这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为了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迫切难题,政府启动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易非的声音一下提高了八度,她从来没对妈这么大声过,身体像突然变了个泪球,眼泪想从喉咙里、眼睛里各个地方喷涌而出。
一、留守幼儿情感缺失的原因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留守幼儿缺乏心理安全感的直接原因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的迅速发展为贫困地区人民改善生活提供了机遇,大量年轻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致使老人和幼儿留守老家。这种局面的造成,一方面是珠三角等地区的各大城市地理位置优越、工业基础较好,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再加上发达城市的开放、包容,让大量的农村年轻人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发展平台选择外出务工;[1]另一方面是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村年轻人走出去,农民工家庭的经济状况确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从长远看,却是越来越多的幼儿烙下了“留守幼儿”的时代印记。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使留守幼儿长期与父母分离,情感缺失:大多数农民工的学历都比较低,他们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时间较长的体力活,每天工作回来已经没有精力再去陪伴孩子。所以大部分孩子还是被留在老家让老人照顾,即使有些人把孩子带在身边,以他们的收入,城市的高开销也难以使他们支撑起一个家庭的生活开支。
(二)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是留守幼儿缺乏心理安全感的根本原因
虽然改革开放放宽了人口流动的限制,但户口政策是城市人和农村人难以逾越的鸿沟,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工难以稳住脚跟。多年进城务工,虽然农民工在生活方式或是职业观念上可能跟城市居民没什么差别,但是户籍制度的制约却让农民工的户口游离在城市体制之外。[2]这样,即使有些农民工想把孩子带在身边,也由于户口的原因,子女跟随父母进城学习生活难上加难。单从教育来看,由于户口不在城市,即使留守幼儿跟随父母进城,他们也不能享受城市公共教育资源,上学的地方和城里儿童也不一样。如果进城子女想上好一点的学校,不仅要面对高昂的各项费用,还要面对异地转学存在教学内容不一致的问题以及中考、高考等制度的壁垒,父母只能让孩子回到农村学习和生活。各种制约让孩子变成留守幼儿,让农民工没有条件把子女带在身边抚养,长期与父母的分离必然会使孩子没有心理安全感。
笔者认为解决留守幼儿心理安全感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二、提升留守幼儿安全感的措施
以上数据表明,经过清洁化处理的稻壳应用于酿酒生产,可明显提高原酒质量,尤其利于保持原酒醇厚、丰满、干净的特点;未经过清理的稻壳其携带的杂质会将土腥味、涩味等杂味带入酒醅,进而带入原酒中,影响原酒质量。清洁稻壳疏松度好、密度低,疏松和填充作用更显著,因此可以减少稻壳用量,进一步降低原酒中的糠味[7]。
大观园通过空间借景,使园内观赏空间互借互映。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是利用借景和对景来完成这种虚实、有无的空间构造的。计成在《园冶·借景》中提出:“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借景是收无限于有限之中,通过将园外之景纳入到园内来丰富园林景色,扩大园林空间,扩大景物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增加园林空间层次、丰富景观内容。例如:大观园各个庭园风景并不是都在景点内的欣赏观照,而是通过园门、假山、墙垣等处的眺望、交流欣赏到的。小说中写道:贾政初游衡芜院,原以为无味得很,通过园门得见它的雅趣。 “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
(一)家长改变教育观念,重视孩子的教育投资
在实习工作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很多留守幼儿是在家长不重视上学读书而重视打工挣钱的背景下成长的。可以看出,传统的教育观念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父母应改变教育观念,重视孩子的教育投资,尽量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平台和机会。比如,父母可以根据网络上的推荐,针对子女的年龄阶段购买一些图书、益智玩具等;也可以嘱托留守幼儿养护人多与教师沟通,请教教师如何合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弥补他们欠缺的心理安全感。
(二)加强家园合作,构建社区、家庭、幼儿园三位一体的教育合作模式
幼儿园是培养幼儿情感的主要场所,幼儿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有利于留守幼儿的情感发展。在幼儿园学习生活中,教师的表扬、肯定和赞许可以让留守幼儿获得教师的爱,促进幼儿情感的健康发展。但幼儿要建立心理安全感更主要的依托还是家庭。留守幼儿大多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养育,他们往往觉得带孩子可能只要吃好睡好就可以了,其他的管不了。这个时候,社区和幼儿园的协助就显得尤为重要。[3]不管是社区还是幼儿园都可以开展一些亲子活动,让老人和幼儿一起参与,比如重阳节、中秋节。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幼儿跟养护人的情感关系,也可以向养护人传递一些科学的育儿观念和做法。同时,对一些情感缺失比较严重的幼儿,社区和幼儿园可以组织家访,了解现有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幼儿园和家庭的配合,协力提升留守幼儿的心理安全感。
(三)提升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师资水平
目前,很多农村幼儿园不得不面临的重要问题是留守幼儿问题。这些年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非常重视,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每个省份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都在落实,但事实是农村幼儿园教师人数少、教学能力弱、责任心不强。更重要的是很多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收入低,必然导致教师流动性很大。教师不稳定,就难以对一名留守幼儿保持持续的关注,进而及时和家长沟通并采取有效的方案。[4]基于这种现状,笔者认为,一方面,幼儿园管理者可以采取各种奖励机制,推动教师主动学习;另一方面,很多地区也可以开展“结对子,帮传带”活动,很多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下到农村幼儿园传播新的教育理念,有针对性地指导解决农村幼儿园存在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样对提升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村幼儿教师个人理论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也能使农村留守幼儿获得更良好、更科学的学前教育,从而提升幼儿的心理安全感。
参考文献:
[1] 杨蓓.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情感缺失的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6.
[2] 刘妍.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2(10).
[3] 包福存,张小华,李忠信.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问题研究[J].社会纵横,2014(12).
[4] 蒋晓娜.农村幼儿园留守幼儿情感状况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1.
[中图分类号] G61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9)22-0127-02
[基金项目]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及其干预的实证研究”(18YB384),主持人:廖雪霏。
[作者简介] 张亚梁,江西青年职业学院讲师。
[收稿日期] 2019-05-22
标签:留守幼儿论文; 心理安全感论文; 教育对策论文;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论文;